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被金秀賢退役後回歸的第一部電視劇,驚豔了一臉。不說話,圖片先來一波。
作為韓劇粉,這部劇不論是從題材還是人物角色的塑造,劇情鋪陳和陳述方式都打破了我對韓劇的認知,以往大部分的韓劇劇情裡脫不開的都是霸道總裁,財團,精英高層的花式撒糖,不是一路撒糖的瑪麗蘇,就是淚點滿滿的虐心虐戀,而這部《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講的是精神病院的男護工和暗黑系童話女作家之間,相互療愈彼此在童年時與父母發生的情感創傷的故事。
全劇開頭就以童話故事為隱喻為全劇核心關係埋下伏筆,而後每集都以一個童話故事作為男女角童年故事的線索,不僅主演顏值高演技好,光這每集的童話故事都夠細細去品的;加之副線穿插的內容也很有現代家庭養育的痛點,很發人深省,與其說是一部愛情片,不如說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從精神健康層面去探索家庭關係的好劇。童話故事的隱喻簡直不要太贊!現在期待的不僅是劇情的更新,還會好奇下一個童話故事又是什麼?
劇中有個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講的是村子裡一位媽媽生了位外表上和別人家不太一樣的孩子,於是這位媽媽非常害怕,認為孩子是不正常的有問題的,於是媽媽把孩子藏在地下室裡養育,而這位孩子的胃口大得驚人,每天除了不停地吃東西,似乎感覺不到任何正常人類的情感。而媽媽每天疲於除想盡各種辦法給孩子找食物,把孩子餵飽。除了餵食,媽媽從來沒擁抱過孩子。後來村子裡因為瘟疫食物短缺,為了餵飽孩子,媽媽把自己的手腳砍下來餵給孩子,最後媽媽只剩下軀體,當飢餓的孩子向媽媽爬去,撲到媽媽身上擁抱著媽媽的軀體開始啃咬時,第一次感受到身體溫度的孩子,對媽媽說出了第一句話:媽媽,媽媽,真的,真的,好溫暖,好溫暖啊。
童話故事裡孩子超乎尋常「餵不飽」的問題,實際就是情感得不到滿足的信號。而媽媽始終沒有正確地解讀到孩子問題背後的需求,只針對肚子餓的行為不斷給孩子餵食物,但卻導致孩子變本加厲地索取。
或許對於媽媽來說,直接餵食物是更容易的方式,而接納孩子並給予情感聯結,是更難的選擇。因此,我們會很容易去使用看起來簡單有效的方式,而忽略了長期效果怎麼樣?
這不就是我們在養育當中常常會遇到的場景嗎?
孩子總是挑戰父母,父母一路妥協退讓,利用孩子喜歡的東西收買、賄賂,轉移真正的需求關注點。
於是,父母在不斷升級的利益交換和權力之爭裡感到非常疲憊:我已經給孩子我能給的了,但是孩子看上去好像還不知足,還想要我怎麼樣?
孩子的行為問題不斷升級,父母感受的壓力更大,親子聯結的斷裂一直得不到修復,孩子在親子關係中找不到安全感,得不到支持,只能靠花樣百出的行為問題來獲得父母的關注。
故事裡,媽媽一直給孩子找各種不同的食物,還是無法把孩子「餵飽」,即使把血淋淋的四肢都給了孩子,孩子看起來似乎還是貪婪地不知足,一邊是用盡全力「養」孩子的媽媽,而另一邊是看起來毫無情感不懂得心疼和理解媽媽的孩子。直到最後媽媽把自己生命可以給的最後一個部分留給孩子時才發現:原來孩子要的不是食物,而是溫暖的擁抱。
劇中的第三集,講了韓國一位議員患有間歇性發作精神病的兒子,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在父親參加大選的票選會上,從精神病院逃走衝上父親拉票的演講臺,對著公眾承認自己是精神病患者,說自己是優秀家族的汙點。他說:我們家吧,我爸我媽我哥我姐,甚至堂兄伯表弟都是首爾法大畢業,都是一肚子墨水的人,只有我從小就是個大笨蛋,可是這又不是我的錯,我只是天生腦子不好使。因為學習不好就打我,我不理解(學習)就瞧不起我,惹了麻煩就把我關起來,明明我也是他的孩子。就因為經常把我當透明人,我只是希望他能看看我,拜託看我一眼就好,於是我就上傳下跳的鬧事情,結果鬧著鬧著我就真的瘋了。
既然正常的行為得不到正常的關注,那就用不正常的行為來得到不正常的關注,不正常的關注也比完全沒有關注好。
劇情中,塑造這樣一位因為情感忽視而導致精神疾病的成人,在對公眾的演講臺上,用接近歇斯底裡的方式向公眾控訴自己在家庭關係中所承受的痛苦,但這些場景又是這麼的真實,因為功課不好就會挨罵;因為出現了問題行為被關起來孤立;學習好能得到父母的關注和表揚,表現不好則得不到。孩子的表現不再是自己內在的驅動,而是換取父母肯定的手段,於是為了得到關注,不斷製造麻煩,製造麻煩後被懲罰,又會升級為更強烈的問題行為。
而事實上,孩子不可愛的時候,正是最需要愛的時候。
孩子的心中有個承載愛的容器,叫愛之杯。
當愛之杯被填滿時,孩子感受到充足的安全感後,就會表現出滿足愉悅自信和富有探索感;而當愛之杯被倒空時,孩子會因為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聯結與安全感,就會表現出一系列的問題行為:發脾氣,哭鬧,挑戰父母等等,而這些行為是孩子向父母發出的求助信號:請看見我,請看見我,我感受不到你了。
如果這時候我們只針對問題行為的表象而採用懲罰責罵孤立的方式去壓制孩子的行為,表面上看孩子是暫時屈服了,但實際上孩子的愛之杯並沒有得到補充,與父母斷裂的情感聯結沒有得到修復。就像前面說的,在極端的情況下,壞的聯結總比沒有聯結好,於是孩子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注,哪怕這個關注是給一個耳光或者是一頓揍,孩子也感到總比什麼都沒有強。
就像劇中說的「鬧著鬧著我就真的瘋了」,這不是一句誇張的臺詞,神經科學領域許多的研究已經證明,壓力毒素會導致多種激素問題,引起一系列健康問題,導致認知問題,嚴重的會破壞大腦器質導致嚴重精神疾病。
那什麼是壓力毒素呢?
壓力毒素就是大腦應激系統激發後釋放的應激激素的累積,正常情況下,我們遇到危險時,大腦應激系統釋放激素幫助我們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快速做出打或逃的決定;但是如果大腦一直處於不安全的狀態之下,大腦的壓力系統一直處於激活的狀態,就會分泌出過量的應激激素,讓身體處於高應激狀態;而長期的應激激素過量和積累,最後就會導致我們所看見的,對身體和大腦帶來健康損害的問題。
這也是我們一直鼓勵爸爸媽媽在家庭中要重視親子聯結,用溫暖有愛和適時回應得方式去養育的孩子的原因。孩子在兒童早期的可塑性,既表現在好的方面也表現在破壞性的方面,這是一個機遇和風險並存的時期,所以孩子才需要依靠成人的照顧和聯結來讓自己發展得更好。
童年之所以這麼長,或許是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探索愛與被愛,然後帶著充足的愛走在路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