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這個寒假裡的故事情節是我之前完全沒有預料到的,可它們就這樣朝我笑著揮揮手,然後走近我,融入我的生命🌟。
1。
開始了培養財商的自我教育,遇到了善良熱心的班班作我的第一個領路人,並不算積極的叨叨很榮幸被邀請做線上分享,在新圈子裡新結識了積極向上的小夥伴們。從此,在學著和💰成為朋友的這條路上,不再是單打獨鬥和盲人摸象了~
2。
作為今年家裡的唯一代表,在家庭聚會中越發從容大方,竟然能做到主動找話題和長輩們談笑風生(先發制人主導話語權哈哈哈哈哈),也能做到在一些刺耳的觀念前靈機一動,在守住立場的同時巧妙迴旋。依然對歲月留在每個人身上的痕跡抱有好奇,但學會了以更包容和溫和的態度去觀察、發現與感悟——原來成長的感覺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糟嘛。
3。
雖然在家的很長時間裡是獨處,但是一點都不會覺得無聊(想做的事情還做不完呢,哪有空去無聊hhh)。並沒有斷了和朋友們1v1的親密交流,也沒有砍掉專心和家人相處的時光。
陪伴在老人身邊時,會自然地感染到一種沉靜從容的氣質。就像和大樹待在一起的時候,自己浮躁的心會在自然的力量下逐漸變得平和。
而且觀察外公外婆的相處模式,沉浸式學習他們相守五十多年婚姻的秘訣,不得不說真的是很有趣XD(and外婆真是太可愛了!每次在她打小蟲的時候,聽她嘴裡絮叨個不停的自言自語的內容,實在讓我忍俊不禁:D 叨叨立志以後也要做一個可愛的老奶奶XD)
4。
吸引力法則繼續發揮著它強大的力量,讓叨叨也體驗了一把 面試時被創始人現場發實習offer的情節。回想這段意料之外的美好相遇,其實背後是有因果關係的。
因為我向外界釋放出了自己明確的就業傾向,所以熱心的朋友在看到相關招聘信息時會想起我、並轉發給我,使我首先接觸到信息,擁有選擇嘗試與否的機會;
然後,在job description中看到了自己一直以來感興趣的主題,而長期以來積累的廣泛閱讀量也使我有底氣去應徵這份讓我有些小激動的工作;
最後需要權衡現有工作量與眼前這個機會的關係。「會不會忙不過來呀?如果一切順利通過的話,那接下來要面對的可是同時「兩份實習+科研任務+守住繪畫習慣」,這可真是在能力的邊界勇敢試探了。
我聽到心的聲音說:「去試試看吧!別看公司小,但我覺得會有驚喜!」成!那就試試吧!
於是,有了後面花了我很多時間的筆試考核,和準備了一堆可一個沒被問到的線上面試。
「你的能量很強,你和我當時在McKinley工作時面試過的一個小朋友很像。我能很明顯感受到你的那份積極主動的態度、對世界的好奇和想要解決問題的動力。你的自我認知很對,你確實很適合諮詢。」
「你有沒有去投McKinley、BCG這樣的頭部公司?我覺得你可以試一下。」
啊?啊!啊啊 啊!!
叨叨當時的內心迴響著的就是這種短小有力的連續音節。
「和揣老師一起工作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而且揣老師很喜歡你。」
啊 嘻嘻~
我能感受到揣老師和我志趣相投的那種共鳴,仿佛大四那會兒和博世的manager相交甚歡的討論場面再一次重現。彼此心照不宣這份默契,而當這份喜歡被旁觀者點破的那一瞬間,還是覺得很驚喜很開心。
真的,被喜歡和喜歡都是一種很美好的感情。有彼此欣賞且見證彼此成長的朋友、有令自己欣喜的愛好、有愛著自己的家人(雖然某些人表達愛的方式經常讓我很想懟過去==||)。每天都在這樣的滋養下生活可太幸福了~
把這段故事寫在這片小花園裡,一方面是和大家這群信得過的朋友真誠分享,另一方面是想與大家共勉,在即將度過2021農曆新年的時刻,需要為接下來的日子注入新的憧憬和希望。
我有一個觀點:「如果想做一件事情的情緒能夠提升到很高,又能持續很久,這件事就一定能成。」這句話曾經在我生命中靈驗過,這回它會再次釋放出能量的。
叨叨可不是只會盲目樂觀的傻白甜,而是有戰略方針指導的美少女戰士!
哈哈哈不耍嘴皮子了,來聊聊如何處理好「兩份實習+科研任務+守住繪畫習慣」之間的關係。
過去的一年,我基本上踐行著每次只專注做一件事(當時發現,鑽科研的時候真就沒什麼心情畫畫了orz),更多的時候是把事情分先後順序進行單線操作。但實踐下來,我發現這樣其實也存在問題——自己果然沒逃出帕金森定律的手掌心(科普:帕金森定律是指只要還有時間,工作就會不斷擴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時間,工作會自動佔滿一個人所有可用的時間)。
背後的心理學原因很容易理解。人嘛,是種有惰性的生物,加上意志力是有限的,沒個ddl鞭著,很難什麼事都積極主動地高效完成。
與這種「少即是多」的理論相對的,是另一個乍一看匪夷所思的方式——就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能做好。(是有成功先例的,其實仔細回想下,我們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因為正是在這種時刻,這種「真的很想做」的想法,會激發出人的潛力和創造力。當這股幹勁兒突然爆發出來,就是實現理想的最佳時機了。(我體內到底有多大的能量、自己的能力邊界在哪兒、它能被延展到什麼程度,這絕對是探索自我的極佳機會!)
當然了,想要實踐這種方式也是要講究策略的。比如在心理層面上,不要完美主義作祟,要接受很可能會出現的「亂成一團」的局面。轉換個視角,把它看作一個有趣的事情,發揮創造力,去摸索如何適當組合才能更好地將事情完成。(我估計這話以後會被我反覆說給自己聽)
紙上得來終覺淺,哪怕是自己通過其他方式總結出來的經驗,都還是要到生活的舞臺上躬行一趟,才能說是真的理解它了。那麼,期待我們的2021吧; )
越長大,越是相信「越努力越幸運」這句屢屢在生命中被時間的箴言。
「越……越……」,好像一道看不到終點的成長之路,綿延向前。如果放在物理意義上講,它的盡頭可以顯而易見,是我們每個人生命的終結點;如果放在精神層面去討論,這條路通向的遠方可以是人生夢想、核心價值觀、心繫天下的胸懷。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還不懂得目標和夢想到底是什麼,但是非常懂得「活在當下」,是典型的過程導向型。好奇周圍世界裡的一切,會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廢寢忘食、而不是斤斤計較投入和產出的實用性價比,能經常體驗到簡單的快樂。
等我們大了以後,我們很多時候變得「以成敗論英雄」。我們被不斷教導要目標導向、人活著要有夢想,而容易舍此即彼,忽視當下的成長帶給我們的滿足感;我們知道了兒時做事時的那份陶醉,叫做「心流」狀態;對世界的好奇是成年後更需要被守護好的品質,而不是被世故圓滑灰濛了清亮好奇的眼神;而容易滿足的簡單快樂在物慾橫流的社會環境下,顯得彌足珍貴。
都說理財是反人性的,是個需要理智戰勝情感才能贏得勝利的遊戲。那麼在人生道路岔路口的重大選擇上,多加些直覺吧,多些傾聽內心聲音的時刻吧——相信它會給你帶來意外的驚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