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名字的由來,為避太子名諱而修改

2021-01-08 剃度蓮臺

詩中是說元宵之夜的繁華京城沒有等來應來的月光,想是嫦娥害了羞,不肯移開鏡子露出臉龐,還特意遮掩了一層輕柔的雲彩。

七絕雖然短小,卻已經屬於近體詩了,對聲律有著嚴格的限制,更何況明清時代人們的口音早就變了,但寫詩填詞還必須依照唐宋的發音,便免不了許多死記硬背的功夫。詩歌本就是戴著鐐銬的舞蹈,鐐銬越重,舞者越可以盡展才華。

十歲的小冬郎已經掌握了近體詩的寫法,熟悉了平仄音的錯綜變幻,背熟了唐宋的漢字在韻譜上的發音,流暢地化用古語,於是戴著所有的這些鐐銬,仿佛無拘無束一般抒寫著天才詩人的想像力。

同一天裡,冬郎還寫過一首《上元即事》,渲染元宵之夜的璀璨燈火:

翠【造字:耳+毛】銀鞍南陌回,鳳城簫鼓殷如雷。

分明太乙峰頭過,一片金蓮火裡開。

這首詩雖然寫得平平,但足以告訴我們:小冬郎的閱讀量此時已經相當可觀了。他會用「翠【造字:耳+毛】」這樣的生僻字眼,會用「鳳城」這樣的詩歌套語,會用「太乙峰」和「金蓮」這樣的典故,而「殷如雷」這個比喻則說明他已經學過《詩經》了。

就在這短短的幾句詩裡,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小冬郎過人的聰慧和努力,也看到了明珠夫妻為了兒子的教育花費了多大的心思。百姓們總是出於酸葡萄的心理相信著「豪門子弟多紈絝」,殊不知越是豪門,越可以並捨得在子弟的教育上花費血本。明珠的傾力投入,真的把冬郎培養成了冬郎。

也許是有意,也許是巧合,作為旁觀者的我們畢竟不得而知,只有驚嘆著在容若身上,無論大號還是乳名,都像讖語一樣昭示著他的一生,糾纏著他的一生。

關於容若的名字,這裡還要交代兩句後話:在容若已經二十多歲的時候,康熙皇帝立了第二子為皇太子,皇太子乳名保成,和容若的名字裡都有一個「成」字。於是為了避皇太子的名諱,已經沿用了二十多年的「成德」便被改為了「性德」,這就是那個最為我們熟悉的名字:納蘭性德。直到第二年,保成改名胤礽,「性德」才恢復為「成德」。

所以,「性德」這個名字其實只用了一年而已,我們稱呼公子為納蘭性德實在沒什麼道理,只是約定俗成罷了。

至於公子自己,每每在署名的時候總是署作「成德」,或者效法漢人的稱謂,以「成」為姓,另取「容若」為字,署作「成容若」,他的漢人朋友們也往往用「成容若」這個名字來稱呼他。在這樣一個純漢化的稱謂裡,昭示的是容若對文化血脈的強烈認同。

是的,按照漢文化的傳統,儒家經典《禮記》裡早已講過「二名不偏諱」,也就是說,對兩個字的名字,如果言語或書寫中只用到其中的某一個字,就不必避諱。皇太子既然乳名保成,只要別人的名字不是同時含有「保」和「成」這兩個字就是可以的。滿人摧殘了漢人的文化,卻把漢文化中強調君臣父子秩序的內容拿過來變本加厲。容若看得清楚,這不過是權謀治術而已,而他自己作為一名真正的對漢文化的傾慕者,只要還有一線餘地,就絕對不願接受那些變了質的漢文化。

關於「成德」這個名字,還有一層很重的疑雲,是連容若自己都解釋不清的。少年時代的容若就已經學習過儒家的許多經典了,有一天他學到《儀禮》,看到其中有「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的句子,這是古代貴族子弟的成人禮(冠禮)上接受的祝詞,意思是說:「在這個良辰吉日裡,為你加冠,表示你已經進入成年。希望你從此以後拋棄童心,謹慎地修養成人的品德,這樣你就可以順順利利地得享高壽和洪福。」在雙行的小字裡,鄭玄和賈公彥這兩位前輩大儒明明白白地注釋著:這是行成人禮的時候對貴族子弟告誡和勸勉的話,告訴他們只要拋棄童心,像一個成年人那樣遵守綱常秩序,就可以享洪福、享高壽。

容若早就聽父親講過自己名字的來歷,在此之前,他一直以為「成德」二字就是《易經》裡的名言,所謂「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父親一直在這樣叮囑自己,自己也一直在這樣期待自己。但是,「成德」二字竟然也在另一部儒家典籍《儀禮》當中出現,說的卻是「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容若不免有些遲疑:「照這麼說,如果我拋棄不掉童心,不能像一個『標準的』成年人那樣在綱常禮制裡規規矩矩地待人處事,我將來就不會有福有壽嗎?」

這個疑惑,不知道容若有沒有對旁人講過,他只是把它悄悄地記在筆記裡,也許不久就忘記了,只是在將來每一次遭受命運捉弄的時候又陡然想起。而在我們這些深愛容若的旁觀者看來,「成德」二字果真是一句讖語--容若始終都不曾拋棄他那顆比世界更要寶貴的童心,也實實在在地為這顆童心付出了太過慘重的代價。

我們眼睜睜看著容若的一生,仿佛是一個純真的孩子,赤身露體地走在命運的叢林裡。

容若讓我想到達達主義。

達達主義,一戰期間誕生的一種藝術流派,宣稱文藝創作應屏蔽思想幹擾,只表現感官接觸到的直接印象。

達達,源於法語「dada」,意為兒童玩耍用的木馬,讀音模仿嬰兒的呀呀學語。人在嬰兒時期還未被文明汙染,對周遭事物的反應單純而直接,不加掩藏或修飾,帶著近乎野性的真摯。達達,人一生最初的發音、最後的實話。

相較於主張否定與破壞一切、有些簡單粗暴的達達主義,我以為容若更能代表「達達」二字,終其一生,他都在實踐孩子的藝術:放棄理智與邏輯,忽視人類社會道貌岸然的生存規則和價值觀,聽從感覺的蠱惑,讓心靈成為指引。

要糖果和遊戲,不要算計。

孩子並不多。在冷硬現實的獵殺下,孩子成了稀缺品。不要蔑視曾經幼稚的自己,就算對過去的天真無法欣賞,至少可以懷著憑弔的心情。

[小考據]十歲的納蘭詞?

在容若的文集當中,寫上元月蝕的除了這裡提到的兩首七絕之外,還有一首詞:《梅梢雪·元夜月蝕》:

星球映徹,一夜微褪梅梢雪。紫姑待話經年別。竊藥心灰,慵把菱花揭。

踏歌才起清鉦歇。扇紈仍似秋期潔。天公畢竟風流絕。教看蛾眉,特放些時缺。

這首詞的大意是:京城的元宵之夜到處都是花燈和焰火,梅梢的積雪竟在這一夜裡微微地融化了一些。廁神紫姑正欲與人訴說多年的離情別緒,嫦娥卻正在懊悔著當初偷了仙藥獨上月宮,不願揭開鏡面見人,所以月華被深深地掩住了。但很快地,驅逐天狗的銅鑼聲停了下來,月亮又露出了臉來。地上的人們手拉著手,腳踏著節拍,再次把歌聲唱響,天上的月亮也恢復了七夕時候的明豔皎潔。都是因為天公的風流啊,為了看一眼月兒那彎彎的蛾眉,特地製造了這一次的月蝕。

本文選自《納蘭容若詞傳》,如有侵權,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閒話黛玉避母名諱
    冷子興聽聞笑語:林小姐之母,身出賈府,單名一敏字,小姐這是避母名諱呢!哦,賈雨村這才恍然大悟!避父母及諸大人名諱的事,在古代是件小之又小,卻又不能不嚴肅對待的事。這事往大了說,是孝親文化的精義所在,小了說,反應個人的內在修養和禮貌。實際上,沒有人誰不喜歡真正有修養有禮貌的人的。而這,可以從賈府上下歡喜黛玉上得到驗證……當然!
  • 古代的一些「避名諱」事件,你現在還知道幾個?
    糟粕中有一種那就是「避名諱」。名諱的歷史非常悠久,在先秦時期就存在了。《禮記》中記載,臣子的兒子起名不能和世子重名。《公羊傳》記載,名諱主要是為了尊敬尊貴的人、賢明的人和親人,本意是好的。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演變,越來越離譜。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皇權變得至高無上。關於名諱的講究也越來越苛刻。一些物品的名字也不能和皇帝甚至皇后的名字重合,甚至諧音也不行。
  • 古人的自我折騰,因避名諱鬧出的歷史喜劇和悲劇,其原因值得深思
    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古時候的人們講究「避諱」,實質上這是古人的自我折騰,但是「避諱」的影響相當深遠,就是擱在現在,現代人們亦如此,比如現在家裡小孩取名字,名字裡肯定不能和長輩有相同的字,這已經是潛移默化的一件事了,只是有區別的是,古人的名諱是兩個意思,「名」是生前的稱謂,「諱」是去世以後的尊稱
  • 浙江十一個城市的地名由來,你的家鄉名字是怎麼來的呢?(下)
    上文提到了浙江五個城市名字的由來,下面筆者將為大家介紹浙江剩餘六個城市的地名由來,希望各位讀者可以對自己的家鄉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喜歡筆者的文章,希望你們可以幫我點個關注哦。衢州的地理位置在古時候便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不過「衢州」的名字倒沒有過多的演變過程,衢州一開始本是婺州的一部分,唐朝時期從婺州分出一部分設為衢州,「衢州」這個名字從唐朝一直沿用到現在,不過「衢州」的名字來由倒是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說唐高祖時期,派尉遲恭來此地修建城池,當地的百姓為了感謝他,從三衢山上接泉水來釀酒敬給尉遲恭,尉遲恭便提議說取三衢山的衢,設此地為衢州。
  • 給孩子起名,你會用父祖輩的名字嗎?談歷史上的名諱習俗
    在博文中,他為孩子起名為何廣燊。其中的燊字正是來自孩子祖父的名字。何猷君在博文中稱,這是自己父親給自己兒子最貴重的禮物。給孩子起名,用長輩的名字,在現代其實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比如前. 總. 理LP,就給一個兒子起名LXP。再如Mao.新.宇之子名為Mao.東.東。
  • 我國名諱習俗的形成,以及在現代考古學中的實際應用
    如在東漢時期,為了避劉秀名諱,將「秀才」改為「茂才」;清乾隆曾下詔,春節的門聯中不許有「五福臨門」四字,就是為了避諱順治帝福臨之名。  (二)、諱長官:即下屬要諱長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最有名的是陸遊《老學庵筆記》記載,田登做州官時,規定要避諱他的名字。於是正月十五放花燈告示上公布:「本州依照慣例,放火三天。」
  • 馬拉度納私人醫生求救電話曝光 全程避談老馬名諱
    接線員:你好,急救中心。盧克:你好。可以立刻派一輛救護車來聖安德雷斯嗎?接線員:具體位置。
  • 紅樓夢:賈璉和賈琮為什麼沒有避皇子永璉和永琮的名諱?
    小紅原來叫紅玉,因為犯了寶二爺的名諱「玉」字,所以改名小紅。這是避尊者諱。 為什麼賈赦的兒子不避諱乾隆皇帝兒子的名諱呢? 第一,《紅樓夢》成書年代早,與皇子同名純屬巧合。 《紅樓夢》的成書年代也許不是我們熟知的乾隆年間,而是在康熙年間。以胡適為首的新紅學認為《紅樓夢》成書於乾隆朝中期,而以蔡元培為首的舊紅學認為《紅樓夢》成書於康熙朝。兩個成書時代相差百年。
  • 她是賽西施,因為避名諱改名沈傲君,結婚後身材發福大變樣!
    她是賽西施,因為避名諱改名沈傲君,結婚後身材發福大變樣! 《神醫喜來樂》裡「食為天」的飯館老闆賽西施大家都有印象吧?咱們今天說的這位主人公就是她,她原名叫做趙燕,因為避諱趙薇演的小燕子,於是就改名叫沈傲君。
  • 犯了皇帝名諱,嫦娥也得改名,漫談中國古代避諱文化
    意思是掌管禮儀的太史,拿著簡冊文書向天子進奉報告時,應避諱先王的名字、忌日及國家兇、災、憂患事件。不過與後世相比,當時的避諱規則並不嚴格,《禮記·曲禮》規定:禮不諱嫌名,二名不偏諱。「嫌名」指與人名字讀音相近的字。「不諱嫌名」便是說,避諱時只需避本字,而不用避同音字。
  • 為何清朝皇室取名字,都愛用生僻字?
    每個孩子呱呱墜地,都將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名字伴隨一生,所以每個父母都會絞盡腦汁,將自己的美好祝福和期望用最合適的漢字來表達,所以說取名字其實更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為啥清朝皇室取名字都愛用生僻字呢?
  • 納蘭明珠因參與朋黨之、爭權奪利,觸害到了朝廷什麼利益?
    相信大家即使對於納蘭明珠這個名字不太熟悉,也一定聽過「葉赫那拉氏」這個姓氏,我們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便是葉赫那拉氏家族中的一員。納蘭明珠的祖父名叫金臺吉,是葉赫那拉氏統領,父親尼雅哈是佐領,並且皇太極的生母又是祖父金臺吉的妹妹孟古哲哲。
  • 古代為何要避開帝王的名諱?告訴你名字到底有多重要!
    閣下何不隨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相信大家都知道,古代的人們起名字是要避開那些古代帝王的名諱的,這個規矩就連那些古代的聖人們都不能避開。那麼為什要這樣做呢?其實裡面呢是大有講究的。而且這種情況在東西方都是有表現的。只不過是表現的方式不同而已。
  • 納蘭一生,半世性德,半世容若.
    因為是長子,父親納蘭明珠寄予他更多希望,《易經》有云:「君子以成德為行。」故名為納蘭成德,乳名冬郎,後因皇太子取名「保成」,為了避諱,改名性德。據統計,納蘭現存349首詞作中,有近一半,是為亡妻盧氏所作,有些人、有些事,失去了才發現,早已情入骨髓,難以割捨: 《南鄉子•為亡婦題照》淚咽更無聲,止向從前悔薄情,憑仗丹青重省識,盈盈,一片傷心畫不成。別語忒分明,午夜鶼鶼夢早醒。
  • 古代避諱用字多,武周時期一手抄本疑似避皇帝之名諱,專家這麼說
    古代用字十分講究,尤其是要避諱統治者的名字;一些皇帝、太后等人不喜歡的字也要避諱;這就導致一些文章、手抄本出現用同音字代替某些字的現象;這樣一來,一些文章的意思就難以理解了;尤其是過了千百年之後,考古專家往往被文獻中的一個字或者一個詞難倒;敦煌出土的武周時期文獻中,就出現了一個難以理解的詞
  • 他的名字有沒有犯皇上名諱?
    小允子有沒有犯皇上的名諱?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弄清楚一件事,就是小允子的名字是否犯了皇帝的名諱?在劇情的歷史背景中,雍正叫胤禛,他的兄弟們胤X,雍正成為皇帝後,他的其他兄弟就把第一個字改為「允」,所以小允子是肯定不犯皇上的。
  • 分分鐘慘死N回,清朝帝王的名諱太坑了!
    「那得問你爹,為啥要給你起這麼一個大逆不道的名字。」 王錫侯,去掉中間的「錫」字,即為王侯,難逃謀反之嫌。 別撇嘴,這是一樁真實公案,絕非編段子,扯閒篇兒。而更扯的,還在後面呢。
  • 乾隆帝后妃中唯一來自納蘭家族的嬪妃是誰?
    但納蘭明珠是一個聰明的人,他靠著自己的智慧受到了康熙帝的信任和重用,除了這之外,納蘭明珠還有三個優秀的兒子,今天要說的這位乾隆帝后妃中唯一來自納蘭家族的嬪妃就是納蘭明珠第三子揆方的孫女,也就是納蘭明珠的曾孫女,她就是乾隆帝的舒妃葉赫那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