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潯為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浙江日報
「我們家的家風家訓是『崇禮向善 守正不阿』,媽媽常常教育我要善良做人,懂得感恩。」南潯實驗小學504班的朱金仝平日裡會跟著媽媽一起做公益,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捐出自己的壓歲錢,還用書畫作品致敬逆行者,為抗疫加油。
「最近防疫工作還有什麼需要幫忙嗎?」近日,南潯鎮息塘村村民潘月華常常給村書記周美鳳打電話。疫情剛發生時,村裡招募志願者,潘月華第一個報了名,64歲的他主動參與值守。他還買泡麵、糖果等送給一線工作人員。
湧現出中國近代最大絲商群體的江南古鎮南潯,人文積澱厚重,歷經百年的優良家風,在此代代傳承。如何更好地從家風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全社會掀起崇尚好家風、踐行家庭美德的新熱潮?3年來,南潯區開展「最美家風+」系列活動,通過弘揚好家風,推動鄉風、企風、校風、政風、行風建設,不斷擴大「文明版圖」。
如今,家風如醇酒、如酥雨,滋養一代又一代的南潯人,還助力基層社會治理取得明顯成效。連日來,我們走進這座水鄉名鎮,進村入戶、走訪機關企業,探尋南潯「最美家風+」如何加出社會新風尚。
潤物細無聲
好家風飛入尋常百姓家
春日,我們漫步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的南潯古鎮,跨入一座座名門宅第,一抬頭,總能看見磚雕門樓上深刻雋永的題詞。
「這些題詞寄託了主人的治家宗旨、思想理念和人生追求,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家風家訓。」南潯文化學者陸士虎說,南潯家風文化興盛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近代以來,民族工業在南潯這座絲綢之府萌芽,湧現出以「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黃狗」為代表的近百家絲商。這些鴻商富賈非常重視家風,崇學向善的家風文化由此開枝散葉。
顧家的「得諸社會,還諸社會」、劉家的「樂善好施」、龐家的「講信修睦」……當我們踏著古鎮古老的石板路,尋根溯源,不由放緩腳步,細細聆聽百年滄桑的家風故事。
歷史機緣鑄就了南潯「崇商重教」「信義向善」的本土精神,絲商們以商養文、以商助教的現象,形成了經濟、文化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好家訓從來不只是『王謝堂前燕』,更能『飛入尋常百姓家』。」陸士虎認為,南潯好家風之所以具有生命力,正是因為紮根於眾多普通家庭。
家風家訓潤物無聲,又涉及千家萬戶,如何號召普通家庭提煉、傳承家訓?南潯創新做法,從家庭、村莊、學校、單位、企業5個維度織就一張大網,源源不斷從社會各個方面釋放傳統家風文化的正能量。
「少年若天性,習慣如自然」,良好的家風引導,能在孩子心中早早埋下向上向善的種子。南潯實驗小學德育處主任邱菊娟介紹,「最美家風+」進校園後,該校創新推出「一字家風入班風」活動,讓家風吹進班級,把家風融入班風。
不只是學校,村莊、企業、機關,曬家風家訓也成了新風尚。眼下,家風文化長廊、家風館、家風主題公園與家家戶戶門前曬出來的家風家訓相映成趣。在菱湖鎮竹墩村,260平方米的家風鄉賢館,如今成為村民茶餘飯後的好去處。「這些都是我們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對於後輩們來說,既親切又有教育意義。」每每說起好家風帶來的改變,村民們都感慨連連。
截至目前,南潯區已有14萬戶家庭立家訓,建成涵蓋家庭、行政村(社區)、企業、學校、機關的「最美家風+」建設示範點34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