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遭遇做出一個清楚的解釋——不是對別人解釋,而是對自己解釋。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要「討個說法」。如果,對自己的遭遇無法解釋得清楚,就會很難受很難受。
在醫院裡,每個得了絕症的患者,都要經歷一個痛苦的「自我解釋」時期。「為什麼生這個病的偏偏是我?!」這是一個無比痛苦且無比艱難的自問。雖然可能明明是個概率問題,但,「為什麼偏偏是我?!」折射的是每個不幸者的不甘。
讀中學的時候,你也可能觀察到這樣的現象。班裡有些面貌醜陋的女生,對「自己從未收到過情書」的解釋是這樣的:「我可不是那樣的人!不像那些狐狸精……」雖然旁觀者清,但她們自己卻對自己的解釋深信不疑。然而,這樣的解釋真的除了能讓自己舒服以外,一點副作用都沒有嗎?事實上,副作用很多很多,比如,除了讓自己不真實之外,甚至可能為了讓這樣扭曲的解釋更站得住腳,她們會不惜用各種手段去折磨、誣陷那些她們口中的「狐狸精」,雖然那些「狐狸精」除了長得更漂亮之外一點錯都沒有……當然,更慘的,並且她們自己可能永遠不知道的是,正因為她們實際上的扭曲,所以,她們將來找到的另外一半,也必然是扭曲的。
「韭菜」們最大的共識是什麼呢?
據我觀察,所有的韭菜都認同一個實際上錯誤的觀點:
所謂的交易,是一種「零和遊戲」。
也就是說,他們相信自己賺到的錢,是別人賠掉的錢;或者反過來說,他們自己賠掉了多少錢,一定被別人賺走了同樣數額的錢。
這就很矛盾了。當這些「韭菜」憤怒地聲討「割韭菜的傢伙們」的時候,他們本質上在氣憤的是什麼呢?看來,他們真正恨的,並不是他們口中的「割韭菜」;他們真正恨的,邏輯上來看,只能是「為什麼割韭菜的不是我?!」。如果有機會「割韭菜」,他們一定不會手軟,因為這是他們認定的「零和遊戲」,所以,誰都是韭菜,誰都是一個命:要麼當韭菜被割,要麼割別人的韭菜。
他們錯在哪裡了呢?
他們全然忽視了交易市場裡最大的一個作用力:經濟周期。或者通俗點講,就是牛熊交替。
在牛市裡,絕大多數人都賺到錢了,少數人賠掉的金額,全然抵不上那麼多人賺到的總數;到底哪一根韭菜被割了?在熊市裡,絕大多數人都賠錢了,大量的人賠掉的總金額,是少數人賺到的總額的無數倍,誰在割韭菜?
所以,這根本就不是「零和遊戲」!
事實上,在牛市的尾巴上,無論是誰,買到的都是打了激素催肥了的價格;在熊市的尾巴上,無論是誰,買到的都是骨瘦如柴嗷嗷待哺的價格。
公開的交易市場上,沒有人能拿著槍逼你交易,每個人都是自願的……可為什麼自願買的時候歡天喜地,後面就開始呼天搶地了呢?我們需要一個解釋。對,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一個清楚的解釋,用來解釋自己所面對的尷尬。
你是想要一個正確的解釋呢,還是想要一個讓自己感覺舒服的解釋?
正確的解釋,會引發你下一步正確的選擇和行動。讓自己舒服卻肯定不正確的解釋,除了讓你短暫舒服之外,因為它不是正確的,所以必然只能帶來各種「出人意料」的副作用……你到底要哪一個解釋?
正確的解釋很簡單:
我們買入的時機錯了。
牛市的時候,雞犬升天,多差的標的,都有可能繼續暴漲;熊市裡,萬馬齊喑,有時好的資產反倒跌得更狠……
「時機錯了 」是最本質、最合理、最有指導意義的正確解釋,甚至應該是唯一的合理解釋。
另外,稍稍成長了一點的你,從此就明白了:以後,絕對不要參與任何零和遊戲——這比賭博還浪費時間!(要知道,在現實裡,公平的賭博其實是不存在的,為了保證公平,或者說,以公平為手段,所有賭場都設計了莊家贏率。)
股市沒有什麼是百分百的,一切都是在「概率」和「可能性」上進行優化,提高自己的勝率。不論是基本面分析、技術面分析還是資金管理、心態控制,都是在評估某一次出手的獲勝概率,就像戰場上將軍對一場戰爭、一次戰役的謀劃和部署,沒有百分百的事情,都是綜合評估各方面情況,得出一套最有利於自己取勝的作戰方案。
股市的確定性基於概率,來源與股市最基本的原理,那就是:股價的最終決定因素就是企業,企業的發展決定股價的動態。這一最樸素的道理,在市場炒作的迷霧下,已經讓太多的人迷失方向。
那麼什麼是大概率和小概率的事情?
顧名思義,大部分人能做到的事情就是大概率,反之亦然。大部分的人在二十多歲會結婚,是大概率事情,大部分人這輩子會普普通通平平淡淡是大概率事件,坐飛機幾乎不可能掉下來是大概率事件,普通人炒股大部分會虧錢,這也是大概率事件。
有了概率的思考方式,我們就會明白,在股市的博弈中,基本面、技術面、心理面、資金面等等都是我們衡量概率勝算的要素之一,股市是個大熔爐,各種理念、方法都要大融合,價值投資、趨勢投資、技術分析、圖形分析、基本面分析等等要素都可以自成一家,做得好都可以在市場活的很好。這些年我是經歷了一個以上的循環:先看圖形炒股,發現不好使,就用基本面來玩,後來發現很多時候基本面好的股票在市場轟轟烈烈的時候不漲,漲的時候大盤也不好了,又拿不住股票,然後再換趨勢投資,不靈了,再換價值投資……..然後再來一個循環。
這個概率綜合得分多少才是一次出擊的核心思考點,就比如當前的大勢,不論是想進場搶反彈,還是想中線建倉,在你的周期上,你獲勝的概率有多大?單就大趨勢及匯率宏觀這一項,獲勝的概率就大打折扣,其他的行業再好,個股再好,又有多大意思?覆巢之下無完卵。
一般要具備以下幾個概率思維:
1.概率思維
投資永遠沒有百分百確定。超額的收益往往伴隨著風險。如果不承擔任何風險,想要博取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超額收益幾乎不可能。所以,最終,投資成為了一個概率藝術。我所理解的投資本質,是建立在概率基礎上的,機會和風險錯配產生的投資機會。既然是概率藝術,就有兩大要素:正確率、正確時的收益。
2.正確率就是勝率
高勝率和確定的大概率是投資複利的前提。當時很多人過分關注了勝率,而忽略了概率的存在,好的決策有時也會帶來壞的結果,而壞的決策也會帶來好的結果。
相比關注勝率的結果,建議大家多去關注決策的過程,學會把主要精力放在投資決策中,然後靠足夠長的時間和足夠多的數量讓概率發生作用。
有時候,要嘗試接受偶爾的不好的投資結果。
3.正確時候的收益
其實正確率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每次正確時能帶來多少收益(減去錯誤造成的損失)。可能有一個人,虧了100次,但是在1次投資中就翻身了,一級市場的天使輪就是這樣。這又涉及到對每一次機會的倉位的控制,這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縮量上漲還將上漲,縮量下跌還將下跌
成交量——實戰運用《量價八階律—買入信號》
摘要:可以把成交量變化八個階段總結為"八階律"。
要實戰運用,我們就必須結合和價格相結合,沒有價格那麼量能是沒有指導意義的!真正讀懂市場的語言,洞悉股價變化的奧妙。可以把成交量變化八個階段總結為"八階律"。
1.量增價平--轉陽信號:
股價經過持續下跌的低位區,出現成交量增加股價企穩現象,陽線的成交量明顯出現了放大,說明底部在積聚上漲動力,有主力在進貨為中線轉陽信號!
這種情況在日常看盤過程中並不多見,在強勢行情中,這種情況也可以提前作為買入信號!
2.量增價升--買入信號:
成交量持續增加,股價趨勢也轉為上升,這是短中線的買入信號。"量增價升"是最常見的多頭主動進攻模式,應積極進場買入,與莊共舞。
這種在股價底部或者是上漲初期非常有效,在高點位置,則是需要警戒!
3.量平價升--持續買入:
當股價上漲之一定高度是,成交量保持等量水平,股價持續上升,可在期間適時參與。也同時也可以持倉待漲!
成交量----實戰運用《量價八階律—持有信號》
摘要:行情上漲到一定高度後,持有信號的分析!
1.量減價升--繼續持有:
成交量減少,股價仍在繼續上升,如果在相對底部或者上漲的初期,我們可以認為這是莊家主力鎖籌現象較好,適合持有,也可以是小資金短線參與,因為股價已經有了相當的漲幅了,接近上漲末期。
量減價升也多出現在洗盤的階段!在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直股票走完第一輪上漲,籌碼拿的差不多的時候,下一輪迴撤後反轉,多數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這也是我們通常說的洗盤,洗盤結束,則大概率出現主升拉漲!
(在大幅拉升後的高位,也會出現量減價升,但始終不過前高,這就是警示信號了)
2.量減價平--警戒信號:
成交量顯著減少,股價經過長期大幅上漲之後,進行橫向整理不再上升,此為警戒出貨的信號。此階段如果突發巨量天量拉出大陽大陰線,無論有無利好利空消息,均應果斷派發!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這種形態出現在相對的底部位置,或者回撤途中中,同樣也是警戒信號!
成交量——實戰運用《量價八階律--賣出信號》
摘要:只要趨勢逆轉,應及時止損出局
股市有句老話,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是師傅!是不是師傅我不曉得,但是量價結構變化的賣點掌握好,同樣達到掌控盈利的目的!
1.量減價跌--賣出信號:
成交量繼續減少,股價趨勢開始轉為下降,為賣出信號。此為無量陰跌,底部遙遙無期,所謂多頭不死跌勢不止,一直跌到多頭徹底喪失信心斬倉認賠,爆出大的成交量,跌勢才會停止,所以在操作上,只要趨勢逆轉,應及時止損出局。
2. 量平價跌--繼續賣出:
成交量停止減少,股價急速滑落,此階段應繼續堅持及早賣出的方針,不要買入當心"飛刀斷手"。
3.量增價跌--棄賣觀望:
股價經過長期大幅下跌之後,出現成交量增加,即使股價仍在下落,也要慎重對待極度恐慌的"殺跌",所以此階段的操作原則是放棄賣出空倉觀望。低價區的增量說明有資金接盤,說明後期有望形成底部或反彈的產生,適宜關注。有時若在趨勢逆轉跌勢的初期出現"量增價跌",那麼更應果斷地清倉出局。
如果說股票交易是博弈,比別人越少犯錯誤,你就越有可能成功
按照博弈論的說法,股票交易是一種現實博弈,現實博弈的特點是只要比別人少犯錯誤,同時犯錯誤時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可控,久而久之,你就是成功者。
選擇了股票行業,就註定了隨時都會跌倒,既然註定是如此,就應該選擇做思想上的朝聖者,向著自己認定的「期道」進發。朝聖者式跌倒,因為心裡有個堅定的目標,所以雖然跌倒了,還是會爬起來繼續向前走,每次跌倒的地方也都更接近目標。
股票交易是現實博弈:比別人少犯錯誤
股票交易是讓人上癮的危險遊戲。零和博弈是殘酷的,但股票市場連零和都不是。由於本質如此,市場一定會用各種方式證明大部分人是錯的。市場瞬息萬變難以把握,要在其中生存的唯一辦法就是把握自己,用自身的修為去控制欲望和情緒,從而理性地做出決策、執行決策。
決策容易執行難。我們都崇尚知行合一的理念,對應到股票投資上,理解市場是「知」,操盤是「行」。知易行難的意思是說,知與行之間的距離遠不止千山萬水,股票交易尤其如此,這可能是因為股票是濃縮的人生,所以也濃縮著犯錯機會。
人們常說,不要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但對做股票的來說,這句話基本上就是笑話:誰沒有在同樣的地方反覆虧損過?西方人也有類似的說法:一隻狐狸不能兩次掉進同一個陷阱,一頭驢子不會兩次在同一個地點摔倒。但在股票投資領域,對大部分操盤手來說,從錯誤中及時汲取教訓,並確保下一次不再犯,基本上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若以上述諺語為標準,股票市場上人人都是知錯犯錯的「慣犯」,都是一千個耳光也打不醒的蠢人,都是在同一個地方失誤兩次的狐狸和驢子,正如古人所言:「明明知得,又明明犯著。知得是誰,犯著又是誰。」
成功操盤手大都挨過無數次市場的掌摑,摑的方式還不僅僅是賠錢,而常常是爆倉。為避免屢犯,有些人甚至把戒律寫在手背上,每次下單時都會看到。雖然如此,一進入交易狀態還都是會故態復萌,為此不少人有自責感,甚至認定自己比驢都蠢,不是做交易的那塊料。其實投資者真的不必過分苛責自己,因為能悟出一切但管不住自己,基本上是投機交易者的常態。
同樣是屢屢犯錯,但有心人能夠透過這些「前科」,發現自己犯錯的概率正在慢慢降低,犯錯的「收穫」也在慢慢增多,這些人終究會明白:成功的交易者需要縝密的思考,需要嚴苛的約束,需要內心的強大,更需要犯錯的成本。所以,許多優秀交易員都是飽經滄桑,巴菲特說60歲才懂得投資,應該是不無道理的。華爾街有一個說法,做投機這行,平均年齡50歲才小有成就,60歲可能揚名立萬,70歲或許大功告成。年輕是要付出代價的,好在年輕是最大的資本,他們可以用時間換空間用學費換經驗,但這所學校學費高昂,交不起學費的優等生比比皆是,因此要珍惜每一次交易機會,珍惜每一張失誤的單子,這些都是自身增加修為和提升境界的基石。
同樣是屢屢跌倒,不同的人是有不同姿勢的,這些姿勢可分為三類:烏龜式跌倒、不倒翁式跌倒以及朝聖者式跌倒。烏龜式的跌倒,是一旦跌倒就無法翻身,只能仰躺待援;不倒翁式的跌倒,是總是不停地跌倒而且常常是在同一個地方,但每次都不屈地爬起,然後換個方向,繼續開始下一輪的跌倒和爬起;而朝聖者式跌倒,因為心裡有個堅定的目標,所以雖然跌倒了,還是會爬起來繼續向前走,每次跌倒的地方也都更接近目標。選擇了股票行業,就註定了隨時都會跌倒,既然註定是如此,就應該選擇做思想上的朝聖者,向著自己認定的「期道」進發。
巴菲特說:「我們並不擔心犯錯誤,我所考慮的是未來如何做到不同。」股票投資者都是食人間煙火的凡夫俗子,都會雜念叢生甚至欲望萌動,所以大多數人都有重複犯錯的經歷,並且以後還會繼續犯下去,「不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這個標準,在股票市場上沒有人能夠達到。不過,按照博弈論的說法,股票交易是一種現實博弈,現實博弈的特點是只要比別人少犯錯誤,同時犯錯誤時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可控,久而久之,你就是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