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語】子路對管仲的評價

2021-03-04 微國學

 【原文】

    子路問於孔子曰:「管仲(注1)之為人何如?」子曰:「仁也(注2)。」子路曰:「昔管仲說襄公,公不受,是不辯也(注3);欲立公子糾而不能,是不智也(注4);家殘於齊而無憂色,是不慈也(注5);桎梏而居檻車,無慚心,是無醜也(注6);事所射之君,是不貞也(注7);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仁人之道,固若是乎?」孔子曰:「管仲說襄公,襄公不受,公之暗(注8)也;欲立子糾而不能,不遇時(注9)也;家殘於齊而無憂色,是知權命(注10)也;桎梏而無慚心,自裁審(注11)也;事所射之君,通於變(注12)也;不死子糾,量輕重也。夫子糾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才度(注13)義,管仲不死束縛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雖死,過與取仁,未足多也(注14)。」

    【注釋】

    (注1)管仲:名夷吾,春秋時齊國政治家和改革家,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此記載又見於《說苑·善說》。

    (注2)仁也:王肅註:「得仁道也。」

    (注3)昔管仲說(shuì)襄公,公不受,是不辯也:襄公,齊襄公,名諸兒,驕淫奢侈,被臣下所殺。辯,有口才,善言辭。

    (注4)欲立公子糾而不能,是不智也:王肅註:「齊襄立無常,鮑叔牙曰:『君使民慢,亂將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公孫無知殺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奔魯,齊人殺無知。魯伐齊,納子糾。小白自莒先入,是為桓公。公乃殺子糾,召忽死之也。」智,智慧,聰明。

    (注5)家殘於齊而無憂色,是不慈也:家殘於齊,管仲曾離開齊國到外國求仕,期間父母在齊國因罪被殺。慈,慈愛。

    (注6)桎梏而居檻(jiàn)車,無慚心,是無醜也:桎梏,原指拘系犯人的腳鐐、手銬,此處指戴著腳鐐、手銬而被拘禁。檻車,四周設有柵欄的囚車,用以押解犯人。無醜,王肅註:「言無恥惡之心。」

    (注7)事所射之君,是不貞也:所射之君,指齊桓公(公子小白),管仲曾經欲刺殺而射中公子小白帶鉤。貞,忠貞。

    (注8)暗:昏暗無道。

    (注9)時:好的機會。

    (注10)知權命:謂審度時命。

    (注11)自裁審:自己善於裁斷審查。

    (注12)變:權變,變化。

    (注13)度:超過。

    (注14)召(shào)忽雖死,過與取仁,未足多也:召忽,齊國大夫,和管仲共同輔佐公子糾,後隨公子糾奔於魯國。過,太過分。多,稱讚。與,備要本、同文本作「於」。

    【通解】

    子路向孔子問道:「管仲的為人是怎麼樣的呢?」孔子說:「是一個有仁德的人。」子路說:「過去管仲勸諫襄公,襄公不接受,這是管仲沒有口才;想立公子糾為國君而沒有能做到,這是他沒有智謀;父母家人在齊國因罪被殺,卻沒有憂傷的神色,這是他沒有慈愛的胸懷;戴著腳鐐、手銬被關在囚車裡,而沒有羞慚的表情,這是沒有恥惡之心;轉而為臣侍奉他曾經想射殺的齊桓公,是不忠貞;召忽為公子糾而死,而管仲卻沒有為之而死,這是不忠心。做仁人的方法,難道真的是這樣嗎?」孔子說:「管仲勸諫齊襄公,襄公沒有接受,這是齊襄公的昏暗無道;想立公子糾而不能做到,這是沒有遇到好的時機;父母家人在齊國因罪被殺,卻沒有憂傷的神色,這是懂得審度時命;戴著腳鐐、手銬被關在囚車裡,而沒有羞慚的表情,這是因為自己裁斷慎重;改事齊桓公,這是因為懂得及時變通;不為公子糾而死,這是會權衡生死的輕重。公子糾沒有成為國君,管仲沒有成為公子糾的臣。管仲的才智勝過了道德,他沒有死於囚禁卻建立了功名,這是無可非議的;召忽雖然為公子糾而死,但為了追求仁德做得太過分了,並不值得稱讚。」

相關焦點

  • 孔子的大仁與子路的小仁
    「國多財則遠者來,地闢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之語,便出自其之口。春秋時期,齊國襄公在位時,國政混亂。公子糾在師傅管仲、召忽的保護下,逃到了魯國。公子小白也和師傅鮑叔牙,逃到了莒國。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齊襄公被堂兄公孫無知謀殺,公孫無知自立為君。次年,公孫無知又被大夫雍廩所殺。
  • 孔子非常讚嘆管仲的成就,為什麼又說管仲器量小?
    孔子對管仲的評價是很高的,根據《論語》記載,孔子的學生子貢曾經向孔子請教關於管仲的問題。子貢覺得,管仲本來是為公子糾做事的,但公子糾死後,他不但沒有為公子糾赴死就義,反而又擔任齊桓公的國相,好像這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仁者。也就是說子貢覺得管仲不夠忠義,輔佐兩位領導,失掉了節氣。
  • 孔子見南子,為何子路會不高興?孔子為此還說了:天厭之!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語出《論語·雍也》,也是一直備受爭議的一則,有各種解釋,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定論。原文比較簡單,主要是解釋的問題: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前提:「南子」是誰?
  • 孔子見南子後,子路為什麼不高興?
    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孔子見了南子後子路表現的就不高興了,從後面的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來看,子路何止是不高興,而是顯得特別生氣,不僅僅是跟孔子臉色看這麼簡單。可以推論子路一定是也說了些動氣的話了的,不然不會惹得一向溫良恭儉讓的孔子「矢之曰」(「矢」通「誓」,是一種很嚴厲的語氣),並連續「天厭之,天厭之」的講了兩遍。那麼孔子為什麼見南子呢?
  • 子路作為孔子最寵愛的學生,為何最後被剁成了肉醬?
    甚至,司馬遷在《史記》中還記載了,子路曾經「陵暴孔子」。孔子與子路正所謂是「恨之深,愛之切」呀。孔子當時心想,小樣,非收服了你不可。在孔子的誘導之下,子路竟然一改昔日的衣裝,穿上了儒服,拜入了孔子門下。不能不說,孔子在收服人心方面,還是有些本事的。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公冶長》)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 孔子想拜漁夫為師被拒,子路:真是過分!孔子:你懂什麼
    有一天,孔子帶領弟子們在樹林中休息。孔子談琴,弟子們在旁讀書。這時旁邊路過一位鬚髮皆白的老漁夫,聽了一會孔子的演奏,他揮手把子路子貢叫到面前,詢問:這位彈琴的人是誰啊?子路回答:那是我們的先生,魯國的君子,主張仁愛的孔子啊。漁父說:「孔氏鑽研並精通什麼學問?」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六
    孔子認為,人是個性化的,每個人的天賦資質並不一樣,教育應該因勢象形,長善救失。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所以,孔子育人,並不用一個模式,要求人人都達到同樣的標準,也不拔苗以助其長,而是各以其材,根據人的材質優劣高下因勢而利導之,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讓每個學生都在自己的基礎上不斷進步,接近完美,追求崇高。子路問:「聞斯行諸?」
  • 修己以安百姓:孔子的人生價值觀
    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袛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世界上的事情皆為因果,有其果必有其因。孔子的人生高度,蓋源於他的思想高度。他的思想學說與一般的學術不同,不以追求知識為目的,而是以人生為目的。
  • 子路,你眼裡還有為師嗎
    其次就是子路,比孔子小九歲。顏無遙在孔子身邊的時間不長,子路除最後一兩年在衛國做官外,基本都在孔子身邊,是與孔子關係最親近的學生之一。子路(前542年-前480年),即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期魯國人,「孔門十哲」之一。
  • 南子和孔子有多曖昧?孔子和南子見面發生了什麼?南子為何而死?
    但筆者認真孔子與南子之間應當還有對話內容,筆者揣測此內容當為孔子若在衛國從政所採取的政治舉措。而司馬遷之所以不載,筆者認為應當是孔子此時所言從政之政治舉措與仕魯時期所行舉措相同,而這些舉措衛靈公是萬萬不會同意的,司馬遷出於維護孔子隳三都措施帶來的負面影響而不對其作記載。
  • 齊桓公、管仲和鮑叔故事的始末,高考作文你寫了誰?
    高三學生在學習今年高考的全國Ⅰ卷的材料是管仲拜相的故事,你知道這個故事嗎?春秋時期,大約在公元前686年,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奪王位,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輔佐公子小白。如果要治理國家,那麼就要選管仲。並向齊桓公列舉了管仲以下五個優點:寬惠柔民、治國家不失其柄、忠信可結於百姓、制禮義可法於四方、執枹鼓立於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高考作文全民寫作大賽#
  • 全國卷Ⅰ高考作文 齊桓公、管仲、鮑叔: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論語·憲問第十四》) 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子貢,都糾結於一個問題,那就是管仲最初為公子糾效力,公子糾兵敗被殺,管仲這樣的人,非但不自殺以殉主,反而反過來效命與從前主人的敵人,這是道德上的明顯瑕疵,因此不可以稱為仁人。但孔子的回答則強調了因為管仲的輔佐,齊桓公能九合諸侯,不以兵車,民到於今受其賜(人民到今天還受到他的好處)。
  • 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孔曰:孔子素行合於神明,故曰「丘之禱久矣。」邢疏:此章記孔子不諂求於鬼神也。「子疾病,子路請禱」者,孔子疾病,子路告請禱求鬼神,冀其疾愈也。「子曰:有諸」者,諸,之也。孔子以死生有命,不欲禱祈,故反問子路曰:「有此禱請於鬼神之事乎?」「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者,《誄》,禱篇名。誄,累也。
  • 顏回剛毅且木訥,但孔子對他的讚揚最多,死時孔子竟然仰天痛呼
    馬驌在《繹史》引《衝波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顏回隨子路去洙水洗澡,見一隻五色鳥在河中戲水,便問子路是什麼鳥。子路回答說:這叫熒熒鳥。過了些日子,顏回與子路去泗水洗澡,又在河中碰見五色鳥,顏回再次問子路:您認得這鳥嗎?子路又回答說:這是同同鳥。顏回有些疑惑,問道:同樣一種鳥有怎麼會兩個名字呢?
  • 孔子影響中華文化的傳統思想,並讓世界對仁愛之心有了深入的探究
    孔子的思想觀不僅影響了內心世界的文化核心思想,就連世界宗教領袖大會也曾以孔子的思想為原則。第一條是人與人之間得把彼此當人來看待,這就是孔子的仁愛之心,孔子希望世界充滿愛。第二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欲人。孔子認為我們不應該把不好的一面強加在他人身上。
  • 孔子人格修煉的三重境界
    概言之,孔子以君子、仁者和聖人三重人格境界來定位歷史人物和評價自己的學生。君子重在「修身」,道德修養是進階入善最為重要的標準,是個體獨善其身的入門功夫,是社會秩序良性發展的大眾要求。仁者立足「齊家與治國」,在君子個體人格修煉之上,進而以自己的修養關注身邊人事,從入門進而登堂影響周圍更多人。聖人放眼於「治國與平天下」,以自身更大的政治能量造福天下蒼生,從登堂進而入室為萬世開太平。
  • 孔子遊學借傘的故事
    孔子借傘範雪機戰國時期,孔子及他的弟子經常到其他國家遊學。那次,孔子到晉國遊學。於是,子路就去向附近的一戶人家借傘,可是,這戶人家生活貧困,如果是雨天,要麼不外出,要麼摘蓮葉或芋葉擋雨,根本用不起雨傘,更別說有雨傘可以借給別人了。子路一臉無奈,只好無功而返。子貢聽說子路借不到傘,便自告奮勇地再次去借傘。他來到另外一戶人家,見房舍整齊,牛羊成群,雞鴨繞戶,心中暗暗自喜,這下肯定能借到了。
  • 能獨得孔子「恩寵」,讓孔子見人就誇?
    文/孔子研究院 楊富榮熟悉孔子的人都知道,他最欣賞的弟子就是顏回啦!關於這一點,《論語》當中就有多處記載。為什麼在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的眾多學生當中,孔子如此偏愛顏回呢?顏回之真,真在不改操守《孔子家語·在厄》篇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孔子與顏回、子貢、子路等弟子被困於陳、蔡期間,一連七天沒有吃上糧食。子貢費了許多周折才買回一石米。顏回與子路在破屋牆下做飯,有一塊菸灰掉進飯鍋中,顏回看到後便把弄髒的那部分飯拿出來自己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