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我們瀋陽有101件國寶要前往北京,參加『鐵鳳風鳴——遼金東京地區文物展』。其中,有五件是國家一級文物。」11月30日上午,為期兩天的「遼寶進京」裝車過程,在十分秘密的狀態下到了尾聲。在工作人員、安保人員的目送下,一輛裝滿了「國寶」的專業文物運輸車,慢慢地開出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大門……
據瀋陽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介紹,在京瀋合作的框架之下,此次瀋陽博物院兩大直屬機構瀋陽故宮、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101件珍貴館藏文物,將首次在北京亮相。這是京瀋合作的又一項豐碩成果,也是瀋陽博物院「講好瀋陽故事,傳播好瀋陽聲音,樹立好瀋陽形象」的具體舉措。
文物運輸背後有秘密
「為了保證國寶的安全,這次運輸是保密的,請一定不要拍攝車輛的號碼。」
記者看到,在文物裝車過程中,有一些細節令人大開眼界。文物運輸公司是嚴格按照國際文物運輸標準來運送這批文物的。首先,運輸公司方面要根據事先選好的每一件國寶的尺寸、材質、器型特點,以專業板材打造好大小不同的內盒,每個內盒外均安裝結實的金屬提手,以便於搬運。在包裝運送前,由院所專業人員在地下庫房內提取、清點、交接文物。
當工作人員打開內盒時,可以看到內襯是厚達三釐米的聚乙烯PE板。在文物進盒之前,還需用專用的棉質紙層層包裹。入盒之後,盒體與文物的縫隙再用軟紙填塞,直到達到固定之目的才行。最後,大型外箱被裝入具有固定設備和軟包裝的貨櫃車裡。這種車輛是特別改裝的,其改裝費用比車輛本身還要貴幾倍。車上裝有氣墊、車廂內有恆溫的空調,車的前後左右、內部都設有監控。當運輸車開啟進京之旅時,全程車速絕對不允許超過每小時80公裡。
萬件文物中精選出五件一級文物
「這次進京文物中的五件一級文物,是從瀋陽所保存的萬餘件文物中,由北京專家精心挑選出來的。其中四件是在瀋陽新民遼濱塔出土的。」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負責人趙曉剛說。
說起遼濱塔,這確實是一個有著傳奇故事的地方。唐朝末期,契丹佔據東北,建遼國,在遼濱設遼濱縣治所,後又在此設遼州治所(相當省軍區司令部)。金代皇統三年(1143年)撤遼州,遼濱縣隸屬瀋州(今瀋陽)。金代末年,與蒙古國為爭奪遼河流域打了一場惡仗,史稱「貞佑之亂」,遼濱古城就是在這次戰爭中被毀了。從此,它以往的繁榮便成為歷史。但古城旁的遼濱塔殘存了下來。
1992年,遼濱塔瀕臨倒塌,遼寧省文物部門為保護這一古蹟,決定對它進行搶修。1993年8月17日,瀋陽市考古隊開始對地宮進行考古挖掘,隨後出土了許多珍貴的遼代文物。其中就有遼代石獅茵鎮、石龜硯、白釉黑花瓷盒,也就是這次進京的四件國家一級文物。另外一件一級文物金代白釉褐花長頸瓷瓶,是在遼中縣鴨廠出土的。
記者在現場看到,那一對造型優美的石獅茵鎮,左右相向,長約19釐米、通高12釐米、寬13釐米。專家介紹說,茵鎮是我國古代貴族放在室內用以壓住茵席邊角的飾物。到了五代以後,由於室內改設桌椅、臥榻等,茵鎮也隨之消失。但是北方的契丹族仍是席地而坐,所以還在使用茵鎮壓席角。
趙曉剛介紹說,目前,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已登記在冊的文物有4000多件,在瀋陽博物館建成之後,這些寶貝也會與廣大瀋陽市民見面的。
瀋陽日報、沈報融媒記者陳鳳軍/文
李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