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點擊上方藍字「大手牽小手」關注即可!
在成長過程中
一起分享專業、實用、有趣的親子新知與體驗
大手牽小手,幸福向前走!
HABA、ThinkFun、GOKIDS、SmartGames、AMIGO……這些鼎鼎大名的世界著名桌遊品牌,德國心臟病、卡坦島、眼明手快、狼和小羊、帽子戲法……那麼多絕世好桌遊,究竟好在哪裡?應該怎麼挑選最適合孩子的桌遊?同一款桌遊應該怎麼玩才更對路?……
在「大手牽小手」的專家智囊團裡,有一位資深的幼兒園名師,她曾擔任上海多家一級幼兒園的邏輯思維課程特色老師、曾獲得雙美杯教學活動設計一等獎等獎項,在學習力、注意力、兒童遊戲化教學等方面有非常豐富的經驗,許多知名幼兒園的邏輯思維課程就是她來研發的。
孩子的聰明是靠玩出來的,而這位老師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桌遊對兒童心智能力的綜合開發具有莫大的幫助!今天,「大手牽小手」就獨家邀請這位名師來獨家詳析,從這十幾年的觀察、評測和實踐中,對兒童桌遊的乾貨經驗!
因為多年擔任幼兒園邏輯思維課程開發工作,許多家長都希望我推薦一些邏輯思維、數學類的書,或者是培訓機構,但其實對於幼兒來說,最好的邏輯思維訓練是通過遊戲來進行的。
3~7歲的學齡前幼兒正處於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處於直覺行動思維階段,他們的思維和遊戲直接依賴於玩具。喜歡遊戲是幼兒的天性,幼兒遊戲蘊藏著發展的需要和教育契機。發展的多樣性、差異性,自然性等特點在遊戲中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
然而,玩具和遊戲都有很多種,為什麼我最後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桌遊上?
這是因為,桌面遊戲操作性強,重視群體間的交往性互動,能滿足不同年齡段幼兒活動的需要,不僅有助於提升幼兒思維、啟發心智,更能培養其感知能力、生活能力、認知能力和交往能力。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桌遊適合的年齡段其實跨度很大,很適合全家晚飯後一起玩,享受高質量的親子陪伴時光。
但許多家長在選擇桌遊的時候也會陷入一些誤區,比如希望一套桌遊解決所有問題,或是只注重知識輸入性的桌遊,問「哪套桌遊最能練思維?」,亦或是買回來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一起玩……
而以我這麼多年來,帶領一屆又一屆孩子們一起玩桌遊的經驗來看,其實桌遊最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恰恰是在這個過程裡,很多問題會暴露出來,也能通過玩桌遊的過程,把孩子所需要的能力,一點一滴構築起來。
十幾年玩桌遊,積累了很多經驗心得,手手君邀請我分專題和大家一起分享下。今天就從第一篇開始吧~
孩子一開始是沒有規則意識的,想喝奶了就哭,想睡覺就哭。然後發展到依從階段和認同階段。
在依從階段時,孩子僅僅以外部規則為條件執行自己的行動,成為一種他律——想喝奶就要等,等就是規則;進入學校,要發言就要舉手,規則要求這麼做。隨著幼兒對規則的認同和內化,慢慢的形成一種自律。
而桌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建立孩子的規則意識。
比如,在桌遊中有很多基本規則,像輪流等待(《飛行棋》),或不能事先偷看自己的卡片(《德國心臟病》)、輪到自己才能打開彩色的蓋子(《狼和小羊》)等。
德國心臟病
遵守遊戲規則,聽上去是很簡單的事,但在玩桌遊的過程中,你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違規」案例。
比如,隨著遊戲難度增加,有些孩子會忍不住偷看求勝;還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忘記了,會主動去幫孩子打開,這就等於告訴了孩子,我可以違反規則。
所以從這麼小的細節就能看出,這個孩子周邊的環境,是否有助於他建立規則意識。
很多家長對「情緒」兩個字本身就抱有負面理解,覺得孩子有情緒了一定是不好的,其實情緒是一種本能,也分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孩子只有正確認識了自己當下的情緒,才能有進一步控制情緒的能力。
我們常說,要讓孩子有健康的心理,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讓孩子對自己的情緒有清楚的認知,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做到控制情緒。
孩子小的時候,只會告訴你「我開心,我生氣」,對自己的情緒認知還不夠,需要家長做一個引導。
而在玩桌遊的過程中,孩子在最放鬆的環境下會出現各種有趣的情緒。
比如遊戲《餵飽怪物》中,遊戲規則是拿著勺子、把食物餵給怪物,但會需要小朋友用不同的方式給怪物餵食,學兔子跳、扭屁股、轉呼啦圈等等。
有次,有個女生怎麼都不願意按轉盤上的指示(大風吹轉圈)的要求送食物,出現了害羞的情緒,老師就幫她分析原因,為什麼她不願意。
經過溝通發現,第一,她怕勺子裡的食物掉落,影響遊戲勝利;第二,覺得動作醜,怕被大家嘲笑。
老師就問她,你是不是覺得有點害羞,於是鼓勵大家和她做一樣的動作,並為她加油。通過大家的鼓勵幫女生克服害羞的心理。
餵飽怪物
還有一次,和孩子們一起玩桌遊《指定動作》,卡片上的手套著不同的指環,可以鍛鍊孩子的精細動作和左右手協調能力。
指定動作
小朋友們一開始套得很熟練,但有一個小朋友明明記住了,可要到套的時候卻忘記了,拿著指環卻怎麼也套不上,因為小手一直在抖,老師就問他,你是不是緊張?不如我們甩甩手,深呼吸。
這樣做的目的是幫助孩子認知情緒,告訴孩子,可以有克服情緒的方法。
不同的心理情緒會影響我們的生理動作,情緒的認識和控制,實質上體現的是情緒與認知、意志的關係,它體現著心理過程的協調發展。心理和生理是相通的,家長可以觀察一下孩子在桌遊時表現出的生理動作,來幫助孩子分析和調節心理情緒。
要求孩子有好的社交性行為,首先要有好的自我認知,然後才能發展出共情與交往。如果我們要求孩子幫助別人,但自己卻沒有以身作則,他不知道需要去幫助別人,孩子自己並沒有自我認知,沒有產生共情,也就沒有社會性的交往行為。
改變環境可以重塑一個人的行動習慣,這個環境,除了家庭環境還有同齡人環境。在非洲有一句諺語叫:「培養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孩子們和孩子們玩耍,孩子們到別人家串門,這些社交的經驗,對他們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為孩子創造合作類的遊戲,讓他們有共同的目標,大家一起思考,一起合作,一起玩,沒有人會從這個遊戲中中途出局。
在合作遊戲中,遊戲很自然的創造中出一個社群,在這個社群中孩子們可以建立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鼓勵孩子彼此幫助,表達自己意願,學會交流與溝通。
比如,《貓和老鼠》,要求四隻小老鼠共同收集奶酪,在版圖上除了可以得到奶酪,也會驚醒小貓,如果小貓被驚醒了就會來偷吃奶酪。
小朋友要在地圖上探索,會有四張步數卡片,輪流做隊長,按順時針選卡片,一定會有小朋友沒有卡片可選,只能拿剩下的卡片。
遊戲最後問小朋友,你拿到的卡片是你想要的嗎?很多小朋友說不是;
那為什麼沒得到想要的?因為被別人拿走了;
那你有沒有主動告訴別人,你也想要那張卡片?
家長要告訴他如何主動表達,表達的方式方法,還要鼓勵孩子要替他人著想。
貓和老鼠
再舉個例子,《迷犬知返》,這是一個幫助小狗回家的遊戲,途中需要工具幫忙並且工具有限。
在一次遊戲中,有個孩子需要藉助另一個孩子的道具,但對方拒絕了。
我就問那個孩子,為什麼他選擇拒絕,他說自己覺得道具很好玩不願意借。
我就和他來分析了下,「你覺得好玩這並沒有問題,但問題是,你的同伴需要幫助,大家想要遊戲獲得勝利,當你的目標和大家的目標有矛盾的時候,如何進行衝突管理?你想要幫助大家獲得遊戲勝利嗎?如果大家沒有道具,這個遊戲會有什麼可能性呢?」
道理一說通,孩子立刻就明白了,同意借了道具。
迷犬知返
我們每個人都有本我,當本我與大家的意願發生矛盾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協調自己。
家長可以在桌遊玩的過程中,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教會他這樣的本領。
這一點中,特別是後半條的邏輯思維能力被大多數的家長所重視,桌上遊戲確實可以很好的提高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比如在一款《怪物推推樂》遊戲中,小朋友用道具把怪物運送舞臺中間,如果在推的過程中卡片掉落,則無法獲得卡片,別的小朋友則獲得該卡片。
我問小朋友,你會選擇推什麼樣的怪物?他說,「我們肯定不希望讓怪物掉下去」,有的小朋友馬上和最後的分數結算聯繫起來,告訴我推小的,這樣別人得到的卡片小一點,這就是一種因果關係的連接。
此外,還有很多遊戲直接提高孩子的空間想像能力、數學運算能力等。
怪物推推樂
但其實,我更看中這一條中前半條:獨立思考的能力。
現在很多小朋友有很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卻依賴性過強,只有父母陪同,或老師認可,才能完成遊戲或一些別的事情。
表現在小學低年級開始,明明可以自己完成的作業,卻一定要等到父母回家陪著做,這種情況一般有幾種可能性,一種是父母對作業有一定要求,要做得好,準確率,更注重結果性,所以孩子就等著父母陪做,那我們就可以通過某些桌遊中無準確答案的特性及過程性,幫助孩子克服這一心理。
比如,遊戲《BUZZ》,小蜜蜂需要在大熊到家前採完所有花蜜,沒有唯一路線,只有近一點或遠一點,讓孩子在行為當中承擔自己的成果,讓孩子有探索的過程。
BUZZ
這就是遊戲跟學科學習的區別,無論他選擇什麼答案,都能自己來面對結果,而實際教學裡錯誤的答案則是不被允許,而遊戲則不然,可以有不同的答案。第一次根據規則走,第二次則是如何通過思考完成任務,第三次通過觀察,轉變策略。
每玩一遍遊戲都會有新的進步,這是遊戲帶給孩子的成長方式。
桌遊有那麼多,而且近一兩年,淘寶或微信裡的各種團購,把有些桌遊也捧上了天,好像買了一盒桌遊,孩子的所有能力都能齊頭並進扶搖直上。
桌遊雖然好,但也不是萬靈丹。其實桌遊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你可以用這個維度來衡量,一款桌遊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孩子——
這類桌遊,講求的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它是一種確定的、前後一貫、有條理、有根據的思維。在邏輯思維中,要用到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方法,而掌握和運用這些思維形式和方法的過程,也就是邏輯思維的能力。
通過這類桌面遊戲的進行,讓幼兒無論在推理、判斷、分析、預測各方面,都能獲得相當多元的訓練及挑戰。當他面臨一些選擇的時候,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取捨與判斷。另外,在出現危機時,能靈活運用手中的資源來應變局面。
舉個例子,《錦樹》是一個拼圖類的遊戲,有很多樹枝卡片嫁接到樹根,桌子上有三張樹枝卡,選哪張會得到最高分,或者卡片放在哪裡才能獲得最高分?這個遊戲就相當鍛鍊邏輯思考能力和數學運算能力。
錦樹
還有個遊戲,《椰子島》,鍛鍊孩子的數字分解合成能力,十棵椰子樹,每棵樹上的葉子都不同,小朋友扔三顆篩子,小朋友對篩子的數字進行分配,把小猴子放在不同的樹上,小朋友還要進行資源分配,如何把小孩子集中在一棵樹上,同類的還有《達文西密碼》等。
椰子島
達文西密碼
這類桌遊,講求的是整合與規劃各種資源的能力。
對幼兒來說,交往就是與周圍環境相互交流信息、交流情感的過程。藉由桌面遊戲人數多變、場地不拘,時間彈性,更不受性別、年齡的影響的遊戲特質,使幼兒了解和認識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正常關係,幫助幼兒克服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等不利於社會交往的行為,提高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這些對幼兒的發展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比如,遊戲《小小貓頭鷹》由瑞士引進臺灣漢化的,遊戲需要六隻小貓頭鷹天亮前飛回家,而貓頭鷹是大家共有,一開始,需要小朋友選擇 一個顏色的卡片,選擇一個貓頭鷹飛到離自己最近顏色的石頭上休息,小朋友交流手上的卡片顏色,讓小都飛到紅色的石頭上,這次選擇這個小貓頭鷹,下次選擇另一個,大家都不要離得太遠。
家長玩這個遊戲,都不願意打招呼而只是願意商量策略,而小朋友更願意打招呼,很快就互相成為了好朋友。
小小貓頭鷹
在動手時有關信息從手到大腦,又由大腦傳到手,動手又能支持腦的積極活動、心靈手巧,在玩玩做做中幼兒智力得到了開發。幼兒手部的肌肉活動越多、越豐富、越精細,就越能開發幼兒的大腦潛能,促進智力的發展。
在操作活動中,幼兒往往需要克服困難、相互幫助、團結協助,才能完成任務。因此動手能力的培育有利於幼兒不怕困難,團結友愛,樂於助人等良好品德的形成。
比如,遊戲《帽子戲法》比快,根據卡片要求把物品進行疊放排列,把小物品藏進大物品中等等,迅速進行邏輯反應,思維和協調的互動。
帽子戲法
遊戲《伐木達人》則是相反,用小斧子砍樹枝和樹皮,但不能砍到樹,老師會幫助小朋友了解樹的結構,砍樹的力度,觀察距離,改變砍樹的力度,以此達到孩子的目標。
伐木達人
總之,優秀的桌上遊戲產品有很多,但是比產品更重要的,是遊戲中家長的觀察與引導,將遊戲產品本身作為一種教具,目的是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通過遊戲中的觀察與參與,讓家長更了解孩子,通過遊戲中的競爭與合作,讓孩子更了解孩子。
限於篇幅,今天先分享這麼多。接下來,我還會在「大手牽小手」上詳細地和大家說說,桌遊具體怎麼選、這三類桌遊具體都有哪些比較推薦。手手君也讓我在整理清單,相信不久就會再次和大家見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