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國化」是臺灣島內民進黨蔡英文當局的重大「臺獨」戰略。從李登輝、陳水扁開始,「臺獨」們從教科書入手,逐漸地把「臺灣史」與中國史割斷開來,直至蔡英文手上終於集大成,把中國史併入了「東亞史」,大陸成為了與東亞各國一樣的「外國」。現在,島內年青人都成了蔡英文嘴裡所謂的「天然獨」,就是「臺獨」教科書餵出來的。
然而,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它就象一座被世人仰望的高山,哪裡是你想去就去得了的,這不,臺北故宮就是這座高山中的一個山峰。
2016年,民進黨再次在島內執政。蔡英文甫一上臺,即在島內推動「轉型正義」。所謂的「轉型正義」一是要消滅中國國民黨,一個就是要在文化上、歷史上「去中國化」。蔡英文當局通過「黨產委員會」清算國民黨「黨產」,把「親藍」團體打成國民黨「附隨組織」,國民黨從此奄奄一息。在「去中國化」上,蔡英文將李登輝陳水扁的「脫中」手段發揚光大,一方面徹底修改教科書,從歷史教學上斬斷兩岸連接。一方面就是在社會文化符號上消除中國的印記。於是,有了孔子不再是「至聖先師」的「去孔」,有了降格祭祀鄭成功的「去鄭」,有了不再面對孫中山宣誓的「去孫」,有了消滅「威權」遺蹟的「去蔣」,象徵「兩岸同出一脈」的遙祭黃帝陵更不會進行了,甚至,連臺灣大學校園裡紀念校長傅斯年的「傅鍾」都欲除之而後快,更腦殘的是,「臺獨」分子竟然要把「古今中外」改為「古今『臺』外」,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去中國化」的決心可見一斑。
正當民進黨「蔡英文們」在「去中國化」路上跑得歡的時候,突然一座中國文化的山峰擋住了他們的去路。這個山峰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那些搞「去中國化」的「臺獨」們突然發現,那個聳立在臺北外雙溪的臺北故宮,那個全臺灣人引以為傲的文化寶藏,那個全世界遊客都要去看的「打卡」聖地,它裡面的70萬件唐宋書畫、元明瓷片、文物文獻都在打臉民進黨蔡英文的「去中國化」醜行。臺北故宮的每一個展覽、每一個展廳、每一件文物以及它們的文化意涵,既展示著中華文化之山的巍峨,又明確地告訴世人,兩岸一脈、系出同源,「臺獨」搞了那麼多的「去」,只是在這座文化大山腳下挖了幾鍬土而已。於是,為了「臺獨」大業,民進黨蔡英文當局下決心要搬走臺北故宮這個中國文化山峰,可謂是狠招迭出,鍬鍬見血。
2018年,臺北故宮傳出,2020年起將閉館整修三年,館藏文物南移至位於嘉義縣的「故宮南院」。臺灣媒體曝出,當局有意籍這次搬遷,將臺北故宮文物分南北中三地展出,臺北故宮最精華的器物與書畫典藏移至臺中,命名為「東方書畫美術館」與「東方工藝美術館」,北院定位為「東方文書館」,展示原臺北故宮圖書文獻處的文物。這樣,沿襲於大陸的「故宮」名號就自然瓦解。在各界的強烈質疑聲中,當時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出面否認有這個計劃。但就前幾天,臺灣媒體又爆出,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又要將「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名為「華廈博物館」,並在組織序列上由當局行政機構直屬的二級單位,降格由文化部門管理的三級單位。明眼人都看出,民進黨當局對臺北故宮的「改名」、「降格」,玩的還是「去中國化」的套路,「改名」就是想通過去掉「故宮」這個強烈的文化符號,降低館藏文物與大陸的連接度,「降格」就是想通過貶低臺北故宮在行政序列中的層級,來削弱它在文化上的正統地位,讓臺灣人慢慢地認定臺北故宮只是與其它場館一樣的博物館而已,在不聲不響中把臺北故宮這座中國文化山峰挖掉。
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在「去中國化」上「挖山」不止,這是它們的「臺獨」本性決定的,也是我們意料之中的事。有朝一日,「臺獨」們真的把臺北故宮改名了,或者是把臺北故宮的文物分散到其它博物館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只是中國文化之山既有象臺北故宮博物院這樣有形的山峰,更有融進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中國人血脈之中的無形高峰,你能給臺北故宮改名甚至搬走文物,但是,十四億顆反對「臺獨」的熱血定將你們沸騰為歷史的塵埃。
民進黨「蔡英文們」,收回你們伸向臺北故宮的髒手。兩岸必將統一,讓臺北故宮的文物典藏牽起兩岸的溫情,對你們有好處!
(特約作者:且十、專欄主編: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