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已經上映,四行倉庫這一經典戰例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難道四行倉庫一戰我們不是勝利方嗎?此次戰鬥的目的不是殲滅日軍,而是達到某種戰略目的。
首先,給主力部隊撤退和市內重要機關轉移贏得了時間;其次,讓世界各國尤其是英美國家看到了我們抗戰的決心,和中國士兵的大無畏精神。從這兩點來看,四行倉庫一戰已經達到了戰略目的,後來的撤退是必然的,沒有支援沒有補給,無論哪支部隊去打,四行倉庫那一戰的結果都一樣,只是過程有所改變。
【在硬體方面,我們處於劣勢】
1937年是抗戰初期,日本人沒有太平洋戰爭,美國英國還在看熱鬧,所以日本人的全部精力全在我們國家,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國家傾全國之力去攻打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家,其結果可想而知。
當然,戰爭打的是消耗,從長遠看,日本必敗無疑。但是單說四行倉庫一戰,即使把800壯士的裝備交給當時我國的任何一支部隊,其結果還是一樣。
謝晉元的一營裝備,在當時的我國部隊裡屬於裝備精良了,清一色的德械裝備,但並不是最先進的德軍裝備,只是他們淘汰或不用的裝備賣過來了,就像現在我們出口的武器和自用武器還是有差別的。
所以,當時800壯士的武器裝備同日軍比起來仍有差距,從電影裡可以看到,士兵抱著炸藥包跳下去炸坦克,運氣好了可以炸掉坦克,運氣不好會被對方的步兵先打掉,由於沒有反坦克武器,對方的步坦協同作戰會讓我們很吃虧。
當時謝晉元所部最好的裝備也就是迫擊炮和重機槍了,在面對敵人飛機大炮坦克的重壓之下,800壯士的裝備也是捉襟見肘。
單兵素質方面,日本人長期正規軍事化訓練,而我們當時還處在解決溫飽狀態,士兵的體能和協同作戰也處於劣勢,直到抗戰中後期,我們才摸索總結出對敵經驗。
在硬體沒有優勢的情況下,無論哪支部隊去守四行倉庫,其結果都會和800壯士一樣,只是戰鬥過程和堅守的時間有所改變。
【從地理位置分析】
就當時蘇州河兩岸的情況來看,四行倉庫無疑是最好的堅守位置,這場戰鬥的目的是堅守不是殲滅,所以這裡不適合打遊擊,我們當時的遊擊戰法在這裡行不通。如果退入城市打巷戰,那正好達到敵人的目的。所以四行倉庫一戰,無論換哪支部隊去打,其結果都不會比800壯士更好。
【如果換成八路軍去堅守倉庫,其過程和結果會更加悲壯】
八路軍抗戰是為了尋求民族獨立,擺脫殖民統治,如果國際社會能毫無條件主動出面調停,讓民眾免遭生靈塗炭,這是求之不得的事,但是八路軍不會拿民族的尊嚴和人民的利益去跟國際社會做交換。
我們假設一下,八路軍換上當時的德械裝備去守四行倉庫,由於敵我懸殊,最終的戰鬥結果仍然是日軍長驅直入,但是八路軍內部團結指揮得當,堅守的時間會更長,而且我相信他們不會撤到租界接受外國人的繳械,他們會戰鬥到最後一刻,直到全部為國捐軀。
所以八路軍守四行倉庫不會改變戰爭的走向,但戰鬥過程會更加悲壯,能更加激起國人的戰鬥意識,能讓外國人刮目相看。
戰爭打的是消耗,打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論持久戰,彈丸之國必敗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