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的教養,真的跟學問關係不大。良好的教養,更多的是怎麼跟世界相處,怎麼跟朋友相處,怎麼跟陌生人相處,如何做一點小小的事情,成全陌生人美好的一瞬間。讓世界因為你的存在而變的美好,變得溫暖,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點。
12歲的米蘭,每天最重要的功課,就是研究鏡子裡的那個女孩子。她不喜歡自己的黑頭髮、嫌眼睛太小,鼻子太塌,腿太短,最最令她失望的是,哪裡都鼓鼓囊囊的,唯有胸前一馬平川。
讀《周末與愛麗絲聊天》,讓我想起很多關於青春期的往事。那時候,我家沒有落地的照衣鏡,只有廚房的一角擱著一方小小的鏡子,只能照到臉,而且總是蒙著一層南方雨季裡薄薄的霧氣。我暗自嫌棄鏡子裡的那張臉,尤其是臉上的雀斑,因為那些雀斑,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難看的女孩,永遠都不會有人愛我。
後來與朋友聊天才發現,對身體的各種莫名尷尬與自卑,原來是青春期的普遍記憶。我有一個朋友是個大美人,提起少女時代卻只記得當年一雙大象腿。一個朋友發育很早,又愛美,上課時喜歡偷偷掏出小鏡子照照自己,每次都要被老師扔粉筆頭。還有一個朋友至今對健美褲恨的牙痒痒,那麼醜的東西當年也不知道為什麼竟然會流行成那樣。當年她寧死不肯穿健美褲——穿上顯得她髖大屁股大,卻從來不敢告訴她媽媽為什麼。對那時的我們來說,愛美曾是一件如此羞於啟齒的事情。
一轉眼二十多年過去,當我們皮膚開始鬆弛,身材各種走形時,才帶著深深的悔意和溫情懷念起當年青春的面龐與身體,那樣濃密的黑髮、光滑的皮膚、清亮的眼睛……
人到中年,常常覺得人生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失望與錯誤,如果仔細追究,似乎都可以歸咎到那些無知而又衝動的青春歲月。我一邊讀著《周末與愛麗絲聊天》,一邊想著,如果當年我的生命中也曾有一個愛麗絲,以女性特有的智慧指引和解答人生的種種困惑,我之後的人生是否會很不一樣?
程瑋,兒童小說作家,曾著有《白色的塔》(1985)、《走向十八歲》(1987)、《少女的紅髮卡》(1991)等,風格清新明朗而又雋永深厚。1992年移居德國,從事電視業,直到2008年「重操舊業」,出版長篇小說《少女的紅圍巾》(2008)、《少女的紅襯衣》(2009)、《俄羅斯娃娃的秘密》(2011)以及「周末與愛麗絲聊天」系列小說(2011)、「周末與米蘭聊天」系列小說(2014)。
《周末與愛麗絲聊天》是兒童文學作家程瑋移居德國、停筆多年後的新作。她筆下的故事常常圍繞這樣一個特殊的人生階段展開——「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那麼一個瞬間,對成人感到失望,感覺自己被欺騙了,世界真實的帷幕突然被掀開了一角。」
這掀開的一角,往往代表了童年的落幕,青春期的開始。
在她看來,青春期是一個非常糾結的人生階段。一方面他們覺得自己已經成人,另一方面又還是個孩子;他們對父母既依賴又不滿;他們還不懂得人生的艱難,生活的真實面貌,卻喜歡站在道德的高度來裁判大人的行為。
她的兒子12歲的時候,有一次看到她單位裡的碎紙機,突然很憤怒的質問她,「你們到底有多少見不得人的秘密要銷毀?」
「我沒有辦法解釋。就是這樣的站在道德制高點,但你又覺得他在某種層面上來說是對的。」程瑋說,「所以,作為成年人,這種時候我們有責任蹲下來平等的與他們對話,而不是敷衍搪塞。」
從這個角度來說,愛麗絲就是她創造出來,代表成人世界與這些又困惑又憤怒的孩子們對話的。
米蘭第一次見到愛麗絲,是在愛麗絲的花園裡。當時她花光了本該給朋友媽媽買禮物的錢,想向愛麗絲借幾朵鮮花作禮物。
「愛麗絲是一個個子小小的老太太。她的頭髮是銀白色的,穿著綠色的上衣,綠色的裙子,整個人看上去像一株植物。她看上去已經很老,但她的眼睛很亮,讓米蘭聯想到深夜天空裡閃閃發亮的星星。」
在這個故事裡(《米蘭的秘密花園》),愛麗絲教了米蘭很多關於禮貌、禮儀的事情:怎麼跟人交談,怎麼去別人家做客,怎麼對待客人,怎麼給別人送禮物,送什麼禮物,怎麼在名品店裡買東西,甚至包括敲門的方式,坐的姿勢,說話的語氣和餐具的使用等等。簡而言之,怎麼做一個令人賞心悅目、如沐春風的女孩?
「在中國父母的眼中,有兩件事情最重要:孩子的健康與學習成績。但在西方父母眼中,卻有一件事情比孩子的學習成績更重要,那就是如何與人相處——與家人、同學、朋友、以及偶然相遇的陌生人之間的相處。這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因為一個人不止是屬於他自己,屬於他的家庭,他還屬於社會。他生活的價值,他生活的意義,都與社會密不可分。」在後記裡,程瑋這樣寫道。
對話,而不是故事,是《周末與愛麗絲聊天》系列的主題。因為她認為,在中國的家庭關係中,缺的不是愛,不是犧牲精神,而是尊重,是平等的對話。所以,她用中國小女孩米蘭和德國老人愛麗絲之間的對話,串聯出青春期的困惑,尤其是一個小女孩成長過程中的許多困惑:關於美、金錢、親情、禮儀、愛情。
在《鏡子裡的小姑娘》中,愛麗絲與米蘭談美。美的標準是什麼?她們談芭比娃娃,談維納斯的雕像,敦煌石窟裡的菩薩、《長恨歌》、柏拉圖、特洛伊戰爭、納斯索斯…….到最後,米蘭終於不再自尋煩惱,而鏡子也向她呈現了一個真實的,美麗的女孩子。
在《芝麻開門的秘密》中,她們追溯金錢的歷史、探討金錢如何讓地球轉動,金錢與自由、金錢與愛的關係。
在《黑頭髮的朱麗葉》中,她們談到了愛情,愛麗絲用一個天平為米蘭解釋何為幸福的愛情。
在《會跳舞的小星星》裡,愛麗絲用紀伯倫的一首詩來解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
「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求的兒女/
他們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因你們而來/
儘管他們在你們身邊,卻並不屬於你們……」
「在一個女孩的成長過程中,固然可以向媽媽、老師、姐姐尋求人生的經驗與指導,但她們各自都帶著現實世界裡嚴酷的一面,相互之間有不得不做出的妥協,而愛麗絲是這三者的集合,又超越了這三者。」程瑋告訴我。
在她看來,中國一直缺乏女性意識的教育。很多女性事業上很成功,但你並不覺得她們的人生值得羨慕。
通過愛麗絲,她創作了一個她理想中的女性形象。愛麗絲博學、睿智,對人類文明有著廣闊的視野和淵博的見識,每一個複雜的問題,到了她這裡,似乎都可以從最不經意處剝絲抽繭,迎刃而解。與此同時,她親切、優雅、品味不俗,精通日常生活的藝術,房子永遠收拾的整整齊齊,花園裡總是花團錦簇,她會用花園裡的草木與花瓣做成美味的沙拉,她總是能用很小的一件事情,讓別人的心情變得很愉快。
事實上,愛麗絲有點過於完美了,完美的更像是一個抽象的理念,而不是一個具體的人。但據作者說,這是她有意的設計——「愛麗絲本來就不是一個真實的人物,她代表的是成人世界裡最美好的一面:知識、寬容與責任感。」
按照程瑋最初的設想,到了最後一個故事,米蘭最後一次來到愛麗絲的房子,發現愛麗絲已經消失了。
儘管如此,我仍然願意向所有女孩推薦這套書。即使我自己,也希望我家附近有一條薔薇街,街上有一座小小的花園,花園裡有一個叫愛麗絲的老太太,周末時可以去向她討一杯茶喝,聊一聊哀樂中年的問題。
對一個孩子來說,學會愛,學會表達愛,比學好語文算術重要得多。
不要以為社交只是大人之間的事。從你學會向人微笑,從你開口說出第一句話的那一刻起,你其實就已經開始了你的社交。
當一個有禮貌的客人上門的時候,應該給主人帶一份小小的禮物。
在德國,當人們形容一個有教養的女孩子坐著的姿勢時,他們會說,那女孩子坐的像蠟燭一樣筆直。
飯桌,是人類世界一個很神聖的地方,它有點像祭臺。
小米蘭,你要記住,永遠不要向朋友借錢。
一見鍾情並不是偶然的,這一見的後面,隱藏著很多很多的秘密。
羅密歐第一眼愛上了朱麗葉,朱麗葉也愛上了羅密歐,因為他們實在是天底下最合適的一對。
一個女人,再老還是一個女人,她不喜歡被人看作老人。
一張美麗的面孔會給周圍人帶來愉快。我們不應該嫉妒那些美麗的人。我們應該感謝他們。
真正的美是一種心靈的感受。
這種東西叫氣質。這是隨著一個人的閱讀、思考與經歷,慢慢的形成的。這種氣質形成的優雅,會給人帶來一種超越歲月的美麗。一個人就是老了,依然會很美麗。
當金錢閃爍著愛心與美德的光輝時,它就不再是可怕的怪物,而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只有在這種時候,我們才可以說,人類已經戰勝了金錢。
⊙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下面封面圖
一鍵下單新刊「南海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