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籠草
依靠捕捉昆蟲等小動物來補充營養的植物,
屬於熱帶食蟲植物。
它瓶狀體的瓶蓋復面能分秘香味,引誘昆蟲。
瓶口光滑,昆蟲會被滑落瓶內,被瓶底分泌的液體淹死,
並分解蟲體營養物質,逐漸消化吸收。
豬籠草的形狀
豬籠草擁有一幅獨特的吸取營養的器官——捕蟲囊,
因為形狀像豬籠,故稱豬籠草。
在中國的產地—海南
又被稱作雷公壺,
指它像酒壺。
豬籠草的每一張葉片
都只能產生一個捕蟲籠,
若捕蟲籠衰老枯萎了或是因故損壞了,
原來的葉片並不會再長出新的捕蟲籠,
只有新的葉片才會長出新的捕蟲籠。
關於插圖
最早一幅豬籠草的插圖出現於
倫納德·普拉肯內特1696年出版的的《植物學大全》中。
豬籠草屬的學名來自了荷馬的《奧德賽》中的一段話。
其中,埃及女王給了海倫一瓶採自豬籠草,
名為 「Nepenthespharmakon」 的藥水。
而「Nepenthe」的意思為「沒有悲傷」
在希臘神話中,
「Nepenthe」是一種可以讓人遺忘所有悲傷的藥物。
1753年,
在林奈的《植物種志》 中正式的公布了對豬籠草屬的命名。
從那時起「Nepenthes」便成為了豬籠草屬的正式名稱。
豬籠草的養殖條件
光照明亮的散光
最適合豬籠草。
大部分的豬籠草可以忍受缺光的環境,
但它的生長速度會因此而受到限制,
同時也需要減少澆水的量。
水分豬籠草對栽培介質的水份含量的要求並不高,
不太喜歡過度潮溼而不透氣的的栽培基質。
基質以不能擠出水且鬆散為宜。
因此,採用澆水的方式會比較適合豬籠草。
基質
要求足夠疏鬆且排水良好,又能充分保水。
例如:
以椰殼作為基礎,混合木屑、珍珠巖的混合基質
泥炭水苔的混合介質
或純水苔也非常適合種植豬籠草生長。
溼度
空氣溼度是影響豬籠草能否夠正常結出瓶子的關鍵。
如若你家的豬籠草不出新的籠子
或者瓶子還沒長大,就枯萎。
大部分原因在於環境太過乾燥。
這時可用透明塑膠袋將豬籠草整個罩住,
如此就能輕易地得到一個高溼度的環境。
或者將豬籠草放在水族箱中,或者擺在角落,只要減少通風,溼度便會提高。
不過,豬籠草也有適應環境的能力,只要新的捕蟲籠長出來後,
可讓豬籠草適宜較為乾燥的環境。
溫度
依據其海拔高度的分布而分成兩大類:
高地豬籠草
——生長在海拔1200 m以上高山,
其栽培溫度為白天21 ℃,夜間10 ℃;
高地豬籠草對溫度的要求更為嚴格,
部分高地種夏季時會因為高溫而生長不良,只有到冬季時才會正常生長。
低地豬籠草
——生長在平地或海拔低於1200 m地區,
其栽培溫度為白天29 ℃,夜間21 ℃。
低地豬籠草並不怕熱,對晝夜溫差也沒有嚴格的要求。
但有部分低地豬籠草十分的不耐寒。
溫度低於15 ℃後生長會減緩或停滯;
當溫度低於10 ℃後植株會有被凍傷甚至死亡的危險。
其實——》晝夜溫差對於豬籠草的生長很有幫助,季節的變化卻並不重要。
若你喜歡綠植,就轉發到你的朋友圈,發給你的朋友吧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植物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