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天,註定是個不平凡的春天。一場史無前例的疫情,打亂了億萬人的正常生活,為了抗擊疫情,打好這一場戰役,很多人響應號召,宅在家裡,一宅就是數月。
我同樣如此,在家宅了將近一個多月,期間除了日常購買生活的用品外,就沒有出過門,更不用說去欣賞那美好的春天,看見的只有四角的天空。
終於,在眾人的努力下,事情開始好轉了,很多工作逐漸恢復了,這也意味著我們可以出去走走了。聽說茂名的風鈴花開了,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露天礦」一日遊
陽春三月,這個屬於花兒的季節,很多花兒在爭相恐後的綻放,似乎在害怕世人錯過了自己的美容。在茂名,漫山遍野的風鈴花也開了,遠遠望去,朦朧之中,這座山似乎蒙上了一塊淡黃色的面紗;風一吹,花海隨風飄蕩,似乎還有風鈴在響。
風鈴花的花語,堅強、百折不撓,它們的綻放似乎是歡迎白衣天使的歸來。
風鈴花開了,我們也可以出去走走了,驅車去看看茂名的「露天礦」,一睹屬於茂名的春天風採,了解一下這塊土地上的風土人情。
我口中所說的「露天礦」,就是茂名露天礦生態公園,位於茂名市區西北角,距離市區紅旗北路直線距離約800米,規劃面積約10.07平方公裡,北排森林公園規劃面積約6.93平方公裡,項目總投資約11.52億元。
我們驅車三十多公裡,終於來到了露天礦。
一下車,溫和的風迎面吹來,讓人心曠神怡,這是屬於春天的味道,還伴著淡淡的風鈴花香和鳥鳴聲。不知道為何,可能是錯過了花期,今年的風鈴花開得並不是很繁盛,很多都結了果實,但這並不影響我們欣賞這久違的春天。
先不說這花了,往遠處望去,將是一番震撼,這湖得多大啊,一眼望去看不到邊!資料上說,寬約1公裡,長約6.8公裡,確實很巨大。長長的公路環繞在四周,到處是剛剛種下不久的大樹和草皮,有點光禿禿的感覺,但是來年樹長大了,這一定會很好看。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湖中的水真得清澈見底。聽人說,湖水是建水渠,然後從高州水庫引進來的,難怪這麼清澈。湖中的水,一陣風吹過,蕩起另外一陣陣漣漪,有那麼一瞬間似乎這是海,不是湖。水近一點是青色,往遠一點就是深青色,到後邊就直接是藍色、深藍色,可見這湖也是很深。
這次的遊覽,總算是大飽眼福了,難得再次見到這麼清澈的湖水。可是,當時我一直有個疑問,這湖就叫「露天礦」嗎?其實不然,這湖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好心湖」。
應該很多人和我一樣,當得知「好心湖」這個名字時,並不覺得這名字有何深意,只是簡單普通的一個名字罷了。可是,當你去了解這段歷史,這段過去之時,才會恍然大悟,此「好心」並非僅僅是「好心」。
「好心湖」中的擔當
什麼是露天礦呢?露天礦是把覆蓋在礦體上部及其周圍的浮土和圍巖剝去,把廢石運到排土場,從敞露的礦體上直接採掘礦石,猶如「剖腹產」。而這個湖正是因為這樣而留下的,一個大坑,到處都是亂石,灰塵漫天飛,底下到處是黑色的水流,黑色的礦坑湖,這就是「好心湖」的前身,很難與現在的景象聯繫在一起。
1956年4月,毛主席在《論十大關係》中指出:「現在我們在廣東的茂名(那地方有油頁巖)搞人造石油,那也是重工業。」4月28日,周總理在相關報告上批示:「經中央同意,在茂名建設規模為年產100萬噸原油的油頁巖煉油廠。」
很快地,1958年8月,我國南方最大的露天礦山破土動工。
風雲際會,上萬名技術人員和工人會聚茂名,他們來自五湖四海,開始了「取石榨油」、「挖巖取火」之旅。那時,技術不夠成熟,但是前輩們勇於擔當,不畏艱苦,用鋤頭、畚箕加扁擔,上演了一出現代版的「愚公移山」:在茂名露天礦雷打嶺上建起一座小型的試驗爐,進行油母頁巖提煉原油試驗,接著興建大型乾餾爐和煉油廠,煉出一桶桶油,為緩解國家石油困難作出了特殊貢獻。
但是,在輝煌背後,也給茂名留下了一道道傷疤,影響著周圍的環境和人民,露天礦形成的礦坑湖更為嚴重,對周邊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2012年2月,茂名高新區啟動了露天礦生態公園規劃建設工作,按照修復與優化有機結合原則,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因勢利導、就地取材,重點建設「引水、修路、種樹、建館」四大工程,儘可能的恢復露天礦周邊的環境,建設成為一個「賞花、觀景、戲水、觀展」的景區,創造出集工業特色糅合山水園林礦和休閒於一體的大型開放式生態公園,為市民日常休閒活動提供了一個兼具文化、旅遊、休閒與度假多功能於一體的好去處。
就這樣,經過數年的努力,露天礦一改前日的「髒亂」,搖身一變成為一個美景良辰。所以說,茂名的「好心湖」,不是因為其中有著一個富有同情心的美好故事,而是這個湖上有著前輩們敢於擔當,不畏艱苦的精神,還有露天礦對於環境和人類的影響與反省,為此在融合了茂名的「好心」文化下,才叫做「好心湖」。
在茂名這片土地上,似乎很多地方都與「好心」有著重要的聯繫,政府更是以「好心」為出發點打造一個「好心茂名」,而這個「好心」出自於冼太夫人。
唯用一好心
在嶺南地區,有著這麼一位被稱為「嶺南聖母」的巾幗英雄,周總理更是稱她為「巾幗英雄第一人」,她就是冼太夫人。
在歷史上,提到巾幗英雄,很多人想到的是花木蘭、穆桂英,其實這兩位都是演義中所塑造的人物,很多事跡是經過了藝術加工的,而冼夫人是歷史上真真實實存在的,其精神還在影響著整個粵西地區的人們。
冼夫人,即冼珍,廣東高涼人氏,後嫁於當時的高涼太守馮寶,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
由於冼夫人性情豪爽,而且善於結識英雄豪傑,一度成為嶺南地區的領導者,南越的首領,統治著嶺南的大片地區。在冼夫人的統治下,嶺南地區和平發展,幾乎沒有發生過什麼大的戰亂,這對於朝廷的穩定是很重要的,《隋書》更是為她立傳。
在中國歷史上,會出現很多忠貞之士,為朝廷而死,很多人會說他們是愚忠。而冼夫人不同於此,思想更為超前,對朝廷的忠並非愚忠。
晉王廣遣陳叔寶遺夫人書,諭以國亡,使之歸隋。夫人集首領數千人,盡日慟哭,遣其孫馮魂帥眾迎洸。洸擊斬徐璒,入,至廣州,說諭嶺南諸州皆定;表馮魂為儀同三司,冊洗氏為宋康郡夫人。
冼夫人一生經歷過梁、陳、隋三朝,但它並沒有為任何一個朝廷而死,她一生審時度勢,順應潮流,愛國愛民,一直緊跟中央政權的腳步,讓百姓免於戰亂的傷害。正如冼夫人所說的,「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這個「好心」是愛國愛民,是堅持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團結,讓嶺南各族的人民可以安居樂業,而這也是「好心湖」中的「好心」的來歷。
除了冼夫人的愛國愛民之心外,茂名的「好心」還有醫者仁心。
醫者仁心
在前段時間,疫情逐漸穩定時,支援武漢的醫療隊有序撤離武漢,可是茂名的有些醫護人員卻主動留下來,主動請纓再戰,站好最後一班崗,這是醫者仁心。而在西晉時期,粵西地區也有這麼一位道家先驅,懸壺濟世,醫者仁心,在當地發生重要疾病之時,他挺身而出,救助百姓,可謂大愛。
這個人就是潘茂名,而茂名市的茂名也是來自於他的名字。「隋始置茂名縣」,隋朝開皇十八年(598年),先用潘茂名其名命名茂名縣,唐太宗貞觀十八年(644年)又把南宕州以潘茂名的姓命名潘州。中國以道士之姓設州,以名設縣,是歷史上少有的。
寫在最後的話
縱而觀之,「好心湖」的「好心」不僅僅是富有同情心的「好心」,其中還蘊涵了茂名石化前輩們的勇於擔當、不畏艱苦的精神,更有冼夫人那愛國愛民之情,還有潘茂名的醫者仁心,這「好心」不是簡單的「好心」。
【小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