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實習記者 劉迪雅)11月19日,第二十三屆北京香港經濟合作研討洽談會投資北京推介會發布《京港合作推動北京市健康醫療及養老產業的開放和升級》主題報告。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博士提出,通過完善香港醫療人才和醫療機構的準入規則、推動北京公共服務體制改革和建立電子健康紀錄查閱途徑,推動京港醫療資源流動。他同時建議,完善跨境支付醫療開支的安排,填補香港遠程醫療的空白,京港攜手推動內地醫院評審制度國際化,以及聯合採購藥品提升香港議價能力。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北京同香港在醫療領域已展開不少合作。以香港參與內地醫療發展來看,目前已具備包括參與內地公立醫院的營運管理、公私營合作、民營辦醫、學術交流等合作模式,在改革創新內地公立醫院管理、增強內地社會辦醫能力、加強兩地之間醫療科研創新合作等方面已取得不少成績。
「但京港醫療合作仍面臨一些困境」,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一些體制性問題不易在短期內破除、文化差異影響香港模式在內地的社會接受程度等因素都被視作是香港參與北京醫療發展面臨的挑戰。
在業內人士看來,此次發布的主題報告旨在進一步破除障礙,深化京港醫療合作,取得共贏互惠的效益。
一方面,北京醫療發展可以借鑑和利用香港優勢。以醫療制度為例,目前,內地民營醫院的數量雖超過公立醫院,但在醫院服務能力及社會接受度方面與公立醫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全國公立醫院11930個,民營醫院22424個,民營醫院數量佔比超65%,但以醫療服務數量計算,2019年公立醫院診療人次佔比超85%,社會辦醫診療總人次佔比僅約15%,公立醫院病床使用率達到91.2%,民營醫院則僅有61.4%。
與此同時,香港公立醫院承擔了全港近90%的住院醫療服務,同時由私立醫院和小區門診構成的市場化醫療服務網絡承擔了超過70%的門診服務。突出的公益性和成熟的醫療服務市場,對於內地醫療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另一方面,跨境醫療資源整合,也將推動香港醫療的進一步發展。北京各大醫院因面向全國各地患者,基數大、病例多,有助於醫生積累醫療臨床經驗、探索和掌握各類疑難雜症的治療方法,進一步推進香港醫療科研和人才培訓的發展。
此外,北京醫療機構在推進醫院管理的電子化、網絡化、智能化方面的步伐較香港更為超前。香港加強與北京的醫療合作與交流,有助於了解醫療智能化發展趨勢,積累智能化發展經驗,提升香港醫療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以目前北京正在推動的「智慧醫院」為例,針對醫務人員,採取以電子病例為核心的信息系統,病例、影像和檢驗系統互聯互通的「智慧醫療」模式;面向患者提供手機端包括預約、結算、掛號、信息提示等在內的「智慧服務」;以及面向醫院實施服務整體運營的「智能管理」系統。
與主題報告同聲相和,在對「打造北京改革開放新高地」「打造首都對外開放新高地」等6項主題進行推介時,北京各區都展示出對深化京港醫療合作的熱情。
如北京順義天竺綜合保稅區為醫療健康產業施行創新政策。保稅研發方面,簡化國內生物醫藥研發主體開展國際合作研發的審批流程,同時加速急需醫療器械和研發用材料試劑、設備通關;醫療服務方面,對臨床急需且我國尚無同品種產品獲準註冊的醫療器械加快審批,保障臨床需求。同時還致力打造阿里健康、京東大藥房等入駐的國際醫療健康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