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彼得與耶穌的關係——就與耶穌同住
彼得在海邊被安德烈帶到耶穌身邊,而後彼得跟隨了耶穌。耶穌作為三個核心成員,雅各、約翰和彼得。彼得作為耶穌的首席大弟子,是耶穌最親近的目擊證人。與耶穌同吃同住,耶穌所說的和所做的是彼得最熟悉的。看到耶穌所行的一切神跡,聽到耶穌所說的一切話,還有一切的比喻的解釋。
在登山變相山上,彼得親眼看見耶穌的威榮。彼得見到耶穌使拉撒路復活,看到使其他的死人復活。看到耶穌的變水為酒。看到耶穌在海面上行走,並且說夫子救我。彼得見到耶穌使魚群來到網裡,認出來耶穌是主,而且認出自己是個罪人。耶穌治好彼得嶽母的熱病。彼得經歷耶穌給他洗腳。彼得經歷耶穌客西馬尼園的耶穌的懇切禱告。
02 彼得的忠心——我們還歸從誰呢?
彼得被呼召以後,就撇下了所有的來跟隨耶穌。在眾人離開耶穌的時候,彼得說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跟隨誰呢?彼得是第一個承認彼得是基督,是神的兒子。彼得說,十字架的事萬不能臨到你。彼得說,我願意為你捨命(約13:37)。「彼得說:「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監,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路22:33)」在被圍困的時候,彼得削掉了來追擊之人的一個耳朵。
03 彼得的宣告與主同死——我願意為你死
【路22】主又說:「西門,西門!撒但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彼得說:「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監,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耶穌說:「彼得,我告訴你,今日雞還沒有叫,你要三次說不認得我。」
「【太26】那時,耶穌對他們說:「今夜,你們為我的緣故都要跌倒。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彼得說:「眾人雖然為你的緣故跌倒,我卻永不跌倒。」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今夜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彼得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眾門徒都是這樣說。」
04彼得的跌倒——「我不認得這個人」
【太26:69】彼得在外面院子裡坐著,有一個使女前來說:「你素來也是同那加利利人耶穌一夥的。」彼得在眾人面前卻不承認,說:「我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既出去,到了門口,又有一個使女看見他,就對那裡的人說:「這個人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穌一夥的。」彼得又不承認,並且起誓說:「我不認得那個人。」過了不多的時候,旁邊站著的人前來對彼得說:「你真是他們一黨的,你的口音把你露出來了。」彼得就發咒起誓地說:「我不認得那個人。」立時,雞就叫了。彼得想起耶穌所說的話:「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他就出去痛哭。
05彼得的心靈破碎——「彼得出去痛哭」
雖然彼得也去見空墳墓,但是彼得卻不再做使命,而是去打魚了。不知道他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彼得又開始了漁夫生活,又開始歸回老本行。很明顯,他們對自己已經絕望了。尤其是彼得,對所謂的使命已經因為對自己的絕望而要在放棄的邊緣了,或者說已經放棄了。在約翰福音這裡記錄的可能不是彼得的第一次打魚,也可能是彼得否認主以後的生活常態。甚至於說是其他門徒的生活常態。這些人在耶穌死而復活以及以後的四十天裡,經歷了很大的政治波動,也經歷了很大的信仰波動。
他們心裡的愛主的聲音,和他們逃跑撇棄主,形成的矛盾。讓他們逃離,讓彼得羞愧,不願意面對,或者就此一生打魚過一輩子。至於使命,就讓其他門徒去做吧。尤其是彼得經歷的心靈掙扎是最厲害的。彼得跌倒三次否認主,而且發誓否認主。這件事,叫他對原先的一切事,在對自己的解釋上都不一樣了。彼得無法面對使命,彼得也無法面對自己的良心。愧疚感在籠罩著彼得的心。雖然他也積極的跑去空墳墓,雖然他也看到了復活的主顯現給使徒群體。但是他還是無法面對自己的歷史問題。
一些天過去了,彼得度日如年,心中煎熬。三年的主僕情誼,三年的信仰路,似乎都煙消雲散,都如同昨日,都過去了。彼得就如同信仰上的浪子,犯下滔天大罪。彼得心如死灰。
耶穌對彼得說,我已經為你祈求,使你不至於喪失信心,回頭你要堅固你的弟兄。彼得後來的確沒有喪失信心,但是很明顯他對於耶穌起初對他的呼召發生了動搖,覺得自己不配再做聖工,不配再做主的高足弟子了。彼得只是保留了自己得救的信心,微弱的信心。至於對於呼召,彼得自己沒有臉面再承認自己是使徒。既然自己三次否認主,否認的那麼徹底,那麼自己還有什麼臉面做教會的領袖呢?
我是罪人,遠離我。彼得認識到耶穌是主,就想要逃離。但是那一次被耶穌攔阻了。這一次更大的在主受難的時候自己卻否認主,這樣的大罪,更加讓彼得不會再為自己找藉口,而是只能自我承受。就算耶穌不來尋找他這個迷失的羊,彼得不不會責怪誰。他只怪自己犯罪太大。他的心裡在愛主接近主與想要逃離之間。羞愧讓人逃離。耶穌原先的恩典越回想,越覺得羞愧,越想要逃離。彼得說我是罪人,我不配。這一次彼得也會說,我犯了大罪,我不配,我不配「成為你的使徒,讓我當一個一般信徒就可以了。」
從耶穌說的,我已經為你祈求,使你不至於喪失信心,可見彼得所受到的重創對彼得來說是何等致命。他處在信心失喪的邊緣,所以急需耶穌為他的獨特的單獨的祈求。約翰沒有跑,可以心裡坦然。其他的門徒跑了,沒有面對直接否認主的局面。唯獨作為第一領袖的彼得,卻在面對艱難的局面的時候,慘敗,失敗的極其徹底。這是耶穌為他祈求的原因,也是為他進行一次特殊的造訪的原因。彼得在極度的慘敗中,無法面對主,無法面對信徒,無法面對自己,他的心被傾軋,沉悶低落。破罐子破摔了,認輸了。打魚是唯一的出路,就這麼過普通人的日子就好了。至於耶穌左邊右邊的位子,都與自己無關了。至於得人的使命,也與自己無關了。
如果說彼得在波濤中行走而後落入水中幾乎喪命的時候,他呼求主。這一次的跌倒則是他信仰上的驚濤駭浪。這一次與罪有關,而且是否認主。彼得的信仰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他還有臉呼求主嗎?自己所跟隨幾年的,自己所認信的耶穌是神的兒子,然而在緊要關頭自己卻否認了。(自己要撿起來的,自己又親手丟掉了。)耶穌說,在人前不認我的,我在天使面前也不認他。彼得怎麼面對這句曾經的耶穌的話呢?
在這時候,彼得還沉浸在這幾十天來的驚濤駭浪的衝擊裡的時候,還沉浸在懊惱和羞愧的壓力下的時候。因為彼得的懊悔之心已經快承受不住了,以至於沉淪,喪失信心了。
06 耶穌主動的尋找
彼得難以正視的問題,耶穌來正視這個問題,而且耶穌也引導彼得來正視這個問題。歷史問題不是掩蓋就會自動消失,而是需要再次正視,至少是心態上的正視,而且得到面對面見到主,然後問題才解決。耶穌找到彼得,讓他面對自己的羞愧,而且迎接饒恕和接納。本該彼得認錯的,但是耶穌卻以正面問是否愛我的問題,來解決了。耶穌沒有責備。
實際上,耶穌尋找彼得,是在主復活以後的掛懷的事,耶穌借著天使說,告訴眾信徒和彼得。這件事,把彼得突出出來。免得彼得不去面對復活的主,或者說沒有臉面面對復活的主。特意叫上軟弱失迷灰心的彼得。當彼得聽到,「要去告訴信徒和彼得」,不知道彼得會怎麼領會呢?在耶穌出現在海邊,而且被約翰告知是主的時候,彼得赤身,趕快穿上一件外衣,並且跳在海裡。彼得在面對耶穌的聲音的時候,不自然。也可能想逃避,不想個人性的面對。因為面對不了。耶穌的出現打破了彼得表面寧靜的心靈。
這時候耶穌主動找到他,並且被問及,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的時候,彼得羞愧難當,但是還是說你知道我愛你。而且對於破罐子破摔的人來說,耶穌又來找到他,他無言以對,他也心裡受到很大的衝擊。又被賦予使命的時候,彼得心裡受到的衝擊一定很大。(雖然他歷來知道耶穌所做所為,但是這一次臨到自己,仍舊會再一次的認識主的恩典。)他沒有認罪,他也沒有痛哭,因為他已經在否認主那天他已經哭完了。心如死灰的彼得,被耶穌的直面詢問,重新告白信仰。他在顫顫巍巍的聲音中,表白自己的信仰。他也在這樣的面對面中,認出主的恩慈和饒恕。
耶穌給了彼得一個愛的宣告的機會,澄清自己內心真正動機的機會。而且給了彼得一個愛的機會,證明愛的機會。彼得的後半生就為他的愛的宣言作補充。他以服事教會的方式,踐行愛的宣言。
07 彼得在「對峙」中——你愛我嗎?
耶穌連續問了三次你愛我嗎?直到彼得憂愁。彼得本來就是憂愁的,但是這一次的似乎是質問,叫彼得難以回答。又不得不作答。沉默不了,躲避不了的問題。如果回答愛,但是自己心裡會自己責備自己說,原先的愛的誓言已經被自己的行為證明為謊言了。如果說不愛,實際上心裡還是愛主的。在這難以回答的張力裡,耶穌仍舊堅持問尖銳的問題,而且堅持問了三次這同一個尖銳的問題。彼得艱難和微弱的回答。耶穌所挑戰的是彼得的心和那件過失之間,彼得會看重哪個?
主不是要問他你愛我嗎?主不是為了自己的緣故來懷疑或者質疑彼得的是否愛主,就如彼得說的一樣,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既然主知道彼得的心,為什麼還問彼得,而且似乎是質問彼得呢?這就是讓彼得自己省察自己的內心。
耶穌問彼得,你真的愛這些比愛我更深嗎?耶穌當然知道彼得是更愛耶穌的,只是懊悔和羞愧沮喪才是彼得問題的關鍵。耶穌不是說,你彼得更加愛財富。沒有的事,彼得是很早就跟隨耶穌,撇棄了家業的人。彼得的宗教情操是比那個少年財主明顯多了,彼得的宗教覺悟也高多了。彼得的癥結不是貪財。耶穌也只問了彼得一次這個問題。
耶穌三次問,似乎是問你愛這些比我更深嗎?你真的在乎錢財嗎?(這個錢財的問題,主已經借著五餅二魚教導過他了。)你真的愛我嗎?很明顯彼得是不愛錢財的。耶穌的故意反問,好引出彼得的回答。第二次再問,回到主題,你愛我嗎?不再說錢財的事。彼得繼續真心但是自然的說我愛你。第三次的同樣反問是致命的,也是最關鍵的。任何一個人被問三次,他都會仔細的揣測對方問話的意思。
三次的問話質疑的味道,叫彼得憂愁,也叫彼得正視這個問題。第三次則是你真的確定愛我嗎?第三次的問,是叫彼得憂愁的。似乎主是要質疑彼得的。彼得在耶穌的「質疑」中仍舊堅持說我是愛你的。是誰在旨意彼得對耶穌的愛呢?不是耶穌,是彼得自己在質疑自己對耶穌的愛。(在質問中的內含的確定。)
耶穌藉此告訴彼得不要再專注在歷史的錯誤,而是走前面的路。不要因為歷史的錯誤而耽誤了前方的奔跑。當初彼得的跌倒的點在於我愛你,我願意為你去死。這是彼得跌倒的點,也是彼得沮喪的點懊悔的點。主耶穌來到彼得這裡,再次問他,你愛我嗎?主耶穌不知追究罪責,而是引出彼得的告白。讓彼得在公開的「對峙」中,告白和認清自己的內心。因為彼得的愛主的內心被懊悔和沮喪所籠罩,以至於看不清晰。需要打掃的內心,耶穌問彼得,讓彼得看清主要矛盾,不要被次要矛盾所纏擾。而且在對峙中領受主的寬容和接納。
當打開天窗,在對峙中在當面中,讓彼得面對自己的內心。彼得,你愛我嗎?耶穌沒有說跌倒的事,但是一切的背景都在跌倒這件事上。彼得的心結也在這件事上。主耶穌的一次顯現,是為了打開彼得的心結。就如一次顯現是打開多馬的多疑的心結。而彼得的心結是更嚴重的。彼得覺得羞愧於見人,也羞愧於見主。他逃避他的使命,他認為之前所賦予的使命已經與自己無分,自己已經丟失了。但是主耶穌再一次當面確認了那個使命那個呼召。(那些蒙受呼召的人,會一次又一次在走不下去的時候得到鼓勵,繼續行走在呼召的道路上,這是必然的。不然就沒人能走到最後。)
主耶穌對彼得的質問,是叫彼得接納自己的過失,繼續前進。或者說,主再一次確認對彼得過失的接納。當彼得說我愛你的時候,不只是說給主耶穌聽,也是刻意讓彼得說給自己聽。雖然彼得的聲音微弱,不敢大聲,但是聽在彼得的心裡仍舊擲地有聲。聽在其他門徒的心裡,也是擲地有聲,他們也會心裡又慚愧於自己的過失,又阿們於彼得的說愛主。
08彼得的謙卑——「你知道」
彼得在耶穌的「質問」中加上一句,主啊,你是無所無知的。彼得三次的回答,都不是直接作答,而是都加上你知道。他從原先的我愛你,我願意為你死。到主啊,你知道我愛你。彼得的回答都是以主你知道開頭。為什麼如此呢?他在承認自己的有限,他在承認自己對自己掌握的對自己認識的有限。他已經因為自己說過大話而沒有自知之明而跌倒過一次了,他說的大話沒有兌現。他不再那麼自信,而是變得更加信主說的話。主說你要三次不認我,彼得否認自己會如此做。結果主的話應驗,而彼得自己對自己的認識上做出的判斷落空了。彼得的這一次事上,栽了一個大跟頭,知道自己靠不住,而主的話卻都兌現了。主對自己的認識比彼得對自己的認識,更加的準確。
所以彼得不再有勇氣說,主啊,我愛你。而是謙卑的說,主啊,你知道我愛你。在第三次的問答中,彼得似乎對自己愛主深深的懷疑,加上一句,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原先比我知道我會否認你,你已經提前知道。至於,愛不愛你的事,我是愛你的,只是我是否真愛你,求你定奪。照我彼得的自我認識,我自己知道你愛你的。但是唯獨主知道我的心是不是真實的,如果有假心,我自己雖然不知道,主你也會知道我有虛假的成分。在我自我認知的範圍內,你知道我愛你。
彼得認識到,主比自己更加了解彼得自己是誰。彼得愛主的心是真實的,彼得對愛心問題上的主權認識也是真實的。就如當有天使問先知,他們會說,你是知道的。在主面前承認自己的無知而謙卑,就是自己的智慧了。總要對話題保留餘地,我們說的大話和滿的話,都會隨著時間而知道兌現不了,而呈現出來是假話。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和對世界的認識,太渺小太薄弱了。
彼得對自己產生了深深的動搖,但是他對主的話的信任明顯更加確定。我們都需要對自己產生深深的動搖,然後才有唯獨基督這句宗教改革精神應驗在我們的生命生活中。
彼得在對自己的信仰反省,通過這一次大的跌倒來反省。大衛也在跌倒後反省自己的罪性。雅各也在抓瘸後完全依靠神。彼得的自以為的愛主的信仰崩塌了,但是在主的饒恕主的愛中,主為他建立起來更加穩固的信仰。「不是我們愛主,是主愛我們」,這是我們的信仰的最根基的部分。在這個基礎上,才是我們愛主的部分。
09尋找失迷的彼得——「你愛我嗎?」
他們心裡對主的愛心,和自己的舉動,形成的反差。誰會相信他們愛主呢?主的顯現為他們的繼續承擔教會領袖,肅清了道路。當他們周圍的人以及後來的人都在懷疑使徒的是否稱職的時候,懷疑他們作為使徒的資格的時候,主的顯現給他們呼召。這也就是說,主已經饒恕了彼得,接納了彼得,甚至是主動的挽回彼得的個人和使命。其他的信徒,也會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承認彼得是使徒,繼續承認彼得有權利傳福音。
彼得自己心裡的疑惑,也在耶穌的確認後,得到廓清。當彼得說,主我愛你的時候,耶穌沒有說什麼。然後耶穌每一次都以賦予使命作為結束。耶穌沒有說我饒恕了你,耶穌所要說的比饒恕更多。你說的愛我,是真實的,我為你作證。彼得,你說的是真實的。而且我知道你說的是真實的。耶穌為彼得的愛主,打上記號,使彼得脆弱沮喪的心得到安慰和鼓勵。那個做錯事的彼得,反過來被服事,而得到繼續前進的力量,然後才兌現回頭要堅固你的弟兄。如果沒有耶穌的這一次的服事,彼得很難走下去去堅固其他的弟兄。不只是堅固後來的人,而且堅固當時大面積的跌倒的信徒。
所以,對彼得的饒恕接納和再次認可,是對大面積跌倒信徒人群的接納饒恕和認可。這一次的事件,被昭告天下,也使那些因為跌倒的人群,走出沮喪和消極中。而是仍舊稟賦使命,向罪人宣傳叫人得救的福音。這一次的饒恕精神,是神饒恕罪人的一個具體體現。也是基督體恤我們的一個具體典型案例,因為聖經說他凡事受過試探,能夠體恤我們的軟弱(來4:15-16),所以他適合做慈悲忠心的大祭司(來2:17-18)。他能體諒那愚蒙和失迷的人,因為他自己也是被軟弱所困。
——*弟兄一次很失落,在禱告中神感動他說,你很優秀。神就是這樣,尋找小子中的一個,不叫他失落。
歡迎繼續看第二篇 :彼得的破碎和重建(之二)——那位仁慈的救主(聖經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