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雄心下,新能源大股東減持超200億

2020-12-23 OFweek維科網

本文系《能源》雜誌12月封面報導,系列報導共有三篇文章:

(1)卷首語:新能源不是大股東的「提款機」

(2)主文:新能源大股東減持套現超200億

(3)配文:大股東減持緣由何在?

新能源不是大股東的「提款機

2020年下半年以來,在財政、貨幣政策相對寬鬆的背景下,資本市場走出一輪結構性行情。在資金驅動、產業政策引導下,以風電、光伏為主的新能源板塊成為投資熱點,新能源財富效應顯現。

與此同時,新能源產業鏈上市公司大股東、高管也藉此時機拋出大規模資產減持計劃,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也參與到減持的行伍之中。

今年以來,光伏龍頭高管及大股東減持超過150億元,這其中包括光伏製造龍頭隆基股份、光伏膠膜巨頭福斯特、單晶矽片龍頭中環股份、光伏電池片絲網印刷設備龍頭邁為股份、太陽能電池設備供應商龍頭捷佳偉創。

相比之下,風電板塊減持規模相對較小。包括明陽智能、運達股份、泰勝風能、吉鑫科技、通裕重工、金力永磁在內,風電上市公司大股東、高管減持規模在50億元左右。

目前,風機製造企業明陽智能正在遭遇IPO前三大股東——靖安洪大、蕙富凱樂、JointHero的輪番減持。三家股東在2020年第一輪減持期滿後,近期均分別推出新一輪減持計劃,減持期限到2021年3月26日,減持規模合計高達36億元。按照wind盈利預測,明陽智能2020年歸母淨利潤14億元,這一減持規模相當於掏空了2.5個明陽智能的腰包。

大股東及高管減持的理由是多樣的,有個人資金需求、投資需要、債務償還需求,也有股東對公司前景不看好,提前套現「落袋為安」。短期來看,由於投資機構和個人對「高位套現」高度敏感,減持公告的發布將影響公司股價和投資人信心。

但股東減持未必總能選擇在高點。2020年上半年福萊特副總經理魏葉忠、董事沈其甫等累計減持該公司股票1834萬股,減持金額2.37億元。但此後,福萊特股價也從減持完成公告日(2020年6月2日)的13.67元一路上漲到44.81元,漲幅為228%。由此測算,福萊特董監高團隊資產損失在5億元以上。

資本市場從來不是大股東的提款機,新能源行業亦然。在「碳中和」戰略下,國內新能源正步入新的發展軌道。新能源投資企業既要面對資產收益率下降的現實,又要作為「碳中和」目標的先鋒。料定,新能源產業鏈供應商在2030年之前將面臨「量增價減」的新處境——一方面出貨量增加,另一方面盈利能力下降。

在新的徵程中,成本下降、技術進步是新能源全產業鏈的使命。新能源上市公司大股東、實際控制人應該從長遠計,因為每一筆交易都會留痕,每一次減持套利全市場都清楚,每一次為產業發展所做的努力全行業都看得見。

新能源大股東減持套現超200億

在新能源平價時代來臨之前,新能源上市公司大股東在2020年啟動了一輪超百億級別的減持行動。

在A股財富效應和新能源行業快速發展的共同推動下,2020年國內多家新能源龍頭上市公司大股東實施大手筆減持,減持股東不乏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高管一致行動人。

在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約束下,新能源行業即將進入新成長賽道。在政策影響下,新能源行業近二十年形成的周期「魔咒」有望被打破。可以預見的是,在行業的繁榮生長中高裝機增長、低收益率將長期並存,新能源資產「量增價減」的屬性更加顯著。

或許基於這個邏輯,在2021年平價時代來臨之前,新能源龍頭上市公司大股東在2020年開啟了一輪超百億級別的減持行動。

光伏龍頭大股東領頭:減持規模超150億

設計 / 丁臣

2020年以來光伏行業在國內外需求推動、技術進步推動下,進入高景氣成長周期。從上市公司業績增長情況看,東吳證券統計2020年前三季度光伏板塊營業收入1577.22億元,同比增長47.13%;歸母淨利潤200.88億元,同比增長63.18%。

在高業績增長背書下,光伏上市公司股東獲得了減持的最佳時機。

2020年10月14日、15日,光伏製造龍頭隆基股份(601012,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連續發布兩則減持公告,公司控股股東李振國夫婦及一致行動人李春安進行了2次減持操作,一次是3人減持可轉債債券,一次是李春安賣出手中股份。根據債券交易和股票交易價格估算,上述減持金額合計在30億元以上。

隆基股份10月15日公告稱,控股股東李振國、李喜燕及其一致行動人李春安於9月11日至10月13日,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合計減持「隆20轉債」500萬張,佔本次發行總量的10%。

《能源》雜誌記者查詢交易數據顯示,這一期間「隆20轉債」價格為150-168元,計算本次債券減持規模在7.5億元以上。

10月14日隆基股份公告稱,李春安計劃於2020年11月4日至2021年5月3日期間,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約3772萬股,計劃減持比例不超過1%。按照11月27日69.5元收盤價格測算,減持規模為26.2億元。隆基股份三季度報顯示,李春安持有隆基股份3.98億股,持股比例為10.55%,僅次於李振國,是公司第二大股東。

對於李春安的此次減持安排,隆基股份投資者關係部門回復稱,減持是大股東個人行為,主要出於資金安排考慮。

除高管大規模減持之外,隆基股份在2020年三季度遭遇大股東陝西煤業減持。陝西煤業通過「西部信託-陝煤-朱雀產業投資單一資金信託」(朱雀信託)項目的處置,減持隆基股份4.81%的股份,獲得資產處置收益47.3億元。2020年三季度末,朱雀信託對應資產價值為73.8億元。

包括陝西煤業、李振國等一致行動人在內,隆基股份在2020年內即獲得大股東累計減持100億元以上。在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包括隆基股份在內的產業鏈企業不斷汲取行業發展的紅利,在資本市場的推波助瀾下,行業造富效應顯著,更為上市公司大股東在資本市場上套利創造條件。

太陽能電池設備供應商龍頭捷佳偉創(300724,深圳市捷佳偉創新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11月26日公告稱,公司董事伍波計劃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15個交易日之後的6個月內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206萬股,佔公司總股本比例為0.64%。參照11月27日收盤價格計算,對應市值為2.2億元。伍波為捷佳偉創副總經理,持公司股份約1027萬股,佔公司總股本比例為3.20%,2020年三季度末市值為10.79億元。

受益近年光伏PERC技術發展,捷佳偉創實現快速發展。公司營業收入從2015年3.5億元提高到2019年的25.2億元,公司淨利潤也從2015年的0.4億元,提高到2019年的3.74億元,利潤增長8倍以上。公司市值也從上市首日2018年8月10日的65.24億元,攀升至346億元(11月27日收盤)。

此前捷佳偉創公司高管、大股東業已完成一輪減持。4月20日,捷佳偉創發布公告稱,股東伍波、張勇在深圳證券交易所通過集中競價方式合計減持159萬股。按照公告披露的減持數量和均價計算,本次高管減持規模為1.13億元。張勇系公司監事會主席,2020年三季報顯示其持有公司股票993.7萬股,對應市值10.44億元。

9月25日,捷佳偉創公告稱持股5%以上股東深圳市富海銀濤叄號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富海銀濤」)因經營需要,計劃自公告披露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的2個月內以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321.2萬股,佔公司總股本比例1%。11月25日,公司公告稱富海銀濤已累計減持160.61萬股,佔公司總股本0.5%。按照減持均價106.22元/股計算,減持規模為1.7億元。

根據捷佳偉創高管和大股東的減持計劃,捷佳偉創遭遇減持規模為5.03億元。

光伏電池片絲網印刷設備龍頭邁為股份(300751,蘇州邁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月30日公告稱,公司大股東吳江東運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計劃在自本減持計劃公告之日起15個交易日之後6個月內減持股份不超過52萬股。

在本次公告之前,吳江東運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已經在2020年5月12日至2020年11月24日累計減持57.15萬股,減持比例1.10%。按照11月27日收盤價格測算,邁為股份大股東減持金額為5.57億元。

單晶矽片龍頭中環股份(002129,天津中環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11月17日公告稱,持有公司5%以上的股東渤海信息產業基金計劃以集中競價、大宗減持方式減持不超過9098.7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3%。按照11月27日收盤價格計算,這一減持規模為20.44億元。

光伏膠膜龍頭福斯特(603806,杭州福斯特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11月10日公告,公司董事長林建華減持進展,自2020年8月17日至2020年11月9日,林建華減持公司股份2146.4萬股,佔減持計劃股份數46.49%,減持金額14.43億元。

在此前的7月20日,福斯特公告稱,因自身資金需求,公司董事長林建華計劃6個月內減持不超過4617.31萬股公司股份,約佔公司總股本的6%。截至2020年11月13日,林建華持有公司股份已從今年上半年的20.59%降低至17.25%。按照11月27日收盤股價測算,按照減持計劃,林建華尚待減持金額17.57億元。加之已經完成的減持動作,福斯特董事長減持金額為32億元。

光伏玻璃製造巨頭福萊特(601865,福萊特玻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月2日公告稱,公司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魏葉忠、沈其甫等減持公司股份1834萬股,減持金額2.37億元。今年下半年在國內外光伏發電裝機大增的背景下,光伏玻璃供需趨緊,玻璃價格不斷創新高。福萊特股價與市值不斷攀升,股價從6月2日的13.67元/股,最高攀升至44.81元/股。由此可見,福萊特的管理層集體「賣飛」了自家的股票。

協鑫集成(002506,協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1月13日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協鑫集團擬於公告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的6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5000萬股;10月24公司公告稱,合計持股5%以上股東嘉興長元投資合夥企業及長城國融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計劃減持13000萬股。按照11月27日協鑫集成收盤股價計算,上述減持規模累計為5.06億元。

不完全統計,包括隆基股份、中環股份、邁為股份、福斯特、福萊特、捷佳偉創、協鑫集成等在內的光伏上市公司高管或大股東在2020年已完成、擬減持資產規模在170億元以上。這一規模僅僅比2020年前三季度行業利潤少30億元。

某券商分析師告訴《能源》雜誌記者,大股東減持除了「高位離場」這種不利於投資者的可能之外,也存在自身資金需求,或將資金通過借款、增發等方式補充上市公司運營資金或戰略調整等領域。

但大股東的減持行為對上市公司多形成負面影響,不少公司股價在減持公告發布後即陷入震蕩整理狀態。領航智庫研究認為,上市公司股東或高管減持對於投資機構而言,往往形成利空。一則機構投資者不想被高位「收割」,給減持「抬轎」,二則上市公司減持多為階段性高點,管理層對公司發展規劃可能信心不足,或者公司業務發展存在潛在風險因素。

風電「搶裝」造富:產業鏈大股東拋售50億

設計 / 丁臣

國內風電行業在政策調整影響下,在2020年進入「搶裝」的最後時點。從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看,根據東吳證券統計,2020年前三季度風電板塊營收1161.43億元,同比增長41.38%;歸母淨利潤94.24億元,同增108.54%。

根據《能源》雜誌記者統計,國內風電主要上市公司中,包括明陽智能、運達股份、泰勝風能、吉鑫科技、通裕重工、金力永磁在內,多家公司大股東、高管均在2020年制定大額減持計劃,減持規模近50億元,其中以明陽智能減持規模最大。

受益於陸上和海上風電搶裝,風機製造企業明陽智能(601615,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業績、風機交付規模、在手訂單等同比均大幅增加。其中營業總收入151.26億元,同比增109.79%;風機對外銷量3797MW,同比大幅增長121%;風機在手訂單14.15GW,同比增長12.6%。

明陽智能分別在5月20日、8月25日發布兩則公告,公告稱股東JointHero累計完成股份減持1379萬股,減持金額1.45億元;大股東靖安洪大招昆股權投資合夥企業、廣州蕙富凱樂投資合夥企業分別完成減持股票1900萬股、5200萬股,減持金額分別為2.44億元、7億元。

在這輪減持結束後,上述三家股東又分別推出新一輪減持計劃。其中,靖安洪大計劃在2020年9月28日-2021年3月26日減持不超過8419萬股股票;蕙富凱樂計劃在2020年11月19日-2021年2月10日減持不超過4382萬股股票;JointHero計劃在2020年12月14日-2021年3月12日減持不超過1874.6萬股股票。

按照11月27日明陽智能收盤價格計算,在2021年3月26日之前仍有25.08億元資產減值正在路上。國內風機第四大供應商運達股份(300772,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9月7日公告稱,公司大股東中節能投資計劃以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的方式減持本公司股份,減持數量不超過1466萬股,不超過公司總股本4.99%。按照11月27日運達股份收盤價格計算,減持金額為2.2億元。

在風機製造環節出貨量高增的同時,風機產業鏈供應商業績水漲船高,多家公司大股東啟動減持計劃。

風機鑄件企業吉鑫科技(601218,江蘇吉鑫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1月5日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包士金因歸還借款及產業投資等需求,計劃自本公告發布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的6個月內(窗口期不減持)減持公司股票不超過5,864.16萬股。按照11月27日吉鑫科技股價測算,減持金額為2.2億元。

風電磁鋼供應商金力永磁(300748,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月9日公告稱,公司股東金風投控(金風科技全資子公司)在2020年7月20日至10月2日期間減持公司股份約627萬股,減持金額為2.27億元。此前,金風投控已經減持金力永磁股份640萬股,減持金額為2.49億元;大股東深圳遠致富海九號投資企業(有限合夥)減持413.4萬股,減持金額1.45億元。

塔筒製造企業泰勝風能(300129,上海泰勝風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6月23日公告稱,公司股東、董事、一致行動人成員黃京明、夏權光計劃在自本公告發布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的6個月內,減持股份累計不超過899萬股。按照11月27日泰勝風能收盤價格計算,減持金額為0.65億元。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國內風機鑄件龍頭日月股份(603218,日月重工股份有限公司)11月2日發布公告,公司實際控制人對企業未來發展前景充滿信心,控股股東及一致行動人承諾一年內不減持公司股份,合計股份佔比66.47%。

此前日月股份披露,2020年3月14日-9月10日公司董事兼副總經理虞洪康,董事、財務負責人兼董事會秘書王燁分別減持19.41萬股、19.42萬股,累計減持金額825萬元。

大股東減持緣由何在?

世界上沒有隻漲不跌的股市,當企業家們覺得股票太貴,就會賣出股票。

2020年以來,一面是上市公司股價連創新高,一面是大股東減持,高位離場。根據東方財富choice統計顯示,今年年初截至10月25日,1835家上市公司的重要股東完成減持,減持套現總金額達到5461.18億元;去年全年則有1742家上市公司發生減持,合計減持總額4221.68億元。阿里巴巴馬雲和蔡崇信減持超過500億元,騰訊馬化騰和劉熾平減持超過70多億。

世界上沒有隻漲不跌的股市,當有籌碼的企業家們覺得股票太貴,必然會賣出股票,或投入實體經濟或作為財富收入。但大股東們相比小投資者,擁有無可比擬的信息優勢。當大股東們紛紛減持的時候,小投資者們最擔心的就是在風口浪尖當了「接盤俠」,成為泡沫中的「韭菜」。

自從今年初疫情爆發以來,不僅是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網際網路龍頭,甚至拼多多都迎來了大幅上漲。但同樣的是,這些公司也都遭遇到了主要股東的套現減持。要知道,這可是馬化騰三年來第一次減持騰訊股票。難道我們也要用「馬化騰套現改善個人生活」的理由來解釋麼?

從某種意義上說,網際網路為代表的虛擬經濟在最近兩年的時間裡被扭曲了價值。少量的藍籌股被海量的資本追逐,資本都在加碼網際網路巨頭。這種背景下的股價上漲或多或少地帶有了一些泡沫的意味。

帶著這樣的比較,再回看新能源上市公司大股東的減持,或許能給我們有更多的啟發。

「碳中和」遇上「平價硬著陸」

2020年10月光伏板塊飄紅的重要原因是中國「碳中和」承諾。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向世界承諾: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在2030年、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加持下,可再生能源毫無疑問會成為未來中國能源消費增長的主力軍。

2020年是光伏、風電補貼的最後一年,從2021年開始,光伏、風電就正式進入平價時代。經歷多年的補貼扶持,中國建立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風電、光伏製造業,並通過激烈的競爭推動光伏、風電的成本已經與煤電平價甚至低價。

但是「碳中和」與平價的利好之下,風電與光伏在2020年也暴露出了各自未來發展中的潛在風險。也許正是這些潛在的不利因素,讓大股東們對公司未來的發展,打上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問號。

相比之下,海上風電的疑慮更多一些。2020年1月23日,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緊急聯合下發《關於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財建〔2020〕4號)(下稱「《若干意見》)」,明確從2022年開始,中央財政不再對新建海上風電項目進行補貼。

有業內人士稱,這一文件的發布,無異於對海上風電宣判死刑。

此前,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曾表示,到2025年,我國海上風電才能完全實現平價。

中央補貼明確退出時間之後,行業翹首期待地方補貼。業內人士看來,這一期待具有多重合理性,首先,風電產業是地方著力培育的新的經濟增長點;第二,海上風電可以有力助推地方能源轉型。同時,沿海省份經濟相對發達,具備補貼實力。

但是,截至目前,雖多有傳聞,但並沒有明確地方補貼政策出臺,海上風電電價存在硬著陸風險。如果沒有地方補貼接力,以五大四小電力央企為主的開發商或將失去風電開發熱情,風電產業或遭遇低谷。

事實上,對包括風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而言,明年都將迎來驟變。平價風暴將至,度電成本控制成為行業生存與發展要義。目前來看,光伏度電成本可控性優於風電。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測算顯示,在全投資模型下,地面光伏電站利用小時數1800小時、1500小時、1200小時、1000小時,全生命周期度電成本LCOE分別為0.28、0.34、0.42、0.51元/kWh。隨著組件、逆變器等關鍵設備的效率提升,雙面組件、跟蹤支架等的使用,運維能力提高,2021年後在大部分地區可實現與煤電基準價同價。

風光競速,供應鏈短板造富

風電產業屬於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鏈長,技術更加密集,投資回報周期更長,軸承、葉片等關鍵零部件需要長時間的技術積澱,門檻要高於光伏。海上風電作業的打樁機等關鍵設備更是國之重器,國內尚處在攻堅突破階段,少量實現國產化。

由於上述原因,產能也成為風電產業短板。以近兩年來的搶裝為例,塔筒、軸承等核心零部件全面吃緊,2019年的價格漲幅在30%左右,二三線零部件供應商的訂單也水漲船高。有主機廠商表示,需要提前半年支付貨款,才能可能拿到零部件。

基於此,2019年以來國內風機製造企業、零部件企業業績大增,也為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提供了條件。

隨著3060碳中和目標的提出,風光競速的態勢更加突出。在這一目標倒逼下,我國新能源增速要遠超以往。而由於度電成本可控性高及施工等優勢,光伏對風電市場份額的擠壓作用明顯。

在日前「中國新能源電力圓桌」光伏專題會上,國家電投、三峽集團等均表示要加大光伏投入,穩居風電裝機第一的龍源電力也提出大規模開發光伏發電。

從發展勢頭上看,光伏領先風電。

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光伏新增裝機1870萬千瓦,其中,光伏電站1004萬千瓦、分布式光伏866萬千瓦;全國風電新增併網裝機1392萬千瓦,其中陸上風電新增裝機1234萬千瓦、海上風電新增裝機158萬千瓦。

與風電相似,在光伏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供應鏈短缺制約行業穩定發展,也為產業鏈供應商漲價、業績擴張、股東減持創造機會。

2002年7月19日,保利協鑫新疆多晶矽生產基地發生安全事故,4.8萬噸年產能的新疆多晶矽工廠停產。事故後,多晶矽緻密料價格一飛沖天,市場均價為86元/kg。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多晶矽緻密料市場均價從60元/kg上漲到86元/kg,漲幅為43.3%。矽料漲價帶動了矽片價格上調,緊接著電池、組件價格開始上漲。這一輪價格上漲之後,光伏產業鏈製造企業業績水漲船高。

矽料價格趨於穩定後,玻璃產能再成為瓶頸。11月3日,六大組件企業——阿特斯、東方日升、晶澳、晶科、隆基、天合光能發布《關於促進光伏組件市場健康發展的聯合呼籲》的公開信,公開呼籲電站業主做好併網延遲的準備、上遊玻璃企業積極作為,同時呼籲政府主管部門放開對玻璃產能的限制。

今年1月,工信部發布了《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操作問答》,提出嚴禁備案和新建擴大平板玻璃(含光伏玻璃)項目。就這樣,短缺的光伏玻璃和過剩的平板玻璃被歸到了同一類。

基於此,信義玻璃、福萊特這兩個玻璃寡頭的訂單已經飽滿,公司市值和股價也在近期不斷創新高。

從根本上講,新能源產業的擴張是產業鏈成長的原始動力。始於斯,終於斯。在平價時代來臨之前,新能源上市公司大股東們高位套現超過200億元,或許恰逢其時。

相關焦點

  • 新能源大股東減持套現超200億 緣由何在
    本文系《能源》雜誌12月封面報導,系列報導共有三篇文章: (1)卷首語:新能源不是大股東的「提款機」 (2)主文:新能源大股東減持套現超200億 (3)配文:大股東減持緣由何在?但此後,福萊特股價也從減持完成公告日(2020年6月2日)的13.67元一路上漲到44.81元,漲幅為228%。由此測算,福萊特董監高團隊資產損失在5億元以上。 資本市場從來不是大股東的提款機,新能源行業亦然。在「碳中和」戰略下,國內新能源正步入新的發展軌道。新能源投資企業既要面對資產收益率下降的現實,又要作為「碳中和」目標的先鋒。
  • 新能源龍頭集體大漲,「碳中和」成最強風口?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之後,今天光伏龍頭隆基股份,新能車龍頭比亞迪等千億巨頭強勢漲停,另一巨頭寧德時代更是漲超12%,雄霸創業板市值第一寶座。加上資本大佬大手筆介入,更讓不少市場人士憧憬,「碳中和」概念有可能成為歲末年初最強風口。
  • 「碳中和」雄心下,全球格局會發生哪些變化?
    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碳中和」再次迎來高光時刻,被列為明年八大重點工作之一。繼兩個多月前明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時間節點,一周前在氣候雄心峰會上許下量化的承諾,中國的「碳中和」路徑正逐漸清晰。針對中國的「碳中和」抱負,國際社會一片讚揚聲。但也有人開玩笑,中國「碳中和」一出,澳大利亞先慌了。
  • 高瓴158億入股疊加碳中和政策紅利 隆基股份漲停後勁兒有多大
    高瓴變第二大股東今年下半年以來,李春安一直在接連減持隆基股份。10月14日,隆基股份披露公告,李春安擬從公告日起15個交易日後的6個月內,計劃以集中競價方式減持其所持上市公司股份不超過3772萬股,擬減持數量不超過上市公司總股本的1%,減持價格按照減持實施時的市場價格確定。
  • 高瓴資本擬158億入股隆基股份 躋身第二大股東
    12月20日晚間,隆基股份(601012)公告稱,公司股東李春安與高瓴資本於12月19日籤署了《股份轉讓協議》,李春安擬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向高瓴資本轉讓其持有的公司股份2.26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6%;本次交易對價總額為158.4億元。
  • 外資瘋狂掃貨 新能源1天暴漲3000億!盤後更有重磅利好 碳中和接著舞?
    摘要 【外資瘋狂掃貨 新能源1天暴漲3000億!盤後更有重磅利好 碳中和接著舞?】盤後再有涉及新能源的重磅利好發布。
  • ...暴漲3000億!盤後更有重磅利好,這一行業意外獲加持,碳中和接著舞?
    碳中和徹底炸了!上周五,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碳達峰+碳中和任務。本周一,碳中和成為盤面最大的看點。新能車龍頭寧德時代漲超12%創新高,市值突破7500億元,首次躋身A股前十;比亞迪受其帶動午後封板。擬獲高瓴入股的太陽能第一股隆基股份收於漲停,全天成交額約89億元。
  • 說說碳中和的那些事兒
    新華社北京12月24日電題:說說碳中和的那些事兒新華社記者高敬「碳中和」成了熱詞。從今年9月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到12月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我國多次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剛剛,張磊重磅出手,158億攬下「碳中和第一股」!最高層會議釋放...
    隆基股份12月20日下午發布公告稱,公司持股5%以上股東李春安與高瓴資本籤署股份轉讓協議,李春安擬向高瓴資本轉讓其持有的6%公司股份。交易雙方一致同意,本次交易每股轉讓價格為70元,交易對價總額為158.41億元。周五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下達了明年的8大任務。其中,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 「碳中和」迎...
    消息面上,高瓴資本擬158億元入股隆基股份,躋身第二大股東。  以張磊入手的70元/股的價格計算,張磊入手的2.26億股隆基股份已經壕賺35億。  同樣被張磊看上的寧德時代(300750,股吧),今日暴漲超6%,總市值超過7000億。
  • 股價大漲後,蘇奧傳感多股東宣布減持
    &nbsp&nbsp&nbsp&nbsp汽車概念股蘇奧傳感實控人等股東擬大手筆減持&nbsp&nbsp&nbsp&nbsp又一家新能源汽車概念股的大股東擬減持,引起市場廣泛關注。
  • 蘇奧傳感陷高位減持「後遺症」:大股東信披不及時收監管函
    梳理可發現,蘇奧傳感股東大額減持引發市場熱議的背後,其股價正創下近三年來的新高,《證券日報》信息顯示,截至上述公告發布前的10月16日收盤,蘇奧傳感年內累計漲幅超85%。  新能源業務「萎靡」   除了股東大額減持外,蘇奧傳感此前還因高達8.5億元的定增募資計劃,引發市場關注。
  • 【深度】碳中和世紀大博弈開啟,可再生能源能否成就中國?
    如今,在應對氣候變化等因素的驅動下,各國相繼提出淨零排放的碳中和目標,加速了全球能源結構從石油時代向可再生能源轉型。彭博新能源財經12月1日發布《中國加速低碳進程》白皮書顯示,截至目前,全球60%碳排放的國家和地區已制定碳中和目標,包括中國、歐盟、英國、日本、韓國等。煤炭時代成就了英國,油氣時代成就了美國。
  • 同花順大跌12%:4名股東擬減持50億或是元兇 還有這些股大跌(名單)
    來源:數據寶  瞬間蒸發超60億元,600億龍頭突然暴跌,背後原因是它?擬大比例減持+業績堪憂股名單來了,請及時收藏   一則擬減持公告,或是引發市值664億元炒股軟體龍頭同花順大跌的原因。
  • 碳中和、電力系統脫碳與煤電退出
    01碳中和的目標內涵、邊界條件及實現路徑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和長期以來的經濟增長結構使得能源密集型重工業依然佔據相當大的增加值比重,而資源稟賦決定了我國煤炭主導的能源結構。在極高比例非化石能源系統情景下,自然碳匯和技術碳匯的共同作用有望實現我國2060年碳中和願景。02電力系統深度脫碳的倒序路徑分析碳中和目標對我國電力行業低碳轉型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 A股減持大數據幕後:重要股東減持總金額超2019年全年,套現參考市值...
    科創板橫空出世後,資本市場其他各項全面深化改革措施也逐步拉開,A股市場在三千點以上幾經波動,從火熱的「牛市」到逐漸穩定的「盤整」,其間,伴隨著註冊制下首批上市企業股東限售股解禁,A股迎來一輪波瀾壯闊的減持潮。
  • ...暴漲3000億!盤後更有重磅利好 這一行業意外獲加持 碳中和接著舞?
    外資瘋狂掃貨 新能源1天暴漲3000億!盤後更有重磅利好 這一行業意外獲加持 碳中和接著舞? 摘要 【外資瘋狂掃貨 新能源1天暴漲3000億!盤後更有重磅利好 碳中和接著舞?】盤後再有涉及新能源的重磅利好發布。盤後,新華社受權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
  • 這位創始人將賣掉股份,拿走158億現金!接盤者大有來頭
    又一位超級富豪通過減持股份,拿到了158億,注意,這是158億現金!被稱為「太陽能第一股」的隆基股份(601021,SH),12月20日下午發布公告稱,公司持股5%以上股東李春安擬向高瓴資本轉讓其持有的6%公司股份。交易雙方一致同意,本次交易每股轉讓價格為70元,交易對價總額為158.41億元。
  • [快訊]碳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減持股份計劃
    [快訊]碳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減持股份計劃 時間:2020年12月18日 16:15:27&nbsp中財網   CFi.CN訊:?大股東持股的基本情況 截至本公告日,碳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兼總經理徐世中先生持有公司股份 82,354,853股,佔公司總股本的 39.16%。?
  • 觀察:碳中和時代,石油向左向右?
    收購全球第二大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Sunpower公司66%股份;發展兩大類第一代生物燃料,並積極開發第二代生物燃料;收購法國電池製造公司Saft Groupe;在印尼和菲律賓有多個地熱項目,成為世界最大地熱生產商。 投資巨大。2016年以來,歐洲主要企業收併購投資(含風險投資)新能源90多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