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扣「三聚焦」「三基」開展工作,全省民政事業發展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助力脫貧攻堅兜底保障網紮緊兜牢
中央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提出了「五個一批」脫貧措施,「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也就是說,在脫貧攻堅中,對於那些通過其他幫扶政策不能發揮作用的這類貧困群體,最後就必須通過低保政策來進行兜底。
「十三五」期間,我們堅持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實現農村低保標準穩定高於國家扶貧標準,並將符合條件的對象全部納入救助範圍。
目前,全省農村低保對象182.4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佔農村低保對象的58.8%,佔全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22.2%。全省共有127.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了低保、特困供養救助範圍。特別是今年以來,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們通過逐戶排查,將符合條件的未脫貧人口493人、脫貧不穩定人口2281人、邊緣易致貧人口5094人全部及時納入低保,基本做到了「應保盡保、應兜盡兜」。
省委、省政府對社會救助工作高度重視,全省「十三五」期間用於社會救助方面支出資金達到620多億元,比「十二五」增長了40%。這五年,城鄉低保標準也大幅提升,城市、農村低保標準均接近640元/月,較「十二五」末分別增長了41%、135%。共保障農村特困人員34.9萬人,平均供養標準達到了月人均848.5元。
這些兜底保障政策的實施,使廣大貧困家庭實現了「不愁吃、不愁穿」,發展成果由全民共享在這裡也得到了很好體現。
困難群眾利益得到更好保障
面對各類特殊困難群體,我們充分發揮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政策,通過多種渠道開展救助幫扶。
第一,開展精準救助。進一步完善低保等社會救助政策,對不符合整戶納入低保範圍的貧困戶,根據戶內有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的情況,可以單獨納入低保範圍。建立「救急難」制度,對遭遇突發困難的群眾給予即時救助。今年疫情、汛情發生後,我們迅速出臺意見,進一步放寬臨時救助戶籍地申請限制,簡化流程開展先行救助。特別是在王家壩閘開閘蓄洪後,第一時間成立工作組趕赴蒙窪蓄洪區開展工作,印發困難群眾幫扶救助政策明白紙,通過張貼公告欄和應急廣播等多種形式宣傳救災期間社會救助政策,公布省市縣三級救助熱線,確保所有受災困難群眾求救有門、有求必應。全省共有4.14萬因疫因災困難群眾及時被納入保障範圍,2241.7萬人次困難群眾領到了11.95億元的價格臨時補貼。
第二,健全完善機制。出臺安徽省《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建立健全「8+1+N」的社會救助體系(8是指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受災人員救助等8種救助方式;1是指社會力量參與;N是指其他救助),社會救助合力進一步增強。
第三,加大救助改革。推行「網際網路+社會救助」,與26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了信息共享。推進低保審批權限委託下放到鄉鎮(街道)實施,全省鄉鎮(街道)共設立社會救助服務「一門受理」窗口1530個,群眾申請救助更加方便、快捷。通過以上措施,絕大多數困難群眾基本生活都有了保障,安徽省困難群眾救助工作績效評價也連續6年位於全國優秀省份行列。
各類特殊群體關愛服務保障更加有力
民政工作涉及「一老一小」等各類特殊群體,這些都是大事、都無小事,必須始終把他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通過解決好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來踐行黨的執政理念和初心使命。
「十三五」期間,全省有30多萬老年人納入特困供養範圍,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超過50%。77.9萬老年人納入了最低生活保障範圍。高齡津貼和低收入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制度全面建立,分別惠及168萬老年人和59萬老年人。
實際保障孤兒6000多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1.9萬人,以及其他困境兒童21萬人,社會散居和集中供養孤兒每人每月基本生活保障標準分別不低於1050元和1450元。
共發放困難殘疾人生活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資金49.5億元,惠及382萬人。年均受救助的生活無著落人員達5萬人次,救助管理系統尋親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平均每年成功幫助3000多人回歸社會和家庭。
基本養老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做好老年人工作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近年來,安徽省制定了《安徽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辦法》《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並將《安徽省養老服務條例》列入立法計劃。特別是「十三五」期間,省政府每年都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納入民生工程,將「養老服務發展」列入各市政府目標績效考核指標來推進。
通過多年努力,面向全體老年人的養老服務供給持續擴大,縣級、街道、社區三級養老服務中心覆蓋率超過90%,養老機構總數達到2456家、床位近40萬張,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總配建面積192萬平米,醫養結合機構489家,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基本成型。
有9個地級市進入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試點城市範圍,全國首個世界銀行支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示範項目在安徽落地。去年,我們還在合肥舉辦了以「新理念 引領發展 共享養老」為主題的長三角民政論壇,三省一市共同籤署了《深化長三角區域養老合作與發展·合肥備忘錄》,推動安徽省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加快向高質量邁進。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效能不斷顯現
完善黨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圓滿完成了全省村和社區「兩委」首次同步換屆工作,選舉產生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12.15萬人,三級網格化全覆蓋的社區服務管理體系基本形成。
積極開展村民自治、城鄉協商示範點建設,在全國率先實施農村社區建設試點,有5個縣(市、區)被確定為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單位,數量居全國第一。
培育發展各級社會組織3.4萬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7.9萬人,志願者註冊總量居全國第5,在脫貧攻堅、疫情防控、防汛救災等中心工作中,他們作為一支重要力量,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特別是在疫情防控中,全體社區幹部帶領群眾嚴防死守,廣大社會組織、專業社工和志願者積極響應、踴躍參與,共同構築起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堅強防線,發揮的作用有目共睹。
「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對於民政部門而言,在組織社區及社會組織等力量參與疫情防控的同時,我們自身更是不畏艱險、迎難而上,在疫情防控最緊急的關頭,省民政廳牽頭迅速組建了兩支共32人的支援隊伍赴武漢對口支援。兩支隊伍牢記宗旨、不辱使命,冒著生命危險,在荊楚大地日夜奮戰,圓滿完成支援任務,充分展現了安徽形象,受到民政部、湖北省、武漢市等多方高度評價,分別被《人民日報》和中央電視臺宣傳報導。
行政區劃和地名管理積極穩妥實施
「十三五」期間,安徽省認真貫徹《行政區劃管理條例》及《行政區劃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從實際發展需要出發,進一步完善生產力空間布局,積極穩妥實施銅陵、安慶、淮南和六安四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完成潛山、廣德、無為撤縣設市,蕪湖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成功獲批。
深化行政區域界線管理,完成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任務,認定壽縣、全椒縣、黟縣、歙縣4個縣為世界「千年古縣」,同時認定千年古鎮84個、千年古村落53個,為群眾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環境,有力服務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
民政基本社會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民政基本社會服務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比如,婚姻登記方面,五年來全省各級民政部門共為老百姓辦理婚姻登記490餘萬對,同時完成了建國以來現存歷史婚姻登記檔案補錄工作,婚姻登記資料庫信息更加完備。
圍繞「逝有所安」,全省16個市全部實施困難群眾基本殯葬費用減免制度,年均11萬人享受惠民殯葬政策,群眾喪葬負擔進一步減輕。城鄉公益性公墓建設加速推進,目前全省有城市公益性公墓62座、鄉鎮公益性公墓1005座、殯儀館79座,三分之一的火化設備得到了更新改造。深化殯葬改革,安徽省遺體火化率保持全國前列,節地生態安葬率超過55%,綠色殯葬文明新風正在養成。
針對各類民政服務對象,我們持續繃緊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這根弦,嚴格落實常態化防控措施,確保了全省2600家敬老院、養老院、福利院、救助站等機構10.7萬名服務對象和2.5萬名工作人員未出現一例疑似、確診病例,五年來未出現1起重大安全事故,沒有1起衝擊社會道德底線的事件發生,確保各類特殊困難群體與全省人民一道同步邁進全面小康。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面對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描繪了未來5年乃至15年的美好願景和宏偉藍圖。
我們將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立足安徽省實際,認真編好以「2810」為基本思路的安徽民政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推動民生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強化「兩個堅持」、實現「兩個更大」、加快新時代美好安徽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2即雙提升行動:
基層民政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基本社會服務水平提升行動。
8即八大服務體系:
一是進一步統籌社會救助體系,編密織牢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安全網;
二是推進養老服務轉型升級,構建具有安徽特色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三是進一步完善兒童福利和兒童關愛保護體系,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四是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服務體系,增強基層社會治理能力;
五是改善社會組織管理服務體系,激發社會組織發展活力;
六是探索創新慈善事業、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發展體系,促進社會力量有序參與;
七是完善專項社會事務管理體系,不斷提升服務水平;
八是優化行政區劃設置,健全地名公共服務體系。
10即十大為民工程:
實施社會救助基層基礎強化工程、多層次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工程、社區治理和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社會組織培育工程、精神衛生和流浪乞討救助服務提升工程、康復輔助器具產業提升工程、殯葬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工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能力建設工程、「網際網路+民政服務」拓展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