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渭分明,這個漢語成語大家可能都聽過,和楚河漢界一樣,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但這個出自《詩經·邶風·谷風》的詞語,指的是什麼地方,你知道麼?
這還得從陝西境內的兩條河流說起。
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甘肅,經陝西而入黃河。涇河又是渭河的支流,發源於寧夏,兩條河流在西安市高陵區相匯。
不過,古人認為是涇水濁而渭水清的。唐代詩人杜甫就在《秋雨嘆》中寫道:"濁涇清渭何當分",這也為「涇渭分明」這個成語的出現,立下了雛形。
關於這兩條河,還有很多神話傳說,其中涇河的故事,最有趣的,莫過於涇河龍王的傳說。
傳說唐朝貞觀年間,涇河龍王與江湖術士袁守誠打賭,故意違背玉皇大帝的旨意,減少降雨的數量,結果觸犯了天條,天庭命令唐朝的大臣魏徵問斬涇河龍王。這就是著名的魏徵夢斬涇河龍王,在新版電視劇《西遊記》裡,這一細節也被納入到劇情裡。
渭河,古稱渭水。古都西安便位於渭水流域,相傳軒轅黃帝的部落最早就居住在渭水流域,這裡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關於渭水,最出名的故事便是周文王訪賢姜子牙。傳說在商朝末年,商紂王昏庸無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救民眾與水火,他遍地訪賢,有一天周文王在渭水邊看見一位老人在釣魚,他上前詢問,發現這就是他要的賢人。這位老人就是姜子牙,後來姜子牙輔佐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終於推翻了紂王的統治,建立了西周。
那麼,涇渭分明到底是怎麼回事?
「涇渭分明」的景象出現在兩條河流交匯處,涇水和渭水兩條河流源頭不一樣,流經的地區也不相同,只有兩條不相同的河流相互交匯,才能碰撞出奇妙的景象。一條河流是無法形成這種奇觀的,這一點自然不必再贅述。
原因之一就是水色不同。渭河上遊河道泥沙沉積多,河水常年渾濁。而涇河上遊雖流經黃土高原,但河道深切入巖層,大多數時候泥沙少,河水清澈。再加上水流速度等原因,兩條河流自然會出現「涇渭分明」的現象。
另外的原因就是,兩股水流的分界線、密度、溫度、酸鹼度等因素,在一定範圍會影響到河水的清澈程度,分界線等,由此出現不同顏色也就不難理解了。
那麼,涇河和渭河哪條是清的哪條是渾濁的?
《詩經》中說:「涇以渭濁,湜湜其沚。」,由此判斷春秋時期是涇水清渭水濁。
但到了後期,又有了變化。比如,戰國後期到西晉初年卻成了涇濁渭清,南北朝時期再度成為涇清渭濁,南北朝末年到隋唐時期又復變成涇濁渭清,隋唐以後又成了涇清渭濁。
史料記載,歷史上涇、渭兩河的清濁變化有六次反覆。而涇渭兩水的清濁並不是一成不變。專家認為,隨著人類活動的變化,以及河流沿岸植被的保存與毀壞,水土流失等原因都會造成水質的變化。不同歷史時期在涇水和渭水上遊地方開發程度的不同,最終導致了這兩條河流含沙量的變化。
比如西周時期,國力鼎盛,人們沿渭河而居,自然會加劇渭河流域水土流失,於是就有了《詩經》對「涇渭分明」之奇異景觀的第一次文字記載。
總之,河流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春夏秋冬、花開花落,時光在變,歷史在變,唯有河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