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20年8月16日,泰國曼谷,反政府示威者在曼谷民主紀念碑附近舉行集會。由「自由人民」「自由青年」和泰國學生聯盟等團體組織的這次集會活動,參與者數以萬計。他們呼籲民主,表達對政府的不滿,要求當局解散國會、重新起草憲法、停止恐嚇人民。人民視覺 圖
「敵我矛盾」抑或「人民內部矛盾」?正處於高潮中的學生集會不僅對巴育政府施加了強大壓力,而且對整個泰國社會傳統價值觀產生了極大衝擊。針對劍指王權的學生運動,泰國社會形成了觀點極端對立的兩派。
學生們提出王室改革「十大訴求」後,105名高校教師立刻公開籤名表示支持。他們認為:學生們擁有憲法賦予的言論自由權,所提訴求均合情合理,應予以理解並支持。應該允許民眾公開談論王室事務,王權也應被限制於憲法之下。
原新未來黨黨魁塔納通、秘書長畢亞卜以及現任遠進黨黨魁披塔等人均公開表示支持。塔納通表示,泰國實行「以君主為元首的民主體制」,但社會各界對於這一體制的想像並不一致。他的潛臺詞即是,當下泰國君主制的實質不符合他心目中的君主制。他表示為了避免學生被敵對勢力指為「塔納通的馬仔」,所以自己不能親自上場,只能在道義上支持他們。他還表示,君主制不應該成為泰國社會的禁忌,應該允許公開評論,而且現在這一趨勢已經形成,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變革君主制」的陣營。即使自己被逮捕,也會有更多人前赴後繼,繼續扛起這面大旗,直至成功。
與此同時,塔納通強調,政府別無選擇,必須要滿足學生們提出的「三大訴求」,最終解散議會,在新憲法下公正地舉行新一輪大選。
巴育政府的策略是將在前臺的集會學生與幕後支持勢力分別對待。將學生與政府之間的矛盾視為「人民內部矛盾」,對參與集會的學生以「綏靖安撫」為主,表示理解他們的「赤誠純潔之心」。儘管新冠疫情形勢仍然嚴峻,《緊急事態法》依然有效,但是政府允許學生們在校園內正常舉行集會,合理表達政治訴求。8月15日,剛剛走馬上任的泰國高等教育與科研創新部部長阿奈教授召集全泰高校校長會議,要求高校允許學生們在校內舉行集會,但是絕對禁止冒犯王室。
在安撫學生的同時,巴育總理和巴威副總理都公開指出,希望在幕後煽動學生的力量要好自為之。剛被任命為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的敦則警告外國不要幹涉泰國內部事務。他表示,泰國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情,不需要外國指手畫腳。民主黨黨魁朱林副總理、自豪泰黨黨魁阿努挺副總理也都在不同場合表達觀點,支持學生「修憲」等合理訴求,但勸告學生們不要越界。
泰國軍方此次表現總體較為克制。8月11日,此前在政治方面表態積極的泰國陸軍司令阿披叻上將拒絕就前一日學生們針對王室的「十大訴求」發表觀點,並且至今未作任何表態。8月12日,泰國海軍司令樂猜上將則以長者姿態,呼籲勿將反政府學生視作敵對勢力,他強調泰國是一個大家庭,學生就好像大家庭中少數「離經叛道」的孫輩,需要相互之間加強交流尋求理解。
泰國議會方面,以遠進黨為代表的反對黨陣營藉助學生運動對政府形成的巨大壓力,不斷向政府施壓,要求立刻修改憲法。為泰黨則分成兩派。以戰略委員會主席蘇達拉貴夫人為代表的一派公開表示不支持學生們有關王室的過激訴求。但是也有部分議員出現在集會現場,對集會予以支持。而公民力量黨、自豪泰黨部分議員則要求政府「有法必依」,對於有「蔑視君主」言行的集會骨幹進行法律制裁。執政聯盟中沒有受到巴育政府眷顧的「1票小黨」泰文明黨黨魁蒙空吉則公開要求巴育辭職,招致公民力量黨巴威嫡系議員希拉針鋒相對,二人在議會中差點拳腳相向,成為政壇笑話。
泰國警方則認為,廣大學生是被幕後黑手當做槍使的無辜者,但是領頭的骨幹成員觸犯法律,必須繩之以法。8月18日,泰國警方逮捕了巴娜亞等六名骨幹成員。之後,又先後逮捕了十餘名骨幹成員。警方的高調抓捕行動,意在殺一儆百。
6月
「萬查倫事件」爆發之時,巴育曾公開表示,拉瑪十世國王體恤民情,不允許官方以刑法112條「蔑視君主罪」向「政治異見者」施加懲罰。對於8月10日活動上激進者們提出的針對王室的「十大訴求」,王室並未作出任何回應。耐人尋味的是,8月13日,蒲美蓬國王長女烏汶叻公主在個人社交媒體表示:「全體民眾都有表達觀點和訴求之權利,因為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唯一能代表王室的態度的是8月16日現任樞密院主席素拉育上將代表國王親臨法政大學,為「泰國和平日75年暨比裡.帕儂榮誕辰120年紀念會」主持開幕式。8月10日晚集會上,比裡·帕儂榮被部分集會者作為「民主之父」與「獨裁王權」兩相對立。素拉育這一做法,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國王試圖平息紛亂的態度。
泰國政治路在何方?泰國學生運動濫觴於1970年代,1973年和1976年曾兩次大規模與軍政府對抗。1992年針對素金達(編註:1992年4月7日至5月24日任泰國總理,1991年軍事政變後由軍方委任上臺)的示威活動主體是城市中產階級。21世紀以來,「黃衫軍」和「紅衫軍」的本質是城市中產階級與草根階層民眾。近半個世紀後,學生又重新成為街頭政治的主力。
儘管可能有幕後勢力潛藏,為了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而煽動學生對抗政府。但不可否認,參與集會的大多數學生的想法都較為單純。他們所提出的「三大政治訴求」系出自對當前政治生態的厭惡以及對自身前途的擔憂,具有其內在邏輯合理性。
讓我們一起回顧學生運動逐步升級的過程。本輪學生運動的導火索是2020年2月新未來黨被解散。當時學生們普遍認為巴育政府利用司法體系打擊異己,行政與司法體系官官相護,是一種「司法獨裁行為」。3月初,朱拉隆功大學、法政大學等高校學生舉行校園「快閃」運動,其勢頭因新冠疫情暴發而受阻。隨後兩個多月,巴育政府宣布實施《緊急狀態法》,學生運動被迫偃旗息鼓。隨著疫情逐步緩和,6月爆發的「萬查倫事件」讓學生們再度舉行反政府集會。儘管沒有證據表明,流亡柬埔寨的政治異見者萬查倫被突然綁架一事背後系由泰國當權者操縱,但學生們根據此前部分「政治異見者」的遭遇,依然將這筆帳記在了泰國政府身上。
與之對應,泰國「保王派」代表人物陸軍司令阿披叻上將,一直在各種場合批評塔納通等人為「恨國黨」。6月,陸軍為1933年「母旺綠叛亂」(編註:1932年泰國改變政體後,1933年曾爆發過一次復闢戰役)正名,將民黨1932年政變斥為顛覆君主政權的「叛亂」。7月,學生在陸軍總部舉行集會,聲討阿披叻,集會骨幹帕裡公然撕毀並焚燒阿披叻戎裝照。8月5日,阿披叻在陸軍尉官學院再度批評「恨國黨」,引發網絡輿論猛烈抨擊。
可以說,對立雙方的矛盾已經尖銳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導致泰國經濟大幅衰退,失業率不斷攀升,很多大學生不僅父母雙雙失業,而且自己也可能「畢業即失業」,前景一片黯淡。然而在經濟形勢如此惡化之際,執政聯盟第一大黨公民力量黨非但沒有積極尋求脫困出路,反而為爭奪內閣席位而鬧得天翻地覆,令人倍感厭煩。因此,學生們普遍認為,只要還是巴育集團掌權,只要軍人勢力仍然幹預政治,他們便不會有光明的未來。因此,他們希望看到巴育集團倒臺,通過民主程序選舉可以帶領泰國走出泥淖的政府。
但是,要想推翻巴育政府,首先遇到的「攔路虎」便是2017版憲法。平心而論,2017年憲法在制度設計上確實有不公之處——總理無需是國會議員,250名參議員均由軍政府任命,有權與眾議員一起投票選舉總理。而且,參議員每屆任期為5年,這樣便可確保巴育在任滿4年後可繼續擔任總理。無怪乎去年大選期間,公民力量黨一位重量級人物曾放言:「憲法就是我們寫的!」
這樣的制度設計,令學生們感到世道不公。近期曝出的「紅牛太子撞死警察逃逸案」後續消息(編註:2012年紅牛能量飲料集團創始人之孫駕車撞死一名巡警並逃逸)更加深了學生們對於世道不公的哀嘆。多年前發生的這起案件最近被曝出當事人所有控訴全部取消,泰國社會為之震驚。其中疑點重重,人為掩飾痕跡明顯,折射出泰國司法制度腐弊不堪。此事經過媒體報導後不斷發酵,令包括學生在內的泰國民眾怒不可遏。
佛教所謂的「眾生平等」在泰國社會中並未得到貫徹,「庇護制」社會傳統更是讓新生代急於尋求變革。這也不難解釋,為何部分激進人士會突破底線,將矛頭指向王權。因為在他們看來,王權的庇護是軍人集團得以長期幹政的堅強後盾。所以,學生們提出,將憲法中不公之處全部刪除,以平等之精神迎接下一次全國大選。
當然,潛藏於學生運動背後的力量究竟在想什麼,我們不得而知。根據筆者觀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近年來頻頻在中俄周邊地區掀起學潮,手法如出一轍。泰國是否是西方「顏色革命」的又一目標,是否意在將我周邊攪亂,非常值得繼續密切關注。
就目前形勢來看,泰國政治未來有可能出現的走勢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巴育政府在修憲問題上進行妥協。巴育政府最初成立之時,執政聯盟與反對黨聯盟議席所差無幾,250名參議員是確保巴育擔任總理的壓艙石。當下,巴育政府參政黨眾議員總人數已多達270人,遠超半數席位,參議員的存在基本上意義不大。2017年憲法制定時將參議員的任期設定為5年,意在確保巴育能夠連任兩屆總理。但是,面臨重重危機的巴育可能也對當初這一想法失去了興趣。所以,
修憲是對抗雙方可以找到的最大共識。然而,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修憲工作不可能一朝一夕便能完成。保守估計,從程序啟動到最終完成,至少需要一年半時間。而且,巴育政府與學生們對於修憲的程序和重點存在不同認知,要想達成一致,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拉鋸。
第二,學生們僅堅守此前的「三大訴求」,暫時擱置王室改革的要求。泰國社會自拉瑪九世時期確立了王權至高無上的價值觀,基本上形成社會共識。儘管拉瑪十世與拉瑪九世相比威望不足,但
大多數民眾無法認同「反王派」的要求。8月10日集會上學生們的表現以及提出的王室改革「十大訴求」,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原本平靜的池塘,立刻掀起巨大聲響。原本支持「三大訴求」的很多知名人士紛紛指責學生行為過激。從8月16日集會情況來看,主要發言人並未提及王室改革問題,顯示了學生們的讓步。這也導致8月10日晚「法政不忍」活動上的部分骨幹非常不滿,提前離場。社會輿論的激烈反應以及盟友的退卻可能會讓激進派學生暫時擱置這一議題,王室改革在本次較量中可能不會有實質性進展。
開弓沒有回頭箭,學生們已經拉開了要求改革的大幕,不出意外的話,將會一直持續,直至實現重要目標。沿襲數百年的君主制儘管不會在一夜之間傾塌,但拉瑪十世國王和巴育政府如果不能看清形勢,低估了學生們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意志,則或多或少都會遭受衝擊。泰國社會未來究竟能否重歸和諧,考驗著他們的執政智慧。
「暹羅拾珠」是泰國問題研究專家秦翊的專欄,在宏大視野下對泰國政情、民情與外交關係做有料有細節的全方位觀察和剖析。兩周一期,不見不散。(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