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曹操陣營的人,從來也沒有說過「挾天子以令諸侯」,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全部都是來自敵對陣營的人,比如諸葛亮在隆中對說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另外還有周瑜曾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所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政敵給曹操戴的帽子而已,曹操只是做了把漢獻帝迎立到許都,非常恭敬地對待皇帝,並把自己祖上由皇帝御賜的生活用品全部拿出來給漢獻帝使用,然後為漢獻帝提供一個皇帝應該有的尊嚴和起碼的生活品質,把漢獻帝供奉在許都。
曹操
曹操對待漢獻帝的做法與董卓、李傕、郭汜等人是完全不同的,曹操以一個臣子應該的禮節來對待皇帝,至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這樣,雖然這個時候不可否認的是曹操有野心,但曹操能夠控制自己的野心,對外表現出恭敬的態度。
有人說衣帶詔不是漢獻帝明目張胆地反抗曹操的手段嗎?
其實衣帶詔在歷史上是否存在還是有爭議的,有些史書上記載了衣帶詔,有些史書上說衣帶詔其實是董承與曹操的權力之爭,以漢獻帝一生為傀儡的態度來看,他明明就知道反抗意味著什麼,不太可能出這麼一個不可能成功的計劃。
曹操與漢獻帝
那麼投靠曹操的有哪些人呢?
第一類人:是能看出天下政治形勢的人,是眼光長遠和深謀遠慮的人,有荀彧、郭嘉等人。
荀彧投靠曹操是離開了當時算強大的袁紹,而來投靠曹操的,原因就是荀彧認為袁紹不能成大事,所以投靠了曹操,這個是很需要勇氣,棄強投弱更是如此,而郭嘉也說過類似的話,郭嘉最先投靠的是袁紹,同樣認為袁紹不能成大事,所以投靠曹操。
曹操與漢獻帝
這一類是直接投靠曹操的,而不是投靠漢朝或者漢獻帝。雖然荀彧是個例外,但是荀彧投靠曹操卻是靠的曹操的為人處事和謀略過人,只是後來兩人的政治分歧越來越大。
這一類人跟隨曹操的原因就是因為曹操是個明君,亂世之中,只有明君才能帶領整個集團走向強大,至少在當時,只有曹操能夠認識到如何解救天下蒼生,如何挽救大漢王朝,至於曹操野心變大想要篡位,那是後來權力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高之後無可奈何地走上了篡位之路。
第二類人:是前來投靠東漢朝廷的人。
漢獻帝是東漢皇帝,在封建時代,皇帝既是國家象徵,又是精神支柱,起碼在當時,還有不少民心是向漢的,是支持漢朝的,這些人要投靠的不是曹操,而是大漢朝廷,這些人有一部分人在後來識時務投靠了曹操,也有一部分人仍然忠於漢獻帝。
曹操與荀彧
皇帝就是金字招牌,是不需要打廣告,就會有大量的人才前來投靠的人,是絕對的政治正確,是出師有名的旗號,這些人被曹操打著國家的旗號,行私人之實,而在私下裡收編了,少部分為了忠於理想與大漢,而在晚期被曹操殺死,或者改朝換代後投靠魏朝。
這一類人投靠的其實是東漢朝廷,因為東漢雖然名存實亡,但是仍然有存在的意義,和眾多百姓的懷念,他們是投靠政府的人,這也合情合理,但這些投靠東漢朝廷的人後來發現朝廷其實是被曹操操控了,一部分接著投靠了曹操,另一部分因為忠於漢朝或者被殺,或者被貶。
第三類人:是曹操在南徵北戰中收編的人。
當時是亂世,亂世之中就是混戰,誰的實力強、誰的拳頭硬,誰就是老大,也就能得到大多數人的投靠,畢竟人人都知道趨強避弱,曹操在四戰之地先後殺死了呂布、趕走了劉備、收編了張繡、逼死了袁術,並且還在官渡之戰中打敗了袁紹。
曹操與郭嘉
曹操在官渡之戰後不久就成為天下勢力最大的諸侯,雄據北方八州,曹操在當時不僅僅代表了實力強大的諸侯,同時又代表了大漢正宗朝廷,這樣的勢力,幾乎值得當時99%的人前來投靠。
前來投靠曹操的主要有哪些人?
前來投靠曹操的人中主要有兩類人:一類是士族豪強,另一類是窮苦百姓。
士族豪強是東漢時期的世代做官的地主豪強階級,之所以要投靠曹操是為了將來的政治前途,雖然是各個地方上的軍閥割據,但在整個東漢末的影響力是相當驚人的,為了維持他們家族的地位,選擇前來投靠曹操,比如有陳群、陳登等人。
曹操
窮苦百姓前來投靠曹操的,則是根本就不管政治的人,而是只想填飽肚子而已,比如曹操在兗州擊敗並收編了近百萬青州黃巾軍力量,還收編了其中的精銳人員編成青州兵,這些青州兵都是有家屬的,這些人有一百多萬人,全部投靠了曹操,而且只有曹操才能指揮得到他們,在曹操去世之後,這幫青州兵誰的話都不聽,最終曹丕解散了他們,善終而歸。
第三類人投靠曹操,無非就是想在亂世中求個自保,士族豪強想保著自己的家族和財富,平民百姓想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家庭,如此而已,畢竟亂世中活中就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