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場景多元化 注重體現材質之美
珠寶玉石首飾行業颳起「糖果風」
□ 本報實習記者 賈淘文
提到寶石,很多消費者的第一反應就是「bling-bling」的火彩,甚至會不自覺地哼唱出「鑽石鑽石亮晶晶,好像天上小星星」的歌曲。多年前,電視購物中大肆宣傳的「八心八箭」,讓寶石切工的概念,真正被消費者所認知。在傳統消費認知中,「璀璨與閃耀」也成為了寶石的專屬代名詞。
隨著年輕一代逐漸成為消費市場的主流人群,在他們對於時尚與流行的認知中,火彩閃耀的寶石首飾顯得過於嚴肅與老氣,甚至有些浮誇。而糖果風濃鬱的糖包山切工,因其色彩鮮豔、簡潔可愛的特點,成為了今年寶石首飾行業流行的新趨勢。
古老工藝的「現代復興」
記者從國家輕工業首飾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了解到,糖包山切工並非行業最新的寶石切割工藝,而是起源於12世紀約旦的一種糖果製作工藝。寶石基部成正方形,側面呈圓潤的三角形,造型近似金字塔。其工藝特點是沒有過多切面,以最簡單的加工方式,直觀地展現出寶石原有的淨度與色彩。
記者了解到,糖包山切工雖然在國內尚屬冷門,但在國際珠寶市場上,許多國際大牌和設計師都熱衷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此種切工的寶石。糖包山切工受到了寶格麗、卡地亞、斐登、布契拉提等國際時尚珠寶大牌的青睞,吸引了眾多王室貴族與名媛巨星的追捧。
廣東四會隱石翡翠的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介紹,中國傳統寶玉石行業自古就流傳著「治玉惜工」「好玉惜工」的工藝理念。與西方對於珠寶首飾璀璨閃耀的審美不同,中國式審美更傾向於溫潤內斂,對於切工與火彩並沒有太多的要求,更注重對於寶石本身材質的利用與保護。可以說,糖包山切工其實與中國傳統寶玉石文化不謀而合,此類切工的寶石也更容易與中國元素的設計和工藝進行跨界,其產品也更容易符合中國消費者的審美。
彩寶需求不斷加大
根據最近發布的《可持續性:中國彩色寶石的未來》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對於彩色寶石的購買慾不斷提升,折射出彩色寶石行業蘊含的巨大潛力。調查中92%的受訪者認為寶石的淨度是購買寶石的首要因素,85%看中克拉重量,83%選擇顏色,82%重視切工。
北京市潘家園舊貨市場經營水晶的商戶霍學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在潘家園這麼多年,經營石頭的檔次也越來越高,客戶的需求和消費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除了水晶,彩色寶石也正在成為趨勢,碧璽、海藍寶、紅寶石、坦桑石等,越來越受歡迎。」
霍學鳳告訴記者,以往購買水晶、彩色寶石的消費者以三四十歲、有經濟基礎的女性居多,但近年來,誇張、個性化的彩色寶石首飾也吸引了很多時尚潮男的青睞。隨著人們的收藏意識不斷提升,彩色寶石不僅具有裝飾屬性,購買稀缺、有保值增值空間的彩色寶石,也成為很多人的收藏新選擇。
轉為悅己消費
Gemfields市場行銷與傳播總監Emily Dungey表示,絕大多數的消費者表示自己正在尋找更能夠展示當代珠寶設計的現代化風格,也希望能夠獲取有關佩戴彩色寶石的專業建議。在設計概念中融入更多時尚元素,為消費者提供富有創意的個性化造型建議,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珠寶,有助於推動彩色寶石的受歡迎程度。
業內人士指出,以往的彩色寶石強調切工,消費者願意為璀璨閃耀的火彩付費。糖包山切工的流行無異於是寶石界的一陣新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們對於寶石消費日趨理性,從以往彰顯身份的象徵,轉型為悅己型享樂的審美消費;另一方面,年輕群體成為消費市場的主流人群,他們佩戴珠寶的場景已經不限於一些正式嚴肅的場面,寶玉石佩戴場景更加多元、更加輕鬆,同時,他們前衛的時尚審美也為彩色寶石注入了更多時尚元素。歸根結底,任何一種寶玉石產品的基礎都是材質第一,糖包山切工成為消費者喜愛的款式,屬於品質消費升級後,消費者對於寶石審美的理性回歸,注重體現寶玉石「璞玉渾金」的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