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燕爾新婚,是很喜慶熱鬧的大事,「蟳埔女」習俗中的婚嫁方式卻別具一格。她們半夜出嫁,一件婚禮服裝,一輩子只穿兩次,居住的地方尤其特殊。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蟳埔保留了許多閩南傳統習俗,比如獨特的婚慶節俗、過年節俗、喜慶節俗、祭祀儀式,其中「半夜出嫁」的婚俗的祭祀儀式最突出。清代嘉慶年間《西山雜誌》也有記載:「前埔者,蟳埔也,三十七都渡頭埔之蟳尾焉。晉唐之際海灘也,宋時漸涸成陸地矣。其地指今三十六都臨海埔之蟳埔也,元明之際始有村落。」福建省泉州市的「蟳埔女」習俗歷史悠久,如今已經成為了非遺項目。
鱘埔女服飾和耳飾,都很有地方特色。在日常的裝飾中,鱘埔女習慣穿上衣為布紐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顏色以青色或淺蘭為主,老年婦女以黑色為主,褲子顏色都是白色,簡單又乾淨。未婚女孩戴不加耳墜的耳環,已婚女性戴加耳墜的耳環,做奶奶後改戴「老媽丁香墜」的耳墜。
鱘埔女最愛戴的頭飾,就是各種各樣的花。她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鱘埔女就喜歡把頭髮留得長長的,方便成年之後將秀髮盤起,梳成圓髻,穿上一支「骨髻」,隨後,再用「茉莉」、「素馨」各種鮮花串成花環,圈戴在腦後,俗稱為「簪花圍」。因此,每個鱘埔女頭上的鮮花都爭奇鬥豔,讓人移不開目光。
她們的服飾裝扮特殊,居住的地方也很獨特。來到泉州市豐澤區東海街道,就可以看到記載著泉州輝煌歷史和「海上絲綢之路」燦爛文化的「蚵殼厝」,此地每年都會吸引到大量前來參觀的遊客。
蚵殼厝是怎麼來的?根據歷史記載,宋末元初時期,「泉州」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載滿絲綢、瓷器的商船從「蟳埔」起航,沿著閩南沿海航行,到達南洋、印度洋、非洲東海岸,然後再到北岸卸貨。
沉重的貨物到達目的地後,船艙便空了,為了船隻行駛更加平穩,船員將海邊的蚵殼裝在船上壓艙,載回來後就堆放在潯埔海邊。天長日久,這裡便有了成堆的廢棄蚵殼。元末明初,泉州經常受到倭寇的侵擾,當地的百姓沒錢建造新房子,只得撿起碎磚石砌成「出磚入石」的牆,再把海邊的蚵殼撿來嵌飾在牆的外側,這就是早期的「蚵殼厝」。
蟳埔村蚵殼厝長什麼模樣?人們用蚵殼、磚石砌成牆後,就會建造出一堵有著大面積的灰白色蚵殼,與花白色花崗石、紅色磚構成一幅幅色彩對比強烈、富有美感圖案的牆面。蚵殼厝不僅圖案優美,還有防禦作用,因為沿海一帶的海風帶有鹽分,紅磚易受腐蝕,而蚵殼牆體不易腐蝕,也不滲水,閩南俗話所稱「千年磚,萬年蚵」。故此,今天的蟳埔村已經有了更多建築材料可以選擇,但他們仍然喜歡蚵殼鑄造的房子。
但無論是服飾特點還是居住環境,都沒有當地「半夜出嫁」的風俗引人注意。據說,鱘埔女的婚俗保留著傳統的閩南風情習俗,從訂婚到結婚時,都要時時刻刻準備著鮮花贈給賓客,蟳埔女婚前,要準備一種自製的繡花鞋,鞋面用紅布做,再繡上花紋,配串珠子點綴,婚嫁的衣服精緻優雅。一切都準備好後,女子必須選在「半夜出嫁」。值得一提的是,鱘埔女的婚服一輩子只穿一回,婚後就收拾起來壓箱底,直到走完人生路,才又穿著入葬。
鱘埔女服飾裝扮和婚禮儀式都非常有講究,她們的「能幹」也是遠近聞名的。她們生於海、長於水,天天與水打交道,下海捕撈賣魚,上市場交流砍價,經營攤位、店鋪,無所不能,成為了當地很有代表性的女性群體。
蟳埔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生活習俗中留下了不少海洋文化的痕跡。蟳埔女也是閩南文化的代表,相信她們的歷史文化,還有當地特色,會長長久久的保留下去。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馮豆豆
資料來源:
《中國社會出版社民間建築》,作者:蟳埔蚵殼厝閩南網
《閩臺傳統服飾習俗文化遺產資源調查》,作者:和立勇,鄭甸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