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環境中,我們很難通過單一一層服裝來保障我們的安全,如果我們僅通過一件極其厚實的服裝來保暖的話,運動時身體會產生多餘的熱量,身體會通過排汗來降低體溫,而汗水會聚集在服裝內部打溼衣服後容易失溫。同時我們只有一件作為保暖的服裝,如果脫掉唯一的一層衣服又會太冷,這是我們需要避免的尷尬局面。
這三層服裝分別是基礎層、保暖層、外層。
基礎層——指貼身穿著的內衣,該層服裝堪稱人體的一層人造皮膚。我們在運動時,人體產生大量的熱量,如果這時這些熱量不能排出,身體便會以出汗的方式降低體溫。汗水會以水汽的形式凝結在服裝內,當休息時,身體不再大量產生熱量,溼漉漉的服裝便不再擁有保溫效果,所以透氣排汗是基礎層最重要的作用。
在選擇基礎層服裝時,不要選擇棉質服裝。因為棉質服裝被汗水浸溼後,會將水分鎖在服裝內,不容易揮發出去,從而造成一個潮溼的貼身環境。
基礎層服裝最好選擇羊毛或者聚酯纖維材質,兩者優勢不同。羊毛服裝在同厚度前提下,提供更好的保暖效果,而聚酯纖維則更輕,速幹透氣效果更出色,不過聚酯纖維材質的服裝也比較容易留下體味。
好的基礎層服裝可以幫助穿著者構架透氣排汗系統,相當於多了一層皮膚。不運動時,基礎層只能提供一點點保暖效果。但當運動出汗時,該層服裝通過收集汗水、面料的速幹功能快速將水汽排出,保持體表乾燥。
保暖層——又稱作隔離層、中層,這一層最重要的作用是將身體與寒冷的外界分隔開,通過鎖住空氣達到保溫效果,所以這一層一般都是棉服、抓絨或者羽絨服。如果潮溼的內層直接接觸到外層服裝,那麼身體的熱量將會通過熱傳導的方式快速流失,同時該層服裝也需要透氣性,幫助內層將運動時產生的水汽排出到服裝外。
上文說道棉質服裝會鎖住水分,使服裝潮溼,不過戶外棉服裡面的填充物早已不是棉花了,而是聚酯纖維。所以現在戶外店中所銷售的棉服並不怕潮溼環境。
抓絨衣是最常見的絕緣層服裝,搖粒絨是比較常見的抓絨衣材質,又叫羊麗絨。其優勢是不怕水汽,即便有些潮溼依然提供保暖效果,同時速幹效果突出。羽絨服作為保暖層是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的。在高寒地區,上述兩種保暖層服裝能提供的保暖性能均不如羽絨服。羽絨服通過羽絨絨朵鎖住大量空氣,其蓬鬆度遠高於其他保暖材質。羽絨服的保暖效果最優,同時重量輕,壓縮之後體積小。在高寒地區是保暖層的不二選擇。
外層——狂風、降雨、飛沙走石,考驗著我們所穿著的服裝外層,這就是英文的「硬殼」(hard shell),直譯為中文應該是「盔甲」的原因。古代的金屬盔甲保護著武士不受刀槍所傷,今天的「硬殼」服裝保護我們不受到大自然的傷害。外層服裝直接與自然環境接觸,所以其最重要的作用便是為人體提供保護,不讓風吹進服裝,也不讓雨水浸透。
其實除了硬殼之外,還有我們很熟悉的軟殼,都能起到外層保護的效果。但軟殼其防風防水效果均不如硬殼,但柔軟的質地更加有助於運動,經常在戶外環境並不很惡劣時擔任外層,也可以作為保溫層穿著。而外層主要還是需要衝鋒衣這樣的硬殼服裝。
少穿一層——在高寒地區,我們需要穿著厚實的保暖層,提供足夠的保暖效果。如果外界環境無風無雪,我們的運動強度又比較大時,便需要適當調整穿著。天氣晴好,我們不需要外層的保護,可以脫下衝鋒衣,直接讓保暖層接近大自然,通過如此可以適當降低身體溫度,減少出汗,即便已經出汗,也可以更快的排出體外。
而如果我們在溫暖季節出行時,保暖層可能鎖住過多熱量,適當減少,甚至只穿著外層與基礎層,天氣溫暖,保溫層的過度保護不太必要。
多層保溫——同樣在極寒環境下,若有風雪,則最好不要脫掉衝鋒衣,失去防風防水層的保護十分危險。這時我們可以通過增加保暖層的層數,對體溫進行調節。寒冷潮溼環境下的活動,多層穿衣可以更方便的增減,使得活動時保持舒適乾爽,在休息或躲避風暴時保住體溫,應對任何可能的天氣突變。
比如在上山時,身體運動產生的熱量較大,我們便可以只穿著一層抓絨作為保暖層。如此便可以通過熱傳導效果,讓運動產生的熱量快速傳到出去,減少出汗,保持體表乾燥。而下山後或者在山頂休息時,運動量降低,身體產生的熱量迅速流失,這時迅速再添加一件抓絨保暖,你會得到更好的保暖效果。注意將乾燥的抓絨穿在裡面。同樣是解決出汗導致的保溫層潮溼問題,適當敞開外層的拉鏈,讓身體產生的水汽更快排出體外,很多衝鋒衣腋下也設計有拉鏈,可以打開增加服裝的透氣性。
備用服裝——即便再好的防水裝備,也很難做到完全防水,雨水風雪總會從服裝的縫隙鑽進來,羽絨服做為保暖層很怕潮溼環境,一旦打溼便會失去保暖效果,所以我們前往潮溼寒冷的環境時,如果選擇羽絨服作為保暖層,最好再帶一件可作保暖層的服裝作為備用。如果我們長時間戶外作業,那麼則需要更多的備用服裝,除了羽絨服之外,帽子、手套、鞋子可能均需要準備備用品。
通過戶外環境、活動強度調整穿著——我們前往的環境不同,以及當時運動狀態的不同,會影響穿衣法則。所以在戶外環境之中,要多動腦筋,根據當下的環境更改自己的穿著模式。
以將體溫良好的保持在36~37.5攝氏度之間為目標,運動強度大時,通過減少服裝層數、打開外層拉鎖等方式降低體溫,排出汗水;運動量減少或者外界變冷、有風雪時,增加保暖層,緊閉外層,包住溫度。
戶外穿衣法強調對自己身體的監控能力,體現著戶外穿衣的得體,多層穿衣並不困難,靈活掌握自身情況,利用多種穿著搭配方法。
這套穿衣法則名為三層,實則不必局限於此,只是將服裝的功能進行分類,在真實的戶外環境中,我們要根據自身的環境調整穿衣模式。學以致用才是戶外穿著的王道,不可墨守成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