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到《病毒星球》:在瘟疫書籍裡看世界

2020-12-10 挖姐讀書

我是挖姐,兩天一本書。歡迎關注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今天我們分享的是公元前5世紀至今的瘟疫全書籍,在疫情延續的日子裡,不妨讀一讀。書寫瘟疫的歷史,也是一部人類精神探索和進步的歷史。

■溫疫簡史:書籍篇

公元前5世紀至今

書寫是人類理解未知事物的重要途徑。書寫癌疫的歷史,也是一部人類精神探索和進步的歷史。書猶藥也,在這個疫情延續的日子裡,不妨讀讀這些書。

公元前410年左右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作者是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書中記載了公元前 430年發生於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發生於雅典的大癌疫,對這場癌疫的起源、症狀以及影響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其後西方歷史學家對雅典癌疫研究的史料幾乎全部來自於該書。

公元115-117年

《編年史》

該書是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倫的16卷本編年體史書,記載了公元14年至公元68年

之間的羅馬歷史。塔西倫在該書中提及公元65年,羅馬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爆發的癌

疫。

《編年史》

公元200-210年

《傷寒雜病論》

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癌疫這種傳染病。公元3世紀

初,醫聖張仲景博覽群書,廣採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

《傷寒雜病論》

公元4世紀

《教會史》

作者尤西比烏斯是公元4世紀的凱撒裡亞主教,他在《教會史》中提到了公元3世界末4世紀初,羅馬皇帝馬克西米安統治期間羅馬爆發的大癌疫,是較早的記錄羅馬史上大癌疫的著作。後世歷史學家根據史料推測,此次癌疫可能是炭痘熱。

《教會史》

公元6世紀50年代

《戰紀》

作者是古羅馬歷史學家普羅科比(Procopius)。該書對公元6世紀的查士丁尼癌疫的流行情況做了最為詳細的記載。後人依據他的記載推測,此次癌疫極有可能是鼠疫。

《戰紀》

公元6世紀70年代

《法蘭克人史》

作者為格雷戈裡,介紹了公元6世紀鼠疫大流行在克萊蒙、馬賽等地區的流行情況。

1350-1353年

《十日談》

該書作者是義大利文藝復興代表、佛羅倫斯文學三傑之一喬萬尼·薄伽丘,講述了1348年義大利佛羅倫斯癌疫橫行,10名青年男女在鄉村一所別墅裡避難期間的故事。從此意義上,《十日談》是一部黑死病帶來的文學作品。按照薄伽丘的描述,故事中的十個年輕人,用講故事來消磨郊外無聊的時間,這些故事的合集就是《十日談》。

《十日談》

1642年

《溫疫論》

該書是中醫溫病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標誌性著作,作者創立了「氣」病因學說,強調溫疫與傷寒完全不同,明確指出「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創立了表裡九傳辨證論治思維模式,創製了達原飲等治療溫疫的有效方劑。對後世溫病學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溫疫論》

17世紀60年代

《佩皮斯日記》

該書是英國作家、政治家塞繆爾·佩皮斯於1659年至1669年之間以日記形式寫就的非虛構類讀物,詳細記錄了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見聞瑣事,其中關於1665年倫敦大癌疫的記載非常詳盡,為後世提供了豐富的史料,被稱為是17世紀最豐富的社會生活文獻

《佩皮斯日記》

1722年

《癌疫年紀事》

丹尼爾·笛福的《癌疫年紀事》描述了1665年大癌疫襲擊下的倫敦城,作者藉助其叔叔留下的記錄,巨細靡遺地描述了癌疫之下的倫敦城,把這場鼠疫的發生、傳播,它引起的恐怖和人心惶惶,以及死亡數字、逃疫的景況寫得如身臨其境。此外,它還提供了傷亡數字表,並討論了各種不同記載、軼事的可信度。部分文學評論者稱本書為真正的歷史,還有人認為這是一部非虛構類小說。

《癌疫年紀事》

1776-1778

《羅馬帝國衰亡史》

作者愛德華·吉本,是近代著名羅馬史家,該書記載了公元250年-266年,發生於羅馬的癌疫:從公元 250年一直延續到 265年的那次無比猖獗的癌疫的形成來看,想必也還有其它一些特殊原因,那次癌疫毫不間斷地在羅馬的每一個行省,每一座城市,甚至每一個家庭裡肆虐。

《羅馬帝國衰亡史》

1888年

《希臘史》

該書作者是英國著名古典歷史學家喬治·格羅特,而本書堪稱近代最權威的希臘史著作,記敘了截至公元前301年的希臘歷史,根據修昔底德的記載,對雅典大癌疫進行分析,得出結論該疫是斑疹傷寒,這也是關於此次癌疫最具影響力的學說。

《希臘史》

1912年

《死於威尼斯》

該書是德國作家託馬斯·曼的中篇小說,創作靈感來源於1911年西西里島爆發的大規模霍亂。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有名望的作家,在威尼斯旅行期間被一位俊美的波蘭少年吸引,陷入反常的情愛中不能自拔。不久,威尼斯療疫橫行,外國遊客紛紛回國,而阿申巴赫明知有染疾身亡的危險,卻偏偏不肯離開,寧願守在少年身旁,最後死於海灘邊。

《死於威尼斯》

1942年前後

《鼠疫》

該書是加繆在巴黎遭德軍佔領後,避難法國南部時期所寫的長篇小說,描寫了北非一個叫奧蘭的城市在突發鼠疫後以主人公裡厄醫生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對疫奮力抗爭的故事。在加繆看來,當時處於法西斯專制強權統治下的法國人民就像歐洲中世紀鼠疫流行期間一樣,長期過著與外界隔絕的囚禁生活,他們經歷著恐懼、焦慮、痛苦和掙扎,思想上和感情上承受的巨大而深切的震撼。在該書中,鼠疫兼有政治、戰爭和精神痛苦的隱喻。

《鼠疫》

1976年

《癌疫與人》

該書從病理學以及社會學的角度揭示「癌疫就是寄生活動」的本質,癌疫與人的糾纏由來已久,疫病爆發只不過是二者形成的微妙平衡被打破的表現。該書開創了解釋和理解人類行為與社會的新方法,從微生物歷史和寄生理論對戰爭、國家以及人類歷史上的大交流、大發現做了全新解讀。它帶來的啟發效應使整個歷史研究受益,備受推崇的《槍炮、病菌與鋼鐵》就是賈雷德·戴蒙德在其直接影響下創作的作品。《紐約書評》稱「此書從此扭轉了人們看待世界歷史的角度」,《紐約客》則認為此書是「一部真正的革命性作品」。

《癌疫與人》

1978年

《疾病的隱喻》

該書收錄了美國思想家、作家蘇珊·桑塔格的兩篇重要論文「作為隱喻的疾病」及「愛滋病及其隱喻」,在文章中桑塔格反思並批判了諸如結核病、愛滋病等傳染病如何在社會的演繹中一步步隱喻化,從「僅僅是身體的一種病」轉換成了一種道德批判,並進而轉換成一種政治壓迫的過程。

《疾病的隱喻》
《疾病的隱喻》

1985年

《霍亂時期的愛情》

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力作。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馬爾克斯並沒有直接描寫霍亂本身,但霍亂作為一種隱喻不時穿插在故事中間,既是對拉美歷史中接續不斷的戰爭、政治運動的隱喻,也指陷入愛情中年輕人心醉神迷的精神狀態,此外,霍亂作為過去幾個世紀對拉丁美洲構成最嚴重威脅的疾病,也是作者的祖國哥倫比亞的象徵。

《霍亂時期的愛情》
《霍亂時期的愛情》中文版

1994年

《逼近的癌疫》

普利茲新聞獎得主勞裡·加勒特的力作。全書以文學筆法記錄了20世紀後半期世界各

地癌疫暴發以及研究的過程,冷靜地分析了近半個世紀以來疫產生的根源:不斷變化的社會和環境條件在世界範圍內促進了女滋病毒,拉薩,伊波拉等新病毒和潛在破壞性病毒與疾病的傳播,局部戰爭、大規模難民移民、抗生素的不當使用、第三世界國家糟糕的衛生條件,都是幫兇。在這本像驚小說一般讓人緊張的紀實作品中,作者以令人信服的口吻告訴人們:即使科學發展至今,人類在傳染病面前,依然十分渺小。

《逼近的癌疫》

1997年

《槍炮、病菌與玫瑰》

在這部開創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實上有助於形成歷史最廣泛模式的環境因素,從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毀了以種族主義為基礎的人類史理論,因其突出價值和重要性,本書榮獲1998年美國普立茲獎和英國科普書獎,並為《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作品。

《槍炮、病菌與玫瑰》

2003年

《清代江南的癌疫與社會》

本書從癌疫這一以往國史學者研究較少的社會現象人手,通過對清代江南疫情及其與社會互動關係比較全面細緻的呈現,探討了中國近世社會的發展脈絡、清代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和清代江南社會的特質等問題,是國內第一部疾病醫療社會史研究專著。作者在立足中國社會實際發展狀況的前提下,致力於新理論和新方法的實踐與發展,既拓展了中國史研究的領域,開闊了疾病史研究的資料範圍,又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近世社會變遷、國家與社會關係等問題做出新的詮釋。

《清代江南的癌疫與社會》

2004年

《大流感:歷史上最致命癌疫的史詩》

該書作者為約翰·M·巴裡。大流感指的是1918-1919年橫掃世界的流行性感冒,根據最新權威估計,大流感致死人數為5000萬-1億,不僅高於歷年來命喪愛滋病的人數總和,更遠超中世紀二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數。作者依據大量的歷史資料和數據,重繪了1918年的慘狀,為我們再現了這場最致命癌疫發生、發展及其肆虐全球的過程,細緻入微地描寫了科學、政治與疾病傳播互動的過程。大到世界政治局勢的風雲變幻、小到病毒分子的結構及侵染機制,細緻到美國某個不知名村莊的人和事,深刻到多位科學家的性格優劣勢及其成就或結局,作者把大流感爆發的諸多因素、結局以及由此相關的醫學史、重要醫學人物以及醫學教育的改革都寫得淋漓盡致,該書問世後引起巨大轟動,於次年被美國科學院評為2005年度最佳科學/醫學類圖書。

《大流感:歷史上最致命癌疫的史詩》

2005年

《他們應當行走:美國往事之小兒麻痺症》

作者奧辛斯基是紐約大學醫學人文系主任、歷史系教授,本書講述了圍繞小兒麻痺症(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科學觀點與利益之爭。小兒麻痺症在美國曾經掀起軒然大波,這種歷史上從未造成嚴重後果的病症,由於特殊的社會條件而變成了公共衛生事件。圍繞著小兒麻痺症的疫苗研發,是兩位科學家索爾克和薩賓之間的角力、拉扯甚至攻計。作者以歷史學者的視角,將疾病的治癒之路與社會運動、公共醫療改革、法律制度確立融為一體,編織成一段動人的美國往事。

《他們應當行走:美國往事之小兒麻痺症

2011

《疫苗的史詩》

作者讓-弗朗索瓦·薩呂佐(Jean-FrancoisSaluzzo)是法國病毒學專家,曾供職於巴斯德研究所,現任世衛組織顧問,負責向新興國家傳播疫苗研發技術。在作者筆下,疫苗的研製與改進是一部人類的史詩,也是科學與工業的傳奇。人類一步步攻克了狂犬病、脊髓灰質炎、B肝、黃熱病.....作者以娓娓道來的筆法回答了關於疫苗製造、疫苗成分與愛滋病疫苗研製等相關問題。此外,該書還探討了疫苗引起的爭議,例如B肝與麻疹疫苗被認為可能導致多發性硬化症與自閉症等等。

《疫苗的史詩》

2011年

《病毒星球》

作者卡爾·齊默爾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該書向我們揭示了病毒作為科學界已知的最小的生物,實際上已經控制了整個地球,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同時,人類和病毒之間的關係也不再是單一的對立關係,我們也是病毒的一部分:人類基因組包含的病毒DNA多於我們自己的DNA。「病毒到底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正是齊默爾在本書中討論的主題。

《病毒星球》

相關焦點

  •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不可能之絕對客觀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是古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創作的歷史著作,全書的主要講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的一場戰爭。這場幾乎涉及了當時整個希臘世界的戰爭被後世稱為伯羅奔尼撒戰爭。伯羅奔尼撒戰爭譯者在其序言中提到,在修昔底德的整個著作以及著作的演說辭中都有嚴密的邏輯性。從修昔底德的文字風格和組織形式上便可見一斑。
  • 從伯羅奔尼撒戰爭,看強盛的雅典被迫謝幕,探究斯巴達得勝原因
    但是這個希臘的最強國卻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被斯巴達取而代之,是斯巴達日漸崛起還是雅典逐漸走向衰落?戰爭的勝利因素是複雜的,斯巴達成為伯羅奔尼撒的勝利者,背後是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雅典軍隊自身的問題也就是斯巴達得勝的原因。從戰場上看雅典失敗的原因,突降的瘟疫是其中一個。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第二年,瘟疫突然降臨雅典。這場瘟疫對於雅典來說是極其嚴重的傷害,很多平民都染上了瘟疫,在雅典軍隊之中也不斷進行擴散,很多軍民都因此喪生。整個雅典都處在恐怖的瘟疫籠罩之下,在此陰雲之中,混亂就滋生了。
  • 修昔底德陷阱:強國爭霸模式下,伯羅奔尼撒戰爭與希臘城邦的衰落
    但是這一典故最初是出自古希臘著名的歷史學家、同時也是國際關係領域現實主義鼻祖修昔底德的著作《伯倫奔尼撒戰爭史》一書。這一論斷僅僅只是為了解釋發生在雅典與斯巴達人之間的一場戰爭,也就是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體——伯羅奔尼撒戰爭,以及在此之後希臘城邦衰落的原因。
  • 雅典與斯巴達的戰爭最激烈時,因一場瘟疫意外平息了戰火
    而在人類歷史的滾滾長河之中,卻有一次這樣的意外,因為在一場殘酷的戰爭環境之下,又爆發了一場意外的瘟疫,這原本使得戰爭的情況雪上加霜,不過歷史卻意外的讓這次瘟疫巧妙地結束了這場戰爭。小編也不得不感嘆,這也算是因禍得福了吧!
  • 伯羅奔尼撒戰爭對於希臘歷史的影響
    導語:伯羅奔尼撒戰爭是雅典歷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戰爭,因為它是雅典歷史的終結戰爭。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發生之後,雅典的歷史地位逐漸下降,雅典也逐漸變成一個非霸主地位的城邦。伯羅奔尼撒戰爭為雅典的歷史帶來了極為嚴重的後果,也導致了希臘各個城邦的衰落,包括雅典還有斯巴達等其他城邦,受到了慘重的損失,並且對以後的歷史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深刻影響了未來歷史的發展格局。這場戰爭對於整個希臘城邦的歷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不同的方面。
  • 史上最嚴重的七場瘟疫,這個種族幾乎被病毒滅絕
    圖片來源見水印作家薩拉馬戈曾說,在一場瘟疫中不會有肇事者,我們都是受害者。一部人類歷史,也是與病毒抗爭的歷史,在科學水平與醫療技術均不發達的年代,瘟疫的降臨便猶如世界末日。 據說,近乎過半的古希臘人慘死於雅典大瘟疫。這場災難的倖存者,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在著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說,人們「像羊群一樣地死去」。
  • 權力與恐懼:伯羅奔尼撒戰爭延伸出的「修昔底德陷阱」是個偽命題?
    滿滿600多頁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清晰的記載了導致這場戰爭的曲折細節。修昔底德寫的幾百萬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主要的故事線就是雅典和斯巴達為什麼開啟了這一場大戰。是後人從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當中發現了這個結論,雅典勢力的不斷增長,導致了他的對手斯巴達的恐懼。
  • 醫學院校長開課《名畫中的瘟疫史...
    這不禁令人聯想到100多年前的1918年大流感,據不完全統計造成全世界2000萬到5000萬人喪生,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具破壞力的全球災難性生物風險。那麼,今年新冠疫情,尤其是第二波疫情與1918大流感有何相似?一門面向全國高校開設、包含40多節微課的《名畫中的瘟疫史》在線開放課程試圖揭開答案。作為主講人,上海健康醫學院校長黃鋼不僅進行專業解讀,更以名家名畫的獨特視角加以佐證。
  • 伯羅奔尼撒的橘子
    在伯羅奔尼撒一個小鎮裡,我欣欣然的撿路邊的橙子,一位希臘人笑嘻嘻的看著我,後來忍不住走過來跟我說,這些橙子固然不錯,但我家院子裡有更好的,可以送你們一些。這哪好意思?我曾駕車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翻山越嶺,經邁錫尼去雅典,在山谷中看到一些希臘的羊倌,其穿著打扮相當的髒兮兮,在整個西歐我從沒有看到過那種羊倌。其路邊經常性的有無主野狗野貓出現,有的被汽車撞死,直接就躺在路邊無人管。
  • 讓你對瘟疫深刻認知的11本書
    《疾病改變歷史》 [英]弗雷德裡克·F·卡特賴特、麥可·比迪斯 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自古以來,饑荒、瘟疫和戰爭就經常給人帶來巨大災難,其中瘟疫危害尤甚。本書內容有趣,涉及面廣,探討了疾病對歷史進程的影響。作者用鮮為人知的史料,展現了疾病對文明、軍隊以及歷史上著名領袖人物的侵害,說明最有權勢的個人和強大的國家也可能或已經因疾病的致命打擊而衰弱。
  • 世界名畫裡的八次人類大瘟疫
    1雅典鼠疫Plague of Athens公元前 430 - 前 427Peloponnesian War公元前430一公元前427年的「雅典鼠疫」,發生在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拜佔庭帝國的皇帝查士丁尼,決定於公元533年發動對西地中海世界的徵服戰爭。然而就在他橫掃北非、徵服義大利,即將重現帝國輝煌之時,一場空前的瘟疫不期而至,使東羅馬帝國的中興之夢化為泡影。公元541年,鼠疫開始在東羅馬帝國屬地埃及爆發,接著迅速傳播到君士坦丁堡及其它地區。
  • 人類與瘟疫:一場西西弗斯式的戰爭
    從最開始編造「漢口人忙著備至年貨不想理你們」之類的段子,到後續在一些新聞下發表諸如「武漢人都不帶口罩」這樣的評論,再到意識到疫情嚴重性但仍然不願意戴口罩、少出門。彼時,我每天下樓扔垃圾時都會在電梯裡遇到一兩個在密閉空間裡依然堅持不戴口罩的「勇士」。
  • 繪畫中的瘟疫——罪與罰的故事之《被瘟疫侵襲的羅馬城》
    (公有領域) 與普桑類似的作品還有法蘭德斯十七世紀畫家米希爾 史維特斯(Michiel Sweerts)之作描寫的《古城中的瘟疫》。 史維特斯深受普桑影響,這幅《古城中的瘟疫》是他向法國大師普桑的《阿什杜德瘟疫》致敬,因此畫面中許多元素與普桑的相似,讀者可自行比較。作者本人並沒有明確這幅作品的特定歷史背景,或道德教訓。
  • 戰「疫」每日觀察丨瘟疫常改寫人類歷史 但並非隨心所欲
    戰「疫」每日觀察丨瘟疫常改寫人類歷史 但並非隨心所欲 原標題: ●一談新冠肺炎疫情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連日來,看義大利、看歐洲、看世界,令人揪心。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快速蔓延,這是一場波及全球的重大災難。
  • 聊一聊人類歷史上繞不開的20次大瘟疫
    大量的人以及動物聚居在一起,再加上衛生和營養條件很差,為病毒提供了肥沃的滋生地。隨著500年前新航路的開闢(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新型傳染病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傳播,並最終形成了第一次全球大瘟疫。 下面就請跟隨我一起來看一看人類文明史上最嚴重的20次大瘟疫,以及它們最終是如何結束的。 1.
  • 伯羅奔尼撒的夕陽下
    對於旅行者來說,雅典好的一點是,著名景點基本都是室內,公共運輸可到達,打車也比國內便宜(也看司機),頭兩天我們把市中心的憲法廣場,奧林匹克體育場,帕特農神廟,衛城對面的山頭都掃了一遍。 怎麼說呢,歐洲每個國家其實差別都很大,國家文化,國民性格,再到自然風光,對於善於探索的旅行者,你不可能在這片歐陸/海島感到無聊。
  • 在世界電影裡讀懂「瘟疫」 還原現實透視人心
    不管哪一種呈現方式,電影裡的瘟疫總是重複相同的套路:病毒終會被戰勝,然後被遺忘在時間裡,直至下一場災難叩門。猶如哲學家霍爾巴赫所言,瘟疫昭示了人類的無知和恐懼。每一次病毒降臨,人們總要面對生存和死亡、自由和秩序、善良和邪惡的多重詰問。電影裡的瘟疫是一面鏡子,逼真地記錄災難,還原現實和透視人心。
  • 科普讀物|《病毒星球》:菸草花葉病毒和病毒世界的發現
    READING 我們一起來讀《病毒星球》吧 讀書沒有合宜的時間和地點。一個人有讀書的心境時,隨便什麼地方都可以讀書。如果他知道讀書的樂趣,他無論在學校內或學校外,都會讀書,無論世界有沒有學校,也都會讀書。他甚至在最優良的學校裡也可以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