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星座:十二個樂此不疲的詭辯
現象
近兩年,「黑處女座」成為網友們樂此不疲的話題。處女座的人不但被貼上「挑剔」「糾結」等標籤,甚至會為此丟掉工作。去年,香港《南華早報》刊登文章稱中國求職者正在成為「星座歧視」的受害者。
此前,還有媒體報導稱,武漢一家教育培訓機構貼出的招聘英語教師和文員啟事中,明確提出「處女座、天蠍座不要,摩羯座、天秤座、雙魚座優先」。有僱主認為,處女座和天蠍座的求職者有些挑剔,與其他星座相比,他們跳槽的速度更快。
專家剖析
「十二星座」最初僅用以計量時間,並未與性格、命運的強弱聯繫在一起。
「將星座與人的性格、命運相關聯是唯心的。」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陳久金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星佔,無論在西方還是中國,都是人為地將某些無法輕易解釋清楚的現象彼此聯繫起來,並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論,以此迷惑人。」
陳久金介紹,宋朝時有阿拉伯人將星座傳入中國。但二者的服務對象不同,西方星佔主要為個人星佔,中國星佔則主要為帝王和政權星佔,而且中國星佔「佔變不佔常」,對吉兇的判斷需要藉助於星佔的含義和五行觀念,所以東西方星佔很難融合到一起。直到清朝晚期,中國才基本上接受西方的星座理論,並一直持續至今。
由於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不同,東西方文明對於星座的劃分和命名不盡相同。陳久金舉例說:「西方人命名的獵戶星座,位於我國三垣二十八宿中參宿、觜宿和參旗、水府等星官的位置上。中國人把參宿看作是老虎,而西方人將獵戶星座看作是一個人。可見,對星座的劃分完全是人為的,星座名稱與人的名字一樣,只是一個符號。中國星座命名往往是有歷史依據的,與歷史故事和事件有關,古希臘則與神話傳說中的英雄美女有關。」
「不懂得星佔的人,不能理解為什麼觀看天象就能推知某地發生什麼災異。其實,中國古代的星佔師預言某年將要改朝換代、某皇某後將會死亡、某地將要發生災難等,都是要依賴於星佔師的應變能力以及他對上層社會政治力量的對比和對地方治亂狀態等現象的洞察。」陳久金解釋說,「他們對於同一種天象,往往備有幾種不同的佔辭。遇到實際情況時,選用哪一種佔辭,這就要看星佔師的『水平』和『本事』了。」
對於當前星座的盛行,陳久金認為,以前的星佔師為了生存,讓更多的人去相信這樣的預言。而現在,星座的火暴則與星座書籍、飾品等產生的商業利益密不可分。
在陳久金看來,無論在西方還是中國,星佔術都是偽科學,「我們只有從科學的角度對它加以了解,分析它被人們所接受的原因,才能分清真理與謬誤,從思想上徹底杜絕偽科學產生的基礎」。
記者手記
當下,星座之說在年輕人中頗為流行。有人樂於用星座來預測自己的命運態勢,也有人將星座作為挑選朋友和結婚戀愛對象的重要條件。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人們對星座的篤信往往不是因為星座預測得多準確,而是人的心理在作怪。
如果你有心對大量星座預測的詞彙作個統計和研究,那麼也許會發現其中的「貓膩」。國外一家名為information is beautiful的網站就作過這樣的嘗試。工作人員在流行的星座預測站點Yahoo Shine上搜集了許多相關詞條進行分析。他們在統計後發現,每個星座預測中的高頻詞大多是相互覆蓋的,而各個星座特有的高頻詞只佔很小部分。最終,他們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十二星座預測的詞彙90%以上是相同的。
由此看來,所謂對不同星座的預測其實都差不多,只要將一些相同的高頻詞彙拼湊起來,形成模糊不清的話語,讓讀者「對號入座」,自然會得到「準確」的預測。
人們接受模糊、籠統的描述並認為這種描述非常準確的心理傾向,叫作「巴納姆效應」或「福勒效應」。1948年,美國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心理測試,福勒給他的每位學生一套測試題,在學生答完之後,他給每個人發了一份據稱是以測試結果為依據的獨一無二的性格分析報告。然後,他要求每位學生為這份分析報告的準確度評分,最高5分。結果,福勒收上來的平均分達到了4.26。然而,學生們不知道的是,所有人拿到的性格分析報告是完全一樣的,裡面大部分的描述適用於所有人。
星座之說之所以能蠱惑人心,很大程度上便是基於這種心理效應。可見,星座之說並不複雜,只不過是用修辭和詭辯之術對人的心理產生作用,從而促使人們篤信和迷戀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