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叫「安史之亂」,為什麼人們只知道安祿山,不知道史思明?

2020-12-13 楊角風發作

安史之亂是兩個人搗亂,為什麼史書只重點講了安祿山,史思明呢?

提起安史之亂,我們頭一個想到的就是安祿山,而不是史思明。在名氣上,安祿山比史思明名氣大很多,這並非說史思明不如安祿山,而是安祿山的風頭太大。

安祿山長得又肥又胖,經歷也很傳奇,從一個偷山羊的小販,經過多年努力,化身為大唐三鎮節度使,手握重兵,且深受唐玄宗信賴。

史料記載:

「晚年益肥壯,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

不可否認,安祿山是權力遊戲中的佼佼者,滿朝文武,他連皇帝都不放在眼中,只怕一個李林甫。別看安祿山是個三百多斤的胖人,肚子都能沒過膝蓋,但安祿山跳起胡舞卻能流轉如飛。

除此之外,楊貴妃、唐玄宗還曾給安祿山過生日,楊貴妃還給安祿山舉行過三日洗澡的儀式。所以在安史之亂中,安祿山的戲份最重,也最能吸引眼球。史思明同樣老奸巨猾,只是他表現得相對委婉,在安祿山死後,史思明拿來接力棒,開始了下半場。

狡詐多端,假意歸降

史思明是安祿山的髮小,他們曾經一起偷過山羊,一起參軍,一同在朝廷身居高位。天寶年間,史思明屢立戰功,任知平盧軍事,唐玄宗曾經親自召見史思明,予以重用。天寶十一年,在安祿山的幫助下,史思明升任為平盧節度都知兵馬使。

唐玄宗待安祿山不薄,對史思明也不錯,但狼就是狼,不論為餵他們多少肉,他們也沒有滿足的那一天。等到羽翼豐盈,安祿山果斷舉起大旗造反,而史思明是其手下頭號悍將。

公元755年,史思明攻克饒陽州郡,公元756年,攻克常山,史思明長於統兵,手下部隊精銳善戰,在中原大地上幾乎所向披靡。大致也只有郭子儀、李光弼才能暫時阻止他的前進。

公元756年,唐肅宗李亨在靈武即位,著手派兵遣將抵禦叛軍。公元757年,安祿山疾病纏身,眼睛也瞎了,被次子安慶緒所殺。此刻,唐軍和叛軍處於膠著狀態,李亨派出郭子儀和李光弼,先後收復長安和洛陽。

安慶緒接替安祿山成為偽燕的第二位皇帝,叛軍不同於官軍,本身就是叛亂分子,加之安慶緒水平有限,很多將領不服安慶緒的管束。史思明就是其中一位,安慶緒見史思明兵力強盛,還不聽調度,就有意幹掉史思明,接管他的軍隊。

阿史那承慶、安守忠奉安慶緒命令,率五千騎兵到達範陽,準備廢掉史思明。史思明擺下酒宴款待阿史那承慶、安守忠,而暗地之中,史思明命軍兵解除這五千軍兵的武裝。並給他們穿資路費,打發這些軍兵回家,如果不想回家,就編入史思明的軍中。

明顯,薑還是老的辣,安慶緒不僅扳不倒史思明,還被其吃掉五千人。阿史那承慶、安守忠還成了史思明投降李唐的投名狀。

史料記載:

「李光弼使衙官敬俛招之。遂令衙官竇子昂奉表,以所管兵眾八萬人,及以偽河東節度高秀巖來降。」

為了暫時的利益,史思明放下身段,投降了唐軍,實際上,這只是史思明的緩兵之計。

風雲再起,史思明自立為帝

皇帝是為九五至尊,上天的兒子,這至高無上的寶座,在數千年年間,無數爭端都因其而起,史思明作為一位梟雄,自然也想嘗嘗做皇帝的滋味。

公元758年,局勢稍有安定,唐肅宗著手想廢掉史思明,因為雙方都很清楚,此時是亂世,先下手為強。只有殺掉史思明唐肅宗才能安心,而史思明也斷然不是那麼好對付的。

史思明手下近十萬人馬,兵強馬壯,想要解決他,最好的辦法就是暗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這個任務交給了一個名為烏承恩的人,因為他原來就是史思明的舊部。

老奸巨猾的史思明,很快就發現了其中端倪。烏承恩的小兒子還留在範陽,這天晚間,烏承恩叫來兒子,告訴了其來的真實目的:

「吾受命除此逆,明便授吾節度矣!」

意思只要殺掉史思明,那麼我就是節度使了。只是他不清楚,床下,還有兩人在偷聽,而這兩人正是史思明安排的。很快,消息傳回史思明耳中,旋即史思明將烏承恩父子抓住,亂棍打死。

史思明這麼做的目的,就是告訴天下人,他史思明沒有做錯什麼,他再二次背叛是被逼的。史思明的這一招,不僅找到了再次反叛的藉口,還將口實踢給了唐肅宗和李光弼。公元759年四月,史思明自立為帝,是為偽燕的第三位皇帝,而在此之前,他已經用計將安慶緒幹掉。

難兄難弟,同樣被兒子所殺

既然再次造反,那麼史思明還是夢想著奪回長安,奈何李光弼還擋在他的面前。河陽之戰,在李光弼的英明指揮下,史思明被殺得大敗,損兵折將狼狽不堪。然而,在公元761年,史思明在北邙山大敗李光弼、僕固懷恩,找回了面子,河陽三城也再度被史思明佔據。

一時間,戰爭再次陷入僵持階段,史思明這個人,和安祿山有些類似,殘忍嗜殺且陰險狡詐,他對待手下將領常常是非打即罵。

或許史思明忘記安祿山是怎麼死的,沒有安排好他的兒子們。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況且史思明也算不上智者,但他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激怒了他的兒子史朝義。

史思明為人殘暴,而史朝義待人溫和,頗受下屬追捧。一次,史思明在陝州戰敗,要求史朝義修築一座三角城,並限時一天造好,用來儲備糧草。

史朝義不停地趕工,但時間太短了,在史思明視察的時候,還是沒有完成,史思明這傢伙對兒子放下一句狠話:

「等攻下陝州,就宰了你這個雜種!」

不論史思明如何不待見史朝義,那畢竟也是親兒子,史朝義聽到父親的話,被嚇得瑟瑟發抖。據史朝義對父親的了解,這句話並不是在開玩笑,而是他會真的會這麼幹。

為了保命,史朝義聯合手下將領,成功抓住了史思明。安祿山和史思明不愧為兄弟,連死法都這麼相似,不久史思明就被史朝義派人絞死,結束了他的一生。史思明的死,讓叛軍失去了頂梁柱,安史之亂不久後被平定,但藩鎮割據的局面也就此開始,成為唐朝的噩夢。

之所以,史思明沒有安祿山有名,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這場叛變更正確的講,應該是安祿山之亂,史思明只是在安祿山的基礎上延續了叛亂。

之所以人們對史思明不了解,主要還是因為安祿山是頭,人們對這段歷史的了解,是截止到楊貴妃被弄死為止,後面的歷史大家就不怎麼感興趣了。

相關焦點

  • 唐朝「安史之亂」狗血劇情,電視劇都不敢這麼演!
    唐朝發生的「安史之亂」是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的,這兩個人都是外國人。在唐朝盛世的時期,萬國來朝,有不少外國人在中國當官,這樣的例子多得是,其中就包含安祿山和史思明。安祿山在發動叛亂之前,是唐玄宗兒媳婦、自己的妃子楊玉環的乾兒子。
  • 「安史之亂」禍首之一,為親兒千裡送櫻桃,不曾想最後被親兒謀殺
    在唐朝歷史上,「安史之亂」是一個影響了唐朝盛衰的重大歷史事件,而所謂「安史」,指的就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兩位叛將。對於安祿山大家可能了解得比較多,都知道他是一個兇狠殘暴的胖子,但是對於另一位叛將史思明就可能不是那麼了解了。
  • 桀驁安祿山,不馴史思明
    、當了張的乾兒子,而這個時候,只比安祿山小一歲的史思明也才跟著他混,剛剛起身而已。有一次他讓奚族人抓住了,他並不害怕,告訴對方自己是唐使,結果面見了奚族首領,對方聽他說是來講和的,也很禮遇他,並派了一員官階不小的將領送他回去。結果他半路上給自己人送信,提前埋伏好,把送他的人給殺了。他領著對方的首級,隨後邀了功。有一次安祿山打仗打輸了,史思明逃跑到山谷中,三個多月沒出來,為什麼不出來?
  • 史思明與安祿山的異同,安史究竟如何改變唐朝命運?
    影視劇中的史思明形象假如史思明是來自突厥姓氏,都知道唐代這方面的人不少,如阿史那思摩、阿史那社爾是貞觀時期非常有名的,包括安祿山軍中阿史那承慶……那麼請注意:真正阿史那姓氏的人往往沒有幾個會在史書中另外改稱漢姓史某某的,為什麼單單要認為史思明的史姓是阿史那所改的簡稱?實在匪夷所思。
  • 盛唐由盛轉衰,八年的「安史之亂」給中原大地帶來了怎樣的浩劫!
    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安祿山兼三大兵鎮獨掌大軍,其中精銳唐朝正規軍已達到15萬,擁兵邊陲,其手下驍勇善戰,甚獲玄宗寵信,引來宰相楊國忠忌恨。兩人因而交惡,而唐玄宗又對此不加幹預。
  • 後安祿山時代的大唐帝國:李光弼圖謀叛軍,史思明降而復叛
    上策是幹掉安慶緒,獨自率領燕軍,完成安祿山未竟的事業。這種選擇聽起來很爺們兒,但在當時是不會得到多少人支持的,因為安史叛軍現在四面楚歌,如果兩大首腦火併,只會加速爆發危機。大小不計,安慶緒也是大燕皇帝,更會讓史思明在奪權時增加難度。
  • 楊貴妃給安祿山洗澡,唐玄宗知道後為什麼不阻止?
    安祿山安祿山的母親是突厥的一位巫師,每天的工作就是佔卜,在公元703年生下安祿山。安祿山最初的名字叫軋犖山,在突厥語言中是戰鬥的意思,安祿山日後果然沒有辜負這個名字。安祿山幼年喪父,跟著巫師母親生活,後來母親又嫁他人,而安祿山就是在這時候改叫安祿山的。
  • 順天易得,得一難求,給大家講一下你不知道的得壹元寶
    大家好,今天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唐代安史之亂時期的亂世錢幣「得壹元寶」。很多朋友之前可能有所了解,但放心,小編講的故事很大可能比您知道的多。上圖中這枚銅錢直徑35cm左右,重12.5克左右,鑄於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鑄造它的人是唐天寶年間的一個兵痞,他叫史思明。恐怕多數朋友僅只知道唐朝中期那場政變的始作俑者是安祿山、史思明,那麼這兩個人的具體形象是什麼,恐怕就不那麼立體,小編藉此機會為大家介紹一下叛將史思明。
  • 安史之亂二號人物,也死於兒子之手
    隨著安祿山的發跡,發小史思明也漸漸進入當朝掌權者的視線範圍內。一次,史思明入朝覲見唐玄宗。皇帝對其近些年軍事上的成績頗為讚賞,問了下他的歲數。他畢恭畢敬地回答:「臣早已年過不惑,老了,不中用了!」唐玄宗安慰他說,不過四十歲,還年輕,有朕在,保你飛黃騰達。(「卿貴在後,勉之。」)
  • 張守珪的一個建議,徹底改變了大唐盛世,他為什麼讓安祿山少吃點
    張守珪早年做幽州節度使的時候,抓到了前來偷羊的安祿山。這一年安祿山正好30歲,張守珪本想亂棍打死這個大胖子,可是安祿山大喊大叫,口中常常冒出一兩句豪言壯語。因此認為他是個人才,便留了他一條命。張守珪讓安祿山和史思明一起去抓俘虜,這兩個傢伙還真的很給力,只要出去,一定是有所斬獲。
  • 【聯海廣播】安祿山的故事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音頻原文·《論語·公冶長第25章》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安祿山拍著大肚子回答說:「這裡面沒裝別的,只裝了一顆對陛下的忠心。」這句話,玄宗聽了自然很舒服,也就很天真地認為安祿山真的對自己很忠誠。又有一次,唐玄宗正和太子在後花園裡賞花,恰逢安祿山求見。安祿山故意裝著不認識太子,只向玄宗行禮而不向太子行禮。唐玄宗介紹說:「這位是太子,按大唐禮節,你當向太子行跪拜之禮。」
  • 尋找沈珍珠:她極有可能被亂軍所汙,貞節不保而被棄
    「安史之亂」發生時,李适已十四歲,幸運地跟上了逃難的隊伍。而沈珍珠卻與大多宮妃一樣,未能跟上皇上逃難的隊伍,做了安祿山的俘虜,被擄到東都洛陽,後又成為史思明的戰利品,再後來就不知所蹤了。 據《新唐書》記載:「安祿山之亂,玄宗避賊於蜀,諸王妃妾不及從者,皆為賊所得,拘之東都之掖廷。代宗克東都,得沈氏,留之宮中;史思明再陷東都,遂失所在。」
  • 平定安史之亂,晚年招降叛軍慷慨就義,顏真卿不僅是個書法家
    然而顏真卿不僅僅是個書法家,他還是唐代的高官政治家與軍事家,曾在「安史之亂」中,親率20萬大軍與叛軍英勇作戰,為大唐帝國立下了赫赫功勳,另外在「安史之亂」被平定之後,唐朝戰亂再起,顏真卿為了國家,甚至壯烈赴死,最終為國捐軀。
  • 糖尿病人安祿山:肥胖、失明下的眾叛親離
    、史思明發動的叛亂在範陽爆發,史稱「安史之亂」。自小服侍安祿山、為其更衣解帶,安祿山對李豬兒肯定非常信賴。安祿山在安史之亂以前非常重視其屬下,《新唐書》記載道:祿山謀逆十餘年,凡降蕃夷皆接以恩,有不服者,假兵脅制之,所得士,釋縛給湯沐、衣服,或重譯以達,故蕃夷情偽悉得之。祿山通夷語,躬自慰撫,皆釋俘囚為戰士,故其下樂輸死。這麼一個看起來還算豁達、又懂得與人打交道的安祿山,為何最終會落到被心腹殺害的下場呢?
  • 為什麼安慶緒要殺了自己的老爸安祿山,僅僅是因為帝位嗎?
    在安祿山起兵造反之後,當時身在長安的康夫人和安祿山的長子安慶宗,被惱羞成怒的唐玄宗結果了性命,在這種情況下,安慶緒就成了安祿山的順序接班人,而對他根本不感冒的老爸安祿山,自然就成了安慶緒接班路上的最大障礙。俗話說「皇權路上無父子」,安慶緒想對老爸動手,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接下來我們再說說這個組合中的知識分子。
  • 楊貴妃與安祿山對食,又給安祿山洗三,這兩人如何進行對食洗三?
    上自往觀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復厚賜祿山,盡歡而罷。自是祿山出入宮掖不禁,或與貴妃對食,或通宵不出,頗有醜聲聞於外,上亦不疑也。」安祿山與楊貴妃對食,即使沒亂綱常,也亂了禮法,這在當時是絕不允許的。絕不允許出現的貴妃與地方節度使對食,出現了,比對食更親密的洗三也出現了:「三日洗兒,謂之洗三。」熟知古禮的讀者都知道,洗三隻對新生三天想嬰兒進行,像安祿山那樣的成年男子,被養母楊玉環這麼一洗,恐怕要發生令人尷尬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