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演達小傳:孫中山的「鐵桿粉絲」,要取代蔣介石的「第三黨」

2020-12-21 萬象歷史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寧馨兒)

鄧演達小傳:孫中山的「鐵桿粉絲」,要取代蔣介石的「第三黨」

鄧演達,1895年3月1日出生於廣東惠州。1909年(14歲),鄧演達考入廣東陸軍小學堂,秘密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1911年(16歲),辛亥革命爆發後,鄧演達被派往潮汕加入廣東北伐軍敢死隊。

1917年(22歲),鄧演達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工兵科,與葉挺是同學。

(廣東陸軍學堂,二排右九為鄧演達)

1920年(25歲),鄧演達趕赴福建漳州,加入孫中山領導的粵軍,任憲兵連連長。1923年(28歲),鄧演達升任粵軍第一師第三團團長。在討伐陳炯明、桂系沈鴻英的戰鬥中,鄧演達屢立奇功。

鄧演達被孫中山授予少將軍銜,專門負責廣州大本營的保衛工作,受到重用。孫中山曾說:「幹革命,有兩達(鄧演達,張民達),革命有希望。」張民達為粵軍師長,多次參加重大戰役,身經百戰,所向披靡。

(鄧演達與妻子鄭立真)

1924年(29歲),孫中山決定同共產黨合作,改組國民黨,制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鄧演達受命為七人籌委之人,負責籌辦黃埔軍校。黃埔軍校成立後,鄧演達任訓練部副主任兼學生總隊長,同周恩來等共產黨員合作緊密。

1925年(30歲),鄧演達前往蘇聯和德國學習,結識朱德等共產黨人。孫中山逝世後,鄧演達回國,任黃埔軍校教育長。

鄧演達對軍校學生要求非常嚴格。他與惲代英、高語罕、張治中四人,被戲稱為「黃埔四兇」。

(粵軍營長鄧演達)

1926年3月18日(31歲),「中山艦事件」爆發,蔣介石與共產國際之間產生裂痕。支持「聯共」的鄧演達,被調到黃埔軍校潮州分校任教育長。7月,北伐開始,鄧演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參與中路軍的指揮。

北伐軍勢如破竹,很快打到了武昌。鄧演達親臨城下指揮,一舉攻佔武昌城,被譽為「攻城司令」。隨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移駐南昌,鄧演達留在武漢,擔任總司令部武漢行營主任。

(鐵羅尼(黃埔軍校蘇聯顧問)、鄧演達(中立者)、郭沫若)

1927年1月(32歲),蔣介石試圖在南京另立政府,與共產黨決裂。鄧演達立刻在武漢成立行動委員會,堅決反對。隨後,在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上,免去了蔣介石的國民黨中央常委主席、軍委主席、軍人部部長等職,鄧演達當選為中央軍委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多次發表講話,反對「軍事指揮黨」,被蔣介石視為心腹之患。

任中央農民部部長的鄧演達,在武昌創辦了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並任所長,毛澤東為副所長。講習所成立後,培養了一批農民運動的優秀幹部。毛澤東曾說:「大革命時代做農民運動,陳獨秀、彭述之不同我合作,倒是鄧演達肯同我合作」。

(後排右一鄧演達,前排右一毛澤東)

1927年(32歲),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開始清黨,徹底與共產黨決裂。鄧演達堅決反對,極力主張東徵討蔣。然而,隨著事態發展,武漢的汪精衛也漸漸傾向「清黨」,鄧演達處境危險。

6月30日,鄧演達留下《告別中國國民黨的同志們》和《辭職宣言》的告別信,譴責蔣介石、汪精衛背叛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然後他化裝成檢查電線桿的工人逃離武漢,與蘇聯顧問鮑羅廷接上頭,輾轉前行,於10月15日到達莫斯科。

(《辭職宣言》)

在逃往蘇聯期間,中共發動八一南昌起義。鄧演達雖然沒有參加,但和宋慶齡一樣,仍被推選為革命委員會七人主席團成員。

11月1日,鄧演達、宋慶齡和陳友仁在莫斯科發表了《對中國及世界革命民眾的宣言》,聲明要繼承孫中山遺志,繼續聯俄聯共。隨後,鄧演達得到史達林的接見和支持。

(鄧演達(中)在蘇聯)

1930年(35歲),鄧演達秘密回國,在上海法租界正式成立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目標是武力推翻蔣介石政權、建立以農工為主體的平民政權。鄧演達被推選為總幹事。

這個委員會是中國農工民主黨前身,與國民黨、共產黨不同,堅持孫中山的政策,要走平民革命的路線,所以當時被稱為第三黨。

(被捕後的鄧演達)

1931年(36歲),第三黨發展迅速,基層組織已遍布14個省市。鄧演達還組織了「黃埔革命同學會」,準備在江西發動武裝起義。蔣介石非常惱怒,懸賞30萬元捉拿鄧演達。

1931年8月17日,因叛徒告密,正在培訓幹部的鄧演達在上海被捕。宋慶齡聽說後,幾次三番質問蔣介石,蔣介石都推諉不知。11月29日,鄧演達被秘密處決於南京麟麒門外,年僅36歲。

後來,宋慶齡再次質問蔣介石。蔣介石才說:「現在你已不能和他見面了,他已經被槍決了。」宋慶齡當即掀翻茶几,憤然離去。12月19日,宋慶齡在上海公開發表《宋慶齡宣言》,嚴厲譴責蔣介石。

據說,不久蔣介石在廬山開辦軍官訓練團時,有人問蔣介石:「還有誰能代替委員長嗎?」蔣介石哈哈大笑:「能代替我的人已被我槍斃了。」他說的就是鄧演達。

新中國成立後,鄧演達的遺骸被遷葬於中山陵旁,追認為「革命烈士」。

(鄧演達雕像)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613篇作品,營員「寧馨兒」的第60篇作品)

相關焦點

  • 陳誠的貴人鄧演達,36歲被蔣介石殺害,留下的後代過得怎麼樣?
    「小委員長」陳誠是蔣介石的心腹,尤其是國民黨敗退臺灣後陳誠更是成了臺灣的「二號人物」,官至「副總統」,深得蔣介石信任。其實,陳誠一開始並不被蔣介石信任,這主要與陳誠的「貴人」有關。陳誠其貌不揚,身高不到一米六,靠他自己出人頭地挺難的。
  • 鄧演達是黃埔元老,為何會被蔣介石給秘密處死了?
    四·一二政變以後,蔣介石和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鄧演達憤而流亡歐洲,與宋慶齡等在莫斯科發表宣言,提出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遺志,團結革命民眾,向一切反動仇敵鬥爭。1930 年五月,鄧演達回到上海,籌備組織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要在中國建立以農工為中心的平民政權,醞釀建立第三種政治勢力,試圖挽救中國革命的危局。
  • 「黃埔元老」鄧演達,36歲被蔣介石槍決,後代過得怎麼樣?
    陳誠是蔣介石身邊的老紅人了,因為他多年來一直深受蔣介石信任,外人還送給他一個「小委員長」的稱號,而陳誠能夠有今時今日的地位,其實多虧了一個叫鄧演達的人,如果不是他識英雄重英雄,恐怕陳誠要想得到蔣介石的青睞得等上一陣子才行。
  • 蔣介石當月老牽線,陳誠二婚成話癆,婚姻還是要講門當戶對
    蔣介石的手段非常厲害,就是他永遠可以牢牢的抓住軍權,把國民黨內的人才全部拉攏到自己身邊,所以不管他當前的職位是什麼,對他來說並沒有多大的影響,他在政局中的地位和權勢依然非常穩固。而即使其他人當上了很高的職務,多數時候也只是個虛名,反而要聽從於他。蔣介石拉攏人的手段主要是靠職務的許諾和金錢誘惑,而最厲害殺手鐧則是運用中國古代兵法三十六計之一的美人計。
  • 蔣介石是如何在廣東發跡並得到孫中山信任的?
    由於形勢危急,孫中山要懷有身孕的夫人宋慶齡先行撤離,但宋慶齡說:「中國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先生!」堅持留下來分散敵軍的注意力,讓孫中山先行離開。於是孫中山在數名衛士的護送之下離開總統府,突出重圍,登上了停在珠江上的寶璧艦,次日轉登永豐艦,指揮海軍各艦炮擊叛軍,隨後一面電令北伐軍回師平叛,一面發電報急召遠在千裡之外的蔣介石:「事緊急,盼速來」。
  • 孫中山並沒有指定蔣介石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是他打開潘多拉魔盒
    孫中山視為棟梁之才的根本沒有蔣介石,蔣介石是陳其美介紹給孫中山認識的。孫中山臨終時並沒有明確指定自己的接班人。「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孫中山初接觸蔣介石並沒拿他當回事,蔣介石可不甘寂寞,他主動向孫中山上書陳述歐戰情勢及反袁鬥爭方略。這才使孫中山對他有所注意,看他有一定軍事才能,便安排蔣介石到陳炯明部隊任作戰科主任。
  • 陳誠為何中蔣介石美人計娶譚祥?頭婚13年沒話說,再婚後成話癆
    蔣介石拉攏人有三大手段:職務許諾、金錢誘惑,還有非常一個比這兩樣還要厲害的手段,那就是36計之一的美人計,因為蔣介石身邊認識的美人很多,要拉攏的將領也很多,所以他有使用美人計的條件,而陳誠與譚祥的結合便是蔣介石利用譚祥拉攏陳誠的成功案例。而這一切還要從一個人說起,這個人便是鄧演達。
  • 了解人物小傳文體特點,學習寫一篇人物小傳培養正確的人生觀
    小傳是其中記述較簡略、篇幅較短的一種。人物小傳的特點真實:真實記錄人物的生平事跡。完整:某一人生片斷或生平經歷,有頭有尾。如何多角度地寫人物小傳第一,將筆墨著重放在一些典型的特別能體現人物個性特點的事件上。第二,在記述事件時,要具體表現人物的言行,讓人物「自行」展現他們的思想感情、性格特點等。
  • 蔣介石日記披露:其在1923年訪問蘇聯時碰了「大釘子」
    蔣介石回國後,曾向孫中山進言,不同意聯俄,受到孫中山的批評。孫說:你顧慮過頭了。蔣介石和共產黨爭奪領導權楊教授對記者說,蔣介石曾是孫中山聯共政策的支持者。但是,蔣介石又認為,三民主義是救中國的唯一主義,中國革命必須由中國國民黨領導,只能有一個司令部。他說:國民黨是大黨,共產黨是小黨,小黨要作犧牲,跨黨的共產黨員都要脫離共產黨,參加國民黨。抗戰初期,蔣介石還提出,國共兩黨都取消,合成一個大黨。後來,蔣介石的這些思想又進一步發展為「一個主義、一個黨、一個領袖」,不允許三民主義之外的其他主義存在,也不允許國民黨以外的其他黨存在,逐漸成為法西斯主義。
  • 按順序排,蔣介石排第三位,前兩人是誰?
    大姐宋靄齡嫁給了一位巨富商,據說是孔子的第75世孫子孔祥熙;老二宋慶齡是我國民國時期的國母,也就是孫中山先生的夫人。老三宋美齡嫁給了蔣介石,也算得上是名符其實的國母了。所以她們三姐妹在我國民國時期都是名震一時的風雲人物。 然而今天小編想說的是宋嘉樹的小女兒宋美齡的私生活。
  • 蔣介石創造中國臺灣經濟奇蹟史(下)
    1953年春末,工業委員會的年輕幕僚突然接到上面指示,要求設法解套,並稱有關「說帖」要呈給「層峰」參考。接到任務的年輕幕僚們苦心思慮,終於找到了結說法:孫中山所謂「節制資本」的「節制」,意為「調節管制」,而不是「限制」。據相關人士回憶,蔣介石曾在公開場合澄清孫中山理論中含混不清的地方,以「均富」的概念來闡釋民生主義,並說明「節制私人資本」中的「節制」,指的是「調節管制」而不是「限制」。
  • 孫中山和蔣介石,當你妹夫是一種什麼體驗?孔祥熙乃民國第一連襟
    袁世凱上臺後開始迫害革命黨人,加上孔祥熙首任妻子韓玉梅病逝,令人沮喪的是,1913年東渡日本擔任「中華留日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時,積極為孫中山籌募活動經費,認識了孫中山的英文秘書宋靄齡,並於次年結婚。大家也許不太熟悉宋靄齡,但是看她的名字應該能猜出她的兩個妹妹,對,這兩個妹妹就是宋慶齡和宋美齡,後者後來分別嫁給了孫中山和蔣介石。
  • 孫中山逝世前後的秘聞軼事:遺體易換了四副棺材?
    這是孫中山的第三副棺材。孫中山的第四副棺材是從美國定購的紫銅棺。這副紫銅棺長2.24米,寬0.8米,高0.65米,製作考究,外形精美,價值1.5萬兩白銀,於1925年8月運到上海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處。宋慶齡看後很滿意。1927年4月,上海葬事籌備處遷到南京,紫銅棺也運到南京。1928年12月30日,紫銅棺被運往北平。
  • 上將張發奎,曾是孫中山「保鏢」,30歲當軍長,官至陸軍總司令
    在中國近代史上,孫中山是一個誰都不能忽視的人物,對後來歷史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作為一個身份至關重要的人物,他的安危自然也是重中之重。張發奎此人追隨過孫中山先生,參與反清,當過孫中山先生的第三警衛營營長,可以說張發奎在當警衛營營長的時候,就是相當於孫中山的保鏢。
  • 流行民國的中山裝,真是孫中山穿過的那款嗎?
    1914年,孫中山出席中華革命黨成立大會,就特地穿上一身筆挺的呢料學生服。後來,考慮到保護國貨的政治訴求,呢料又逐漸降格成了棉麻。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之後,各處靈堂用的孫中山遺像,都是他穿學生服的半身照。受他影響,當時的國民黨重要領導人,在公眾場合也經常穿學生服現身。甚至一向穿軍裝的蔣介石,北伐成功進北京後, 也刻意換上一身學生服出現在公共場合。
  • 看小米是如何玩轉粉絲經濟的?小米又是如何培養鐵桿粉絲的?
    企業品牌的鐵桿粉絲是口碑營銷最重要的推動者;2。團結鐵桿粉絲有利於企業加強與目標受眾群體的聯繫。鐵桿粉絲:口碑營銷的生力軍口碑營銷與粉絲經濟有著密切聯繫。凝聚粉絲首先需要產品自身過硬,留下好口碑。而傳播口碑又需要大量熱心的粉絲自發地替商家做義務傳。
  • 國民黨四大元老的張靜江竟然是南潯富商之子,和孫中山是終身摯友
    輯裡絲湖州這個地方盛產蠶絲,而南潯出產的輯裡絲是湖州之最,輯裡絲作為皇室的貢品擁有著"細、圓、勻、堅、白、淨、柔、韌"八大特點 。為了抵制袁世凱的復闢帝制倒行逆施的做法,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並任命張靜江為財政部長,並且成為了蔣介石加入中華革命黨的監誓人。袁世凱死後,張靜江回到國內開辦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由於張靜江對於革命的突出貢獻,1924年1月在國民黨"一大"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孫中山一直以「革命聖人」稱呼張靜江。
  • 楊奎松:毛澤東性格相當外向 蔣介石比較內向
    關於這一點,我們大概要注意到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不同了。1914年以後,蔣介石開始跟隨孫中山,加入了當時的中華革命黨,後來這個黨又改名為中國國民黨。這是個有相當長的革命經歷的政治團體。而它明顯地不同於中國共產黨,不僅因為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不同於共產黨的共產主義,而且因為這兩個黨有著完全不同的社會基礎。孫中山的黨的主要支持力量顯然是社會的中間階層。
  • 孫中山的「貼身保鏢」們:有洪門大佬、抗日「戰神」、共和國元帥……
    劉百川氣憤不過,將康泰爾踢下擂臺,孫中山興奮不已,寫下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贈給他。劉百川因以「鴛鴦連環腿」擊敗英國大力士,故贏得「江南第一腿」之稱。1924年孫中山逝世後,劉百川任黃埔軍校國術教官。1926年初任蔣介石少將護衛官。後受聘於南京中央國術館,並任名譽教務委員會主任。 「南北大俠」杜心武
  • 「克己」與「罵人」:蔣介石日記應該怎麼讀?
    住院了他要寫一句話因病不能記事,不能寫日記。蔣介石晚年得了手肌萎縮症,手發抖,在這個情況下他要寫上手抖不能記事。蔣介石這個人,儘管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是他有個優點我稱之堅毅。很多人都記日記,但是像蔣介石這樣連續寫日記,57年每天不斷。蔣介石為什麼記日記呢?一個是學習曾國藩,曾國藩每天記日記,所以蔣介石也每天記日記。為什麼記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