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下午5點多,青海西寧市南大街長城醫院門前突發一起路面地陷事故,一輛正在行駛的公交車陷進坑內。截至14日22時10分,事故已致9人遇難,仍有1人失聯,17名傷者送醫治療,目前傷情穩定。
目擊者稱公交車內乘客全部逃生,受傷的主要是旁邊的人。西寧市近年來發生過至少14起路面塌陷事故。專家稱,每年全國發生的災害級道路塌陷案例有數千起。
公交站臺旁,地面忽然塌陷,一輛公交車車頭向下傾,準備上車的多名乘客掉入坑內。有的路人迅速跑開,還有的留在坑洞邊救人。但數十秒後,二次塌陷發生,坑洞面積擴大,幾名施救者掉入坑中,公交車繼續下傾,隨後坑洞內發生燃爆,閃出火花、冒起黃煙。
事發地附近一家店鋪老闆向《中國新聞周刊》描述,塌陷發生後,車裡的十來個乘客開始往外逃生。她和身旁另一位女性看到,公交車裡的乘客當時都被救了出來,身體並無大礙。「車裡的人沒多大事,主要是旁邊掉下去的人受傷了。」 而在公交車外,水流不止,混著周圍的土質,坑裡很快成了泥潭。一位救援隊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分析,地面下出現了巨大的空洞,可能是之前就在持續地發生漏水,所以不清楚地下究竟有多少淤泥。
新京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坑洞長約20米,寬約10米,坑洞中多條管道斷裂。西寧市委宣傳部介紹,事故發生後,第一時間展開救援,採取停氣、停水、停電等措施。官方成立了現場應急管理處置組,調用應急救援車輛30餘輛,應急救援、公安等共1000多人參與搜救。
央視新聞報導稱,此次事故救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救護車、消防進行第一梯隊救援,將坑洞當中的市民和公交車乘客救出,送往醫院救治。第二階段,吊車將陷入坑洞中的公交車吊上來,但在公交車中未發現失蹤人員。第三階段,使用挖掘機和渣土車擴大坑洞,挖出泥土和砂石,尋找失蹤人員。
事發現場視頻曝光後,兩名救援者引起關注。這兩名救援者一人為退役武警孫萬紅,另一人是一個黃衣小男孩。孫萬紅在救人時遭遇二次塌陷,掉進坑內。在坑內,孫萬紅組織大家有序撤離。他的腰部遭硬物砸中,身上多處骨折,目前在醫院救治。
網絡視頻顯示,事發時,一名黃衣小男孩先是抱起一名嬰兒,放在離塌陷現場較遠的路面上,隨後折回坑邊繼續參與救援,此後在二次坍塌時掉落。媒體報導,這名小男孩先是救了弟弟,返回是去救母親。目前男孩受輕傷。
新京報記者檢索發現,包括此次事件,西寧市近年來發生過至少14起路面塌陷事故。北京、深圳、哈爾濱、蘭州、鄭州、廈門等多個城市也都發生過路面塌陷問題。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常務秘書長劉會忠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近五年來每年全國發生的災害級道路塌陷案例有數千起。
各城市路面塌陷事件頻發,背後有哪些原因?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中國管理科學院資深院士文國瑋:
我們城市地下管線是幾十年逐漸修成的,很難保證在過去的施工當中,由於施工不太嚴格或者沒有達標,偷工減料,造成地下管線的毀壞。比如管道漏水等,就容易造成路面坍塌。有的地方還和地質有關係,比如地下有溶洞,如果一旦破壞,也會出現這種坍塌。
城市地面屢屢塌陷,該如何應對解決?國內有學者建議,應該借鑑日本經驗,建設「共同溝」。共同溝,在我國又叫地下綜合管廊。簡單來說,就是在地下挖掘隧道,把自來水管、汙水管、電力管線、煤氣管線、通訊電纜等管線統一囊括其中。既便於人們及時維護各類管道,又能避免反覆開挖造成的回填不實。在我國,已經有部分城市正在建設地下綜合管廊,以北京為例,到2020年,將建成地下綜合管廊150-200公裡。
地下綜合管廊在我國建設的總體現狀如何?是否適合推廣開來?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中國管理科學院資深院士文國瑋:
地下綜合管廊從提出到現在大概有30年歷史了。為什麼這麼長時間沒有得到普及?最主要的原因是經濟原因。修地下綜合管廊,要花費很多錢。我們國家最近的經濟狀況比較好了,所以,有的城市才可以投入建設綜合管廊。
建設地下綜合管廊,除了花費大量資金,也要有很好的規劃設計,還需要地下有足夠的空間。地下管線的鋪設有技術要求,有些管線和其它管線之間要保證一定的安全距離,有些管線不能放在一起。國家現在應該有一個鋪設規範。比如說高壓電纜,不能和通訊管線放在一起。最後,主要的幹線通過綜合管廊的方式來進行鋪設,而其他一些支線,比如說這個線要進入小區,用綜合管廊肯定是不合適。所以,不能認為綜合管廊這樣一個技術措施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
現階段該如何預防和治理城市路面塌陷的問題?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中國管理科學院資深院士文國瑋:
建設綜合管廊目前在一些新城區,在一些大城市,實現的可能性比較大。小城市沒有財力,街道也都比較窄,沒有那麼大的空間。所以修綜合管廊現實性比較差。目前來說,關鍵就是質量,一定要把好施工質量。另外,我們城市的道路不是什麼車都能走的,過重的車輛,可能會壓壞下面的管線,因此應該嚴格對城市道路限制核載。
(部分圖片和報導來自《中國新聞周刊》、新京報等)
—end—
微信編輯 | 路瑤
編輯、採訪 | 楊迪、李瑞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