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一片紅色的熱土。戰火硝煙的年代,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留下了無數的紅色足跡,其中,簡短生動、極具號召力的紅色標語見證了革命先烈的初心和使命。近年來,江西省採取多項措施,系統性保護和展示紅色標語,為我們追尋紅色密碼留下一份寶貴的財富。
滄桑不改,紅色印記歷久彌新
江西省保護紅色標語、傳承紅色文化紀事
■劉以華 記者郭冬明 龍禮彬
2020年元旦過後,江西這片紅色熱土迎來一批又一批探尋紅色基因的遊客。
在井岡山茅坪鄉八角樓旁的謝氏慎公祠左側牆壁上,「消滅新舊軍閥戰爭!」「消滅屠殺中國工農的國民黨!」等紅色標語,雖歷經風雨侵蝕,在陽光照耀下仍然熠熠生輝。
「看著這些斑駁的紅色標語,仿佛穿越到風雨如晦的戰爭年代,看到革命先輩在這裡打土豪、分田地的場景。」深圳大學學生周愛國的一席話,把大家的思緒拉回到波瀾壯闊的那個年代。
紅色標語,在戰火中誕生
「井岡山綿延幾百裡,橫跨幾個縣,先後有4支部隊在這裡活動,第一支是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第二支是由袁文才、王佐領導的農民地方武裝;第三支是南昌起義的隊伍;第四支是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的紅五軍。」井岡山黨史專家肖郵華向記者介紹。
井岡山紅色歷史資源豐富,發生了三灣改編、朱毛會師、黃洋界保衛戰、龍源口大捷、五次反「圍剿」等歷史事件。老一輩革命家領導工農紅軍在這裡進行過大小100餘次戰鬥,留下了大量革命遺蹟。
「勇敢堅決的工農當紅軍去」「徹底粉碎敵人圍剿與大舉進攻」「紅軍絕對保護工農利益」「工農群眾,春耕到了,趕快起來分豪紳地主的田地;工農群眾,紅軍到了,趕快暴動起來,建立自己的蘇維埃政權」……
「一支筆可以當得過三千毛瑟槍」,紅軍用木炭、石灰、墨汁這些最粗糙的「筆」去書寫,用最簡單、最直接、最生動的語言宣傳、鼓動,充分展示了黨和紅軍的主張與智慧。
在複雜的鬥爭環境中,紅軍官兵以標語作為發動群眾的武器,在江西共寫下了「打土豪、分田地」「反對帝國主義瓜分中國」「建立工農蘇維埃政權」「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等上萬條革命宣傳標語。
據統計,截至2018年,江西省普查登記紅色標語9798條,其中依附在文物建築上的7733條,依附在非文物建築上的1960條,入館藏的105條。這些標語激勵著老區群眾為創建和保衛革命根據地浴血奮戰。
保護標語,留住紅色記憶
元旦前夕,冬日暖陽斜照在樂安縣湖坪鄉善和村的一處老宅前,這是一幢早已無人居住的清中期建築。大門口幾名工作人員站在鐵架上小心地切割、揭取牆面上的標語。
「紅色標語是紅色基因傳承的載體,是見證中國革命歷史風雲的『活化石』,將部分瀕臨損毀的標語揭取下來進行保護,就是要留住紅色記憶。」樂安縣縣委書記彭銀貴對記者說。
善和村地處樂安縣西南,1930年前後就是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並成立了善和蘇維埃政府。1933年夏,紅一方面軍在湖坪一帶進行著名的「大湖坪整編」,善和村是紅一方面軍總部所在地。作為當年中央蘇區的北大門,樂安縣經歷了5次反「圍剿」,且是第四次反「圍剿」主戰場,當年紅軍留下的標語數量極多。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國民黨軍隊佔領湘贛根據地後,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強令清洗或剷除這些標語。
在于都縣博物館,講解員向記者講述「拆屋迎賓」「標語穿褂子」的感人故事,再現了當年老區人民保護紅色標語的生動事跡。
為留住這些標語,老區群眾有的在標語表面刷上泥漿或石灰水,有的將室內標語用紙糊封,有的用柴草等雜物將其掩蓋……
據了解,為保護利用好這些珍貴的革命文物,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江西省就著手開展調查、登記工作。特別是2016年以來,江西省文物部門啟動紅色標語普查和保護利用試點,先後印發《關於做好紅色標語普查和保護利用專項工作的通知》《江西省紅色標語保護利用試點工作方案》,連續3年從基層文保資金中安排1880萬元專項用於紅色標語保護利用。全省各地陸續成立專門機構,開展普查、統計、研究、技術保護和展示利用工作。
「因紅色標語保存形式不同、依附載體材質不同、珍貴級別不同,我們會相應採取不同措施。」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革命文物處負責人告訴記者,對依附在文物建築上的紅色標語,通過保護文物建築加以保護,並在原址展示;對依附在非文物建築上的紅色標語,根據其級別、保存現狀等情況,有針對性地採取不同的保護手段;已入博物館(紀念館)館藏的標語,及時做好定級、技術保護和展示利用工作。
「部分十分珍貴的紅色標語,我們將其移置到紀念館內進行館藏;一旦毀壞就無法修復的標語,外請專業技術人員採用手工切割方法進行揭取。」樂安縣博物館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搶救保護這些紅色標語,他們在揭取的過程中,就像呵護嬰兒一樣,每一個動作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經過幾年努力,逐漸形成高位推動的「樂安模式」、與鄉村建設爭搶時速的「於都模式」、與傳統村落保護開發並行的「青原模式」等特色工作經驗。
以吉安市青原區為例,他們聘請黨史檔案專家對紅色標語進行跟蹤、梳理、解讀和定位,做到形象準確地反映真實的史實;編輯、印刷出版《紅色記憶永放光芒——青原區紅色標語擷英》宣傳冊;對紅色標語進行展陳,全面反映青原區紅色標語保存現狀。
2019年,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召開紅色標語保護利用現場推進會,印發《關於全面加強紅色標語保護利用工作的通知》《江西省紅色標語保護利用工作規範(試行)》,全省紅色標語保護利用工作全面鋪開。
復原展示,傳承紅色基因
政府在大力保護紅色標語的同時,民間也緊鑼密鼓地對珍貴文物進行保護。
近日,記者來到樂安縣湖坪鄉漢上村,86歲的王宗耀老人指著家裡牆上的黃陂大捷紅軍漫畫告訴記者,他家當年是紅軍駐地,共留下標語、漫畫30多條(幅),多年來,他一直視為珍寶。年輕的時候,他教孩子們不能在牆上亂塗亂畫,現在兒孫都在外地,他選擇在家堅守保護。
為了讓紅色標語永不褪色,多年來,一代又一代像王宗耀一樣的樂安兒女,用老區群眾當年支持革命、支持紅軍一樣樸素的感情,保護著紅軍給這片土地留下的寶貴遺產。
「通過瞻仰紅軍標語,我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福建遊客張先生觀看了遍布在吉安市青原區鄉間的紅軍標語後說。
「紅色標語形象直觀、內涵豐富,是極具說服力、感染力的愛國主義教材,烙印著黨的理想信念和根本宗旨。我們把紅色標語保護利用與主題教育結合起來,在傳承紅色基因中汲取強大的前行力量。」青原區區委書記肖梓才告訴記者。
據了解,經有效保護後的紅色標語所在舊址大都布置復原陳列,或設立非遺文化傳習所,或開發為景點,已成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研學旅遊的重要場所。各地還從編輯出版、陳列展覽、社會教育等方面入手,努力讓紅色標語「活」起來,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
2019年12月14日,「于都縣紅軍標語保護與利用」被評為「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優秀案例」,于都縣博物館對縣域內遺存的蘇區時期1720餘條紅色標語,進行數據採集和加固修復,並納入精準扶貧土坯房改造及鄉村振興總體規劃,融紅色教育研學於鄉村旅遊,給遊客帶來新體驗。他們在于都縣工農兵革命委員會舊址設立非遺文化傳習所,現已成為當地民眾特別願意親近的活動場所;他們還對中央紅軍第一軍團軍團部舊址、登賢縣蘇維埃政府舊址、於北特區革命軍事委員會舊址進行復原陳列,成為紅色文化現場教學點及重走長徵路研學旅遊兵站點和體驗軍民魚水情的互動體驗場所,吸引了一波又一波遊客。
「滄桑不改紅色印記,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丁新權告訴記者,紅軍標語是時代的符號,是歷史的見證。他們將充分利用好這一寶貴資源,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讓紅色標語激發贛鄱大地新活力。
紅色標語永不褪色
■張慶文
在中央蘇區的革命實踐中,紅色標語是一種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宣傳方式。江西現存紅色標語分布廣、數量多、形式豐富。遍地開花的紅色標語,對積極宣傳黨的政策主張,喚醒民眾覺悟,瓦解敵軍士氣,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很簡單的一些標語、圖畫、講演,使得農民如同每個都進過一下子政治學校一樣,收效非常之廣而速。」可以說,紅色標語為中央蘇區的創建和中國革命勝利做出了積極貢獻。
鏗鏘的話語,斑駁的字跡,紅色標語已成為重要的革命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然而這些標語都是書寫在年久失修的老屋上,由於多年的風雨侵蝕,牆皮已剝落,木板、石壁也已腐朽、風化,標語的損壞日益嚴重,有的地方對紅色標語價值認識不足、重視不夠,保護紅色標語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
為保護好這些紅色印記,從2016年底,江西省啟動紅色標語普查和保護利用試點工作,並列入「十三五」規劃。2018年3月,出臺《江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實施方案》,制定紅色標語保護利用辦法,加大修繕、監管和保護力度,多方籌措文保資金,進一步保護革命文物和紅色文化遺產。
紅色標語見證了革命先輩對革命理想的不懈追求,是我們學習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不可多得的教科書,是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史料和載體。
利用紅色標語進行宣傳動員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一大創舉。通過學習紅色標語,可以幫助我們學習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了解黨的理論、方針、政策的發展過程和黨的宣傳藝術,對做好新時代宣傳工作具有很強的借鑑作用。因此,我們在加強保護的同時,充分發揮紅色標語的教育價值,對紅色標語進行深入挖掘整理,編撰紅色標語書籍,舉辦紅色標語講堂,開展紅色標語陳列展覽,講述紅色標語背後的故事,讓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領略紅色標語文化的風採和魅力,讓紅色標語永不褪色。
來源: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