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嘉興3月31日電
生於桐鄉烏鎮的茅盾,1933年發表散文《香市》,感慨「從前農村還是『桃源』的時候,這『香市』就是農村的狂歡節」,亦為它的沒落而嘆息。時隔80餘年,清明節到來之際,農民去烏鎮趕香市的喧鬧盛況又重現於眼前。不過這次歡喜過節的,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
今天上午,舞蠶花龍一開場,就吸引了烏鎮景區內遊客的眼球。與一般的舞龍不同,造型輕盈灑脫,猶如春蠶上簇吐絲結繭。「蠶寶寶在烏鎮一帶有天蟲地龍之稱,舞蠶花龍是香市的一項助興活動,寄託著農民祈禱蠶繭豐收的願景。」烏鎮旅遊公司顧問邵雲說,舞龍者要洗過蠶花手,沐浴過蠶花聖水,才能舞龍。
這邊舞龍罷,那廂跳起蠶花竿。但見身著藍印花布的姑娘,頭戴蠶花,在幾根繫著紅絲綿的青竹間歡快跳躍。「清明青、竹竿長,吃了粽子軋蠶花;祭蠶神、跳蠶竿,一跳跳到繭頭白。」清脆的民謠聲中,農村清明時節戶戶門前的童玩場景得以再現。
清明節臨近,烏鎮的青石板路上流淌著濃濃的民俗。蠶仙巡遊、蠶仙撒花、蠶山軋花、汰蠶花手、跳蠶花竿、踏白船、戲文表演……烏鎮香市如期而至。
熱鬧的香市由來已久。清明至穀雨時分,四裡八鄉的農民趁著農閒,去往烏鎮寺廟燒香祈求蠶桑豐收。此景自明代五百年來沿襲成市,相沿成俗,俗稱香市。
據《烏青鎮志》記載:清明後男女赴普靜寺燒香,今名香市。小販沿途未有閒,洋片攤、糖攤、馬戲、髦兒戲、傀儡戲諸娛樂場,鑼鼓喧天,遊人甚眾……
喧鬧沒有一直延續。上世紀,由於各種原因,烏鎮香市一度中斷。「我們保護、恢復古鎮的形態,更要挖掘內在的文化和靈魂。」邵雲說,為此烏鎮景區恢復了享譽江南的烏鎮香市。
「小時候逛香市,人山人海。」年過七旬的鈕阿毛說,香市舉行時正是農閒時,農民為飼養春蠶、迎接農忙而進城添置用具。讓他印象深刻的是,蠶花仙子登上白蓮塔如天女一般撒花,蠶農爭相搶花,有著搶先搶豐收的美好寓意,「現在蠶農少了,但逛香市,依然是農民的老傳統。」
鈕阿毛的溫潤記憶,鮮活呈現在茅盾筆下。《香市》中這樣描述:因為從「清明」到「穀雨」這二十天內,風暖日麗,正是「行樂」的時令,並且又是「蠶忙」的前夜,所以到「香市」來的農民一半是祈神賜福,一半也是預酬蠶節的辛苦勞作。所謂「借佛遊春」是也。
遊春當然少不了美食。香市期間的茶藝街美食廣場呈現各式清明小吃,青團、南瓜團、麥芽餅、貓耳朵、燻豆茶,這些烏鎮特色的小吃自是不必說;野菜燒麥、菜年糕、鹹肉菜飯,也是春日必嘗。「最暢銷的是炒螺螄。」在烏鎮公社知青餐廳掌勺的張美英說,她小時候每到清明,螺螄挑空吃完後,就將螺螄殼扔到屋瓦上,意在誘使瓦刺小蟲鑽進螺螄殼。
今天,吸引眼球的還有踏白船競賽。船身形狀如龍,掛著五色幡旗,船上的槳手協力劃櫓,令船隻在水中飛快穿梭,船頭一人大鼓勁擂助威。以前,每逢香市,四鄉村民都會湊份子樂助,按四櫓八槳的要求改漁船為踏白船,抽調村裡的壯漢組成船隊參賽。
「原來烏鎮不僅只有粉牆黛瓦,還有這麼多有意思的清明民俗活動。」來自黑龍江的遊客胡晶不停按著相機快門,她說要把這活著的江南古鎮收進鏡頭。站在石橋上,她迫不及待地將踏白船的場景,發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