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流UpFlow(ID: heyupflow)
作者:王柳音
▼
乾隆在現代人眼中是一個神奇的存在,除了正職噹噹皇帝,他還兼職段子手,走到哪兒寫哪兒,尤其對餐飲業研究頗深,稱得上是清朝吃貨界的「活招牌」。
關於吃,乾隆寫下了不少詩句,如《菜花》:
黃萼裳裳綠葉稠,千村欣卜榨新油。
愛他生計資民用,不是閒花野草流。
也有首叫《黃瓜》的:
菜盤佳品最燕京,二月嘗新豈定評。
壓架綴籬偏有致,田家風景繪真情。
吃個瓜都能出個對聯「坐北朝南,吃西瓜,籽往東放」。
這也難怪眾多商販店家追著拿乾隆做招牌,這位皇帝愛江山更愛美食,「吃」遍大江南北。
網友調侃,可以開創一個菜系叫「乾隆爺吃了都說好」。
在搜尋引擎輸入「乾隆爺吃了都說好」,可以找到相關結果約118000個,乾隆「被代言」了一系列風俗小吃:嶧城菜煎餅、薊州一品燒餅、佛公餅、車輪餅、鮮花玫瑰餅、叫化雞、龍井蝦仁、鳳凰蛋、驢肉火燒、稻香村糕點、京東肉餅、XX燜鍋……
一長串名單看得人眼花繚亂,不知道乾隆爺自己記不記得竟然吃過這麼多東西。然而這些頂著「乾隆」招牌的「老字號」,真的是乾隆爺吃過的嗎?
以最為流傳的一款「乾隆皇帝吃了也說好的京東肉餅」為例,據資料記載:京東肉餅發源於京東三河、大廠一帶,1770年乾隆皇帝路過此地,曾經品嘗過這種肉餅,對其色香味讚不絕口。從此京東肉餅名聲大振,至今仍為很多北京人所喜愛。
/ 京東肉餅(河北人民的香河肉餅) /
同樣的劇情,換個品種也同樣可行。
安徽某家不知名的「燜鍋」聲稱源於乾隆二十七年春(1762年4月),乾隆三下江南,途徑安徽,停留期間,聽聞當地特色「燜鍋」十分有名,便決心微服私訪。乾隆來到這個小鎮,離飯店很遠處就聞到香氣濃鬱撲鼻而來,令人垂涎欲滴,讚不絕口。
完全是「掛羊頭賣狗肉」的炒作。
▽
即便是一些有史可考的名小吃,也並不一定就是乾隆本人吃過,即使吃過,也並不一定都「讚不絕口」。
大名鼎鼎的蟹黃湯包就是相傳乾隆吃了「讚不絕口」的食品。相傳乾隆六下江南時逢經龍袍,品嘗了鄉民們特地為其製作的以蟹黃蟹肉等為餡的包子以後,龍顏大悅,連聲讚美「好吃、好吃」,鄉民們也受寵若驚,便稱此種包子為「乾隆湯包」。
如此一來,靖江的蟹黃湯包表示不服,兩家的湯包為了搶「乾隆爺」這塊招牌也是各出奇招相互打臉。靖江湯包為顯示自己「皮薄光潔,湯足如泉」的清奇「骨骼」,用的招數更偏門:
說乾隆十四年下江南在揚州,經靖江知縣馬某的姐夫一一揚州知府的建議,改道靖江去了,在靖江時,品嘗到了靖江廚師無意中創新出來的湯包,還給湯汁燙了一下。
來自蟹黃湯包保護基地——靖江當地賣蟹黃湯包的名酒樓的某位老師傅,在某節目上也是這麼說的有聲有色:
/ 電視節目截圖 /
看起來有頭有尾的故事,細細一追究起來漏洞百出:
第一,據《清稗類鈔》記載,乾隆是十六年(公元1751年),因厭倦宮廷生活,為遍賞佳山秀水,飽償天下美味,才開始南巡的,所以乾隆十四年他還並沒有下江南;
第二,乾隆下江南的路線需要事先做大量準備工作,怎麼可能因一知府的建議改道到一個偏僻的小縣?
第三,據清官御膳底檔,乾隆下江南時給他獻食的地方官員主要是兩江總督、巡鹽御史、蘇州織造,靖江這縣一級的要獻食可不容易。
▽
另外還有被譽為「中國十大麵條」之一的鎮江鍋蓋面,據傳也是被乾隆爺翻過牌子的。
/ 《乾隆和張嫂子夥麵店的故事》的傳說 /
現在鎮江當地也有不少麵店的牆上都貼有一個名為《乾隆和張嫂子夥麵店的故事》的傳說,介紹了鍋蓋面的來歷,說的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一次下江南時候的事。
而又有一種說法認為鍋蓋面的起源和乾隆爺完全無關,是山東人流落到鎮江的另一種麵食做法。
/ 鎮江某飯館裡的招牌 /
其實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是有親王提前勘測設計路線,沿途地方官吏又深知乾隆講究排場玩樂的作風,爭相逢迎,採辦各種名餚特產,搞得民間怨聲載道,怎麼可能出現乾隆帝和老百姓們坐在一家小夥麵店裡共同進食的場景?
這些傳說實在太過逼真,不少當地人都相信了,為自家打call的時候那麼信誓旦旦「只怪自己太年輕,是故事還是歷史分不清」。
▼
/ 康熙、慈禧也常「被代言」 /
▽
除了乾隆爺,他祖父康熙也經常被拉出來做活招牌,比如洛陽的不翻湯……
現如今,洛陽街上的不翻湯店們拿康熙做文章的可不少,一不小心還會出現相互打臉的狀況,這就很尷尬了。
/ 劉記不翻湯簡介 /
比如這劉記不翻湯的簡介裡寫的是「康熙皇帝」,一模一樣的故事到了高記不翻湯裡就變成了乾隆,爺爺和孫子傻傻分不清。
▽
說起代言屆出場頻率最高的三位大佬,除了微服私訪的康熙、總是迷路的乾隆,還有離京出逃的慈禧。
/ 慈禧太后 /
用奢侈來形容慈禧在吃上的講究,絲毫不為過。慈禧這一生,可以說是為「吃」而生的。這一點在裕德玲(慈禧的御前女官)所著的《御香縹緲錄》中可以得到印證。
慈禧掌權後的御膳房有八個院落,房屋108間,聚集了當時全中國最好的廚師,共128人操作,極盡鋪張和排場。只要她一聲「傳膳」,大小太監列隊恭候,餚饌即刻就須擺好。
更誇張的是,據文獻記載,她一個夏天要吃幾萬斤的西瓜。怎麼做到的?西瓜是解暑的好東西,而且最好吃的就是最中間那一塊,慈禧喜歡吃西瓜,但是只吃中間的那一塊。
也無怪於許多地方小吃會選擇慈禧作為代言人,因為她就是品質的保證。
如果連慈禧挑剔的口舌都被徵服了,還怕堵不上天下食客的嘴嗎?慈禧去世後,好多地方都爭先恐後地把自己所做的櫻桃肉更名為「慈禧櫻桃肉」(現在,櫻桃肉在江蘇和成都還有,實際上已經變成了我們所說的紅燒肉)。
▼
/ 為什麼中國餐飲愛用皇帝代言 /
▽
知乎上有個關於哪些食物的傳說裡有「乾隆吃過讚不絕口」的描述,有個答案引人發笑:
/ 知乎頁面截圖 /
159人點讚,下面有不少評論表示「差點就信了」。
▽
都說中華美食能讓外國人靈魂震撼,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五十六個民族、十大名菜、八大菜系,還有各種各樣的網紅美食,商家們同樣也在思考著如何才能在更新迭代速率非常快的餐飲業立住腳跟。
也許越是激烈的競爭越能激發起人的無窮創造力,於是就有了下圖這種現象。
/ 店家招牌:百年老店還有96年 /
一些小吃店為了蹭「百年老店」的名頭也是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寫上了「本店離百年老店還九十六年」。
其實,部分「百年老店」和善以皇帝做招牌的傳統小吃店,無非是利用了人們的獵奇和從眾心理。
人們會蜂擁光顧這些店無非是因為兩個原因:其一,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等級制度造成了大家想當然以為皇帝吃的東西會高人一等。
而事實並非如此:
在清宮,當一道道提前做好的菜端上來,還要被太監事先嘗過之後才能品嘗,皇帝所吃的不過是些殘羹冷炙。更何況御廚們只能根據菜譜上的規則做菜,不能有什麼創新——御膳的味道,只能算是中正平和。
而且古代御膳房是不會給皇帝上比較難得的新鮮時蔬的,以免皇上突然想吃反季蔬菜來刁難人。所以皇帝們食到了外面那些「野味」才會像沒見過世面的人一樣「讚不絕口」。
其二,皇帝吃過的東西我也能吃到,有面子。
話說皇帝愛吃甜你愛吃辣,他讚不絕口,又跟你有什麼關係呢?
▼
被強行合體的繁體字丨當四大名著遭遇新華社標題
被字典招安的錯音丨民國相親眾生相
如何把10元貨吹上天丨朋友圈三天可見的惡意
關注和分享,總有一個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