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斯汀
模式是道路,而運營是你手中的方向盤。
你看準的路不一定通羅馬,但方向盤把不好,勢必會翻車。
在創業之前,「我要開一家什麼樣的店?」是每一個新晉創業者必須想清楚的事。
通常首要考慮的問題是:自創一個新品牌,或是加盟一個現有品牌?
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一提到加盟,投資者們往往嗤之以鼻:
「哼,又想來騙我的錢…… 」
在他們看來,加盟模式仿佛割韭菜的鐮刀般令人生厭,不靠譜,甚至有騙錢的嫌疑,這樣的認知是如何形成和被固化的呢?究竟我們該如何看待加盟?
本文將從加盟模式的本質,以及中國健身加盟品牌的歷史說起,希望能為創業者們對加盟模式判斷提供一些參考。
文章分為三部分:
1.被妖魔化的加盟模式
2.健身加盟為何難做
3.如何在加盟時避免當韭菜
被妖魔化的加盟模式
首先回答一個問題,加盟店都是騙錢嗎?
我們通常所說的加盟,正式名稱為特許經營,英文叫Franchise,發源於歐美。時至今日已經成為品牌擴張及投資創業的主流選擇之一。
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等品牌,進入中國後都採用加盟體系,更不用說街邊各類便利店和美容服務門店。
就拿近些年跟健身一樣鋪滿大街小巷的的奶茶行業來說,雖然有堅持獨立運營的喜茶、茶顏悅色,但更多的是一點點、COCO、快樂檸檬這樣的加盟品牌,而這些僅僅是全國加盟產業的冰山一角。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2018年中國特許經營前100名的銷售規模,就突破了4300億元。
那麼加盟模式在健身行業中的普及度如何呢?
美國Club Industry新發布的《全美2019年營收百大場館》中的前16位,有7家品牌主打加盟模式(包括Equinox旗下的BlinkFitness)。
▲2019美國營收百大場館前16位中的加盟品牌及2018年加盟門店數量
拿Planet Fitness星球健身來說,根據其2019年二季度財報顯示,全美擁有1800多家門店,其中95%為加盟店。工作室品牌中的翹楚OrangeTheory,用8年時間成功突破1000家門店,截止2018年,全球擁有700多家加盟店。
在中國健身行業,加盟模式一度也是主流。
時間倒回20年前,中國最早一批的商業俱樂部品牌,幾乎都是帶有加盟烙印的,比如來源於美國Gold's gym的金吉姆、中體集團與美國倍力健身合作的中體倍力、青鳥、浩沙等。
這一路走來,行業還湧現出金仕堡、舒適堡、銀吉姆 、英派斯、Likingfit、光豬圈等一大批加盟品牌,就連一度作為中國智能健身旗手的樂刻,從今年年初開始,也高舉合夥制大旗,做起了加盟生意。
由於年代久遠,很多人對於金吉姆、中體倍力這樣上古品牌並不熟悉,但不少人都聽說過金仕堡和其後改名的喚潮健身。雖然現在這個名字已經淡出了主流視線,但在差不多十年前,他們曾經在長三角乃至全國紅極一時,加盟店一度達到上百家,號召力上一點都不遜色於如今的一兆韋德、威爾仕。
據金仕堡曾經的加盟商回憶到,金仕堡名聲最火爆的時候,加盟商拿授權都得排隊,必要時候除了加盟費之外,還要準備些錢「孝敬」品牌高層。
金仕堡為什麼這麼火,與國內健身需求的爆發不無關係,但也離不開團隊的品牌運作,籤約明星代言、捆綁豪車美女做開業,還經常在媒體端投放廣告。在當時的健身行業,這種類似降維打擊的品牌營銷理念讓消費者耳目一新。通常加盟商的投資在預售期就能收回,也難怪想要加盟他們的投資人絡繹不絕。
如今看來,如果金仕堡高層能做好管理和服務,對加盟商嚴格篩選(他們完全有這個能力和資本),或許如今中國健身格局會有所不同。但隨後幾年,各大城市紛紛傳出金仕堡關店跑路的消息,不斷透支著品牌聲譽,即使換了個名字仍然運營不佳,以至於人人喊打,徹底淡出了一線城市。
金仕堡的沉淪本應成為一個行業的警鐘,但的確有一些人從中看到了商機,即大筆的加盟費用。於是一些帶有圈錢性質的加盟品牌開始出現,通常在做了幾家直營店後,就開始用美化過的數據吸引小白投資人,一旦遇到困難就換個馬甲繼續忽悠。
但很多人在加盟模式栽了跟頭,也怪不得別人,大多是被超低費用、超高回報的虛假數據所蒙蔽,從而喪失了基礎的判斷力。這和很多P2P個貸一樣,受眾群體是那些夢想不勞而獲、貪圖便宜的人們。
表面上看這是加盟模式的問題,本質上還是人心的黑暗面作祟。
健身加盟為何難做?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聊聊加盟模式好在哪裡?
對於品牌來說,只要積累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或極高的品牌資產,就可以在極小成本投入的前提下迅速擴張,還能收取不菲的加盟管理費以及設備、原材料等上遊供應鏈費用。
再拿Planet Fitness星球健身舉例,從各項營收分布來看,其特許經營授權費佔了32.1%,而給加盟商的器材銷售收入佔到了38.6%。
而世界上最成功的加盟品牌之一的CrossFit(雖然他們從不把自己叫做加盟商),不賣器械,不做運營培訓,更沒有巡店指導和操作手冊。僅僅憑藉強大的品牌號召力,就可以每年向15000多家授權場館收取3000美金的品牌使用費,光這一項收入每年就高達四五千萬美金。
而從投資人角度來說,加盟一個現有品牌,能夠大幅度降低投資成本。
雖然說如今的市場環境中,憑一己之力打造出一個耀眼的新品牌,是很多人的終極夢想,但這往往演變成讓無數創業者屍骨無存的萬人坑。
成本控制、渠道管理、財務分析、人才複製、市場營銷、定價策略、銷售激勵……都是創業過程中要照顧到的方方面面。即便你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有過500強大公司的管理薰陶,等到某一天自己赤膊上陣的時候,才發現處處有玄機。
而加盟一個成熟品牌,在市場認知度以及產品服務、人員管理、技術開發方面,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參考,也不需要花較高的成本從零做起,對於沒有行業經驗的創業者來說,顯然是更好的選擇。
但為什麼國內的健身加盟似乎都舉步維艱呢?
前不久,練吧一則關於魔都三家健身品牌的關店分析(5天內3家高端健身館相繼關門,中國健身專治各種不服?)引發了業內的大討論。巧合的是,這三家裡兩家是國際知名的加盟品牌。很多人不免會聯想到加盟模式的不靠譜。
但放眼全球來說,這兩家品牌仍頗具號召力,比如Anytime,仍然位列2019年美國百大場館營收排名第16位,擁有超過4000家加盟門店。Curves雖然目前在美國本土風光不在,但在日本以及我國臺灣地區還走勢良好。
深入了解下來,可以說品牌方在運營策略上的失誤,要大過於模式本身的鍋。
比如Curves在海外都是主打中老年市場,在引進內地之初品牌定位大幅度年輕化,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礙於總部壓力,在訓練方式和器械上無法有更大的自主權,並且在國內已經大規模普及智慧型手機移動端應用的同時,Curves所有的數據還都只能從PC端瀏覽,這些都使得直營店的改革束手束腳。
反倒是他們的加盟商由於天高皇帝遠,「離經叛道」的引入其他課程體系和管理方式,並沒有出現很大的運營危機。
而主打24小時健身理念的Anytime的失敗,與其說是模式不符,不如說總部長期對中國市場施以放養狀態,缺乏統一的品牌扶持而造成的。畢竟師從於他們的光豬圈、樂刻等本土公司仍然在行業佔據了一席之地。
金仕堡、Curves、Anytime的故事告訴我們,品牌方需要花費巨大的精力和投入,去不斷提升品牌資產和用戶滿意度,才能幫助加盟商立於不敗之地。
但即使這樣,也不能代替投資人直接管理門店。所以當你加盟了一家優質品牌,也不意味著就能高枕無憂,筆者曾經聽聞,就連麥當勞這個在我們外行人看來高度標準化的模式,居然也有門店由於店長能力的高低而影響50%的業績。
因此,加盟好比是進入了一條高速公路,雖然路已經鋪好了,但方向盤仍然在投資人自己手裡,如果把不好方向盤,一樣有翻車的風險。
如何在加盟時避免當韭菜
縱觀這幾年的健身行業發展,創新的呼聲不絕於耳,但絕大多數「新物種」們的消亡或掙扎,外來跨界精英的灰頭土臉,不斷提醒著我們,為了創新而創新,或照搬海外模式忽視本地化的「盜版式創新」,會被市場規律狠狠的抽上幾個大嘴巴子。
我們始終期待有更好的獨立品牌出現,但太多創業者的能力和認知程度,並不足以支撐起他們的夢想,如果一定要創業,加盟一個成熟品牌原本更為穩妥。
但在國內健身加盟市場良莠不齊的現狀下,投資小白如何甄別加盟模式的好壞呢?
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辨別。
1.是否設審核門檻標準
由於不斷的跑路事件,健身行業目前的行業口碑還處於一個相當脆弱的階段,因此,任何一個負責任的品牌方,都不會隨意降低準入門檻,給予一些毫無契約精神的「牛鬼蛇神」們幹一票走人的機會。因為對於任何一個品牌來說,開放加盟就意味有損耗品牌資產的風險存在。
我們前文提到的很多知名品牌,麥當勞、肯德基、一點點之類的,對於加盟商的實力要求都相當的高,資本實力自不必說,還要綜合考慮行業經驗、所在區域的商業影響力等。
如果一個品牌總是號稱零門檻加入,或是極低的加盟費,還承諾你超高的收益和迅速回本,這個時候就得三思了。有時即使你運營的不錯,但也很有可能因為另外10%的不負責任的加盟商而影響到這個品牌在整個市場中的美譽度,從而讓你自己的品牌也受到損害。
2.經常換馬甲的品牌,不能要
品牌是企業的核心無形資產,也是任何一個企業家珍視的財富。商標、Logo承載著一個品牌的價值基礎。
在國外,一個加盟模式從初創到成熟,幾乎都要花費二三十年的時間,這期間不會無故更名。
如果一個加盟品牌隔三差五就改名字、推新模式,顯示出對自己的品牌資產積累毫無耐心,那麼很有可能他們對於你加盟商的死活也毫不上心。
3.看直營店的運營情況
觀察一家加盟品牌的經營實力,最直觀的是去看他們的直營店,直營店不一定是業績做的最好的,比如美國OrangeTheory的加盟店往往業績會比直營店更好,但直營店直接體現了該品牌的產品服務標準和平均營收水平,是一個很好的參考。
4.是否有完善的培訓體系
一家靠譜的品牌通常會在積累了足夠的標準化流程和管理方法後,才會考慮開放加盟。因為這些方面確定了,才有機會大規模複製,這從他們的培訓體系上最能反映出來。
當然,有完善的培訓體系僅僅只是基礎,如果沒有,那一定會失敗。
問:加盟商要求我買指定器械,這是不是騙人?
答:並不一定,加盟品牌的設備銷售收入是國際通行的一個盈利方式,很多品牌要求指定設備和器械,是為了整體的品牌形象,並不存在強買強賣一說,可以花點時間走訪一下其他的加盟店,如果了解到設備質量差或是多年不更新維護,那麼就很可疑了。
問:品牌的加盟店有的生意好,有的生意不好,該怎麼看?
答:回到文中的觀點,模式是道路,運營才是你的方向盤。麥當勞肯德基這麼多年也有關門的,健身行業也不少見,比如中國的CrossFit場館大多活得很掙扎,真正賺錢的只有那麼幾家,但我們並不能就此完全否定這個模式。
其實關門閉店並不可怕,但你需要分清楚失敗的原因,可以和那些失敗的加盟商多聊聊,分辨到底是模式的問題,還是運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