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大腦獨特的「垃圾清理」模式;90天逆轉衰老?

2021-01-14 騰訊網

1,Sci Adv | 揭示迄今阿爾茲海默症最完整的糖基化修飾分子網絡全景以及AD調控機制

來源:精準醫學與蛋白組學

AD中N-糖基化改變的潛在原因綜合分析及N-糖肽生物標誌物

阿爾茲海默症(AD)是不可逆性神經退行性痴呆。先前的研究在AD患者的腦脊液和腦樣本中觀察到了N-聚糖結構的變化,暗示了異常的N-糖基化在AD中的潛在作用。

上月,美國埃默裡大學醫學院藥理化學系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Li Lian研究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重磅研究成果。研究描述了一項大規模的針對特定位點的N-糖蛋白組圖譜研究,使用基於質譜的定量N-糖基化修飾組學方法表徵了AD患者及對照大腦樣本中N-糖 蛋白和N-糖基化位點的第一個系統級全景圖,並創造性提出了以前未知的AD腦N-糖蛋白組變化,為理解和治療AD提供了新的見解。

糖皮質激素驅動的網絡分析表明,在13個共同調控N-糖肽/糖蛋白的模塊中,有6個與AD表型有關。研究顯示,AD腦中N-糖基化受到多種失調的過程和途徑影響,包括細胞外基質功能失調、神經炎症、突觸功能失調、細胞粘附改變、溶酶體功能失調、內吞性運輸失調、內質網功能失調和細胞信號失調。

2,Neuron | 剪接體基因突變可導致嬰幼兒早發性神經退行性疾病

來源:BioArt

PPIL1結合併催化PRP17 G94-P95肽鍵的異構化

腦橋小腦發育不全 (PCH) 是一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神經退行性疾病。PCH具有表型的多樣性,其共同特徵包括腦橋小腦發育不全、萎縮以及運動障礙。此外,PCH也有遺傳的異質性,目前研究發現了多個基因的突變可以致病,這些基因主要集中在幾個通路上,包括DNA修復、蛋白質翻譯、線粒體功能以及細胞的基礎代謝等。

11月20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Joseph Gleeson課題組和英國利茲大學Eamonn Sheridan課題組合作在Neuron上發表了題為Mutations in Spliceosomal Genes PPIL1 and PRP17 Cause Neurodegenerative Pontocerebellar Hypoplasia with Microcephaly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編碼RNA剪接體組分的基因亞效突變也可以導致這類神經退行性病變,並且揭示了一個脯氨酸異構酶在RNA剪切體中主要發揮支架蛋白而非催化酶的作用。

3,PNAS | 吝易等通過TDP43低複雜度結構域氧化還原反應探究相分離分子機制

來源:BioArt

TDP43 LCD氧化足跡與cross-β聚合物分子結構的對應關係

相分離在細胞生物學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具有諸多重要作用。TDP43在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腦部神經元的胞漿或軸漿中廣泛性聚集。對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額顳葉痴呆(FTD)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的遺傳學研究發現,疾病相關的TDP43錯義突變主要分布在其羧基端的低複雜度結構域(LCD)內。LCD驅動了TDP43蛋白的相分離發生,在體外實驗中,LCD既可以通過液液相分離形成液滴,也可以通過液固相分離形成澱粉樣纖維以及水凝膠,然而在細胞中TDP43的存在形式尚不清楚。

基於這些信息,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Steven L. McKnight課題組研究人員進一步探索了TDP43 LCD是否能通過某種特定的分子機制發生相分離。從氧化還原過程中TDP43自組裝過程的變化出發,於近日在PNA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Redox-mediated regulation of an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cross-β structure formed by the TDP43 low complexity domain」的研究論文,闡述了TDP43的LCD在發生液液相分離,液固相分離,以及在細胞內均能夠自組裝且形成具有cross-β結構特徵的大分子複合物的分子機理。

4,另類自噬解釋大腦的獨特「垃圾清理」模式

來源:生物通

自噬是將不需要的細胞成分和蛋白質包含在一個稱為自噬體的球形雙層膜囊泡中的過程,自噬體與充滿酶的溶酶體融合形成自溶體。廢料隨後被分解並被細胞重新利用。東京醫科和牙科大學(TMDU)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一種參與細胞廢物處理的蛋白質Wipi3,對神經元健康至關重要。研究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通過在小鼠細胞系中刪除Wipi3並誘導選擇性自噬,研究人員證實Wipi3對選擇性自噬必不可少。含有Wipi3腦特異性缺失的小鼠表現出神經退行性變患者最常見的生長和運動缺陷,同時受影響小鼠的腦細胞中積累了鐵和鐵代謝蛋白銅藍蛋白。此外,初步試驗表明,另一種自噬相關蛋白Dram1的過度表達可以逆轉Wipi3缺失的影響,並可能成為未來治療各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基礎。

5,90天逆轉衰老?首次非藥物臨床試驗成功實現了...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發表在《Aging》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和以色列沙米爾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進行的首次臨床試驗發現,一種獨特的高壓氧治療方法可以逆轉與衰老相關的兩個主要過程:端粒縮短和衰老細胞在體內的積累。通過對健康的老年人進行高壓氧治療可以阻止血細胞衰老。從生物學意義上講,這些受試者隨著治療的進展,血細胞變得更年輕。

6,環境暴露對青少年心理社會壓力的影響

來源:大話精神

新興研究表明,與建築環境相關的因素,包括人造光、空氣汙染和噪音,可能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而居住在綠色空間附近則可以減輕壓力。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份報告研究了這些暴露是否與兒童的心理社會壓力有關。研究旨在評估建築環境及個人和家庭特徵與兒童感知壓力之間的關聯。

研究表明,暴露於二手菸、夜間暴露於人造光和近道路空氣汙染與青少年兒童的感知壓力增加有關。這些關聯似乎被更多的住宅綠色空間部分緩解了。此外,睡眠時間似乎部分介導了壓力與夜間人造光以及增強的植被指數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可能支持增加住宅綠地,以減少與建築環境相關的汙染,並可能有益於兒童的心理健康。

7,感覺心理壓力大?嘗試一下地中海飲食!

來源:生物探索

西式(WEST)或地中海(MED)飲食小組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功能

有觀察性研究表明,較低的感知壓力與攝入較高的水果,蔬菜和蛋白質以及堅持地中海飲食習慣有關。對人體的短期交叉研究表明,富含飽和動物脂肪的高脂肪飲食,會增加對標準化應激源的心血管反應。

近日,來自美國維克森林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Neurobiology of Stress》上發表了題為Mediterranean diet, stress resilience, and aging innonhuman primates的研究成果,發現食用地中海飲食可能會提供一種相對簡單的方法(地中海飲食使自主神經系統平衡向副交感神經系統轉移),來幫助減緩對心理壓力的反應,進而減少對健康的負面影響並延緩神經系統的衰老。

8,空氣汙染會增加女性患痴呆症的風險嗎?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根據11月18日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學會醫學雜誌《神經病學》(Neurology)在線版上的一項新研究,生活在空氣汙染水平較高地區的老年女性可能比生活在空氣汙染水平較低地區的女性大腦萎縮更多,這種萎縮在阿爾茨海默病中可見。研究著眼於微粒汙染,發現在這種高水平的空氣汙染中呼吸與易患阿爾茨海默病的大腦區域的萎縮有關。

前文閱讀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繞過眼睛,大腦植入視覺!當大腦遭遇「運輸故障」…
    1,《科學》:植入視覺!大腦植入物繞過眼睛可使盲人重見光明,人類治癒失明僅一步之遙來源:學術頭條 具體而言,這個包含 1000 多個微小的、刺激大腦的電極植入物,可以在猴子的大腦中產生可識別的運動和複雜形狀的感知,包括字母表中的字母。這一重磅成果發表在 12 月 4 日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 2,《科學》子刊封面:當大腦遭遇「運輸故障」…這會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新目標嗎?
  • 腦科學日報:一夜之間逆轉「永久性」腦損傷;女性更容易失眠
    科學家一夜之間逆轉動物「永久性」腦損傷,還讓老年大腦恢復了年輕態... 研究共同通訊作者Peter Walter補充說:「數據表明,衰老的大腦並沒有像通常所認為的那樣永久喪失必要的認知能力,反而這些認知資源仍然存在,但由於細胞壓力的惡性循環導致了某種程度上的阻斷。我們用ISRIB展示了一種打破這種循環並恢復與年齡相關認知能力衰退的方法。」
  • 腦科學日報:繞過眼睛,大腦植入視覺!當大腦遭遇「運輸故障」……
    1,《科學》:植入視覺!大腦植入物繞過眼睛可使盲人重見光明,人類治癒失明僅一步之遙來源:學術頭條具體而言,這個包含 1000 多個微小的、刺激大腦的電極植入物,可以在猴子的大腦中產生可識別的運動和複雜形狀的感知,包括字母表中的字母。這一重磅成果發表在 12 月 4 日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2,《科學》子刊封面:當大腦遭遇「運輸故障」…這會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新目標嗎?
  • 腦科學日報|elife: 「換腦魚」模型揭秘大腦和感官反饋的影響
    2,《科學怪人》再現?「換腦魚」模型--美國利用科幻概念,揭秘大腦和感官反饋的影響來源:腦友記BrainUp計算機模擬魚之間的大腦交換。許多科幻作品都探討了從一個人身上取出大腦,把它移植到另個身體上的想法,比如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本周,美國生物學家通過計算機建模了青色埃氏電鰻不同的大腦和身體,成功模擬了「魚腦移植」。該研究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發表在3月23日的《eLife》期刊。
  • 腦科學日報|超聲波助力老年痴呆治療;5-羥色胺平衡大腦內部交流
    2,腦科學研究院邵志勇課題組發現 「肌肉-表皮-膠質」信號軸調控突觸空間特異性來源: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邵志勇課題組在調控突觸空間特異性信號通路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腦科學日報: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儀式感可緩解大腦焦慮
    而JNK抑制劑SP600125可以防止神經炎症引起的JNK過度激活,減緩或逆轉抑鬱樣行為,同時逆轉了抑鬱動物腦內促炎細胞因子的升高和糖皮質激素受體246位點的磷酸化過度表達。最近的研究表明具有神經毒性的寡聚體α-syn的細胞間傳播是大腦區域之間疾病傳播的主要模式。本綜述回顧了不同模式的寡聚體α-syn細胞分泌和再攝取的現有證據,包括細胞間直接轉移、朊蛋白樣傳播、外泌體分泌和內吞作用、納米隧道及小膠質細胞介導作用,以便更詳細地了解突觸核蛋白病理學在整個大腦中傳播的模式,為防止疾病進展的治療提供新靶點。
  • 護腦,用舒腦欣及時清理「腦垃圾」
    而面對頭暈、頭痛、煩躁、腦功能衰退等現象時,很少有人想到「腦子」需要排毒了。大腦毫無疑問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然而它卻有一個不同於其他器官的地方——大腦沒有淋巴系統,主要依靠血液的循環和微循環來將各種毒素排出來。而隨著年齡的增大,中老年人腦供血下降,循環不暢,會使垃圾毒素越存越多,繼而引發頭暈、頭痛、煩躁、健忘等症狀,任其發展則可形成更嚴重的腦病。
  • 腦科學日報:調控大腦尺寸的基因;孕婦為什麼吃的多?
    1,《科學》重磅!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發現大腦尺寸調控基因 來源:小柯生命 Knoblich研究團隊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鑑定出一個ER分泌調控因子參與大腦尺寸決定。相關論文於10月29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報導了異質組織中細胞解析度的CRISPR-LIneage追蹤(CRISPR-LICHT),可在人腦類器官組織中進行並行功能喪失(LOF)研究。
  • 腦科學日報:運動員腦成像研究發現與意志品質相關的大腦結構組織
    3,Nat Comm | 環形RNAs在腦衰老中的生物學作用來源:BioArt7月17日,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李家立課題組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CircGRIA1 shows an
  • 腦科學日報:從皮膚中讀懂你的情緒;讓食慾暴增的腦細胞
    該研究發現了經典表觀遺傳蛋白EZH2 和新發現的696位絡氨酸磷酸化的EZH2 (pY696-EZH2) 在腦轉移灶裡都相對較高表達;Y696-EZH2高表達的腦轉移細胞召集中性粒細胞進入腦轉移灶內並具有免疫抑制性,從而輔助腦轉移的進展。阻斷中性粒細胞進人腦部從而減弱它們的免疫抑制性可以有效地抑制小鼠模型的腦轉移。
  • 腦科學日報:在自閉症小鼠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體重對大腦的影響
    5,體重對大腦功能的影響是驚人的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根據8月4日發表在《阿爾茨海默病雜誌》(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上的一項新的大腦成像研究,當一個人的體重增加時,大腦所有區域的活動和血流都會下降
  • 腦科學日報:每個人獨特的神經指紋;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1,在學習和識別模式中,大腦感覺皮層到底發生了什麼?2,NC | 神經指紋揭秘回憶中的「羅生門」來源:北師大自我研究組既然每個人經歷共同事件的方式都不同,那麼,是否可以通過找到獨特於個人記憶的大腦表徵形式以建構「神經指紋」呢?
  • 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是生物體氧化還原反應中非常重要的輔酶,在包括代謝、衰老、細胞死亡、DNA修復和基因表達在內的各種生物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腦科學日報:數學天才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3D人臉重建
    1,代謝型GABA受體激活的結構基礎來源:生物通γ-氨基丁酸(GABA)是腦內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使大腦活動平靜下來,降低大腦中發射的信號數量,以平衡其他神經遞質的活動,這些神經遞質可以增強大腦活動。
  • 腦科學日報:實時跟蹤5-羥色胺、多巴胺,為大腦打開新窗口
    實時跟蹤5-羥色胺、多巴胺,為大腦打開新窗口 來源:腦友記BrainUp 為了解決物質成癮的病理性問題,數年來,科學家們圍繞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等無創腦刺激技術的幹預作用開展了許多研究。
  • 腦科學日報|最大規模的AD蛋白組學研究;AI追蹤心臟血流
    這個獨特的重複序列擴增發生於一個之前未被詳細研究過的9號染色體ORF72位點基因(C9orf72)的非編碼區,是迄今為止最常見的家族性ALS和FTD的致病因素。7,Neurocase:冥想竟然可以延緩衰老!
  • 腦科學日報|脂質代謝可控制大腦發育;植物提取物可緩解宿醉症狀
    近期,蘇黎世大學(UZH)腦科學研究所教授Sebastian Jessberger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首次證明一種脂質代謝酶能一直調節腦幹細胞的活性。這種酶就是脂肪酸合酶(FASN)負責脂肪酸形成的酶。該酶的遺傳信息中出現特定突變會導致受影響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
  • 腦科學日報:大腦如何判斷「有或無」;憋尿的感覺是怎麼來的?
    1,《科學》:吃、喝、害怕,這些「簡單」的事情科學家終於看清大腦是怎麼辦到的 來源:學術經緯 ,得以解碼大腦中不同類型的神經細胞如何展開合作,從而使小鼠產生進食、喝水、害怕等十多種行為狀態。
  • 腦科學日報: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曬傷」腦子是真的
    Science公布恢復衰老大腦功能的神奇「藥方」 來源:生物通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科學家對小鼠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一種研究的很少的肝臟蛋白,也許就是眾所周知的鍛鍊能對大腦衰老起到積極作用的關鍵所在。這些發現可能有助於研發新的療法,讓無法進行體育活動的人產生神經保護作用。
  • 腦科學日報:大腦「排毒」分「日」與「夜」;睡覺如何「療傷」?
    小鼠大腦白天的間質液清除率較高 近期,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RMC)的一項新研究概述了大腦自身的廢物清除過程——大腦淋巴系統是如何與調節人體睡眠-覺醒周期的晝夜節律保持同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