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睛】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裡靜待,終於趕在春暖花開的季節,馬陵山景區有序開放。上午8點半,江蘇省徐州市新沂馬陵山景區迎來了恢復開放後的第一批遊客。按照入園必檢的要求,所有遊客須戴口罩,出示「健康碼」,線上實名制購票、 並檢查體溫確認正常後方能「零接觸」自助快速進入景區。
景區入口處設置了測溫臺,遊客進入景區需要監測體溫、出示綠碼、身份證實名登記,配備了免洗消毒液,工作人員佩戴口罩和手套,全程與遊客無接觸。景區還在售票處醒目位置放置了馬陵山線上購票系統的宣傳海報,鼓勵遊客通過線上平臺進行自助購票和預約。一系列的管理安排,只為讓遊客遊覽無憂。許久未見的馬陵山,依然碧波湛藍。雖然暫時沒有了去年這時的喧鬧熙攘,卻溫柔了時光。在藍天白雲下,人們拍照、散步,用自己的方式靜享這想念已久的暢然。
馬陵山又名馬嶺山、馬連山,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發脈泰嶽,綿亙數百裡,號稱「八百裡馬陵」。公元前341年,齊魏馬陵之戰孫臏勝龐涓於此,戰馬相連得名。清朝宰相劉墉登臨此山親題「範水模山」。乾隆皇帝六度南巡、三幸此山,留下了「鍾吾漫道才拳石,早具江山秀幾分」的詩句,形象地讚美了馬陵山的瑰美,並御封為「第一江山」。
馬陵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新沂市南郊10公裡,規劃建設面積28.9平方公裡,保護面積56平方公裡,有花廳、黃巢湖、三仙洞三大景區。「峰巒橫萬迭,絕勝蓬萊境」。馬陵山自古為「淮北勝概」,「形勝之美稱於江淮」,是蘇北久負盛名的遊覽觀光勝地和道家修仙之靈地,佛門座禪之淨土。景區有秀麗的山水風光、宜人的氣候、種類繁多的動植物資源,構成高品位,獨具魅力的風景。
聞名世界的花廳文化遺址、宿北大戰革命紀念碑、三仙洞、七真巖洞、司吾驛、乾隆行宮等二十多處名勝古蹟,讓人撫今追昔,思緒綿綿。泉潮律院,殘磚斷瓦留昔日道場輝煌,山隱古寺,曲徑通幽存過去禪房清靜,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加上奇特的自然風光,構成馬陵山獨具魅力的高品位旅遊景觀,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
遠在盛唐時期,新沂地區就有佛教的傳播,規模宏大,僧侶眾多,盛極一時。在馬陵山的寺廟有碧霞宮、泉潮律院和禪堂寺。其中,泉潮律院極負盛名,是蘇北最大的禪林,曾有「南京到北京,馬陵半數僧」的盛譽。
禪堂寺位於五華頂西麓,建於明成化十年,重修於明萬曆四十七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地勢優靜,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在江蘇的佛教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泉潮律院「天下名山僧佔多。」山中,宮、觀、庵、寺、廟、亭、閣、祠、堂等,自寧至清,代有營建。有碧霞宮、山隱寺、泉潮律寺、茶庵、金湖庵、禪堂、子孫廟等。其中泉潮律圭資深名高,屬「臨濟宗」大禪林。
馬陵山的石頭多以砂巖和礫巖組成,它們中間的縫隙比較大,所以殘存的一些山泉水,經過巖層的層層過濾,就會從一些比較大的縫隙裡流出來,它被當地人們稱為「長壽泉」,旁邊坐著老者是唐朝的藥王孫思邈,當年他雲遊至此,就用這個泉水熬藥,為當地老百姓醫治了許多的疑難雜症,他活了101歲,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就將此泉命名為長壽泉,且這個泉水經過檢測,水質屬低鈉念鍶,偏矽酸,重碳酸鈣的優質礦泉水,是可以直接引用的。
紫藤文化長廊位於三仙湖北大壩上,最北面石碑上鐫刻的紫藤文化長廊六個大字,就是由原中央電視臺的總編輯、中央電視臺書畫院院長趙立凡所題寫的。2007年溫家寶總理在出訪日本的時候,就是將趙立凡所寫的一幅書法送給了日本首相。同時,他也是新沂窯灣人。
這個文化長廊,長133米,寬3.8米,高4米,是由76根柱子組成的,也就是代表從古至今有76位名人題寫詩詞。由於時間的關係只鐫刻了一小部分,大部分還沒有鐫刻。在紫藤文化長廊的旁邊栽滿了紫藤,當紫藤纏繞在長廊上面,在長廊上面休息、打牌、乘涼;左側會看到百畝梨園,右側會欣賞到山水景觀。
馬陵山的紅色砂巖和砂礫巖為發育風景秀麗的山水創造了物質條件,也為與景觀協調的豐富的人文景觀提供了物質基礎,所有這些,將成為人們認識世界和觀光旅遊的勝地,馬陵山以丘陵和溪谷為其腹地,其間地學遺蹟十分豐富。是江蘇省內丹霞地貌出露最大的地點。因平緩地層與斷裂組成的赤壁丹崖以及在流水差異風化作用下形成的許多景點均十分引人入勝,經省地質調查研究院調查認定,馬陵山地貌具備申報國家級地質公園的條件。
丹霞地貌由紅色砂巖構成,峰林聳立,山勢陡峭,紅巖丹壁,其色如屋丹,燦若明霞。丹霞地貌最基本的特點是頂平、身陡、麓緩,它包含了丹霞柱狀地貌、帽狀地貌、各種崩坍搭積地貌、陡崖地貌和以機械重力作用形成的洞穴景觀。是成因特殊,觀賞性強的地貌景觀。一方面給人們以仙境的享受,又能給人們以自然演化與人類社會進步的知識。
馬陵山風景區內所有的自然景觀,特別是那些高質和珍奇景觀,它們是在特殊環境中,經過大自然百萬年計時間的慢同雕細琢加工而成;位於虎山東麓的五蓮池澗谷口,巨大的赤色崖壁上,有一天然凹洞,俗稱老虎窩。五蓮池之水經人工壩流出,在崖壁前形成二迭瀑布,再注入湖灣之中。湖灣對岸之石壁為砂頁巖,人利潤留成之為千層巖,或萬卷書,赤壁丹崖,景觀壯美。
在仙人洞西口有一座棧橋,在這裡會看到有兩座石拱橋,叫做龍鳳橋。有這樣一種說法「龍進鳳出」,遊客從龍橋進,從鳳橋出。走過龍橋到亭前參觀一下,就會發現這裡有一棵古老的梨樹,依然盛開著雪白的花兒。緊伴梨樹的旁邊,有一個亭子,故名梨花亭。遊客一路走累了,可以在這裡休息片刻。陣陣湖風吹來,可以消除全身的疲勞,使人心情舒暢。特別是中秋佳節,一輪明月倒映湖中,別有一番韻味。
七真巖洞又名七仙君洞。位於三仙洞右基盤,承接洞頂泉水,石基盤中,泉流佛像造型精美,神態自若。洞口有石基盤,承接洞頂泉水,石基盤中,泉流經三仙洞前入溪。洞頂石壁間,泉水濺落如珠,故名珍珠泉。再往右,石磴之上,鐫鑿有藥碾、藥缽、藥缽、藥磨,為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來此山採藥時所用。
泉潮律院之南,三仙洞之上,有寺日「山隱寺」,即觀音殿的前身。又名壽經寺,規模小於泉潮律院。據傳,元大德四年(1300)由僧紹清所建,後為壽聖寺。明朝大學士彭時有《壽聖寺記》,五華頂都是山隱寺的廟產。泉潮律院的開山僧以一文錢買得五華頂興建泉潮律院。後來日漸繁盛,廟產亦在山隱寺之上,山隱寺僧眼紅,常以賣山不賣路為藉口,挖毀山路,阻礙泉潮律院的通行。泉潮律院只得花錢說情。山隱寺屢次訛詐,泉潮律院也只得屢次花錢說情。所以泉潮律院自始至終沒有直通的坦途。卻因此保存了五華頂的天然面貌一一曲徑通幽,亂石嶙峋。
三仙洞左側高處,有石橋凌駕於兩崖之間,這就是仙人橋。此橋以山距地,形似斷虹,故又稱斷虹橋。建於元代中期,毀於民國年間,解放後重建。據神話傳說,天上仙女一年一度來馬陵山歡宴,就是從這座橋上翩翩經過人宴廳的。
仙人橋北有蓮花塘,每逢盛夏,這裡翠荷滿塘,田田荷葉,大而青圓,朵朵荷花,婀娜多姿,象凌波仙子一樣婷婷玉立於碧波之上,飄香弄影於清風之中,給人以賞心悅目之美感。
據悉雖然馬陵山景區雖然已經開園,但疫情防控期間,馬陵山景區實行無接觸式服務,遊客只需要刷年卡或者採用美團網線上購票、微信購票的方式購票。美團網需提前一天購買入園票(仍然是每天早上8點之前購票當天可用),憑所產生的二維碼直接在檢票處掃碼入園。入園人數每天限制在五千人,入園時間為每天早上8:30-下午3:00,下午4:00點遊客需離開景區。(劉涵)
(圖片為馬陵山景區授權中國網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