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課輔導「疫」線孩子的大學生志願者們

2021-01-09 新華社新媒體

5月19日,「壹桌計劃」志願者,來自南京大學的陳陽陽(屏幕右一)為一位武漢小朋友在線輔導英語。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北京6月15日電(記者尹平平)6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網課輔導「疫」線孩子的大學生志願者們——「壹桌計劃」公益項目的「前世」與2020的「今生」》的報導。

高健飛正在準備期末考試。此刻,身處老家雲南保山的他,比以往在北大校園裡更抓緊時間。他想儘快搞定,好騰出時間,接著給鄧曉晗補課。

鄧曉晗正在備戰中考,留給她複習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由於感染新冠肺炎,在武漢兒童醫院住院治療,她耽誤了不少功課,現在需要加倍努力。好在這幾個月以來,高健飛這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大學生,一直幫她答疑補缺。

兩人通過一個名為「壹桌計劃」的公益項目結識。這是一個由大學生自發組織,通過網課的形式,為以湖北地區為主的中小學生,提供免費在線家教輔導的志願服務活動。

「很高興見到你,但又不希望是以這種方式。希望你儘快回到生活正軌上來。」兩人第一次視頻通話,高健飛這樣對鄧曉晗說。

高健飛是「壹桌計劃」項目第一位授課的志願者。自2月底發起至今,已有來自國內外346所高校的2561名大學生志願者報名參與,558名中小學生接受輔導,其中221名學生來自抗疫一線工作者家庭或患者家庭。

 (小標題)伸出大手去夠小手

「壹桌計劃」發起人之一耿海天,是首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大三的學生。大學期間,他多次給中小學生當上門家教。2月中旬,有學生家長聯繫他,問能不能通過網課的形式,繼續給孩子當家教,這啟發了耿海天。

既然都是通過網絡,能教北京的孩子,就能教湖北的孩子。而且不光他可以教,很多閒在家無法返校的大學生都可以教。耿海天問了幾個同齡的好朋友,大家都覺得可行,便迅速行動起來。

學社會學的大學生負責策劃和調研,熱衷學生活動、參與過支教的大學生負責招募志願者,學編程的大學生負責寫程序匹配師生數據……3月1日,他們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出第一篇招募志願者的推送,24小時內,就收到了7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大學生的報名申請。

找到大學生志願者很容易,找到想要幫助的中小學生卻有點費勁。

家長為孩子無法返校上學而操心的報導,充斥著各類媒體。怎樣才能找到這些家庭呢?

「壹桌計劃」的另一位發起人,湖南大學數學系大三學生劉逸涵告訴記者,他們主要是想為湖北的孩子們提供幫助,尤其想幫到那些因父母在抗疫一線無法顧及孩子的家庭。因此,他們首先通過在湖北上大學或者本身就是湖北人的大學生,尋找湖北地區有需求的家庭。

可是光靠大學生之間互相介紹,難以觸達更多湖北中小學生家庭。於是,志願者們在網上搜湖北各城市的地圖,找到中小學校附近的小區,再上網搜那些小區所在居委會的電話,希望通過居委會,向小區居民宣傳推廣。

「學校附近的小區有些是學區房嘛,肯定會格外重視這事兒。」劉逸涵自以為分析到位,沒想到效果並不好,打過去的電話經常沒人接,接了也很少得到積極回應。

微信朋友圈、微博、知乎、嗶哩嗶哩……這些大學生志願者,又在他們熟知的網絡平臺上發帖推廣。耿海天、劉逸涵等幾個喜歡打籃球的大男孩,甚至跑到體育迷集中的虎撲社區去發帖。

好不容易拿到家長和學生的聯繫方式,最開始接觸時,對方多充滿戒備。有人小心翼翼地問,「會不會只是剛開始幾節課免費」;有人懷疑是詐騙,根本不聽他們說完,就把電話掛斷。

儘管頻遇閉門羹,但這些大學生的積極性並沒有受到打擊。耿海天堅持認為,很多家庭都有這個需求,只是難以接觸到他們。

 (小標題)灰暗日子裡的微光

楊之勇確實需要這樣的幫助。兒子雖然才念小學,但他們夫婦只有高中學歷,語文數學還能幫著看看,英語則一竅不通。兒子都笑他:「老爸連car這樣的單詞都不認識,更別說給我輔導了。」

兒子很爭氣,在班上一直考第一。但那畢竟只是湖北鄂州碧石鎮上的一所小學,學校條件有限,遲遲沒有複課,老師只偶爾布置些作業。楊之勇很擔心孩子的學業。

通過親戚介紹,楊之勇接觸到「壹桌計劃」項目。後來,有三位大學生先後給兒子上過網課,輔導英語的小老師還是英國杜倫大學的留學生。這是生活在小鎮上的楊之勇一家,此前很難有機會接觸到的。

「也許從家長的角度看,孩子需要有人輔導學業。但我知道,這種時候,孩子更需要的是陪伴。」耿海天說,自己此前做上門家教的時候,他的學生之所以喜歡他,除了功課能得到輔導,更重要的原因是,來了個大哥哥陪自己學習。

武漢某醫院兒科門診護士長張蘭,從1月21日抽調到抗疫一線,直到5月中旬才返回。幾個月來,她只能偶爾和女兒視頻通話。女兒問她什麼時候回家,張蘭無言以對,愧疚又擔心。

女兒上二年級,學業壓力並不大。張蘭主要是希望能有人陪陪孩子。3月初,得知「壹桌計劃」項目,張蘭立刻報名。一位南京大學的女生因此成為女兒的家教小老師。從3月初教到5月底,小老師每周安排兩節網課,為張蘭的女兒輔導語文和英語。

張蘭很快發現,女兒對小老師產生濃濃的依戀。再跟女兒視頻通話時,女兒竟然對她說:「媽媽,你安心工作吧,我有老師姐姐陪著呢!」

武漢解封後,女兒可以出門玩耍了,但到了小老師的網課時間,女兒就會主動回家上課。

由於到武漢音樂學院參加藝考,齊冉聞疫情期間被滯留在當地,無法返回家鄉福州。他和媽媽在武漢租了個一居室,那只是個落腳的地方,鍋碗瓢盆都沒有,疫情期間連吃飯都成問題。

齊媽媽告訴記者,她感覺那段日子完全是灰暗的。母子倆一天天枯坐在小屋裡,一句話都沒有。她不知道兒子在想什麼,也不敢把自己的焦慮說給兒子聽。但她知道這樣不行,面對高考壓力,處於叛逆期的兒子不能長時間關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

通過一個家長微信群的推薦,她聽說了「壹桌計劃」項目,於是為兒子報名找到了兩個家教小老師。「其實我並不奢望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他們能幫孩子提高多少文化課成績,就是希望能有同齡人陪他說說話。」

從此以後,小出租屋裡多了其他年輕人的聲音。幫齊冉聞輔導英語的小老師,是北大歷史系大一學生郭文昌,他是個非常開朗健談的男孩。聽到他與兒子交流的聲音,齊媽媽感覺生活中照進來一些光:「就像有鄰居把鍋借給我們,有陌生人在我們門把手上掛了幾個嶄新的口罩一樣,都是那段灰暗日子裡難得的色彩。」

 (小標題)跨越十幾年的傳遞

疫情期間,各種形式的網課滿天飛。無論是學校,還是各類教育機構,都提供了免費或付費的網課。有些家長生怕孩子在家耽誤學習,給孩子安排了滿滿當當的網課。在這種情況下,再給孩子找個大學生家教上網課,孩子願意嗎?

馬怡然起初確實感覺到,屏幕那頭的學生非常消極。

她通過「壹桌計劃」項目輔導的學生,是湖北宜昌某校高一的男生。家長告訴她說,孩子的基礎不太好,希望能從頭講一遍高一物理。

第一節課,整整一個多小時,男生一言不發,只「嗯」了兩聲。課講完,男生說了句:「老師再見」,就下線了。

馬怡然身處美國,正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是該校生物專業的一名大三學生。她手邊沒有任何國內高中物理的學習資料。

接到給宜昌男生講課的安排後,她上網下載高中課本,搜集相關習題,整理考點知識,還在各個視頻網站上瀏覽高中物理公開課的名師視頻,把適合這個男生水平的題目都摘了出來。

每上一小時課,馬怡然至少要用3小時準備。如此費心,得到的只是男生不到10個字的回應,「這說明我的方法不對,不適合他。」馬怡然有點沮喪,但沒灰心。

第二節課,她增加了一些和知識點相關的拓展內容,從定理定律被發現的故事開始講,並且注意將物理知識和日常生活現象相結合。她感覺男生似乎比上節課多回答了幾個「嗯」。

第三節課時,講到摩擦力,馬怡然用一級方程式賽車轉彎可能會側翻舉例,男生突然說,「我也看F1」。馬怡然很驚喜,他終於張口了!

臨下課,又提起F1,馬怡然跟男生說起自己在美國現場看比賽的經歷,男生話匣子總算打開了,還主動關心起馬怡然,問她美國那邊的疫情。道別時,也不再管她叫老師了,而是跟她說「姐姐再見」。

從那以後,男生和馬怡然的交流多了起來。他也會給馬怡然講自己知道的物理學家的故事。做習題時,遇到得意處,他還跟馬怡然說:「姐姐你先別講,先聽我給你講。」

5月底的一堂課,男生上得特別積極,馬怡然問他怎麼這麼有幹勁,他說知道這是最後一堂課了,想給姐姐留個好印象。

馬怡然把參與「壹桌計劃」項目當做自己報恩的機會。17年前「非典」時,她就是類似公益活動的間接受益者。

馬怡然是北京人,「非典」時只有4歲,但對那段日子印象極深。姨夫姨媽都是軍醫,很早就上了一線,表哥無人照看,只能暫住在馬怡然家。那年,表哥面臨中考,卻因焦慮恐懼沉不下心來學習,有時還會發脾氣,家裡氛圍相當緊張。

馬怡然的爺爺是大學教授,他請自己的學生幫忙想辦法。連續好幾個月,先後有4個大學男生通過打電話的方式,給馬怡然的表哥輔導功課。

眼瞅著表哥不那麼焦躁了,也不發脾氣了,家裡的氣氛也緩和下來。馬怡然打心底裡感謝四位素未謀面的大哥哥。更沒想到的是,表哥的成績大幅提升,考上了當年錄取分數線最高的北京四中。

當馬怡然得知「壹桌計劃」項目後,第一時間報名。雖然遠隔重洋,要克服時差和資料缺乏等困難,但她認定自己「必須要參加!我沒法當面感謝當年幫助我哥的那幾位大學生,現在我要以這種方式,把對他們的感激傳遞下去!」

楊之勇也希望兒子長大後像馬怡然一樣,能把這份愛心傳遞下去。他對記者說,他也知道,短短兩三個月時間,兒子並不一定能向小老師學到多少知識。「但是我覺得這種形式,給小孩的人生,上了很好的一課:讓兒子知道,即使在這種時候,也有人想盡辦法去幫助別人。希望他長大以後,也能成為這樣的人。」

 (小標題)不再感覺「無能為力」

高考前一個月,馮芝傑仍在接受「壹桌計劃」家教小老師的輔導。三個多月來,她的高考模考成績提高了100多分。原先認為考上華中科技大學是難以企及的夢想,現在看來夢想有望實現。

馮芝傑疫情期間並沒有被封在家鄉武漢,因為提前到北京參加藝考美術特訓,就滯留在了北京親戚家。

讀大學的表姐推薦她通過「壹桌計劃」找個網絡家教,她起初有些不情願,沒想到小老師們特別認真,準備藝考耽誤的一些基礎複習,小老師們耐心地幫她補了起來。

有時課上沒有解決的問題,小老師還會在課下專門寫PPT、錄很長時間的視頻把問題講透,傳給馮芝傑,還反覆叮囑她:如果有什麼不清楚的,可以隨時再問。「他們這樣耐心地陪著我、督促我,我也不忍心辜負他們,自己要更努力才是。」

高健飛並不認為自己給鄧曉晗當義務家教,只是單純地付出,他覺得自己也有很多收穫。「它讓我總算能為疫情做些有意義的事,也讓我體會到自己身上肩負的社會責任。」

雲南保山老家,疫情並不嚴重。參與到「壹桌計劃」項目之前,每天變化的確診病例,對高健飛來說只是一串數字。直到開始給鄧曉晗上課,接觸到處於疫情中心的武漢人,他才對疫情有了切身的感受。

王潤昕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杜克大學留學,她也曾像高健飛一樣,感覺自己距離疫情很遠。

國內疫情暴發之初,身處海外的王潤昕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參與創建「壹桌計劃」項目後,她感覺自己真正參與到了戰疫行動中,而不是遠遠地看著無能為力。

劉逸涵告訴記者,參與「壹桌計劃」項目的大學生志願者,說起參與初衷時,多數提到自己在疫情期間的無力感。「每個人都想做點什麼,但實在想不出來能做什麼,感到無力又痛苦。」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大一學生林洺桐,是一名入黨積極分子。學校曾組織黨員為湖北抗疫捐款,林洺桐也把錢匯過去,卻被婉拒,說暫時還不能接受入黨積極分子的捐款。林洺桐多少有些沮喪。

通過參與「壹桌計劃」,林洺桐為湖北宜昌一位高三女生輔導數學和政治。每周和她隔著屏幕同在書桌前學習,聽她講自己的學習困惑和高考目標,給她講答題技巧並為她打氣,總算實現了自己「幫到湖北」的心願。

黃瑛在首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讀大三,她雖然學醫,但距離能親自上一線抗疫還很遙遠。疫情期間,她在「壹桌計劃」項目當助教志願者,幫小老師和學生家長們溝通聯絡。其中有幾位家長是湖北地區醫護人員,這讓黃瑛感到自己也能為前輩們幫上忙。

「他們在前方用專業能力保護我們,我們在後方以這種方式支持他們,感到自己也是有力量的,在這場疫情面前,並沒有束手無策。」黃瑛說。(應採訪對象要求,鄧曉晗、張蘭、齊冉聞、馮芝傑等為化名)(完)

相關焦點

  • 大學生志願者王瑞佳:給留守兒童輔導功課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陳泉 通訊員郭玲)3月3日上午,武漢開發區(漢南區)鄖陽村志願者王瑞佳在為村民配送物資的時,看到肖奶奶正在為輔導孫女曦晨的功課發愁,上前詢問得知,孩子父母在外地,老師布置的作業老人輔導不過來,孩子也不會,於是王瑞佳主動提出幫孩子輔導功課。
  • 「小雛菊」志願輔導 紮根社區花開「線上」
    有時回到家,孩子都已入睡。我們希望通過將線下輔導搬到線上的方式,為學生家長們解除課業輔導的煩憂。社區『小雛菊』計劃成立的初衷就是關愛轄區兒童,在教育陪伴中為兒童們提供最暖心的守護。」社區「小雛菊」計劃負責人陶玲莉介紹道。
  • 湖大學生領銜「壹桌計劃」
    2月23日,一個名為「壹桌計劃」的大學生公益項目開始萌芽,起初,它並不「起眼」,只有包括湖南大學數學學院大三學生劉逸涵和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的8名夥伴,但在他們的自發組織與宣傳下,前後有國內外254所學校的學生陸續集結於這張「線上」書桌周圍。
  • 【巾幗抗「疫」志願者篇】吳雨溪:女大學生的志願者日常
    【巾幗抗「疫」志願者篇】吳雨溪:女大學生的志願者日常 2020-03-16 2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春戰「疫」| 岱嶽區大學生志願者在行動(三)青春風採
    在這關鍵的防線上,岱嶽區大學生志願者「逆行」的身影出現在各個社區(村)防疫一線,為這場戰鬥注入了新生力量。下面就跟隨團團一起,看看返鄉大學生志願者們的風採吧~田宇魯東大學♥報到社區:粥店街道大河社區♥服務簡介:「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
  • 阜陽師範大學志願者開展線上教育幫扶 為戰「疫」注入青春力量
    阜陽師範大學志願者開展線上教育幫扶 為戰「疫」注入青春力量 2020-05-26 09:52:22   來源:安青網
  • 湖南大學學生志願者劉逸涵的抗疫故事:「力所能及便竭力為之」
    >「我們搭建了一張安靜的『書桌』,為湖北一些中小學生提供大學生一對一在線輔導。1999年出生的劉逸涵是一位公益達人,曾多次舉辦線上線下公益活動,有過支教等志願服務經歷。今年2月,劉逸涵與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的8名夥伴,發起了名為「壹桌計劃」的大學生公益項目,目的是招募大學生志願者,為湖北抗疫一線工作者家庭、患者家庭的孩子以及畢業班學生,提供免費的一對一網絡學習輔導。
  • 疫情下的網課,這群老師一句話解家長後顧之憂:你們放心,孩子交給我!
    黃曉磊組織二(2)班醫護人員父母給孩子寫信,9封來自抗疫一線的真情家書令人動容,更讓孩子們感受到父母的偉大。為了幫助醫護家庭解除後顧之憂,老師們除了手把手教孩子們使用各種設備上網課、上傳作業,還特地建了「醫護子女群「,每天反饋孩子的學習狀況。「這些醫護工作者真是了不起啊!他們每天連軸轉,但都會抽出時間來關心孩子的生活、學習。
  • 大工青年為一線戰「疫」人員子女義務在線輔導
    這場全民戰「疫」行動中,大連理工大學的團員青年們也迅速行動、為愛集結。2月9日,大連理工大學通過團委微信平臺,發布了為防控疫情一線工作人員子女提供義務在線輔導的公告,在校內招募百餘名志願者,用實際行動助力戰「疫」。公告發布40分鐘後就招募完成。沒有入選的學生紛紛留言,期待加入未來第二期的志願服務活動。
  • 自製科普視頻 為援鄂護士孩子輔導功課……疫情下的孩子們懂事兒了!
    大四學生為援鄂護士孩子輔導功課65天疫情期間,大孩子們除了趁著難得的假期,好好陪伴家人,也在默默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後又給社區的中小學生們開設了5堂網課。第二件事情就是有認真地陪伴我的小侄女。大四學生唐張超回老家探親時發現,鄰居小孩邵禹涵的媽媽跟著援鄂醫療隊去了武漢,爸爸又出差在外。於是他就主動留在爺爺奶奶家,為禹涵輔導功課。從數學、語文到英語,一教就是65天。
  • 輔導班線下報名遇冷 線上搶課火爆
    12月23日,德州市中小學放假時間確定了,可在此之前,家長們早已開始在網絡上「搶課」,力求讓自家孩子的寒假過得充實。記者調查發現,相較往年,今年線下寒假班遇冷,線上輔導班火爆,各教育機構搶奪市場,課程報價也越來越優惠。資深教師提醒,寒假班報名勿貪便宜求多,線上學習更應擦亮眼,適合學生特點最重要。
  • |美麗「疫」線系列報導之(三十一)青春「疫」線上的「藍精靈」
    青年志願者上門登記居民信息奮戰「疫」線 青年志願者們服從全縣統一安排,嚴格落實防控措施,積極參與到防控宣傳、入戶走訪排查、值守卡口出入登記等防控工作中,協助社區工作人員摸排走訪21360戶,發放宣傳資料1萬餘份,電話訪問280戶,為群防群治、聯防聯控貢獻了青春力量。
  • 如你所願|小志願者要輔導英語,齊魯志願者報名幫醫護人員圓心願
    只要醫護人員有需求,幫助一線醫護人員家庭照顧孩子、照顧老人,在線上陪伴小夥伴,為這些家庭的孩子們提供線上陪伴,為醫護人員家庭包水餃、豆沙包……志願者們表示,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表達對一線醫護人員的致敬之情。同時,作為齊魯志願者民間手工藝專家庫的成員,大家也紛紛表示願意製作一些精美的手工藝品,送給一線醫護人員和家屬們,幫助他們圓夢,向他們表達敬意。
  • 美媒:美國華裔初中生發起免費網課 輔導低收入家庭孩子
    因為發現低收入家庭孩子成績跟不上,東灣聖拉蒙初中華裔學生李曉琳和3個同學馬利克、卡亞瑞和加比一起,免費給幼兒園到六年級的孩子們,一對一網絡輔導科學、數學、語言藝術、西班牙語和歷史課程。李曉琳平常喜歡參加辯論比賽。辯論會針對不同的主題,要做背景研究和數據搜索,而在研究疫情影響時,真實情況讓她非常震驚。
  • 戰「疫」一線鮮亮「志願紅」 記呼蘭區三支志願者隊伍
    黑龍江日報2月24日訊 2月17日,在呼蘭區一處防控卡點上,青年志願者張鑫磊過了一個難忘的生日。負責後勤的志願者們用大家的早餐——蛋黃派,給他做了非常時期特殊的生日蛋糕,送到了他堅守的崗位上。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由區委組織部、區委宣傳部、區文明辦、團區委共同組織的呼蘭區志願者們,在寒風中為民堅守、危險中為民護航。
  • 廣州青年志願者專題戰「疫」歌曲及MV《守護》正式上線
    金羊網訊 「希望疫情早日過去」……4月17日,在戰「疫」歌曲MV《守護》的最後,青年志願們紛紛面對鏡頭表達自己的心聲。據介紹,為弘揚新時代青年志願者精神,團市委、市志願者行動指導中心聯合廣東網絡廣播電視臺、觸電新聞、花都區團委、廣州市匠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製作發布廣州青年志願者專題戰「疫」歌曲及MV,利用音樂致敬戰疫一線的青年志願者,歌頌讚美每一個志願者的無私奉獻和大愛精神,用音樂的感召力量傳遞情感、傳播正能量。
  • 網課沒效果?學生要求家教,家長:不行
    在一次次被挑動神經,搞得人心惶惶之後,大多數學生和家長已經對三月份開學不抱期望,轉而專心跟隨學校網課進程線上學習。但與大學生和幼兒園的小朋友不同,面臨升學壓力的初三高三學生每日如坐針氈,單純的網課已經不能撫平他們的煩躁,為了提升成績絞盡腦汁,逐漸把目光投向了課外培訓機構。
  • 浙商大教師搭起山區支教「雲平臺」,一對一輔導430名中學生
    為了保障該校線上英語教學的全覆蓋,不讓一個孩子掉隊,這幾天,浙江工商大學外語學院推出「心譯雲南」小程序,通過這個小程序,大學生志願者可以在線提交申請,在通過面試後,就可以與被幫扶中學生對接,進行教學輔導。
  • 致敬戰疫青年志願者
    2月底,她又被調到縣防疫指揮部協助登記出縣境人員,工作的地點是一個臨時搭建的場地,所接觸的人更加複雜,人流量更大,工作任務也更艱巨。「一件事,要麼選擇不做,選擇了做,那就要把它做到最好。」這是張妍對待工作的態度。「沒有父母的催促,也沒有丁零作響的鬧鐘,每天早上卻能從床上準時爬起來,開始忙碌而充實的一天。因為我知道自己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它能給我帶來充實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