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牌樓,西牌樓,紅牌樓,木牌樓;
東西紅木四牌樓,樓前走馬;
南正街,北正街,縣正街,府正街;
南北縣府都正街,街上登龍。
3000年,城名、城址不變,長沙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裡的老故事,數不勝數。
曾經鐵水熔孽龍、現在青春時尚的化龍池;
以前的老街、現在的網紅打卡地太平老街;
古代祭孔和科舉考試的場所,現在的西文廟坪;
曾經的長沙「老城根兒」,現在的天心閣。
藝術空間和國風古街、霓虹燈光和大紅燈籠...古今中外的元素糅合碰撞出——長沙,這個國潮味十足的文藝青年。
古街換新顏·白果園
北起解放西路,南至人民西路,西鄰黃興路商業步行街,東接蔡鍔南路。
這條被時下長沙城最火的五一商圈包圍著的老街道,目前還保留著湘江評論印刷舊址、程潛公館、公溝遺蹟等多處不可移動文物,以及老長沙各個年代的街巷民居,被長沙人譽為「建築藝術博物館」。
白果園與化龍池相對,但卻安靜得多。住在這裡的老居民多繼承了祖輩上的房產。
狹窄的小巷給街坊鄰裡提供了更多見面的機會,保存著互通友誼的習慣。
△ 隨處可見的明清時期門頭牌匾內還有居民居住
隻身走在這條街道上,總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
能清晰的感受到街坊鄰裡親切地日常問候;能清晰的看見明清時代的古建築群落;也能清晰的看見,穿過這條街,是如今湖南第一高樓九龍倉長沙IFS國金中心。
走進白果園,探秘蘇洵秘密開發的「老泉別徑」。
坊間傳聞,宋代大文豪蘇洵在任長沙縣主簿時,偏不住縣衙,而選擇豐泉古井「白果園」北側的一條小巷建起宅第,於是就有了今日的「蘇家巷」。
△ 漢服國風小姐姐在白果園
走進白果園,尋找丟失的歷史碎片。
《湘江評論》印刷處舊址位於白果園33號,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陣地。
走進白果園,觀賞中外罕見的「第七公溝遺蹟」。
總長三萬五千七百六十八米,清代長沙古城八條自東向西通往湘江的石砌排水溝渠,白果園的這條是第七公溝,經多次疏浚,維持保留至今,史稱「御溝」。
走過了大火的太平老街,好吃的坡子街,醉人的化龍池。
不如趁著好天氣,走進白果園,去發現這個有煙火味、有國風味的建築藝術博物館。
古街換新顏·西園北裡
深冬的午後,偷得幾縷陽光,一隻狗子急匆匆地穿過腳邊,躥進巷口。
這是初見西園北裡時,它的模樣。
小巷幽深,兩廂翠竹分立道路兩旁,白牆、黛瓦,中間一條麻石路曲折蜿蜒……處處都是歷史的痕跡。
關於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唐代宰相裴休在此修築的西樓,而關於故事的開始大都離不開傳說。
傳說,「西樓」之名,就是西園北裡的由來。
△ 西園北裡著紅裳、盼冬雪 / 33 攝
民國時期,這裡主要住著達官貴人和名門望族,巷子兩頭設有柵欄,有專人守護,旁的人只能從這條老巷子流傳出的故事窺見一二。
這裡曾經有黃興起義前事跡敗漏,驚心動魄的逃亡故事;有抗日名將張靈甫追求西園妙齡少女王玉齡的愛情故事……
只有老一輩的人會指著一處處的房子告訴你,這裡是書法家李立的家,而那裡又是劉少奇老師黎倜康先生的故居……
被修葺過的古街換上了新顏,但,永遠都不缺說故事的人。
「麻石路啊,那就不是一直有的啦,很久以前是有,然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水泥路,去年為了打造歷史步道從別的地方運了老麻石過來鋪的。我喜歡穿布鞋,這個麻石路中間有縫,走的時候啊,這個腳尖老是頂在麻石上,鞋子都磨破噠,有時候有細妹子穿高跟鞋,後跟就卡在裡頭」。
住在西園北裡的娭毑放肆吐槽這老麻石路,但也不捨得搬走。
她說,這裡的好與不好,也只有我們才能說道說道,別人,都說不得。
老街巷最讓人懷念的,除了厚重的歷史,就是親切暖心的人情味,這些,西園北裡都有。
藝術國潮風·無同空間
藝術是照進現實的一束光。
很多人說,藝術等於看不懂。
但,「看懂」在藝術的範疇裡並不是必要條件。只要你走進這個藝術空間,你就參與了藝術,這本身就是一種美學享受。
各種藝術空間的打造,也是一種正面的生活美學力量。
藝術是什麼?這好像是無解的。
每一次看展的過程,就是尋找答案的過程。
也不用糾結是否看得懂,只需關心,是否在哪一個作品前被觸動了。
藝術是一面鏡子,它照見藝術家本人,也照見了每位來觀看展覽的人。
找個時間,也去和藝術打個照面,沾染一身的藝術家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