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日,蚊子便成為了許多人的困擾,這種與人類共存千年的生物不但會引發瘙癢,還可能傳播登革熱、乙腦、瘧疾、黃熱病等蚊媒傳染病。為了避開蚊蟲騷擾,很多人會一邊購買五花八門的蚊香產品,一邊擔心蚊香裡隱藏著健康隱患,近日還頻發了蚊香中毒的事件,事實到底是怎樣呢?
密閉環境下點蚊香
小兩口一氧化碳中毒
據《錢江晚報》報導,在浙江東陽市六石街道務工的向女士及其老公,前不久,因為屋子裡蚊子太多,兩人一口氣在房間裡點了4根蚊香,這一晚兩口子確實「睡得香」。
可第二天上午8點多,丈夫醒來後發現房間煙燻霧繞,腦子昏昏沉沉,意識到可能是中毒了,立即起床,搖搖晃晃打開房門通風。而向女士早已神志不清,連大便都失禁了。向女士的丈夫一邊喊救命、一邊掐人中搶救。後來,妻子雖然有了反應,但是精神疲軟、全身無力,丈夫遂打了120。送醫院檢查血氣分析提示,向女士碳氧血紅蛋白為24.7%,診斷為一氧化碳中毒。
東陽市人民醫院巍山分院神經內科主任趙凡介紹,夏季很多人都喜歡點蚊香過夜,一盤小小蚊香便可安睡整夜,使用方便、經濟實惠。但若將房間門窗關閉,造成空氣無法流通,易導致一氧化碳中毒。
我們都知道蚊香裡還有一定量的毒性,但市面上卻大量流通,國家也允許其生產,是由於蚊香裡的含毒量微小,對人體影響也很小。來自浙江的向女士並不是因蚊香裡的毒性入院,而是蚊香盤通常以碳粉、木屑等為載體作為引燃成分,具有燃燒時間長、釋放熱量低、安全度高的特點,但燃燒時排放出的一氧化碳量較明火時要多。
當門窗緊閉時,房間中氧氣含量下降而一氧化碳不斷增加,一氧化碳對全身的組織細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對大腦皮質的影響最為嚴重。一般情況下,蚊香對人體是安全的,但若使用不當也可造成一氧化碳中毒,而向女士兩口子就是在密封環境下點了過多蚊香,所以提醒大家千萬別關著門窗整夜點蚊香。
正規蚊香對人體不構成危害
小心使用中常見誤區
蚊香的主要成分是右旋丙烯菊酯,其驅蚊有效成分是「擬除蟲菊酯」。菊酯類是國家允許使用的一種低毒高效殺蟲劑,在蚊香中有規定的比例,其他類殺蟲劑則不允許隨便用在蚊香裡。
目前我國使用的蚊香產品,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第一代蚊香產品的主要成分是敵敵畏,因為對人體毒性較大已被禁用。第二代產品的主要成分是氨基甲酸酯,有肝臟損傷的風險,也逐漸被淘汰。作為第三代的擬除蟲菊酯,是一種人工合成的物質,能夠讓蚊蟲興奮、痙攣、麻痺,最終死亡。按照我國農藥毒性分級,它屬於低毒或微毒物質。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周小潔博士表示,正規蚊香一般對人體不構成危害,但許多人在使用中存在以下誤區:
1.蚊香驅蚊時,整夜開空調關門窗睡覺
天氣炎熱的夏季,很多人會整夜開空調關閉門窗睡覺,在密閉的環境中使用蚊香。儘管蚊香的毒量對人的安全風險很低,但使用也要多加注意,儘可能減少吸入。
使用電蚊香時,儘量保持空氣流通,而且要使蚊香和人體頭部處於上風處,人儘可能減少蚊香的吸入。如果開空調關門窗使用電蚊香,要注意適時換氣。
2.不想整晚用蚊香,睡前使用一小會
發現家裡有蚊子,又不想整晚使用蚊香,不少人可能只用20~30分鐘後關閉掉。但由於房屋空間較大,彌散在空間內的有效成分短時間內難以達到有效劑量,通常蚊香液要在密閉臥室中加熱2小時後,才可能有良好的驅殺蚊蟲效果。
建議睡前2小時提前加熱電蚊香,密閉房屋後人離開。2小時後,關閉蚊香液,室內通風換氣,也能達到較好的防蚊效果。
在使用上推薦
蚊香液>蚊香片>盤式蚊香
日常我們使用的蚊香分為三類:盤式蚊香、蚊香液、蚊香片。同樣都是擬除蟲菊酯為主要成分,在使用上有什麼區別呢?
目前市面上售賣的擬除蟲菊酯類滅蚊產品很多,包裝上大都會有以「XX 菊酯」結尾的成分標識,比如常見的氯氟醚菊酯、四氟甲醚菊酯、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等,在蚊香產品的包裝上也可以看到這類物質的含量。而盤式蚊香、蚊香液、蚊香片的擬除蟲菊酯含量大都一致,只是在使用上有所區別。
蚊香液最方便,不用每日更換,一瓶40毫升的蚊香液大約可使用1~2個月,記得白天要關閉電源。而蚊香片需要每日更換,相對較麻煩。同樣需要天天點燃的盤式蚊香,存在明火隱患,燃燒時還會出現煙霧,導致室內的PM2.5升高,同時存在燃燒不完全產生一氧化碳的風險。因此,在使用上推薦蚊香液>蚊香片>盤式蚊香。
並且,目前家用蚊香中的擬除蟲菊酯對孕婦、嬰幼兒健康影響存在爭議,總體來說按規範使用,影響較小。2歲以下的孩子、孕婦,不建議使用蚊香、驅蚊水等化學驅蚊產品,最好採用物理的驅蚊方法,如紗窗、蚊帳、電蚊拍等。
本公眾號未署名文圖作者請與本報聯繫,以奉稿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