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形意拳,一個易被忽視的問題

2021-03-03 武學天地

在打形意劈拳起鑽時,不要一隻手向前鑽出很遠了,另一隻手還放在肚子下邊,應該前手一起鑽,後手就緊緊跟在前手腕後面,在臉前合抱蓄力,然後發抖炸勁向前劈出,這是當年南京國術館定的架子。

1993年,曾在南京國術館工作過的裴錫榮老先生秘密地對他的弟子殷慶珠說:「我的形意跟別人都一樣,只有一點不同,就是起鑽跟手,這一點是南京國術館定的」。裴老先生一生寫過不少書,也許上帝召走一個生命來得太突然,也許家藏寶貝不願與人分享,他的著作裡從未提及此事。我與殷慶珠先生商量,還是把它貼到網上,與朋友們「資源共享」。為此我還做了個視頻傳上去。

在搏擊時後手放置的位置非常重要,不論拳擊、散打,後手都在臉前眉側,八卦掌後手在前臂的肘內側,強調兩手的合抱勁,形成一道弧形防線。據姜容樵老先生說,當年郭雲深與董海川切磋武技後,決定把形意拳的後手提高,放到前肘附近。但是今天看來,這個位置還是過於低。人體最要害部位莫過於頭,而搏擊時頭又必須處在前沿陣地,因此必須有重兵把守這個「司令部」。我進攻的目標也首選對手的頭,從我的頭到他的頭距離最近,因此,把兩手放在頭附近,不論防守還是進攻,都是最佳選擇。

形意早有「虎抱頭」之說,食肉動物搏鬥時,它的倆「手」就放在頭附近並迅速向對手的臉、眼叨去。老虎捕獵,一下子抱住獵物的頭,一口咬斷它的脖子。可見「虎抱頭」不但要抱(保護)自己的頭,還要抱(擊打)對手的頭。前些年有些武術家還討論過究竟是「虎抱頭」還是「虎豹頭」,那還用說嗎,「虎豹頭」是個名詞,只是嚇唬人的花架子,「虎抱頭」才是技擊。

古拳譜交手要訣說;「凡與人交手,兩手務要抱住,慎勿散亂,如行兵與紀律」。這是鐵的紀律,不管中國拳還是外國拳,都不能違反。實在累了,放下一小會,還得抱起來。實在抱不起來了,裁判就會終止比賽,你輸了,再打就會出危險。

把後手還放在肚子下邊,據說是為了「護襠」,這就把自己各「部隊」的防區弄亂了。手護頭、護心,肘護肋,膝護襠。形意步子一站,前腳內扣15度,後腳橫開不超過45度,這樣,雙膝都是內扣的,他的腳即使在我兩腿中間向上踢也會被膝擋住,根本踢不到襠。如果覺得不保險,可以向裡合一下膝,抬一下腳,自可破解彈踢,「五行本十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何須用手?泰拳教程把人分為三段,上段用手防守,中段用手、肘膝相連防守,下段用膝、腿防守,因為用手防下段則頭部空虛,很容易被擊倒。

不但兩手不能遠離頭,兩手本身也不能遠離。用兵布陣都講究「緊縮兵力」,兵力分散就會被各個擊破。兩個兵團必成「犄角之勢」,一手出擊,一手看家。防守則互為救應,進攻則互相配合。一隻手已經鑽出去老遠,與敵人接上了火,另一隻手還在肚子底下按兵不動,這是不可思議的。所以一手鑽出,另一手必須緊緊相隨,前手是偵察兵,後手是埋伏的大部隊,前手是「驚手」,後手是重拳,前手破壞敵人的防守,後手就是致命的一擊,瞬息萬變,間不容髮,兩手距離稍遠就失去戰機。形意拳任何一個招法的實際運用都離不開兩手緊緊相隨,一隻手擊打時另一隻手也不能閒著,不是控制敵手就是守護中門。形意拳諺早就說了「出洞入洞緊相隨」,就是說的兩手緊緊相隨。

起鑽並不是要把手鑽得離頭很遠,而是兩手在臉前擰鑽裹抱,是身子主動向前貼近自己的雙手,通過「人追手」,實現「縮」。在後腳向前與前腳踝相摩的一剎那,雙拳擰抱收縮蓄力。形意拳講究「一存、二踐、三就、四鑽」,「存」就是把腿弓起來,「就」就是向一塊收縮。就是「全身百骸一齊收」。手向上起,身必向下縮,這是矛盾勁,矛盾勁是短打拳的理論基礎,說來話長,不說了。有收縮才有彈發,任何動物在準備發起進攻前都要先「縮」,人也不例外,起鑽就是劈擊前的一縮,叫做「就如蛋,去如箭」。所以起鑽的要領是:腰向後弓,命門吸丹田,尾閭下垂,向前兜。全身象壓緊了的彈簧,只要意念一動,就會吐氣發力,脊尾抖顫,像箭一樣彈發出去。兩手在嘴前擰旋合抱具有橫豎二勁,合抱是一個橫勁,這個合抱勁催著兩手螺旋前鑽,就是用橫勁把豎勁擠出來,在前鑽時小臂的斜面在遇到豎勁時也會分離出一個橫勁,於是,起鑽就具備橫豎二勁,像抱著一桿槍,見橫破橫,見豎破豎,把敵人的防守陣地撕開一道口子,「落翻」劈擊就順理成章了。

起鑽的過程是「縮」、是「吞」,落翻劈擊那才是「發」是「吐」。不論是對手來攻,還是我進攻遇到對手的抵抗,都不要硬頂硬抗,第一反應該是把力點「吞」進來。

物理學告訴我們,外力對剛體轉動的影響,不僅跟力的大小有關,而且跟力的作用點位置和力的方向有關。力矩M=力的大小F和力臂d的乘積。當我們推門的時候,力的作用點離門軸越遠越省力,離門軸越近越費力。「手是兩扇門」,我的手伸得越遠,人家推起來越省勁,我的手離自己軸心越近,他推起來越費勁,我把力的作用點「吞」進來,使力點離我的軸心儘量近一點,離他的軸心儘量遠一點,我就可以用小力勝他的大力。人的力主要在腰身,發大力時必然使手臂貼近腰而不是把手伸出去。比如擰一個小藥瓶蓋伸著手擰就行了,擰一個很緊的酒瓶蓋就得把手臂貼近自身。起鑽時把一隻手伸出老遠,先不說它鬆散不嚴密,僅在力學上就先輸一籌。

擊打是一種「親密接觸」,形意拳主張「腳要過人,身要欺人,力在身後」。「過人」就是一種「負接觸」,步法和力道是一種「穿透」。必須通過「起鑽」把身子貼上去,企圖用「起鑽」把對手裹截頂走或架開,距離就會越來越遠,達不到貼身的戰略部署。

怎樣把力點「吞」進來?他向我衝過來時我把力點吸進來,他進行防守,甚至抓住我手向後拉時我就主動把身子貼上去,不論「吸」或「貼」都是追著手走。叫做「人追手」。可知「起鑽」並不是挺著拳頭往前頂,而是身向前貼,手向後吸,努力使口接近手。形意拳諺說「三口並一口,打人如同走」。三口者,兩隻手的虎口加上嘴也,三個口並成一個口,就是三個口成一條線或品字形,向前走,吞進力點,撕開口子,重手出擊。

「形意形意」,不能光說「形」不說「意」。前面是從「形」的角度說「起鑽」,那麼怎麼從「意」的角度理解「起鑽」?古人把「意」分為四種:來意、去意、防意、打意。那麼「起鑽」屬於來意,「落翻」屬於去意,「起鑽」屬於防意,「落翻」屬於打意。

不要輕視來意、防意。有來才有去,又防才有攻,有縮才有伸,有拉弓才有放箭。形意拳譜上明明寫著:此拳「尚守不尚攻」,「尚柔不尚剛」。形意拳初級功夫是「明勁」,二層功夫是「暗勁」,高層功夫是「化勁」。

當然,來、去、攻、守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驚手也可以變實手,「起鑽」也可能變成直接打擊,這要根據對方的反應而定,但是不管作為「驚手」還是作為「實手」,兩隻手都得緊密配合,如影相隨。一隻手起鑽,另一隻手不動是不行的。

至於「落翻」劈擊的練法,開始時可以邁大步走「長勁」,所謂「後腳如推車,前腳如犁地」。但是,這種「推車勁」是不能打人的。要逐步提高,追求鞭子勁抖炸勁。我在起鑽時已經貼住敵身,制住敵手,劈擊就在方寸之間,要在快、準、狠、脆、穿透力,何須上大步。

姬隆豐創的形意拳是什麼樣子無從考證,但決不會是一隻手前鑽另一隻手還放在肚子下面的狀態。如果說姬隆豐根據「嶽武穆拳譜」創形意拳,那麼嶽家散手「單邊待敵式」雙拳在臉前相抱,跟拳擊差不多。如果說形意拳脫胎於大槍,那麼大槍的扎槍就是「起鑽」,劈槍就是「落翻」,扎槍的動作正好是兩手在臉前相抱三口成一線,絕不可能一隻手端著槍往前鑽。

我們再來看看比較古老的形意拳,叫做「四拳八式」,翻開寶鼎1931年的遺著《形意拳譜》,覺得一點都不像形意拳,可是,那才是形意拳的「中國猿人」。老形意四拳八式,雖然只有八個動作,卻是式式從實戰出發,都可以在嶽家散手裡找到它的影子。要說他是從嶽武穆那裡悟出來的,我信。

四拳八式一開始叫「頭拳」,就是左手撫在右腕內側抱勁,全身縮得像一個「蛋」,然後像箭一樣鑽打出去。技擊意義十分明確,這個就是嶽家「通天錘」「纏鑽手」。再如山西戴家心意拳,也保持著傳統的擰鑽裹抱的「小架子」。所以,南京國術館定下來的這個起鑽時後手附在前手腕內的跟手動作,並不是違背傳統,而恰恰是向形意拳老傳統的回歸。是向技擊的回歸。

形意拳是一個重視技擊的拳種,在這個問題上值得多費一些口舌,如果是穿著白大褂在公園打太極拳的老太太,怎麼打怎麼對,說也沒用。有人說,練時這樣練,用時不這樣用。差矣,當兵的有一句話:「練為戰」,見過部隊練刺殺耍花槍的麼?習慣成自然,練就按實戰練,打起來才能信手拈來。平時練花架子,打起來突然嚴密了,哪有那事?

相關焦點

  • 抓住一點你就能練好形意拳
    今天的文章真的難寫,練形意拳的很多,能練出來的很少,能練出來還能說明白的更少,能說明白還能點出關節所在的少之又少。大部分人講拳都是泛泛的講,要麼人云亦云,要麼隔靴搔癢,如果你在形意拳領域涉獵廣泛的話,這些東西你是看不進去的;如果你對形意拳的了解還停在涉獵新鮮的層度,腦中還有太多的空白,這篇文章對你來說過於遙遠了,如果你非要看,攔不住你,收起你那自以為了不起的腦袋,閉上你的嘴,保持安靜;如果是練健身拳的,或者是接觸的是體委復興規劃的形意拳,不論你是否後來介入打的內容
  • 內家形意拳:很少人知道的橫拳 練法
    橫拳的練法,是斜著進一小步,橫著退一大步,橫拳等於是倒著打的,正好練這「踏荷葉」,腳伸在地上,要感到踏在荷葉杆上,只有一 根絲能支持
  • 形意拳易筋、易骨、易髓
    形意拳內功不傳之秘:易筋、易骨、易髓。
  • 讓形意拳帶你悟道
    聯繫管理員請掃描頁面下方二維碼形意拳練習一年之各種驚人反應轉眼跟隨夜歸人老師習練形意一年了,身上起的種種變化,實在是一年前的我無法想像的。看看以前一起自己盲修瞎練的「師兄師弟」們仍在那裡原地打轉,甚至有的身體還不如以前,心裡真是替他們惋惜,同時慶幸自己總算有福進入了形意拳大門。
  • 重新認識形意拳——五行拳
    氣息充沛,這是習武的基礎,形意拳先練劈拳。劈拳中本就含有鑽拳的姿勢,練好劈拳接著練鑽拳較容易。正是「金生水」,劈拳屬金,鑽拳屬水。而再學一個全新的拳架,如崩拳就比較困難。劈拳養肺,人的兩條胳膊對肺直接作用。小孩們做的廣播體操,如擴胸運動,伸展運動都是通過運動兩條胳膊,來達到鍛鍊呼吸,強健肺部的效果。而人的兩條腿屬於腎。
  • 形意拳之明勁傷敵之筋骨
    這樣練的好處是,較易體會丹田發力及勁力的陰陽變化,且絕無周身僵滯,頭暈目眩,火氣上升之苦。但須注意勁力雖柔,一定要做到松而不懈,和而不流,周身不失中正,姿勢尤須挺撥,不可軟塌。練明勁為外剛內柔,要求外形發剛勁,內意柔和自然。而練柔勁則要在周身和順後逐步做到外形雖柔,內意卻是堅剛,一舉一動,圓活而沉實,動作到位後,不管發勁與否,總帶著剛的意識,心中稍微一動,便從丹田發抖摟之力。
  • 山西形意拳周身十一處練功法
    李復禎,人稱常有師傅,是山西形意拳一代宗師,創造了山西形意拳的輝煌歷史。常有師傅的技擊之術精湛,當與他的訓練方法有很大關係。
  • 形意拳之源流
    凡形意授功,必因人而教,因功施法,口授心傳,六耳不言。嗚呼,形意內修,非故隱秘不宣,實乃不得已而為之矣。竊窺形意傳承擇徒,歷來嚴乎苛求,故常難選內脈通和之人。殊不知前輩突發奇想,偶將內修自發動架外傳,期以覓得由煉動架而透通內脈之人為徒。豈料經此弘法,再歷代延年,直至明末清初,竟無意為武林中人衍生成形意拳,習拳之人漸多,遂成為形意門。正所謂無為而生,有為而成。
  • 「胳膊肘子往外拐」哪能練好形意拳
    、不能誤解,不僅要心會更重要的是要「體會」(意思是練到身上來)!否則,所習練的形意拳就是不合規矩或者就不是形意拳。摩經摩脛意氣響連聲,涵蓋了「外三合」(手和足合、肘和膝合、肩和胯合)、「內三合」(心和意合、意和氣合、氣和力合),更有起落、鑽翻、橫豎、束展等內容及其陰陽轉換的含義。
  • 形意拳的行氣與走勁
    此拳種內外兼修,氣形合一,健身與技擊並行不悖,乃是形意拳之真諦。  神者身之本,氣者神之主。拳經云:「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氣乃人體維持生命的源泉,臟腑功能之一切活動,皆賴氣為之激發。而神則是人體內氣是否充實,臟腑功能是否強健之外在表現。所以氣與勁實為形意拳之根本。既雲祛病強身,則必然存在如何練氣與行氣的問題。
  • 形意拳比詠春拳厲害嗎?
    詠春拳號稱一個打十個,甄子丹也經常耍一耍他的詠春拳,而且是有模有樣的。只有抬高詠春拳,才能捍衛曾經說過的話,「我要一個打十個,我是宇宙無敵」。一個練武的居然這麼聰明,實在是讓人羨慕的汗顏!眾所周知,詠春拳的創始人是個女人,是專門為力量小、爆發力差的女人量身打造的一套拳術。
  • 形意拳的根本道理
    方 ,就是形意拳的規矩。形意拳是性命雙修,修內者性也,修外者命也。修外鍛鍊肢體,修內提升境界。「孟子曰:仁義理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現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孫老的境界就是從這本書入門的,前面幾篇幾乎和形意拳道理相通。無極不用多站,他就是個轉機。
  • 形意拳的「尾閭」
    在以往的拳經及拳經解中,不乏與尾 閭動相關的描述,如尾閭上兜、提肛、逼腎、墜 胯、塌腰等,但多數惜用筆墨,導致概念定義、相互關係及運動原理闡述得不十分明確,易使後學產生誤解和偏見,影響了尾閭動之技的推廣和普及。從人體骨骼結構分析:人的尾巴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逐步退化消失,變成為在脊椎尾部由四或五節尾椎骨組成像椎體狀的一小塊骨突(尾骨)藏在皮下。人成年後尾椎間隔已骨化,不可能讓其擺動。
  • 一個放羊的老人,居然是民間的形意拳高手
    不料這一推,我們認識了還聊了起來,他人也爽快,慢慢我們成了朋友,原來他也是應這邊學生的要求來西安講拳,晚上我們還一起在酒店吃了飯。原來太極師傅姓廖,他說他以前練過形意,後來跟國內一位大師練太極。我問他陝西這邊有高人沒?
  • 形意拳十二形練習要訣!
    形意拳其特點以散手為主,套路輔之。其動作形式雖簡單,然而要求嚴謹,不以虛招花架炫人耳目,注重健身與技擊之實際效果。根據人體生理之特點和內經有關氣機與髒象的理論,通過練拳可調節臟腑之氣血,加強其活動功能,以強身健腦,修殘補缺;根據五行生剋制化之理,因勢利導,以出奇制勝。此拳種內外兼修,氣形合一,健身與技擊並行不悖,乃是形意拳之真諦。
  • 習武人夢寐以求的上乘武功-形意拳的骨力練習法
    一、形意拳體內抻筋拔骨的內涵 1、體內、體外抻筋拔骨的區別 形意拳體內抻筋拔骨區別於壓腿、劈叉、下橋等通過肢體大幅度、快節奏、機械性彎曲變形的拔筋,他是在相對靜止(蠕動)的樁功狀態下,通過內視和假借,氣血鼓蕩,使筋膨脹骨撐起。
  • 形意劈拳練法與打法,太透徹了!
    如偏向下方則勢不穩力不連,殺傷力小且易被敵牽帶;如偏向上方則力浮且易被敵乘隙而入;直對前方則無劈意。小指翻天,前手鑽出的拳要力鑽邊由內向外螺旋,要旋到小指一側向上,即旋到拳心不是平向上而是斜向外向上。只有小指翻天了,才說明肘充分地墜了,裡裹了,才是形意的擰裹勁兒。肘外張是無法小指翻天的。後手劈的時候要邊劈邊向內螺旋,也是不離螺旋勁。但內旋時肘不可外張,要保持「墜」。
  • 形意拳二十四法
    形意拳二十四法包括三曲、三扣、三頂、三抱、三敏、三垂、三圓和三挺。它是形意拳練習的口訣。 其實八字應該是:【頂、扣、圓、敏、抱、垂、曲、挺】 三頂:形意拳術語,"八字訣"之一。指頭向上頂,手掌外頂,舌頂上顎。姜容樵《形意母拳》云:"三頂者何?頭向上頂,有沖天之雄。
  • 形意拳的虎豹雷音
    李仲軒在寧河受了唐維祿拳術、醫藥、道法(形意拳是內家拳,以道家為歸旨,所以有醫藥、內功)全部的傳承,是唐的傳衣缽弟子。唐維祿在口傳形意拳古歌訣時,有「虎豹雷音」一句,並沒有詳細解釋,李仲軒以為是對敵時大喝一聲,震撼敵人心神的作用,也就沒有多問。之所以忽略,因為唐維祿在教拳時不許發聲。
  • 形意拳內功不傳之秘:易筋、易骨、易髓,均為達摩易筋經!
    形意拳內功不傳之秘:易筋、易骨、易髓,均為達摩易筋經、洗髓經、心意把!(一)易骨,由靜功(站椿)入手,周身百骸的骨縫處,用意將長呼短吸(自然狀態下)骨縫處的萌動感受填實。由內而壯,由外而易內,不生弊端、堅功之得,法門以立。有勇在骨,得門而入矣。其要者,四肢起領之力,要由內及外的處於延伸狀態下放鬆,而不力散,方能聚氣生力,手足劃一,力落一處。自能全神貫注,久習自得其妙。先師三體式秘解論之詳矣。(二)易筋,又稱騰膜之功。是用勁貫氣,用氣貫勁,用扭摽之法而得筋軔骨堅,皮燃之功效。能否登堂入內,能否自修,能否認識內功拳之核心奧妙,皆在於此。此功畢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