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杯咖啡的名字叫做星巴克。這段時間,這個品牌的咖啡備受關注,原因就是一些顧客發現,它在我國的售價比在美國、歐洲都高出了很多。西方國家一杯普通的咖啡,在我國卻成了咖啡中的「奢侈品」。星巴克在中國的銷售價格是否真的比在其他國家高?價高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今天我們就來為您揭開答案。
為此,新聞頻道藉助全球記者站的資源,對星巴克在全球的價格做了全面的調查,其中我們選取了美國芝加哥、英國倫敦、印度孟買這三個城市與北京的價格進行對比,並且採訪了當地的消費者。
一、星巴克咖啡價格調查
北京:中杯拿鐵咖啡27元/杯
調查的第一站是北京市。北京的記者來到商業區西單的這家星巴克咖啡店,雖然是工作日,這裡也已經坐滿了顧客,需要排隊才能購買到咖啡。從價目表上看,幾乎所有的咖啡價格都超過20元人民幣。
這裡的咖啡飲品基本上分為美式咖啡、拿鐵咖啡、摩卡咖啡等多個品種,根據中杯,大杯、超大杯的容積價格也有所不同。為了便於比較,記者購買了一杯中杯拿鐵咖啡。
在這家咖啡店附近,記者做了個隨機採訪,一部分市民覺得雖然價格有些高但是自己還是可以承受的,但是更多普通市民還是覺得這個價格貴得有些離譜。
美國:中杯拿鐵咖啡19.98元/杯 相當於當地白領月收入千分之一
在北京,我們的記者選取了這樣一杯354毫升的拿鐵咖啡,它的價格是27元。被採訪的大多數消費者認為這樣的價格有些高,那麼同樣是這杯咖啡,在其他三個地區的售價怎麼樣呢?先看一下美國芝加哥市的情況。
美國,也是星巴克咖啡的起源地,在芝加哥市的這間咖啡館裡,記者賣到了354毫升的這杯拿鐵咖啡。這杯拿鐵咖啡在當地的售價是3.26美元,折合人民幣19.98元。
在當地,普通工薪階層的月收入將近3千美金左右,花上3美金喝杯咖啡,對於他們來說,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調查中,記者發現在美國不僅僅咖啡價錢不貴,這些星巴克馬克杯的價格也很便宜。您看這款陶瓷馬克杯,在北京星巴克咖啡店裡的價格大約是100元人民幣左右,而在芝加哥,它的價格折換成人民幣只有不到60元。整整比在中國便宜了一半,此外,記者還發現這樣一個細節,在芝加哥的這些馬克杯上都有著這樣的標識「中國製造」。也就是說這些中國製造的杯子漂洋過海運到了美國,售價還比在中國便宜很多。
英國:中杯拿鐵咖啡24.25元/杯 相當於當地人月收入千分之一
同樣的咖啡,在美國價格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二。 「中國製造」的馬克杯,售價更便宜。再來看記者在英國倫敦的調查情況。在當地星巴克門店,一杯中杯的拿鐵咖啡,當地售價是2磅5,合人民幣24.25元。
在英國,人均月收入大約在2000英鎊左右,一杯星巴克咖啡的價格差不多是英國人月收入的千分之一。據我們了解大多數英國人覺得這個價格可以承受。由於英國,咖啡連鎖店競爭非常激烈,相對於其他的一些老牌咖啡店,星巴克在口碑上優勢並不明顯,但價格倒是相對便宜不少。
印度孟買:中杯拿鐵咖啡14.6元/杯
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人均收入都比我國高上很多,而即便是這樣的情況下,同樣的一杯星巴克咖啡價格卻比在中國要便宜不少。這次價格比較,我們選取的最後一個地點是印度的孟買。同是亞洲國家,那裡星巴克咖啡的價格又是怎樣的呢?
印度,是星巴克剛剛進入的一個市場。去年10月19日,第一家星巴克在孟買開業,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已經建立了24家店面。印度的星巴克和中國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便宜。
同樣的拿鐵咖啡,價錢卻幾乎是中國的一半。可是即便是這麼低廉的價格,但印度民眾卻依然認為太高,所以這家店裡的顧客並不是很多。
二、分析:在中國及亞太區利潤率最高
是什麼原因導致在中國,一杯普通的咖啡貴出很多呢?下面我們接著看,記者的採訪先從今年第二季度星巴克公司的財務報表開始。
您現在看到的這份就是星巴克公司最新一期的財報,統計的時間是2013年第二財季。其中最讓人關注的是在各個地區的利潤率,我們也是根據財報上的數據做了一個示意圖,星巴克把全球銷售區域劃分為了美洲大區、歐洲中東及非洲大區、中國及亞太大區一共三個大區,這三個大區的利潤率分別是21.1%、1.9%、32%。
中國所在的中國亞太大區可以說是其中利潤率最高的區域。
而就在去年4月, 星巴克CEO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表示,中國市場對於星巴克來說是高利潤率市場,並透露星巴克計劃將中國市場的門店增加兩倍,在2015年前達到1500個門店,把中國市場作為美國市場以外的主要增長點。
三、回應:星巴克公司高層受訪避談高價格高利潤率
企業根據市場策略制定價格無可厚非。咱們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買賣雙方本來就是「你情我願。可是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另一個貿易原則也被各國認可,這就是「公平貿易原則」,不應對任何國家的消費者進行「歧視」對待。
那麼,星巴克在中國市場價格高的真實原因是什麼?是因為不同國家成本支出不一樣?還是真的針對中國市場採取「高價」策略?為了弄清事實真相,記者找到了星巴克中國區的北京公司。
多次溝通之後,星巴克表示可以對「高價格」、「高利潤率」作出回應,並給我們一份書面的聲明。
那麼星巴克公司在中國的成本是否比在歐美還要高麼?中國區域的利潤究竟怎樣?帶著這些問題,記者來到星巴克北京公司,但是這裡的工作人員拒絕了我們。
記者再次嘗試聯繫星巴克公司,幾經周折,星巴克中國區傳播總監表示可以接受採訪,但只能是通過電話進行。
四、業內人士揭秘
每杯星巴克拿鐵物料成本不足5元
星巴克的回應,我們可以梳理一下,其實表達的是兩個意思,首先,在中國賣出這樣的價格,是因為原材料、租金這些綜合因素決定的;其次,利潤率高,是因為在中國很多的「合資店」都沒有把成本體現在財報當中。
但是對於這樣的說法,咖啡產業的業內人士給記者算了一比細帳。
在一家咖啡店裡,上海咖啡專業委員會會長王振東接受了記者的採訪,說到一杯價格的成本,他表示可以為記者演示調製一杯咖啡拿鐵的完整過程。
根據王振東的介紹,我們大致列出了一杯星巴克咖啡拿鐵的物料成本構成:咖啡豆加上牛奶和紙杯等一次性用品,加起來不到5元人民幣,而它在中國的定價為27元。
此外王振東還透露,事實上,近幾年全球咖啡豆的價格在一直走低,目前咖啡豆的價格比2011年左右低了近30%。而在去年,星巴克在中國連續兩次提價,總提價幅度在每杯3-4元。那麼,中國的星巴克拿鐵比美國的貴,是否是人工、運輸等成本造成的呢?對此,王振東也予以否認。
王振東看來,星巴克在中國價格高,主要原因是國內消費者對星巴克等洋品牌的迷信。從全球看,星巴克相當於餐飲中的麥當勞,只是作為一個為消費者提供品質穩定的咖啡而存在,本該是一個大眾化的消費產品,按照人均收入對比,在中國售價應在10元/杯左右。
解密星巴克中國掘金路
星巴克回應當中的第二個重點就是,中國亞太區利潤率高的主要原因就是直營店比例不大,「直營」、「合資」這兩種模式對於星巴克的利潤有多少影響?星巴克在中國的利潤到底高不高,幾經周轉,記者找到了一位和星巴克公司合作過的業內人士。
畫面中的這個人就是原北京美大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總裁王朝龍。中國大陸地區的第一家星巴克就是由這家公司1999年在北京國貿建立的。對星巴克公司中國直營門店比例低的說法,王朝龍並不認同。
事實上,星巴克現在在中國有1000家左右的店面,400家左右和臺灣統一集團合作經營,各佔50%股份,這些合資店集中在江浙滬地區,除此以外中國境內的其它600家左右店面全部直營。但在星巴克進入中國市場之初,是採取授權代理商的模式。
當時,星巴克在華北授權漢鼎亞太投資公司等成立美大星巴克,在華南授權香港美心集團成立美心星巴克,在華東授權臺灣統一集團等成立統一星巴克。王朝龍所在的漢鼎亞太投資公司就是星巴克的合作夥伴之一。而王朝龍也親身感受到大陸市場帶來的高額利潤, 2003年之後美大星巴克利潤連年倍增,新開店經營一兩個月就能收回成本,開始賺錢,公司淨利潤也超過20%。而就在這時,美國星巴克總公司看到如此火爆的市場,決心結束授權模式,自己獨資直營。
五、外資品牌暴利比比皆是
企業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發展規劃,確定產品價格,這無可厚非。但是我們看到得,不僅僅星巴克一家,也不僅僅是咖啡,汽車、箱包等一系列進口產品,都存在著國內國外價格差距大的問題,究其原因就是一個跨國企業「定價高」。
記者在北京調查時發現,很多進口汽車銷售火爆,甚至「一車難求」。
這款車即便是不加價的情況下,在國內的銷售價格是189萬元,但是它在美國的售價折合人民幣54萬元,英國的出廠價不超過52萬元。來到中國,即便是按照最高稅費計算,價格也應該是130萬元人民幣。但它的實際價格卻是189萬。
幾經周折,記者拿到了路虎在中國銷售利潤的分成方式,以這款路虎車為例,中國總代理給4S店的價格是177萬,建議他們按照189.8萬的價格銷售,即便即便如此,除去4S店的利潤後,這個數字還是比記者計算出的銷售價格多了46萬。
記者了解到,和大多數大多說國外車企一樣,路虎在中國的總代理和廠家實際上是一家公司,也就是說這款路虎車在中國市場高出的這46萬元,是由路虎公司直接加上的。不僅僅是汽車,這款英國某品牌的圍巾在當地售價折合成人民幣的價格不到2400元。
但是到了中國就變成了4500元。在我國,圍巾類產品不徵收消費稅,按照海關人員給出的稅率,即便是用這款圍巾在英國的零售價,加上關稅、增值稅後,也只有3408元。
在租金方面,為了吸引國際品牌進入,不少商場給出特別優惠,例如減少租金、免費為品牌裝修。這在國外是沒有的。而我國的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也比西方國家低得多。
這款包,在法國的價格折合成人民幣23000元,但是在中國的售價37500元。
這條美國品牌的項鍊,在當地,花上不到7000元人民幣就可以買到,但在國內購買,要花上一萬多。
六、專家觀點:品牌"自由定價" 也該"一視同仁"
本應該企業根據市場形勢進行的「自由定價」,可是一到我國,就全部變成了「集體漲價」,一些在國外的普通商品,一到我國就因為價格高而躋身「奢侈品」行列。面對這樣的事實,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看?為此,我們特意採訪了貿易方面對專家,而他們給出的回答是「這是不公平」、「這是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