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路問於孔子曰:「管仲(注1)之為人何如?」子曰:「仁也(注2)。」子路曰:「昔管仲說襄公,公不受,是不辯也(注3);欲立公子糾而不能,是不智也(注4);家殘於齊而無憂色,是不慈也(注5);桎梏而居檻車,無慚心,是無醜也(注6);事所射之君,是不貞也(注7);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仁人之道,固若是乎?」孔子曰:「管仲說襄公,襄公不受,公之暗(注8)也;欲立子糾而不能,不遇時(注9)也;家殘於齊而無憂色,是知權命(注10)也;桎梏而無慚心,自裁審(注11)也;事所射之君,通於變(注12)也;不死子糾,量輕重也。夫子糾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才度(注13)義,管仲不死束縛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雖死,過與取仁,未足多也(注14)。」
【注釋】
(注1)管仲:名夷吾,春秋時齊國政治家和改革家,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此記載又見於《說苑·善說》。
(注2)仁也:王肅註:「得仁道也。」
(注3)昔管仲說(shuì)襄公,公不受,是不辯也:襄公,齊襄公,名諸兒,驕淫奢侈,被臣下所殺。辯,有口才,善言辭。
(注4)欲立公子糾而不能,是不智也:王肅註:「齊襄立無常,鮑叔牙曰:『君使民慢,亂將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公孫無知殺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奔魯,齊人殺無知。魯伐齊,納子糾。小白自莒先入,是為桓公。公乃殺子糾,召忽死之也。」智,智慧,聰明。
(注5)家殘於齊而無憂色,是不慈也:家殘於齊,管仲曾離開齊國到外國求仕,期間父母在齊國因罪被殺。慈,慈愛。
(注6)桎梏而居檻(jiàn)車,無慚心,是無醜也:桎梏,原指拘系犯人的腳鐐、手銬,此處指戴著腳鐐、手銬而被拘禁。檻車,四周設有柵欄的囚車,用以押解犯人。無醜,王肅註:「言無恥惡之心。」
(注7)事所射之君,是不貞也:所射之君,指齊桓公(公子小白),管仲曾經欲刺殺而射中公子小白帶鉤。貞,忠貞。
(注8)暗:昏暗無道。
(注9)時:好的機會。
(注10)知權命:謂審度時命。
(注11)自裁審:自己善於裁斷審查。
(注12)變:權變,變化。
(注13)度:超過。
(注14)召(shào)忽雖死,過與取仁,未足多也:召忽,齊國大夫,和管仲共同輔佐公子糾,後隨公子糾奔於魯國。過,太過分。多,稱讚。與,備要本、同文本作「於」。
【通解】
子路向孔子問道:「管仲的為人是怎麼樣的呢?」孔子說:「是一個有仁德的人。」子路說:「過去管仲勸諫襄公,襄公不接受,這是管仲沒有口才;想立公子糾為國君而沒有能做到,這是他沒有智謀;父母家人在齊國因罪被殺,卻沒有憂傷的神色,這是他沒有慈愛的胸懷;戴著腳鐐、手銬被關在囚車裡,而沒有羞慚的表情,這是沒有恥惡之心;轉而為臣侍奉他曾經想射殺的齊桓公,是不忠貞;召忽為公子糾而死,而管仲卻沒有為之而死,這是不忠心。做仁人的方法,難道真的是這樣嗎?」孔子說:「管仲勸諫齊襄公,襄公沒有接受,這是齊襄公的昏暗無道;想立公子糾而不能做到,這是沒有遇到好的時機;父母家人在齊國因罪被殺,卻沒有憂傷的神色,這是懂得審度時命;戴著腳鐐、手銬被關在囚車裡,而沒有羞慚的表情,這是因為自己裁斷慎重;改事齊桓公,這是因為懂得及時變通;不為公子糾而死,這是會權衡生死的輕重。公子糾沒有成為國君,管仲沒有成為公子糾的臣。管仲的才智勝過了道德,他沒有死於囚禁卻建立了功名,這是無可非議的;召忽雖然為公子糾而死,但為了追求仁德做得太過分了,並不值得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