11月28日,張一山工作室回應演技質疑,在網上流傳的關於張一山採訪視頻,並非是近段時間對於新版《鹿鼎記》的回應,而是早在2018年接受媒體採訪時的片段。
2016年,張一山憑藉《餘罪》重回大眾視野,演技更是被捧上了天,很多人對張一山的印象也不再僅僅是停留在劉星時期,餘罪更像是張一山的真實寫照。
在這樣的高評價之下,張一山除了拿到了更多資源以外,面對的就是壓力。然而,高期待下總是免不了失望,新版《鹿鼎記》就翻車了。
或許是必然結果,張一山從《餘罪》以後,無論是《春風十裡不如你》還是《柒個我》,大都是反響平平,很難再達到自己的制高點水準,《鹿鼎記》更像是對張一山被捧得神乎其神的演技的一次總結。
有的人高開低走,有的人大器晚成,張一山更像前者。但《鹿鼎記》對於張一山來說,並非是將他壓倒的最後一根稻草,反而為他避開了更多的坑。
無釐頭喜劇風格,嘗試才是重點
很多人都將新版《鹿鼎記》拿來與周星馳版本對比,在經典面前,相信即便是陳小春的版本都要遜色許多。
就連金庸得知周星馳出演韋小寶時,都表示「不做第二人想」,可想而知韋小寶這一角色,周星馳的風格與之有多麼契合。
當然,「不做第二人想」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一角色太難演繹了。
將《鹿鼎記》作為封筆之作的金庸,沒有選擇將韋小寶塑造成大英雄,而是將他設定為市井小人物的逆襲,就足見金庸在這一角色上花費了多少心思。
打破傳統,就是《鹿鼎記》相較於其他武俠小說的精彩之處,而改編為劇版的周星馳無釐頭喜劇風格的《鹿鼎記》一樣是突破。
反觀張一山的新版《鹿鼎記》其實更多的是嘗試。大多數電視劇都會選擇不會出錯的風格,而佳作頻出的導演馬進和編劇申捷,卻沒有繼續待在舒適區,選擇了自己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風格。
這不僅僅是兩人的嘗試,同時也是電視劇風格的一次突破。只不過對於無釐頭喜劇風格的「老手」王晶來說,導演馬進的經驗不足,但他卻可以稱得上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張一山出演韋小寶本是眾望所歸的,但《鹿鼎記》改編成無釐頭風格是大家沒有預料到的,尤其是在這之前的多次翻拍,已經給觀眾留下了固定的印象,似乎韋小寶只有這樣演是對的。
新事物的出現總是在一開始讓人難以接受,但他們的嘗試卻很有可能帶來更多風格的經典改編。
受眾群體不同,觀眾評價呈兩極化
豆瓣僅收穫了2.8分的《鹿鼎記》的確可以稱得上是2020年的最「爛」作品了,但是相較於剛開播時的罵聲一片,如今《鹿鼎記》的口碑有回暖的趨勢。
在《鹿鼎記》開播之前,觀眾已經提前設想了種種可能,尤其是張一山版本的韋小寶會是什麼樣子的,也已經在腦海中有畫面了。
因此,當張一山瞪著眼睛演戲時,浮誇感撲面而來,與預期出入太大,讓人難以接受。
不過面對《鹿鼎記》的種種爭議,導演馬進的回應讓我們開始理解為何他要把經典拍成這樣的風格,又為何張一山會突然改變自己的演戲方式。
首先,劇本的設定就讓韋小寶不同於以往我們看到的形象。改編經典本就難度頗高,再加上前有珠玉作對比,更容易讓觀眾看到的是模仿,而非舊作拍出新味道。
張一山的誇張詮釋,除了模仿周星馳以外,也較為符合他一貫的演戲風格。從觀眾對其「每一根青筋」都在演戲的評價就能夠看的出來,張一山演戲到底有多麼用力了,在新版《鹿鼎記》的設定下,他用自己所理解的方式,詮釋了一個搞笑又誇張的韋小寶。
其次,馬進導演對這部劇設定的受眾群體是00後和10後,也就是說並不是為了給抱著情懷的觀眾看的。
如此一來,就更容易理解為何新版《鹿鼎記》沒有任何老版的影子,而更像是一個新故事了。
受眾群體不同,導致觀眾的初始感受不同,如果沒有抱著懷舊的心理看這部新劇,也並不至於被打2.8的低分,很多觀眾都帶著濾鏡看這部劇,自然會有很大落差。
而早前也有不少「雷劇」並不符合實際,比如《武林外傳》和《太子妃升職記》等,都比新版《鹿鼎記》要離譜的多,但觀眾們仍舊是看的津津有味。
只能說《鹿鼎記》敗就敗在了它披著經典的外衣,而實則內核是更適合對《鹿鼎記》沒有想像的年輕觀眾看的。
拋開偏見,《鹿鼎記》到底值幾分
2.8分的成績,無論是對哪一部作品來說都幾乎是釘在了恥辱柱上,這是幾乎全員一星才會出現的分數。不過,這樣低分的成績更多了幾分偏見。
回顧過去的一些「爛片」,不僅服化道不夠講究,演員更是毫無職業操守,摳圖,用數字說臺詞的大有人在。即便是這些踩雷的行為,都沒有收穫比《鹿鼎記》更低的分,可見對《鹿鼎記》的差評,或多或少有些失去理智。
總的來說,新版《鹿鼎記》還是十分用心的,而在正式上線之前,這部劇拍攝了80集,而如今我們看到的則是刪減版,因此不少情節都被忽略,故事也就顯得不夠完整。
但是從喜劇角度來看,沒有嚴謹的故事情節,單單是張一山的逗趣表演也十分有趣。
對於新版《鹿鼎記》的看法,如果不受過去作品的影響,達到及格線還是完全可以的,尤其是對於無釐頭喜劇風格的嘗試,更是讓人不得不佩服導演和演員的勇氣。可以說,這一版本的《鹿鼎記》,極具創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