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應該是每個現代人的必需品,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娛樂,都離不開電腦的幫助。隨後,筆記本電腦的出現,則為一些移動辦公的用戶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它在性能足夠強悍的基礎上,通過便攜的設計,讓移動辦公成為可能。
但這是否代表著筆電必須是一成不變的?蘋果顯然不這麼看。
iPadPro,便是蘋果為我們提供的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你的下一臺電腦,何必是電腦。」的slogan,也展示出蘋果對這款「Pro」級設備的信心。
它能成為我們手中的全新生產力工具嗎?
外觀:依然是硬朗的設計
新iPad Pro的外觀依然是我們熟悉的風格,稜角分明的造型,與上一代產品幾乎一致。在厚度上,新iPad Pro依然維持在5.9mm,重量則比上一代略重一丟丟,握持時的手感與上一代產品並無明顯區別。
與配備Touch ID的iPad產品相比,我更喜歡iPad Pro的「全面屏設計」。新iPad Pro依舊採用四邊等寬的設計,再加上圓角的屏幕,看上去有點像一個電子相框。最重要的是,Face ID的解鎖區域也能完美地隱藏在屏幕邊框中,點亮屏幕時看上去相當和諧。
根據蘋果官方提供的參數來看,新iPad Pro的屏幕參數與上一代產品一致。11英寸版解析度為2388×1668,12.9英寸版為2732×2048,ppi為264。同時,諸如120Hz的ProMotion自適應刷新率技術、P3廣色域、原彩顯示、最高600nit亮度等,新iPad Pro同樣具備。
另外,新iPad Pro同樣配備四揚聲器設計,而四個揚聲器均具備低音單元,工作之餘聽聽音樂或者是看看視頻,iPad Pro都能為我們帶來更加飽滿且渾厚的聽感。
不過與幾乎一致的正面相比,新iPad Pro的背部升級可以說相當巨大。iPad產品線也跟上了時代的步伐,採用全新的矩陣式相機模組。1200萬像素的廣角鏡頭與1000萬像素超廣角鏡頭的組合,在出門拍攝時會幫助我們拍到更多意想不到的畫面。
新iPad Pro相機模組旁邊還擁有一個全新的「雷射雷達掃描儀」,它可以通過測量光觸及物體並反射回來所需的時間,來確定距離。個人認為,雷射雷達掃描儀更多的是象徵著蘋果開始逐步在AR領域布局,伴隨著越來越多開發者的加入,這項功能的未來前景十分廣闊。
相比於歷代iPad產品,2017款iPad Pro的工業設計無疑是成功的,或許這也是新款iPad Pro在外觀方面相比前作改動不大的原因。
性能:A12Z提升有多大?
2018年下半年,iPad Pro攜A12X仿生晶片亮相。除了「全面屏」的外觀設計外,不少人還將外觀放在了那顆晶片上。這顆處理器採用7nm工藝,以100億個電晶體集成,它的性能表現甚至強於後期亮相的A13仿生。那麼在2020款iPad Pro上,如何進一步提升產品的性能表現?蘋果給出的答案是:加入更強大的圖形性能。
新iPad Pro配備全新的A12Z仿生晶片,這顆晶片擁有更強的8核GPU,它能帶來更好的圖形性能,為4K視頻剪輯、3D設計等專業應用場景提供更強的性能支持。同時,增強的散熱設計,也確保更高的峰值和更持續的性能表現。
我們使用安兔兔跑分來測試iPad Pro的性能。經過實測,12.9英寸iPad Pro在安兔兔中獲得了74萬分的成績,這也讓我們看到了A12Z仿生的強大。
現在,已經有不少專業級App出現在iPad上,Lumafusion就是其中之一。在iPad Pro的大屏幕上,Lumafusion的素材庫、預覽區、時間線都能被安排在合理的位置上。而且在iPad Pro上,LumaFusion還能直接剪輯4K視頻,至少在我使用的過程中,運行LumaFusion的iPad Pro一直保持流暢,且發熱控制良好。
目前,LumaFusion已經可以實現一個比較好的剪輯體驗,至少得益於iPad Pro的大尺寸,其剪輯體驗肯定是好過iPhone的。而且,iPad Pro的那塊觀感出色的屏幕,也能精準還原我們的創作意圖。
拍照 :「iPhone 11」+dToF
此次iPad Pro升級最明顯的,當屬全新的後置攝像頭組合。我們完全可以將新iPad Pro看作是iPhone 11的放大版,畢竟二者都搭配了廣角+超廣角的拍攝組合。日常拍照時,這套全新的雙攝組合已經涵蓋了日常的場景,甚至通過超廣角鏡頭拍攝一些風景照也是沒有問題的。
但iPad Pro能做的顯然不止這些。此次新iPad Pro配備五個麥克風,官方表示這已經達到了「錄音棚級」的效果。
在我個人看來,iPad Pro最大的升級當屬全新的「雷射雷達掃描儀」。它可以通過測量光觸及物體並反射回來的時間來確定距離。舉個簡單的例子來看,它有點像《碟中諜》電影中,通過掃描人臉完成3D建模,並製作人皮面具。
官方在宣傳中聲稱,iPad Pro特製的雷射雷達掃描儀利用直接飛行時間 (dToF),來測量室內或室外環境中從最遠五米處反射回來的光。其實ToF技術我們應該並不陌生,此前不少手機廠商已經通過添加一枚ToF鏡頭,實現了更為精準的景深識別以及人臉識別。
通過產業鏈提供的數據來看,iPad Pro所採用的dToF鏡頭更像是一顆進化版的ToF相機,它的精準度更高,使用體驗也更流暢,且功耗更低。但是,由於工藝較為複雜,導致使用它的廠商並不多。
事實上,dToF的原理並不複雜,它通過發出點雷射並測量返回時間,物體距離鏡頭較近,則返回較快,距離較遠則返回較慢,最終生成景深信息。而新iPad Pro有了全新的LiDAR技術,就可以更為精準地測量出畫面中的景深信息,進而快速完成建模,讓AR畫面變得更加真實。
讓我們再舉幾個簡單的例子,有了LiDAR後,我們只需使用iPad Pro對著房間進行掃描,便可以生成精度很高的三維立體圖像,這樣建立在三維層面的AR內容,也會變得更加真實且自然。或者,在裝修房間時,我們只需對著精準的三維立體圖像,就能確認某些軟裝家居能否在家庭中擺下來。這些應用,也為AR蓬勃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鍵盤+ApplePencil=更強大的生產力
近幾年,蘋果不斷宣傳iPad Pro在生產力方面的強大表現,這其中Apple Pencil已經成為提升創造力的最佳體現。不少藝術家以及繪畫愛好者都通過Apple Pencil,也有很多學生黨通過Apple Pencil在iPad Pro上做出了讓人意想不到的筆記。
今年,蘋果通過一個全新的配件,試圖進一步提升iPad Pro的生產力。
沒錯,它就是妙控鍵盤。
在iPad Pro發布之後,最深入人心的就是這個配備觸控板的鍵盤。網絡上有關於iPad Pro的內容,有一大半都和新妙控鍵盤有關。不過有些遺憾的是,這款鍵盤要在五月份才能開售。我們現在只能換一個角度去體驗它,那就是為它配備智能鍵盤+觸摸板。
不得不說,懸浮式設計的妙控鍵盤的確讓我們看到了蘋果在工業設計領域的強大。但與懸浮設計相比,支持觸摸板才能顯著提升生產力。
我們直接將iPad Pro連接妙控板,來模擬實際使用體驗。當二者連接後,iPad Pro的屏幕上會出現一個全新設計的「小圓點」。它的尺寸要比輔助功能中的「小圓點」小,只有手指放在觸控板上時才會出現。
而當我們將「小圓點」移動到App圖標或按鈕上時,也會出現諸如圖標或按鈕的浮動效果。而在移動到文字上時,「小圓點」也會變為光標,可見iPadOS在細節層面,已經為了更強大的生產力做了諸多細節層面的改進。
觸摸板一直是Mac用戶的驕傲,因為它不但有流暢的滑動體驗,也有大量的手勢操作。iPad Pro的手勢操作與Mac的手勢類似,如果你此前是一位Mac用戶,那麼iPad Pro的手勢也能很快上手。比如我們可以通過四指合攏三指上推來返回桌面;通過三指上推並停留開啟多任務;通過兩指滑動實現四維滑動屏幕,或通過兩隻捏合實現放大與縮小。另外,在文本編輯應用程式中,用兩指點擊手勢會實現類似「右鍵」的操作,諸如「剪切」,「複製」和「粘貼」選項都會以菜單形式呈現。
或許此前還有很多用戶在詢問「iPad Pro能否替代筆電」,但在新iPad Pro+妙控鍵盤的幫助下,我認為iPad Pro代替一些輕薄筆電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此前為了完成一些操作,我們還需要在鍵盤與iPad Pro屏幕之間反覆移動,但妙控鍵盤上新增的觸摸板,以及iPadOS新增的「小圓點」,徹底解放了這些繁雜的步驟,至此複雜的操作都能直接在鍵盤上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你的iPad不支持妙控鍵盤,也能將iPad升級至iPadOS 13.4後連接妙控板使用。
妙控鍵盤的另一大優勢,就是「手感」。這款鍵盤提供了1mm鍵程的剪刀式結構,同時支持背光。沒錯,就是MacBook Pro 16以及新MacBook Air的同款鍵盤。也就是說,蘋果將Mac的同款體驗帶到了iPad Pro上,未來iPad Pro+妙控鍵盤的夢幻組合,幹掉部分輕薄本肯定不是夢。
如果你是一位需要經常碼字,或者希望擴充iPad Pro的使用場景,那麼全新的妙控鍵盤一定是一款必不可少的配件。甚至我還建議此前曾購買上一代iPad Pro的用戶也加購這款妙控鍵盤,因為它很有可能是iPad Pro變身為輕薄生產力工具的最佳幫手。
而現在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妙控鍵盤正式開售。
寫在最後
蘋果說,「你的下一臺電腦,何必是電腦」。不過我們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通過一個工具去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單純地認為「iPad Pro沒有生產力」,或者是將當下的所有工作統統轉移至iPad Pro,或許都不夠合理。
全新iPad Pro,就是開啟iPad下一個十年的鑰匙。以AR擴建想像的空間,以鍵盤+觸控板的組合輻射更多的專業領域。它,配得上「Pro」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