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一直秉承韓愈《師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的治學理念,一般不會涉足十二圩以外的歷史研究。今寫儀徵1925亦不是偏離所治學之軌道,因為作為當時中國最大食鹽中轉地的十二圩,其社會面貌在那個時代足可以為儀徵代言,足可以窺一斑而見全豹。在那個時代,也繞不開這塊兵家、商賈必爭之地。它為了償還善後借款的外債,為了負擔不平等條約的賠款,十二圩鹽運作為當時國家財政支撐的最後一抹斜陽,十二圩應是殫精竭慮,十二圩應是嘔心瀝血。如果將民國儀徵的經濟比作一方濟國良藥,那「東南利浦」的十二圩則是這劑方子的藥引子。毫不客氣的講,如果沒有十二圩的這段傳奇,儀徵甚至於中國的近代史亦將會改寫必定顯得淡然無色。
督辦江蘇運河工程局於民國23年(1934)9月發行的第18期季刊《儀徵縣調查報告》殘卷中記載,民國十四年(1925)的儀徵歸揚州轄,全縣為東區鄉、南區鄉、西區鄉、北區鄉和城廂市的四鄉一市建制,總戶數為34446戶216010口,民田2348頃91畝,屯田1715頃78畝,草場89頃96畝,蘆田271頃26畝,蘆洲608頃92畝,共計503483畝。
【民國25年儀徵縣地圖】
全縣可分為山地,平原,江灘三部分,西區,北區兩鄉皆為山地之蜀崗餘脈,面積690平方公裡。西區鄉僅胥浦流域山脈就達11座(甘草山,尖山,青山,雞留山,橫山,方山,了山,神山,棗林崗,烏山,冶山),其中方山最高達193米;北區鄉僅龍河流域山脈亦達12座(北山,城子山,捺山,焦家山,寶家山,石家山,廟山,茅家山,大銅山,小銅山,戴家山,白洋山),其中大銅山最高達146米。諸山峰嶂森嶟、逶迤綿邈,龍河、胥浦皆發源其間,劉濞鑄錢鈩鞴之遺蹟猶在,伍子胥逃吳胥浦之橋渡尚在,故一邑之奧域,全境之屏障,古稱行闕護風寒之良地;東區鄉全屬平原,面積161平方公裡,僅儀徵運河流域地平高約5米,圍堤成田,乃全縣膏腴之區;南區鄉濱臨揚子江,面積128平方公裡,十之五為灘地,十之二為圍堤成田,十之三濱於江,地凹常受江潮倒灌,故稻麥蔬果收穫不及東區鄉之豐。惟十二圩為內河外江綱運之樞紐,商業繁盛、精華畢萃,富庶甲於全縣;城廂市介四區之中心,面積僅12平方公裡,背山面江,左帶儀徵運河,右挹胥浦而領全縣。
【民國儀徵運河擋軍樓決口修復竣工圖】
查堪民國14年(1925)儀徵縣全圖,揚子江西自小河口入縣境,4裡入沈家集口,十二裡至沙漫洲口,十七裡至泗源溝口,二十五裡至十二圩口,分為南北兩條水道,東行25裡後複合。南水道向南折繞經南岸之大刀口、高資港等處,路徑較長,江面也很寬;北水道徑直向北岸黃泥港口、土橋口、軍橋口等處,江面較窄。兩條水道迴環複合之地即為世業洲,在世業洲會合後再向東行5裡入江都境即為瓜洲口,計在本縣境內水道全長55裡,最寬的地方是十二圩口達2300公尺,最窄的地方是沈家集口為1100公尺,深度均在50公尺左右。鹽河(儀徵運河)橫貫東部,北受東區烏塔溝、大漲溝、小漲溝及東北區位的泰子溝,諸水東流入儀徵運河西,南流入江綱運之要道。
運河西南入泗源溝經過舊港、新城、樸樹灣、烏塔溝、西石人頭入江都境內至揚子橋,會裡運河全長50裡,在本縣境內37裡。新城至泗源溝舊道原在縣城東南一隅,分為裏運河、外河兩道,有五壩四閘為當年綱鹽改掣入江以及漕船由江入河之咽喉。自從鹽埠遷移,漕運改折,此道淤廢,遂由新城折南經過舊港復西南折至泗源溝入江。同治12年(1873)後鹽運自新城南來過舊港直抵十二圩。
縱攬全縣之境,枕山帶江,東接金焦西控滁濠,自古稱為形勝,亦為軍事要地。新城敵臺為當年禦寇而築,南區鄉老鸛嘴為宋真州守將苗在成與元將阿術鏖戰之地,西區鄉之了山曾為唐末黃巢起義軍屯兵之地,東區鄉之土橋明代曾駐重兵,「土橋之戰」即在此地發生。
【民國十九年儀徵模範馬路開工】
遍覽儀徵舊志野史,清代以來儀徵已成腹地,水則輪船往來舳艫相望,泗源溝、十二圩終年商舟雲集,揚子江中大小輪船至此皆有碼頭停泊,為運鹽之要道;陸則小車牲口運載無阻,東南兩區及城廂市道路平坦易行,西北兩區雖然山地起伏亦尚寬闊而不崎嶇;南區鄉十二圩有電報局、電話局、郵政局,其它各區有郵政代辦所。境內農安耕耨、商安貿遷,鮮有寇盜,雖時局擾攘,但是蕞爾之儀徵獨安然無恙未受影響,是其他縣區不可比擬的。許是唐塔護祐,瑞映福地了吧。然民好爭訟,西北兩區尤甚,儀徵舊志稱其民憚訟今不然矣。全縣民居多室廬卑隘,惟十二圩乃鹽商薈萃之地,五方雜處市塵饒裕、奢靡風尚,應有盡有。總而言之,東區及城廂之民柔馴,南區之民輕揚,西北兩區則燥勁,故東區及城廂之民風較為醇美。
東區鄉在儀徵縣東部,東界江都,南沿黃泥港界,西界城廂市西北,北沿山麓界,東北界廣陵,東西三十五裡,南北二十五裡,圩田13萬畝,蘆灘3千畝,全鄉7651戶47270口。全鄉轄樸樹灣、新城、天市集、徐家集、土橋、泰子溝(二十里舖)計十六坊曰:「廠東坊,廠西河北坊,新城坊,天安莊前東坊,天安莊前西坊,天安莊後左坊,天安莊後右坊,石人頭河北坊,石人頭河南坊,都天廟坊,二十里舖坊,樸樹灣河北坊,樸樹灣河南坊,四都前坊,三乙前坊,三乙後坊」。
儀徵運河橫貫本鄉中部,東至江都三汊河至東石人頭入本鄉,經樸樹灣、二十里舖(泰子溝)至新城西折南入舊港通南區鄉十二圩,全長40裡為運鹽要道,夏秋之際大小船隻皆可通行,冬春水小則大船不能走。土橋、軍橋兩處為內地各溝港通江之口,江邊也能泊舟,但溝港不寬且有石閘阻隔,故江船不能直接出入貨物,要用小駁船駁載樸樹灣所產草蓆至江船,草蓆進出即走此兩通江口。新城、樸樹灣、徐家集有警察分駐之所和郵政代辦所,鄉立初級小學3所,一在新城,二在樸樹灣,三在徐家集,共計學生209名。
【全漕運道圖】揚州老照片館提供
區內有縣立第二農場,就河堤栽種桑桃豆莢等物並不繁盛,東門至新城一帶堤港高寬,多栽桃樹,春日花發絢爛悅目。因濱臨大江,各港口中魚蝦甚多,出產尤盛,漁人捕獲後至瓜洲、鎮江等處銷售。區內樸樹灣草蓆遠近馳名,織戶有五六百家之多,織機三千多張,年出貨量在50萬尺,發往江蘇、安徽、武漢等地。
區內有廟宇23處,為伏魔庵、聚寶庵、報恩寺、華嚴禪院、龍覺寺、火星廟、財神廟、都天廟、城隍廟、觀音庵、龍王廟、壽寧禪院、太平庵、朱王郝三公祠、新城庵、大王廟、地藏庵、二郎廟、三光寺、西方寺、遠真庵、接引庵、關帝廟。
南區鄉在儀徵縣南部,濱臨大江,東北沿東區鄉黃泥港界,東南跨夾江倚丹徒縣世業洲界,又跨句容縣大江界,南倚江寧縣江心界,西至西區鄉沈家集,北界城廂市及東區鄉東西40裡南北15裡。江面60平方公裡,圩地42.5平方公裡可種稻麥之田約4萬畝,灘地26平方公裡生長蘆葦約2萬畝,全鄉9777戶74244口。全區共七坊曰:「黃泥灘坊,蕭公廟坊,羅江橋坊,一戧港坊,北薪洲坊,舊港坊,補薪洲坊」。鹽場周圍水陸外來務鹽人數3倍於土著,人煙稠密。
長江橫貫本鄉南部,東西達40裡,輪艦商舟來往其間,絡繹不絕,十二圩有太古、怡和之江輪碼頭,東通上海,西至武漢,上下皆便,開往鎮江、江寧、瓜洲的短程輪船數十艘,每日7時在十二圩開行寧揚小輪,十二圩泗源溝、沙漫洲皆有碼頭停泊賣票。小河口、沙漫洲皆設救生局,有紅船巡弋江面以備不測。
除江面外內河水道自儀徵運河至新城西折入舊港南直達十二圩。夏秋水大鹽船皆走,此道冬春水涸則繞道外江,一從舊港折向西南至泗源溝出口入江再向東至十二圩,再有從舊港折向東行儀泗河至黃泥港出口入江再向西至十二圩。胥浦由西區鄉南下至龍門橋,西南折出為入江口的沙漫洲,民國14年(1925)3月27日上遊乾涸,遂從龍門橋東折至學士河,水大時由此分流繞縣城西南隅匯泗源溝入江。
【民國揚子江案內全之儀徵境】
十二圩居民與別鄉不同,其性輕揚善賣,該地為鹽務薈萃之區,因商業繁盛,操贏握籌饒裕者甚多,棟宇煥麗、服食豐潔,婚喪宴會競以華縟相炫耀,歌舞管弦夜夜不斷。電報局,長途電話,二等郵局四通八達,舊港、泗源溝有郵政代辦所。十二圩還有鹽務專設的警察局,其不受縣城警所管轄,另有緝私營專門保護鹽運事務。
該地重儒重教,區立初級中學一所,初設於安益街「倉頡祠」後轉至舊港平民工廠學生90名,初級小學校有五,一在泗源溝,學生41名,二在舊港,學生90名,三四五皆在十二圩,學生144名,另有私塾50處。
區內有縣立第三農場,然觀其所植桑樹狀況與第二農場同,江河中魚蝦甚多,三春之刀魚,九秋之螃蟹,尤為時鮮美味。全年產稻8萬擔,小麥1萬擔,蘆柴15萬擔,蠶繭400擔。十二圩為淮鹽鹽商改掣入舟之地,年出江貨量佔全國的十之三,惠及5省209個州縣,每年過鹽約60萬引,每引8包,一包86斤,一引之重計688斤,80引為一架,每日以48架為滿籌,雨天則停。十二圩鹽務公所共有18家為湘鄉、衡州、永州、洪都、撫建、漕州、泗邑、安邑、襄河、武郡、長沙、江東、京口、山淮、辰沅、金鬥、平江、衡山,另設總公所一所,十二圩運銷有總棧分棧管理,有運使署稽核支所,巡防有緝私營,運使署設在揚州,稽核支所、緝私營在鹽場內東南角。
【民國十二圩淮南鹽上堆圖】
十二圩裝鹽之蒲包來自東區鄉一帶,鄉人挑至十二圩出售,每擔120個價3元。除鹽運外,輸出品以蘆柴魚蝦為大宗,輸入品以綢緞、木行、煤油、煙土為大宗。本區所產糧食不足供十二圩一埠,食糧必籍他鄉運來接濟,惟十二圩泗源溝乃通江口岸,故內地所餘糧食盡數轉此銷於十二圩。
十二圩街市有福星街、中興街、鎮安大街,中新街,求瀞街,安益街,侉子街、陰陽街、江西街、奤子街、棧前街、棧后街、官街、橫街。裡巷有平安裡,龍江巷。碼頭有漢興、平江、江西、蓴川、洪都、太平、福星、盛湖、中慶、如意、三江、湘鄉、玉茗泉、利運、安益、中興、寶善、善襄、永興、衡嶽、瀟湘、中正、大興、義渡、金鳳樓、楊家、楚黃,加上總棧前東中西三碼頭計46處。另外泗源溝居民百餘戶,店肆十餘家,以陸陳炸貨生意為大,有瓜泗稅所分卡,舊港居民五六十戶,市面不大,南汊河口有瓜泗稅務分所,沙漫洲居民四五十家,店肆十餘家,大半做船隻生意。
本鄉廟宇亦多,有大王廟、楊泗廟、彤華宮、彌陀寺、三茅宮、觀音庵、都天行宮、城隍廟、龍王廟、金鬥三太子庵、財神殿、接引禪林、地藏庵、火星殿、梅花庵、延壽庵、通真觀、風神殿、碧蓮庵、鹽宗廟、倉聖祠、月宮庵。除本土教別外,龍江巷內有清真寺,天主教堂。
西區鄉在本縣西部,東界城廂市,東南界南區鄉,西南西界六合縣,北界廣陵,東北界北區鄉,東西南北各30裡,全鄉均為山地,栽種糧食之田18萬畝,種松種慄者7萬畝,沙石黃山5萬畝,全鄉6415戶34946口。全鄉共十二坊曰:「昇平坊,甘草山上坊,甘草山中坊,甘草山下坊,青山坊,白毛墩坊,嶽前坊,嶽後坊,棗林崗前坊,棗林崗後坊,棗林崗左坊,棗林崗右坊」。東南人煙稠密,西北疏落。
本鄉水道由南區鄉沙漫洲入口北進達胥浦橋長約十裡,夏秋水漲,大小船隻可通,由胥浦從小河口西至東溝十五裡為本鄉與六合交界處。陸道出縣城西門至萬年橋二裡,向西北經銅山角至月塘集三十五裡,更向西北經揚州移居集,通安徽天長縣。從萬年橋西至胥浦橋二裡向北經賈家營、棗林崗至鍾家集四十裡更西通六合,從胥浦橋向西經二十里舖、三十里舖、陳堡橋至黃山鋪四十裡更西經大英雄入六合境。從胥浦橋西至東溝三十裡更西入六合境,以上皆為通行大道,東溝、月塘、胥浦橋皆可通郵。
【揚州府運河圖】揚州老照片館提供
該地民風燥勁而質樸,室廬卑隘,服食粗陋,不事文,好爭訟,每因小事起訴官廳,尤以田土案件為多,婚喪嫁娶禮節簡單,古意猶存,普通完一婚辦一喪所需費用僅百元,男子中十之一二尚蓄髮辮,女子皆不裹足。
月塘集有警察分住所,巡官一員巡士八名並有保衛團、聯莊會等組織,地方平安遊民甚少,惟西北邊境稍有宵小之患。鄉民智識固陋,遇儒則敬遇佛則拜,其宗教僧道甚少。區立初級小學有三,一在胥浦橋,二在東溝,三在月塘集,共有學生166名,私塾五六十處鮮有改良者。
境內鋤山種田者居多,甘草山一帶多以碾坊,昇平坊之黃家橋一帶多開油坊,後嶽坊之橫山石可作橋板之用,方山孔家窪一帶產雨花石,小者如豆大者如慄,光滑靚麗,有五色花紋者尤為可愛,用瓷器浸供於案頭,雅作玩賞。奶山有煤礦,據礦師探驗其量甚佳,惜尚未開採。
本鄉古蹟有胥浦橋,為伍子胥渡江、三將軍戰死處。甘草山以其山盛產甘草以為名。雞留山為伍子胥欲報浣紗女之恩而不知其家乃留雞於山祀之。了山亦名奶山,其狀如雙乳,唐末黃巢屯兵其間。方山產雨花石,郝經有《石子記》。黃家墳乃清初黃通墓所在。廟宇有關帝廟、水月庵、船田庵、城隍宮、蝗王廟、長生庵、地藏庵、新慧庵、寶華庵、大悲禪林、菩提寺、梵天寺、太平庵、彌陀寺、東林寺、斬龍廟。
北區鄉在本縣北部,東界江都縣,東南至東區鄉沿山麓界,南界城廂市,西界西區鄉,北界安徽天長、江都,東西三十五裡南北三十裡,全鄉均為山地,種糧之田20萬畝,種慄之地7萬畝,沙石荒地4萬畝。全鄉7432戶42828口。共十七坊曰:「太平坊,陳公塘前坊,陳公塘後坊,陳公塘左坊,陳公塘中坊,白洋山前坊,白洋山後坊,白洋山左坊,白洋山右坊,捺山前坊,捺山後坊,捺山左坊,捺山右坊,清水橋前坊,清水橋後坊,清水橋中坊,清水橋右坊」。人煙以南部太平、清水橋諸坊較為稠密,北部陳公塘、白羊山、捺山諸坊較疏。
本鄉水道是以龍河縱貫間,北至江都陳家集起,南行經高家集之東部白洋山麓即新民集之東部三茅集之西部,繞龍河西南折入東南進南區鄉,經金家橋其下遊至泰子溝入儀徵運河,全長40裡。龍河集北部昔有陳公塘,系後漢陳登守廣陵時開築蓄水利農旋復廢置。陸道出縣城北門向北經十二裡岔,三十裡墩至本鄉北邊江都境之謝家集,四十裡向北至樊公殿入安徽天長縣;自北門向北經牌樓、新民集至高家集,三十五裡北入江都境通陳家集;自北門向東北至龍河集十五裡,龍河集向北至三茅集十裡,更北入廣陵通劉家集;自龍河集向北至張家集十五裡,更東北入江都境楊家廟。此地東通揚州,西通六合,西北至天長,亦為交通要道。
【瓜洲水師江巡圖】揚州老照片館提供
此地民風習俗同西區鄉,惟龍河集向東南一帶風氣較為開通。龍河集有郵政代辦所,有警察分駐所,巡官一員巡士十一名,新民集和高家集設警察派出所,各有巡長一名巡士三名,地方尚安。其民尊儒佞佛外別無其他之宗教觀念。區立初級小學有三,一在龍河集學生103名,二在十二裡岔學生31名,三在高家集學生36名,亦有私立初級小學兩所,一在五裡茶棚學生34名,二在甘露庵學生35名,全鄉私塾共有60處。
境內全屬山地,種糧之田十之六出松慄,其餘皆沙石荒山,惟捺山一帶出產黃精生長松花菌,田簿之民皆遠出,至外埠習藝餬口。
本鄉古蹟有後漢陳登開築的陳公塘,有與廣陵相連的蜀崗,有吳王流濞鑄錢的大、小銅山。廟宇有炎帝宮、來儀庵、玉皇閣、護國禪林、古三元宮、觀音庵、龍王廟、關帝廟、準提庵、三元宮、北山寺、茶庵。
城廂市在本縣南部,東至東區鄉之東關閘,南至南區鄉之大碼頭,西至西區鄉之萬年橋,北至北區鄉之八臘廟,東西南北各七裡,背山面江,左帶運河,右挹胥浦,挈領全邑,故縣治設於此。全市2971戶,16722口。城內人煙以鼓樓街、北門大街、南門大街為最稠密,其他如通縣街、糙石街、珠市街、東門大街、東門后街皆廖廖數家甚為冷落,隙地遍植桑榆桃柳,綠蔭婆娑。東半城有種稻之田,阡陌縱橫,恍若郊原。
縣治四周濠城,北承山澗,東南會儀河,由泗源溝達於城內,各市河互相聯絡,東南兩水關與城濠溝通,宣洩灌溉尚稱便利。自鹽埠遷移,漕運改折以來,東南隅河道逐漸淤塞,每屆冬春江潮皆不至城內,市河、濠溝頗多乾涸,惟大碼頭、鑰匙河於夏秋水大之時尚有船隻可到,平時則淺涸難行,無交通可言。民國十四年(1925)春時,天寧橋,單家橋等處皆無水,周邊人民飲水灌溉極感不便,故掘深井求之。陸道出東門過吊橋折北過鹽河橋向東入東區鄉,向北入北區鄉,從吊橋向東過東關閘折向西南繞天池至南門外之大碼頭,東入南區鄉泗源溝,十二圩,西入沙漫洲,胥浦等處,四通八達。大碼頭有二等郵局,城內鼓樓街城外萬年橋有郵政代辦所。
【解放前東門大閘】
區民風氣儉約,室廬雖卑隘皆系磚瓦,服食雖菲薄尚屬整潔,昔日盛富紳舊因鹽運改折故,多半遷移十二圩或廣陵等地。區內有縣警備隊和警察所分駐城內外以資保衛地方平安。人民尊孔教信神權,大碼頭有基督教堂一所。市立小學有十四所,一在鼓樓橋學生120名,二在縣署前學生68名,三在積轂倉學生32名,四在南門外關帝廟學生42名,五在南門外河西街學生40名,六在南門外灣兒口學生30名,七在西門外萬年橋學生104名,八在北門外大街學生70名,九在東門外學生30名,十在城內糙石街學生40名,十一為義務小學在城內真武廟學生32名,十二為縣立第一女子初級小學,在鼓樓街學生70名,十三圩縣立第二女子初級小學,在南門外河西街學生30名,十四為縣立第一高級小學,在城內單家橋學生80名,全稱共計男女學生788名。
城內及附郭多空地,人民栽桑育蠶者逐漸增多,所設蠶桑試驗場共有3處,一曰「同福利」在西門內古真州舊治,一曰「通利」在南門外贊化宮,一曰「恆萃益」在城南五壩。城廂名跡廟宇甚多,園亭、樓宅、廟跡、教場、橋梁等業已頹廢,其址或淹或存,有志可考,茲未備載。
儀徵者,古真州也,或興盛或頹廢是以一江一河、一漕一鹽主宰了它千年的命運。1925見證了它從繁盛逐漸走向衰落的那一段無法用心記錄的時刻,那一年僅有十二圩還在苟延殘喘,還在支撐著這片曾經的江淮襟要、天下之軸。
【民國時期天寧塔】
我身著長褂,穿過時空,來到了1925,徘徊在南門外的大街上,站在十二圩鹽棧車輪侵階的碼頭邊,望著天池的故隅,注目鹽河的喧鬧,驀然回首,雞鳴枕上,夜氣方回,繁華奢靡,過眼皆空,原來千年聚散總會有那麼一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