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愛好都要避免陷入「玩物喪志、不思進取」的境地,不管是汽車、手錶,還是其它什麼愛好。
慶幸的是,筆者身邊很多喜歡手錶的朋友都是以手錶為追求、為動力,不斷激勵自己前行的人。對於這樣的愛好,多一點又何妨。
Z先生是筆者多年的好友,前段時間又入手了一隻價值高達30萬的某大牌手錶,這已經是他最近幾年購入的第5隻大牌手錶了。他說雖然這些手錶都價值不菲,但每一隻手錶都不是一時興起、一時衝動就買的,對每一隻手錶差不多都有提前半年到一年的關注和研究。因此,每隻手錶到手之時,不過是一個所有權的轉移罷了,因為彼此之間已經很熟悉了,就像故交重逢一樣。
當然,並非每個人對手錶都有他這樣的耐心和情懷,但是當初把手錶作為一個小目標加以收穫的卻比比皆是。
W先生一直比較神往某德國大牌手錶,這在很大程度上源於他對德國歷史文化的偏愛,尤其是對德國工業文化的鐘情,因此他給自己定下一個「小目標」,一定要擁有這麼一隻手錶。後來他實現了自己的「小目標」,他說現在感覺他對德國文化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D先生只是因為不知在哪裡觸動特別深的廣告創意就對某個大牌手錶念念不忘。心有所念,行有所為,當他得到這隻手錶時,他說有如追到了夢中情人的成就感。
這就是手錶的力量,亦或是目標的力量,只是手錶擔當了「目標」這個角色而已。因此,人要有目標,有追求,更要有行動。
我們愛手錶,因為手錶是激勵我們前進的力量。
誠然,手錶也並非完美無缺,而且越是貴重往往也越嬌氣。雖然這是擁有手錶以後的「後話」,但是一些人據此就認為貴重的手錶白貴毫無意義則是片面的。
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上文提到的Z先生就經常遇到這樣的質疑,他說手錶也好,汽車也好,坦率講都沒有完美到讓人挑不出毛病的產品,選任何物件都要綜合考量,除了品質、售後等客觀因素外,個人滿足感、獲得感這些主觀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甚至不可替代的,因此他才會一隻又一隻的買,越買越開心,越開心越買。
自重者然後人重,人輕者便是自輕。買表當然也要量力而為,永遠都不要攀比,要比也要和自己比,永遠作一個有目標、有動力,不斷拼搏進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