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5 16: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972年,在皂角鎮白果村村民修建集體飼養場的工地上,掘出了一座漢代的磚室墓。墓內出土的眾多畫像磚散落到當地村民手中。1986年四川省博物館派人來什邡調查徵集文物,在當地收集到一塊殘磚。經專家研究認定,上有「我國已發現的最早佛塔圖案」(此斷語見新編《四川通史》第2冊第352頁)。殘磚長21釐米,寬15釐米,厚7.5釐米,圖案呈「三塔夾兩樹」,即畫面中央和左右兩邊有三座佛塔,中間夾有兩株菩提樹(也有人認為是蓮花)。左右二塔圖案殘缺不齊,中塔圖案完整清晰,呈多層樓閣式,下大上小,與現在見到的古塔近似。「它表明東漢晚期巴蜀土地上已建有佛塔,並已有『寺塔一體、塔踞中心』的寺廟。」(引自同一本書)
有研究者對樓閣式佛塔一說持有異議。華東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張同標先生認為,因沒有明確建築自身的證據作為支撐,因而不能判斷為佛塔。什邡畫像佛塔和襄樊陶樓一樣,都是漢武帝以來基於「神仙好樓居」的墓葬明器。漢武帝、魏明帝、笮融三人都營建了宏大的建築群,中有多層承露盤,套鑲在立柱上端。什邡畫像和陶樓,將立柱承露盤移至屋頂之上。浙江越墓銅屋模型表現屋脊立柱,柱頂棲息鳳鳥,漢武帝建章宮鳳闕沿用了這一思路。襄樊陶樓將立柱承露盤與立柱鳳鳥組合起來,與什邡畫像同樣,都體現了神仙方術意義。中國樓閣式佛塔應該來源於漢代高樓。同時期的印度流行桑奇大塔那樣的覆缽式窣堵波,除個別特例外,覆缽頂上都只有單層相輪,無法建構印度窣堵波與漢末高樓之間的聯繫。印度西北犍陀羅地區有些多層相輪傘奉獻塔,其時代應該晚於漢代,不能視為什邡畫像和襄樊陶樓的原型。
不過,筆者認為佛塔可能性大,因為圖案中的菩提樹或蓮花是與佛教相關的,二者一起呈現顯然應具有佛教的意義。
原標題:《地區文化 | 文物有話說之—— 中國最早佛塔實證——佛塔畫像磚》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