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造的「父」字,象形解釋即為父親之角色定位:肩披蓑衣、邁開雙腿奔波做事的人。諸葛亮《誡子書》中「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之言,無不洋溢著博大深沉的父愛。魯迅先生說的「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一語,蘊含著父輩對子女翹首以盼的等待。從孔子「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名言中,我們感知聖人傳承父道理念頗受後人愛戴。
翻開歷史書頁,我們不難看到,不少仁人志士之所以成功,傳承父道無可否認。司馬遷書的《史記》,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遵父之命。春秋時期司馬氏族逐漸衰落,司馬遷之父司馬談毅然挑起重振司馬氏家道和家風的重任。父親的諄諄教誨和鞭策引導,司馬遷十歲便開始刻苦誦讀古文。即使遭遇李陵之禍,他還是自請宮刑,忍辱完成《史記》這部偉大作品。正因為有這樣愛子心切、矢志不渝的父親,才會培育出司馬遷這位傳承父道、名垂千古的偉人。
「父親」一詞,是需要我們用漫長的時間去解讀,且有待於閱歷的提高。如果時光倒流,我會在父親踏過的痕跡上找回已經失去卻沒有用心感悟的時光。
父愛如瀑,為你蕩滌汙濁心靈;父愛如傘,為你遮風並防雨淋;父愛如山,令你不時抬頭仰望;父愛如路,助你走完人生行程。
父道是一座巍峨的大山,偉岸而堅挺。父道是一片汪洋的大海,廣博而深沉。父道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感到無比溫馨。父道是一泓清泉,讓你的情感,即使被蒙上歲月風塵依然純潔明淨。父道是社會生活中的一份指南,為我們行動及時訂正。父道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們闊步前行。
讓我們珍惜並深感父愛的來之不易;讓我們責無旁貸地將父道傾力傳承。
【來源:浙報融媒體】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