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獅版」《獅子王》上映了,由於先期曝光的片段近乎複製了原版動畫的畫面和動作,這一版翻拍電影未映先爆,收穫一眾好評。
但是,同為計劃翻拍的迪士尼動畫IP《小美人魚》獲得的待遇卻絕然相反。迪士尼官方宣布將由哈雷·貝利(Halle Bailey)出演《小美人魚》女主角愛麗兒後,社交網絡上迅速掀起了巨大爭議。國內外一眾網友的第一反應,就是無法接受由一個19歲的黑人女孩出演來自丹麥童話的人魚公主。
推特網友@aweleemili 根據網友對選角的反應創作的諷刺漫畫,並評論「她上岸前應該查查地圖的。」
對於看迪士尼動畫電影長大的忠粉來說,這尤為令人生氣。愛麗兒的動畫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不少人都有著濃厚的人魚情結,「海的女兒」就應該擁有紅色的頭髮、白皙的皮膚。
甚至很多黑人網友也同樣表達了不滿,「如果需要更多種族和膚色的代表,迪士尼為什麼不去多創造一些黑人角色?」他們對簡化地「把白的變成黑的」並不買帳。
圖源水印
多數人第一時間diss了迪士尼「愈演愈烈的政治正確」,也狠狠吐槽了這家老牌公司「為了經濟利益不擇手段」。畢竟,自2010年有約翰尼·德普加盟的《愛麗絲夢遊仙境》(10.2億美元)開始,真人版動畫IP電影翻拍,已經成為了迪士尼相當重要的一條業務線,在全球範圍內豪攬票房,給迪士尼帶來了成百上千億元的真金白銀,《沉睡魔咒》(7.5億美元)《美女與野獸》(12.6億美元),包括今年已經上映的《阿拉丁》(9.2億美元),還有劉亦菲主演、即將上映的《花木蘭》都在其內,迪士尼將十二公主真人化的腳步從未停下。
而由黑人演員主演的《黑豹》在美國本土引發巨大觀影熱情,更是給了迪士尼啟發——想要提升票房,讓黑人主演絕對是門好生意。網友們將黑人出演小美人魚歸罪為「政治正確」和「利益驅動」,確實都不無道理。
但是,你是否認真的想過,黑人女孩真的就不能演小美人魚嗎?為什麼我們對「黑美人魚」的設定本能地想吐槽?小美人魚的形象真的自始至終都是「紅髮白膚」從沒變過嗎?
實際上,來自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的小美人魚,原本沒有名字,她是海王的六個女兒之一,外表只是被描述為擁有柔嫩的皮膚、湛藍的眼睛:「她們之中,那個頂小的要算是最美麗的了。她的皮膚又光又嫩,像玫瑰的花瓣,她的眼睛是蔚藍色的,像最深的湖水。」
即便是迪士尼版本的小美人魚,其由Kay Nielsen在上世紀30年代繪製的「初代概念稿」,風格也與今天風行全球的動畫成片完全不同。從概念稿來看,原初的《小美人魚》畫風甚至有些黑暗,它將海洋描繪得充滿危險感,令人不安,海中生物的形象陰翳詭譎,而主人公小美人魚的形象呢——一頭長長的飄逸黑髮,墨綠魚尾,戴著白色花環。
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迪士尼開發了動畫電影《小美人魚》,才將童話裡美麗柔弱小人魚的形象「固定」為活潑可愛、勇敢獨立的紅髮白女孩,並且給了她一個名字——愛麗兒。迪士尼以其超強的全球影響力,將這個與原著相比實際已大相逕庭的形象推廣到了全世界,使她成為一代人的文化符號和童年記憶。
而且,不止是外表發生改變,小美人魚的性格人設也有很大變動。
安徒生童話中的小美人魚,為了與王子生活在一起而把動聽的聲音交給了巫婆,再不能說話、唱歌,情願終生忍受如行走尖刀之苦,即使王子變心都不肯用殺掉他來換取自己的生存,是一個放棄話語權的犧牲者形象。
而《小美人魚》裡的愛麗兒,忠於自我,勇敢追愛,動畫的結局甚至是愛麗兒與王子幸福快樂的生活在一起,一改原作的悲劇氣氛。從這個角度說迪士尼魔改原著實際上也不為過。如果你曾經毫不猶豫就接受了充滿好萊塢合家歡套路的新故事,那麼,今天迪士尼再次在角色形象塑造上突破常規,選擇顛覆觀眾刻板印象的黑人女孩來做主演,又有什麼不可嘗試的呢?
《小美人魚》動畫當年之所以如此成功,是通過已成功輸出全球的迪士尼式視覺語言,來讓有相關共識的觀眾形成共鳴,完成審美反應。在愛麗兒之前,迪士尼已重新塑造了白雪公主、睡美人等經典童話形象,原作中溫柔嫻靜、易被欺負或傷害的女孩們,都變得相對更為活潑獨立,從人物表情到代表人物性格的人物服飾色彩,都呈現出典型的美國式生動。
白雪公主蹦蹦跳跳十分天真,不時露出可愛到傻氣的表情。
睡美人奧羅拉,美則美矣,但也只是一個從小生活在森林裡的村姑。
《小美人魚》之後《美女與野獸》裡的貝兒,標誌性的服裝就是她鮮豔的黃裙子,標識出她熱烈主動的性格。
在好萊塢語境中,紅髮是女孩自信奔放、堅強執著、熱愛冒險的象徵。愛麗兒就被賦予了這樣一頭紅髮。當時的社會環境決定了主創的這一選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女性追求平權與獨立獲得了一些進展,追尋自我、認同自我是女性觀眾喜歡的主題,在建立愛情、親密關係上勇敢主動是那段時期的時代風向。迪士尼公主IP系列作品,尤其是近十年的「真人版」電影,其消費主體正是女性。核心觀眾群體喜歡什麼,製片方就會在影片中加入什么元素。
在2012年上映的《勇敢傳說》中,主角梅莉達公主同樣也是紅髮,本片更成為皮克斯第一部以女性為主人公的作品
實際上,在西方文化語境裡,紅髮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是邪惡、危險的象徵,紅色是一個貶義性相當強的詞,它令人聯想到「火」和「血」,代表著殘暴、狂熱、血腥復仇,還暗示有放蕩淫穢的含義。
《美國恐怖故事》裡的紅髮女
電影《偷心》中娜塔莉·波特曼飾演的角色,在電影最開始以紅髮示人時「引誘」了男主角
電影《暖暖內含光》中凱特·溫斯萊特飾演的紅髮女充滿激情和誘惑
但紅髮白膚與近代西方主流審美相距尚還不遠,接受起來比較容易。紅色的負面含義,在迪士尼的演繹下,也演變為正向的人物特質。殘暴演變為擁有力量,狂熱演變為熱情,復仇則被詮釋為正義。
電影《蘿拉快跑》中的蘿拉就是一個典型的紅髮角色,她勇敢有力量,用狂熱奔跑拯救男友
今天,黑人平權成為了好萊塢的主流意識形態,《月光男孩》《逃出絕命鎮》等一系列黑人為主角的影片獲得了奧斯卡的大力推崇和認可,《小美人魚》在選角上傾向選擇黑人,與當初把愛麗兒設置為紅髮,原因如出一轍。
電影《逃出絕命鎮》
電影《月光男孩》
即使不選擇Halle Bailey,真人版小美人魚也同樣很可能不是白人。製片方一年前就曾考慮過啟用有色人種演員贊達亞(小蜘蛛女友MJ的飾演者)來演愛麗兒,當時被網友一萬個拒絕,如今公布了正選,網友轉而又覺得贊達亞其實是個不錯的選擇了。
其實Mary Jane在原版漫畫中也設定為紅髮角色:
但迪士尼也沒有完全遵照原著的人物設定,而是刻畫了一個看起來有點酷酷的學霸mj:
很多人本能地牴觸現在選定的Halle Bailey的長相,對這部分人來說,除了膚色黝黑,這個歌手出身女孩的五官也不討喜。眼距寬、嘴唇厚、下巴短、鼻子不夠挺,與小美人魚「同族」丹麥人的長相可以說是剛好相反。這種「鯰魚系」面孔給人疏離感,本就不像動畫裡眼睛圓圓的愛麗兒那樣,自帶親和力。而世界眾多地區的人,在審美上對尼羅特人為代表的黑色面孔也一直持有一種(不願承認的)否定態度。其實,這種感受可能不完全出於「種族偏見」或「白人文化強權」,可以坦然面對。
愛麗兒的原配配音演員Jodi Benson也在推特上力挺因為膚色遭到攻擊的Halle Bailey,她認為角色的靈魂才是最重要的
有多項研究認為,我們對身體的美感,可能受文化的影響較大,但是對面孔的審美則有相當高的一致性。
心理學家 Judith Langlois 1991年曾以2-3 歲和6-8個月大的孩童做實驗,在他們眼前分別擺放由成年人評判為美和醜的兩張面部照片。實驗中,嬰兒對被成人評判為美的照片,凝視的時間更長。研究者認為,這說明人類對面孔美醜的判別或許是一種先天機制。
1995年,心理學家Michael Cunningham 也曾開展一項研究,讓不同地域的人給不同人種的女性照片打分,發現結果的一致性達到0.9以上,顯示出人類對於女性審美具有跨文化共性。這表明,在不同的性別與文化裡,面容吸引力的標準,可能大致上是相似的。人們在對面孔審美認知中存在較高程度的群體一致性。
我們的直覺和經驗甚至也能夠提供一些佐證。比如說,在中國古代,人們與西方文化還沒有過多接觸,但中國自古的主流審美,就推崇女性「以白為美」,古典詩詞中常見的「膚如凝脂、冰肌玉骨」,都是對女性膚白的審美體現。更容易接受白色的小美人魚,而對黑人魚心生牴觸,可能只是深植內心的文化心理作祟。
唐伯虎的《紅葉題詩仕女圖》
但承認進化帶來的文化心理沉積客觀存在是一回事,形成自己的審美和評判標準又是另一回事。即使你不認為Halle Bailey是「第一眼美人」,也不妨試著細細打量一下,就像《小美人魚》導演Rob Marshall說的那樣,這個女孩「青春洋溢,非常純真」,她身上透出的活力和自信確是美的,我們完全可能欣賞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