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告訴須菩提,如果菩薩有了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就不能稱為菩薩。一般大家對於菩薩的印象就是沒有執著心,無所掛礙。心無所掛礙才可度眾生。心有所掛礙,有了執著心很難在度眾生。
因為有了執著心,有了執著心就是有了分別,有了比較。有了分別比較就已經是凡人了,分別比較只是世間的處世方法,是凡人的標準角度與修行人的標準角度是不同的,有了凡人的標準角度就是凡人,不是菩薩。
佛祖要我們從靜念起修,從清淨心入手開始修行。如果還有一堆凡人的標準角度,分別計較,如何安住清淨心,沒有安住清淨又如何開始修行。其實不少朋友甚至不了解我們本有清淨的自性,只是盲從一些修行方法,追求一些新奇玄幻。殊不知,回歸自性就是修行的本意,追求修行方法的高妙,只是另一類的凡情妄念而已。
修行修道修的是心,初下手時,修的心是凡心,就是要我們先去除凡情,因為剛開始修行時,最大的障礙就是凡情。各種煩惱分心,各種感情糾葛,各種欲望誘惑,這些都是凡情妄念,執著這些凡情妄念是無法修行的。
對於我們沒有接觸修行的朋友,一般不會理解去除凡情妄念的重要性。但即便沒有接觸修行的朋友,也會知道修行是要一心向道,不動凡心的。雖然大眾大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至少知道,修行人是能清淨下來的。
在《金剛經》中佛陀告訴須菩提,菩薩有了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就不能稱為菩薩。這裡強調的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分別相,有了分別比較就是凡情。
凡情並不是貶義詞,我們大眾日常生活是離不開凡情的,但修行人卻不同。修行人不僅要看透凡情,而且不能被凡情左右,也就是不能執著於凡情。但凡情並不是壞事,相反凡情有助於修行人修行。
為什麼說凡情有助於修行呢?這就是著名的歷練紅塵的由來了,大修行一定是經過歷練的,換句話講,沒有經過紅塵歷練的也難以修行有成。歷練紅塵歷練的也是心,前面說過,修行其實修的是心,初下手時,修的心就是凡心。
對於凡心,我們大家都有體會,我們日常的行為大都可以稱做凡人的行為,我們的心大都可以稱做凡心,這顆凡心包含著我們所謂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等,包含我們所有認為對或錯的思想,包含我們對任何人任何事的標準角度,說它是心當然可以,也可以說它是我們的認知。
凡心同凡情一樣也不是貶義詞,只是區別於本心的代名詞,那麼本心是什麼呢?本心就是自性,是我們修行人要回歸的本心,是道家講的本源,禪宗講的本來面目。為了區別,為了講明道理,所以有了凡心和本心的區別。
佛陀說菩薩不能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告訴大家要回到本心上來,不要執著於凡心上,執著於凡心上會被我們遇見的各種各樣的事情牽引,牽引久了會忘記我們本有的本心,誤以為凡心就是我們的本心。
凡心畢竟不是我們的本心,修行就是為了讓我們可以回歸本心,回歸本心也並不是要離開凡心,站在本心的角度對待凡心就是修行,站在本心的角度接觸凡情就是歷練,也唯有經歷紅塵歷練,修行才會真上路,真有成。
本人會經成更新一些個人修行感悟,與大家共同交流,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