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經濟日報》)4月7日,冀中能源集團旗下子公司華北製藥自主研發的國家一類新藥重組人源抗狂犬病毒單抗注射液完成III期臨床試驗,並取得試驗報告:試驗藥物是安全、有效的。
伴隨著醫藥板塊的發力,冀中能源集團的轉型路徑越來越清晰,未來發展目標越來越堅定。
醫藥「白」勾畫轉型靚麗風景。冀中能源集團成立之初煤炭是支撐主業,近年來,通過轉型成為煤炭、製藥、現代物流、化工、電力、裝備製造等多產業綜合發展的世界500強企業,「十四五」期間,冀中能源除煤炭外,將把醫藥、化工等板塊打造成為收入300億元以上的支柱產業。
其中醫藥板塊成為冀中能源轉型的一抹靚麗風景。華北製藥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和優勢產能放量,製劑藥佔比達到75%,生物藥板塊銷售收入增長58%,去年營業收入和利潤分別增長15%和34%。2017年,冀中能源將所屬26家大小醫療機構整合重組成立了華北醫療健康集團,明確了「整合資源,融合發展,打造醫康養一體化大健康生態系統」的發展思路。2018年,入選國務院國資委「雙百企業」和省國資委「雙百工程」,成為了國家和河北省深入推進綜合性改革的重點企業之一。
圖為:華藥中央研究院課題組成員正在觀察微生物菌種發酵狀態,分析討論試驗結果
2020年疫情出現後,冀中能源集團在勇擔國企責任的同時,根據國家戰略的需要和人民健康的需求,加快轉型步伐。華藥集團累計發往全國各地抗生素免疫和解熱鎮痛類產品共計31萬餘件;捐贈藥品和抑菌劑等共計430餘萬元。華北醫療健康集團向武漢派出了11名白衣天使與武漢人民共克時艱。未來,在健康中國戰略指引下,醫藥板塊將加大改革力度,華北製藥集團整體上市已經啟動,一個更加開放,更加高效,更加健康的冀中能源呼之欲出。
環保「綠」調染轉型和諧底色。「你們生產煤礦機械的企業竟然也能造出這麼精美的環衛車!」前來冀中能源裝備集團參觀考察的客戶看到該公司生產的純電動掃路機後驚訝地說。十三五期間,冀中能源裝備集團決定向環保行業進軍,通過與中國礦業大學合作開發「網際網路+環衛車信息化平臺』」,與城市環衛信息化管理平臺對接,不斷適應智慧城市、智能環衛的發展要求。從生產「挖煤的採掘機械」到「綠色的環保裝備」,這種大跨越的轉型取得可喜成果,到2019年底,非煤產品已經佔到公司總收入的60%以上,「石煤」牌專用車市場佔有率居河北省首位。
圖為:冀中能源裝備集團生產現場,正在生產純電動掃路機
如何把美麗中國、美麗河北的新思想、新精神引入企業的綠色布局和發展中,全國人大代表、冀中能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國佔給出了新解:讓「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的塞罕壩精神在冀中能源集團落地,轉化形成全方位、全要素、全過程推進生態環保的「綠色建設體系」。
通過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共性技術應用在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生態保護修復,使冀中能源集團在「綠色和諧礦井建設」中創下來幾個全國領先:在全國率先實施以矸石充填開採為主的成套綠色生態採煤關鍵技術、建成全國第一座沒有矸石山的綠色環保礦井、建成全國第一家井下洗煤廠、全國率先研究和推出保水開採技術;華北製藥逐漸告別傳統的高能耗原料藥生產,重點向製劑藥和高附加值的生物製藥轉變,實現綠色運行。與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積極開發環保新技術,日前,已有4家子公司通過「綠色工廠」認證。這些先進技術,以最小的要素投入和環境影響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圖為:華藥生產一線職工認真操作,保證生產高質量產品
創新「藍」描繪轉型美好畫卷。2020年1月,應急管理部副部長黃玉治在全國煤礦安全生產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大力推廣冀中能源三維地震精細勘探和微震監測預警技術。這不僅是對冀中能源煤礦防治水原創技術研究成果的肯定,更是對開展優勢技術輸出提出要求。
冀中能源強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及優勢技術產業化工作,將成熟的「礦井物探」「礦井水害微震監測預警」「區域治理」優勢技術進行市場化運作。水害風險預警與防控系統已在冀、蒙、皖、晉16個礦、30個工作面推廣應用,2019年相關服務收入超過1200萬元,為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收入,標誌著冀中能源從賣產品到賣服務,在轉型道路上正在發掘另一片藍海。
近年來,冀中能源堅持把轉型升級作為主攻方向,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持續推動煤炭、製藥等領域技術攻關、產品研發和成果轉化,以科技創新『賦能』未來發展,以創新搏擊藍海,已成為冀中能源驅動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2019年集團投入研發經費8.9億元,先後獲省部級以上獎勵23項,授權專利50項,主持、參與編制各類技術標準19項。建成「抗腫瘤分子靶標新藥技術創新中心」、「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兩個省級科研平臺。新增充填開採、愛諾、動保16家高新技術企業。自主研發實現重大突破。圍繞生物製藥、新治療藥劑、環保裝備等重點領域,全年開發新產品113個,實現產值30億元。
「 新一輪科技革命蓄勢待發,全球產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傳統產業為主導的企業,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創新。我們把創新發展擺在突出位置, 目的就是開闢新路徑, 培育新動能, 形成新的增長極,實現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發展轉變,這也是大型國有企業的使命所系。」楊國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