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專攻邏輯思維的幼兒園名師,教孩子玩桌遊玩出了精!經驗分享!

2021-02-19 大手牽小手

A:點擊上方藍字「大手牽小手」關注即可!

 

在成長過程中

一起分享專業、實用、有趣的親子新知與體驗

大手牽小手,幸福向前走!

HABAThinkFunGOKIDSSmartGamesAMIGO……這些鼎鼎大名的世界著名桌遊品牌,德國心臟病卡坦島眼明手快狼和小羊帽子戲法……那麼多絕世好桌遊,究竟好在哪裡?應該怎麼挑選最適合孩子的桌遊?同一款桌遊應該怎麼玩才更對路?……

在「大手牽小手」的專家智囊團裡,有一位資深的幼兒園名師,她曾擔任上海多家一級幼兒園的邏輯思維課程特色老師、曾獲得雙美杯教學活動設計一等獎等獎項,在學習力、注意力、兒童遊戲化教學等方面有非常豐富的經驗,許多知名幼兒園的邏輯思維課程就是她來研發的。

孩子的聰明是靠玩出來的,而這位老師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桌遊對兒童心智能力的綜合開發具有莫大的幫助!今天,「大手牽小手」就獨家邀請這位名師來獨家詳析,從這十幾年的觀察、評測和實踐中,對兒童桌遊的乾貨經驗!

因為多年擔任幼兒園邏輯思維課程開發工作,許多家長都希望我推薦一些邏輯思維、數學類的書,或者是培訓機構,但其實對於幼兒來說,最好的邏輯思維訓練是通過遊戲來進行的。

3~7歲的學齡前幼兒正處於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處於直覺行動思維階段,他們的思維和遊戲直接依賴於玩具。喜歡遊戲是幼兒的天性,幼兒遊戲蘊藏著發展的需要和教育契機。發展的多樣性、差異性,自然性等特點在遊戲中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

然而,玩具和遊戲都有很多種,為什麼我最後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桌遊上?

這是因為,桌面遊戲操作性強,重視群體間的交往性互動,能滿足不同年齡段幼兒活動的需要,不僅有助於提升幼兒思維、啟發心智,更能培養其感知能力、生活能力、認知能力和交往能力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桌遊適合的年齡段其實跨度很大,很適合全家晚飯後一起玩,享受高質量的親子陪伴時光

但許多家長在選擇桌遊的時候也會陷入一些誤區,比如希望一套桌遊解決所有問題,或是只注重知識輸入性的桌遊,問「哪套桌遊最能練思維?」,亦或是買回來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一起玩……

而以我這麼多年來,帶領一屆又一屆孩子們一起玩桌遊的經驗來看,其實桌遊最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恰恰是在這個過程裡,很多問題會暴露出來,也能通過玩桌遊的過程,把孩子所需要的能力,一點一滴構築起來。

十幾年玩桌遊,積累了很多經驗心得,手手君邀請我分專題和大家一起分享下。今天就從第一篇開始吧~

孩子一開始是沒有規則意識的,想喝奶了就哭,想睡覺就哭。然後發展到依從階段和認同階段。

在依從階段時,孩子僅僅以外部規則為條件執行自己的行動,成為一種他律——想喝奶就要等,等就是規則;進入學校,要發言就要舉手,規則要求這麼做。隨著幼兒對規則的認同和內化,慢慢的形成一種自律。

而桌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建立孩子的規則意識

比如,在桌遊中有很多基本規則,像輪流等待(《飛行棋》),或不能事先偷看自己的卡片(《德國心臟病》)、輪到自己才能打開彩色的蓋子(《狼和小羊》)等。

德國心臟病

遵守遊戲規則,聽上去是很簡單的事,但在玩桌遊的過程中,你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違規」案例。

比如,隨著遊戲難度增加,有些孩子會忍不住偷看求勝;還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忘記了,會主動去幫孩子打開,這就等於告訴了孩子,我可以違反規則。

所以從這麼小的細節就能看出,這個孩子周邊的環境,是否有助於他建立規則意識。

很多家長對「情緒」兩個字本身就抱有負面理解,覺得孩子有情緒了一定是不好的,其實情緒是一種本能,也分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孩子只有正確認識了自己當下的情緒,才能有進一步控制情緒的能力

我們常說,要讓孩子有健康的心理,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讓孩子對自己的情緒有清楚的認知,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做到控制情緒。

孩子小的時候,只會告訴你「我開心,我生氣」,對自己的情緒認知還不夠,需要家長做一個引導。

而在玩桌遊的過程中,孩子在最放鬆的環境下會出現各種有趣的情緒。

比如遊戲《餵飽怪物》中,遊戲規則是拿著勺子、把食物餵給怪物,但會需要小朋友用不同的方式給怪物餵食,學兔子跳、扭屁股、轉呼啦圈等等。

有次,有個女生怎麼都不願意按轉盤上的指示(大風吹轉圈)的要求送食物,出現了害羞的情緒,老師就幫她分析原因,為什麼她不願意。

經過溝通發現,第一,她怕勺子裡的食物掉落,影響遊戲勝利;第二,覺得動作醜,怕被大家嘲笑。

老師就問她,你是不是覺得有點害羞,於是鼓勵大家和她做一樣的動作,並為她加油。通過大家的鼓勵幫女生克服害羞的心理。

餵飽怪物

還有一次,和孩子們一起玩桌遊《指定動作》,卡片上的手套著不同的指環,可以鍛鍊孩子的精細動作和左右手協調能力。

指定動作


小朋友們一開始套得很熟練,但有一個小朋友明明記住了,可要到套的時候卻忘記了,拿著指環卻怎麼也套不上,因為小手一直在抖,老師就問他,你是不是緊張?不如我們甩甩手,深呼吸。

這樣做的目的是幫助孩子認知情緒,告訴孩子,可以有克服情緒的方法。

不同的心理情緒會影響我們的生理動作,情緒的認識和控制,實質上體現的是情緒與認知、意志的關係,它體現著心理過程的協調發展。心理和生理是相通的,家長可以觀察一下孩子在桌遊時表現出的生理動作,來幫助孩子分析和調節心理情緒。

要求孩子有好的社交性行為,首先要有好的自我認知,然後才能發展出共情與交往。如果我們要求孩子幫助別人,但自己卻沒有以身作則,他不知道需要去幫助別人,孩子自己並沒有自我認知,沒有產生共情,也就沒有社會性的交往行為。

改變環境可以重塑一個人的行動習慣,這個環境,除了家庭環境還有同齡人環境。在非洲有一句諺語叫:「培養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孩子們和孩子們玩耍,孩子們到別人家串門,這些社交的經驗,對他們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為孩子創造合作類的遊戲,讓他們有共同的目標,大家一起思考,一起合作,一起玩,沒有人會從這個遊戲中中途出局。

在合作遊戲中,遊戲很自然的創造中出一個社群,在這個社群中孩子們可以建立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鼓勵孩子彼此幫助,表達自己意願,學會交流與溝通

比如,《貓和老鼠》,要求四隻小老鼠共同收集奶酪,在版圖上除了可以得到奶酪,也會驚醒小貓,如果小貓被驚醒了就會來偷吃奶酪。

小朋友要在地圖上探索,會有四張步數卡片,輪流做隊長,按順時針選卡片,一定會有小朋友沒有卡片可選,只能拿剩下的卡片。

遊戲最後問小朋友,你拿到的卡片是你想要的嗎?很多小朋友說不是;

那為什麼沒得到想要的?因為被別人拿走了;

那你有沒有主動告訴別人,你也想要那張卡片?

家長要告訴他如何主動表達,表達的方式方法,還要鼓勵孩子要替他人著想

貓和老鼠

再舉個例子,《迷犬知返》,這是一個幫助小狗回家的遊戲,途中需要工具幫忙並且工具有限。

在一次遊戲中,有個孩子需要藉助另一個孩子的道具,但對方拒絕了。

我就問那個孩子,為什麼他選擇拒絕,他說自己覺得道具很好玩不願意借。

我就和他來分析了下,「你覺得好玩這並沒有問題,但問題是,你的同伴需要幫助,大家想要遊戲獲得勝利,當你的目標和大家的目標有矛盾的時候,如何進行衝突管理?你想要幫助大家獲得遊戲勝利嗎?如果大家沒有道具,這個遊戲會有什麼可能性呢?」

道理一說通,孩子立刻就明白了,同意借了道具。

迷犬知返

我們每個人都有本我,當本我與大家的意願發生矛盾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協調自己。 

家長可以在桌遊玩的過程中,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教會他這樣的本領。

這一點中,特別是後半條的邏輯思維能力被大多數的家長所重視,桌上遊戲確實可以很好的提高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比如在一款《怪物推推樂》遊戲中,小朋友用道具把怪物運送舞臺中間,如果在推的過程中卡片掉落,則無法獲得卡片,別的小朋友則獲得該卡片。

我問小朋友,你會選擇推什麼樣的怪物?他說,「我們肯定不希望讓怪物掉下去」,有的小朋友馬上和最後的分數結算聯繫起來,告訴我推小的,這樣別人得到的卡片小一點,這就是一種因果關係的連接。

此外,還有很多遊戲直接提高孩子的空間想像能力、數學運算能力等。

怪物推推樂

但其實,我更看中這一條中前半條:獨立思考的能力

現在很多小朋友有很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卻依賴性過強,只有父母陪同,或老師認可,才能完成遊戲或一些別的事情。

表現在小學低年級開始,明明可以自己完成的作業,卻一定要等到父母回家陪著做,這種情況一般有幾種可能性,一種是父母對作業有一定要求,要做得好,準確率,更注重結果性,所以孩子就等著父母陪做,那我們就可以通過某些桌遊中無準確答案的特性及過程性,幫助孩子克服這一心理。

比如,遊戲《BUZZ》,小蜜蜂需要在大熊到家前採完所有花蜜,沒有唯一路線,只有近一點或遠一點,讓孩子在行為當中承擔自己的成果,讓孩子有探索的過程

BUZZ

這就是遊戲跟學科學習的區別,無論他選擇什麼答案,都能自己來面對結果,而實際教學裡錯誤的答案則是不被允許,而遊戲則不然,可以有不同的答案。第一次根據規則走,第二次則是如何通過思考完成任務,第三次通過觀察,轉變策略。

每玩一遍遊戲都會有新的進步,這是遊戲帶給孩子的成長方式。

桌遊有那麼多,而且近一兩年,淘寶或微信裡的各種團購,把有些桌遊也捧上了天,好像買了一盒桌遊,孩子的所有能力都能齊頭並進扶搖直上。

桌遊雖然好,但也不是萬靈丹。其實桌遊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你可以用這個維度來衡量,一款桌遊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孩子——

這類桌遊,講求的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它是一種確定的、前後一貫、有條理、有根據的思維。在邏輯思維中,要用到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方法,而掌握和運用這些思維形式和方法的過程,也就是邏輯思維的能力。

通過這類桌面遊戲的進行,讓幼兒無論在推理、判斷、分析、預測各方面,都能獲得相當多元的訓練及挑戰。當他面臨一些選擇的時候,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取捨與判斷。另外,在出現危機時,能靈活運用手中的資源來應變局面。

舉個例子,《錦樹》是一個拼圖類的遊戲,有很多樹枝卡片嫁接到樹根,桌子上有三張樹枝卡,選哪張會得到最高分,或者卡片放在哪裡才能獲得最高分?這個遊戲就相當鍛鍊邏輯思考能力和數學運算能力。

錦樹

還有個遊戲,《椰子島》,鍛鍊孩子的數字分解合成能力,十棵椰子樹,每棵樹上的葉子都不同,小朋友扔三顆篩子,小朋友對篩子的數字進行分配,把小猴子放在不同的樹上,小朋友還要進行資源分配,如何把小孩子集中在一棵樹上,同類的還有《達文西密碼》等。

椰子島

達文西密碼

這類桌遊,講求的是整合與規劃各種資源的能力

對幼兒來說,交往就是與周圍環境相互交流信息、交流情感的過程。藉由桌面遊戲人數多變、場地不拘,時間彈性,更不受性別、年齡的影響的遊戲特質,使幼兒了解和認識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正常關係,幫助幼兒克服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等不利於社會交往的行為,提高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這些對幼兒的發展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比如,遊戲《小小貓頭鷹》由瑞士引進臺灣漢化的,遊戲需要六隻小貓頭鷹天亮前飛回家,而貓頭鷹是大家共有,一開始,需要小朋友選擇 一個顏色的卡片,選擇一個貓頭鷹飛到離自己最近顏色的石頭上休息,小朋友交流手上的卡片顏色,讓小都飛到紅色的石頭上,這次選擇這個小貓頭鷹,下次選擇另一個,大家都不要離得太遠。

家長玩這個遊戲,都不願意打招呼而只是願意商量策略,而小朋友更願意打招呼,很快就互相成為了好朋友。

小小貓頭鷹

在動手時有關信息從手到大腦,又由大腦傳到手,動手又能支持腦的積極活動、心靈手巧,在玩玩做做中幼兒智力得到了開發。幼兒手部的肌肉活動越多、越豐富、越精細,就越能開發幼兒的大腦潛能,促進智力的發展

在操作活動中,幼兒往往需要克服困難、相互幫助、團結協助,才能完成任務。因此動手能力的培育有利於幼兒不怕困難,團結友愛,樂於助人等良好品德的形成。

比如,遊戲《帽子戲法》比快,根據卡片要求把物品進行疊放排列,把小物品藏進大物品中等等,迅速進行邏輯反應,思維和協調的互動。

帽子戲法

遊戲《伐木達人》則是相反,用小斧子砍樹枝和樹皮,但不能砍到樹,老師會幫助小朋友了解樹的結構,砍樹的力度,觀察距離,改變砍樹的力度,以此達到孩子的目標。

伐木達人

總之,優秀的桌上遊戲產品有很多,但是比產品更重要的,是遊戲中家長的觀察與引導,將遊戲產品本身作為一種教具,目的是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通過遊戲中的觀察與參與,讓家長更了解孩子,通過遊戲中的競爭與合作,讓孩子更了解孩子。

限於篇幅,今天先分享這麼多。接下來,我還會在「大手牽小手」上詳細地和大家說說,桌遊具體怎麼選、這三類桌遊具體都有哪些比較推薦。手手君也讓我在整理清單,相信不久就會再次和大家見面啦!

相關焦點

  • 團購 | 能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還能讓全家玩瘋的親子桌遊.
    讓小朋友們玩瘋的桌遊就是NEOLAND邏輯公園桌遊三件套裡面包含三款遊戲海洋迷宮拯救動物園波普貓闖關之後,興奮感炸裂出屏幕,如果gif能有聲音的話,你就能聽到我們尖叫的聲音!一共72關,循序漸進,到後期有一定難度,真的很耐玩。
  • 桌遊探索| 孩子玩桌遊有什麼好處?
    玩桌遊不僅能讓全家人有機會放鬆、享受不趕時間、促進感情的高品質相處,更提供孩子豐富的學習機會,也有益他們的情緒發展。  桌遊有助排解負面情緒  研究指出,桌遊不僅只是打發時間的休閒,還可以幫助孩子抒發不愉快情緒、降低攻擊性與排解怨念。
  • 孩子玩桌遊的五大益處!
    除了說故事、唱歌,【只要一張桌子】,就能讓全家大小都玩得熱血沸騰、聊得暢快又可遠離【3C產品】的活動,莫過於老少鹹宜的【桌面遊戲】!玩桌遊不僅能讓全家人有機會放鬆、享受不趕時間、促進感情的高品質相處,更提供孩子豐富的學習機會,也有益他們的情緒發展。
  • 桌遊分享 | 4歲半的吉木,喜歡玩這幾款桌遊
    近期,吉木除了依舊每天玩各種積木外,更喜歡和我們一起玩一些互動的桌遊,今天就來說說桌遊吧。桌遊有個特點,就是孩子需要理解並且按照遊戲的規則來玩,所以普遍來說,市面上多數的桌遊至少3歲起步(個別低幼款桌遊不在討論範圍內),很多桌遊因為對孩子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都有所要求,所以也許會適合6歲+甚至更大的孩子。
  • 越玩越上癮→拯救邏輯思維的諾亞方舟,特別適合幼小銜接的孩子
    ,娃玩著上癮還能鍛鍊邏輯思維,最好再大小寶通吃?當然有,例如archelino諾亞方舟桌遊10歲可以全方位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專注力把邏輯思維中的排序和排列組合玩得非常透徹>的桌遊——archelino諾亞方舟桌遊。
  • 剁手多年,這是我和孩子玩得最好的17款桌遊!
    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份特別的「和孩子在家也玩得很high攻略」。怎麼回事呢?小花生有兩位「遊戲達人」媽媽,她們們把在國外非常流行的 Board Game 玩得風生水起,讓孩子在遊戲中獲得很大收益。Board Game 起源於德國,在國外是一種超級流行的遊戲形式,強調人與人面對面的參與和交流。
  • 紙牌能玩出什麼花樣? 教你紙牌兒童桌遊的玩法(上)
    這篇講的紙牌,嚴格限定為除了紙牌,不用任何道具的兒童桌遊,帶個骰子的都不算,就這麼簡單。從物質文化生活匱乏的年代,過來的中年人,至少應該懂5種以上撲克玩法。紙牌在我們記憶中非常重要,消磨了很多時光,獲得了不少快樂。但是,傳統撲克牌真不適合8歲以下的孩子,更不適合8歲以上的孩子。8歲以下還不會玩,8歲以上沒時間玩,要做的事也太多。
  • 適合3-8歲玩的桌遊清單
    從大寶3歲起,我就開始購入各種桌遊,現在已經有幾十款了。下面推薦的桌遊主要是適合3歲以上的學齡前孩子玩的。有些桌遊買回來之後發現對大寶來說難度有點大(4歲9個月),適合6歲以上的孩子甚至大人也可以玩,不過確實非常棒,所以就一併推薦了。
  • 桌遊搞定小升初?那些年,和Rex一起玩過的桌遊
    前言:m大作為資深玩家,同時也是一名資深家長,如何帶孩子,同時也讓自己的孩子慢慢接觸並喜愛桌遊呢,m大分享了自己從孩子幼兒園時期到目前小學時期和孩子一起遊玩的桌遊,可以說是長年累月,精挑細選出來的遊戲,快來一起學習一下吧最近,也許是臨近寒假,好幾個朋友來詢問,讓我推薦一些適合小盆友玩的桌遊。
  • 【開團】一款鍛鍊孩子邏輯思維的配對桌遊,燒腦好玩還便宜
    但是,對於這種邏輯遊戲來說,並不能完全參照年齡,家長可以考慮一下:上面的推薦年齡,是我覺得大部分孩子適合的年齡,但不是絕對。品牌方說有兩歲的孩子玩初級已經玩的很好了。那更大的孩子呢?當然也可以。小C目前在玩的高階,很多關卡我都拼不出來,在玩桌遊這方面C媽完全是孩子的手下敗將。家裡如果有老人也可以一起玩,練練腦力,預防退化。
  • 我帶女兒玩桌遊比上課外班還管用
    一提桌遊就容易想到狼人殺、三國殺、D&D,和一幫損友party上開局互坑的場景...其實兩歲往上的小朋友也能玩桌遊啦。只要你選好桌遊的話,帶孩子玩桌遊是一件非常有趣有益的事情,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適合孩子玩的桌遊和怎麼陪孩子玩桌遊。
  • 美國幼兒園3-6歲的孩子們都在玩的兒童桌遊排行榜
    前言:        在美國的幼兒園裡,孩子每天有30-45分鐘時間玩桌遊。
  • 【主題活動二】這些年我們玩過的腦洞大開的桌遊 ‖ 0-3歲親子遊戲
    悠悠媽:桌遊名稱:智慧金字塔適合年齡:3+購買途徑:淘寶孩子喜好程度:幼兒園孩子都特別喜歡遊法攻略:按書過關,培養專注力,邏輯思維。大人小孩都能玩,很適合親子,大人不一定能玩過孩子,很便宜。桌遊名稱:小乖蛋五顏六色空間思維拼板適合年齡:3+購買途徑:淘寶孩子喜好程度:喜愛遊法攻略:多層次,由易到難的關卡設計,讓孩子在循序漸進中鍛鍊邏輯思維能力。
  • 不玩桌遊,人生少了好多樂趣
    之前我們還發過一篇跟桌遊有關的內容,大家也可以參考:幼教神器桌遊是什麼?一篇聊透隨著孩子的成長,咱們的關注的重點從最基本的吃和睡,逐漸過渡到玩。怎麼才能更有質量地玩?怎樣玩得不落入俗套?桌遊就是個很不錯的選擇!這篇小短文是我站在普通非專業媽媽角度,對於如何帶孩子桌遊入門,做的分享。
  • 益智燒腦,0-3歲的寶寶,有哪些桌遊可以玩?|低齡兒童桌遊最全推薦
    作為低齡兒童桌遊的扛把子選手,HABA深諳孩子每個成長階段需要的能力,推出了大量適合低幼寶寶的桌遊,統稱「my very first games」系列,從小培養鍛鍊語言表達、反應力、觀察力、運動協調、記憶力、數學計算、邏輯思維、團隊協作、社交等等方面的能力。
  • 孩子宅家不知道玩什麼?這幾款桌遊讓你變身「育兒達人」
    桌遊不僅僅能陪伴一家人渡過愉快的時光,它的設計還能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因為這是一項需要孩子動腦思考的遊戲,同時還能夠鍛鍊孩子的專注力、反應能力以及記憶力。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宅家玩桌遊,再合適不過了。 那麼,什麼樣的桌遊適合家庭共玩呢?
  • 桌遊分享|3歲就能玩!HABA《動物疊疊樂》兒童桌遊
    不論孩子在哪一個成長的階段,都非常需要跟父母有互動的機會,但往往有時候做父母的我們,不知道跟他們玩什麼? 這時候,桌遊就真的就是很好的互動媒介。透過遊戲,父母可以更了解孩子,建立更多共同話題及回憶。實際跟孩子一起體驗看看,自然就能夠發現桌上遊戲所帶來的好處。
  • 怎麼選桌遊,讓孩子在家也能玩很high?
    用我自己的話說,桌遊,其實就是一種不插電的,需要大家面對面坐一起較勁的遊戲,可以幾個人一起玩,也可以一個人思考。這個問題顯然沒有標準答案,我也不想重複以前寫過的那些諸如提高規則意識、培養專注力之類的,這裡主要分享一點我參觀桌遊展會的個人感受。
  • 玩桌遊到底有多好?讓十歲女生為我們上一堂課,或許你就懂了!
    今天我們約稿的作者是一位十歲的桌遊「小前輩」,並且是一位女生,不要以為玩桌遊需要理性思維只有男孩子是強項,女孩子的邏輯思維搭配更加細膩的感性分析也可以做到無敵了。動手類和歡樂聚會類都比較適合剛開始接觸桌遊的孩子,比如德國心臟病、烏邦果、烏諾都是很有趣、會玩得比較高興的遊戲,又都耗時比較短,寫作業的間隙就可以來一局。對於年齡大一些,玩桌遊已經有些經驗後就可以開始接觸一些規則相對複雜,耗時往往也更長的桌遊,比如三國殺,摧殘寶石、車票之旅。
  • 6-99歲都能玩的以色列麻將,鍛鍊邏輯思維,玩過就上癮
    >正如猶太人被稱為智慧的民族這款遊戲也非常鍛鍊孩子的專注力、邏輯思維、數學推理能力而且難度可以逐級加大,越玩越有趣玩拉密是培養孩子數學啟蒙,學習數的拆分及排列組合,鍛鍊宏觀策略、邏輯思維、專注力的不二法寶。難怪連美國天才班的孩子都在玩,不得不讓人再一次感嘆猶太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