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shely,心懷大夢想的小菜鳥。
院校簡介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始建於1955年,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新中國第一所高等新聞教育機構。1958年,北京大學新聞專業整體併入人大新聞系(此前,創辦於1924年的燕京大學新聞系整體併入北大新聞專業)。由此,人大新聞系匯聚三方力量於一體,開啟了新中國新聞教育的新徵程。1988年,人大新聞系更名為新聞學院。六十多年間,學院培養了萬餘名畢業生,成為新中國記者搖籃、新聞傳播領域學術重鎮和新聞教育改革引領者。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東方風來滿眼春》等深刻影響中國社會進程的歷史篇章皆出自人大新聞學院畢業生之手。學院現任院長為趙啟正教授,執行院長為胡百精教授,黨委書記為周勇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設有新聞系、傳播系、視聽傳播系、廣告與傳媒經濟系四個系,建立了涵蓋本科、碩士、博士等的全方位人才培養體系。學院首批獲得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學位授予權,擁有新聞學、傳播學兩個國家重點學科和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依託機構。在教育部開展的四次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科蟬聯第一或評為「A+」。2017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科進入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序列。
截至2019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共有在校生1266人,其中本科生636人,碩士生316人,博士生170人,留學生144人。學院本科階段現有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四個專業。在實際培養過程中,本科人才培養全面打通專業壁壘,並開設了「新聞學-法學」實驗班、創意傳播實驗班、國際新聞全英文項目、未來傳播學堂等以學生興趣、愛好和實踐前沿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項目,以最大化實現個性化培養和因材施教。
碩士生培養方面,學院現有學術型碩士和新聞傳播專業碩士兩大類別。其中,學術型碩士設有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傳媒經濟學四個專業,另在新聞學專業下設有國際新聞碩士特色項目;專業碩士方面,學院近年來秉持培養高端應用型人才的定位,響應國家社會發展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陸續開設「一帶一路」全英文碩士、大數據與新聞傳播、戰略傳播等特色方向,2019年起新增統招非全日制智能傳播方向。博士階段,學院設有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傳媒經濟學四個專業,2019年起在傳播學專業下新增國際傳播方向。學院還建立有碩博連讀機制和直博機制,自2017年起啟動新聞傳播學科學術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建立本碩博學術拔尖人才的貫通培養機制,為全國新聞傳播學科培養後備師資和高水平學術人才。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名師輩出,為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作出了奠基性、開創性的貢獻。學院現有教職員工75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3人。目前,學院有21人次進入國家級人才序列,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1人,為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術話語體系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持續發揮引領示範作用。同時,學院設有新聞傳播實驗中心和文獻中心。2008年,新聞傳播實驗中心被評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學院編輯出版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國際新聞界》,影響力指標居國內同行前列。
往年招生簡章
1. 2019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全國新聞傳播學科優秀學子夏令營」公告:http://jcr.ruc.edu.cn/xinxi/zhaosheng/shuoshi/content-1737.html
2. 2019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全國新聞傳播學科優秀學子夏令營」入選名單:
http://jcr.ruc.edu.cn/xinxi/zhaosheng/shuoshi/content-1744.html
3. 2019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全國新聞傳播學科優秀學子夏令營」優勝者名單:
http://jcr.ruc.edu.cn/xinxi/zhaosheng/shuoshi/content-1749.html
【注】網上申報:6月10日零點後註冊(之前註冊無效),6月20日24點前完成提交,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工作坊報名系統報名(點擊進入)。報名時須將本人近期證件照、本科學校教務部門蓋章的前5個學期成績單、院系蓋章的成績排名證明、外語證書、科研成果、獲獎證書等材料原件掃描並上傳至報名系統。所有報名材料不用郵寄,但在夏令營報到時須提供所有材料原件,每位申請人限報一個項目。
申請材料:
(1)《申請表》(從報名系統列印)並加蓋申請人所在學院公章。
(2)有效期內的身份證及在校證明(須加蓋所在學院公章,或前六個學期註冊章齊全的學生證)。
(3)本科成績單(須加蓋學校教務處公章)。
(4)外語水平證明材料原件和複印件(如外語專業四級證明、英語六級成績單等)。
(5)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新聞傳播實踐作品原件和複印件。
(6)有代表性的國家級或市級獲獎證書原件和複印件。
註:身份證、證書及作品原件現場核驗後會退還。若有材料因故不能提交或蓋章,須在9月開學後補齊。
入營情況
該學院在夏令營招生中,共有兩大類招生,分別是學術型新聞傳播學、專業型新聞傳播學。學術型新聞傳播學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新聞學、傳播學、傳媒經濟學、廣播電視學、國際新聞傳播;專業型新聞傳播學研究方向包括戰略傳播、大數據與新聞傳播。
下面我們依次對每個專業進行分析:
學術型新聞傳播學含新聞學、傳播學、傳媒經濟學、廣播電視學,夏令營一共入營82人,其中獲得優秀營員的學生有36人,遞補學員有46人,優秀營員率為43.9%;學術型新聞傳播學含國際新聞傳播,夏令營一共入營50人,優秀營員31人,遞補19人,優秀營員率為62%,優營率較高,相關專業的學員可以多多嘗試;
專業型新聞與傳播,含戰略傳播、大數據與新聞傳播,夏令營一共入營50人,優秀營員22人,遞補28人,優營率為44%。總的來看,該學院的優秀營員率在50%左右,所以錄取機會較大,建議填報,多多嘗試。
從入營情況與錄取名單的對比可以看出,不同專業的錄取率有很大的差別。另外,以上分析並不完全代表去年的錄取情況,考慮到專業調劑等內部原因,錄取情況還會有些差別。同學們在填報專業的時候可以多了解往年錄取率以及專業信息。
考核形式
01考核流程
1.公布入選名單 6月25日,我院網站公布入選營員名單。6月26-28日,入選者通過報名系統確認是否參加夏令營。
2.夏令營活動安排
7月8日上午,國際新聞傳播項目入選者報到,見面會。
7月8日下午,國際新聞傳播項目筆試。
7月9日上午,國際新聞傳播項目面試;除國際新聞傳播項目外的其他項目入選者報到,見面會。
7月9日下午,除國際新聞傳播項目外的其他項目筆試。
7月10日全天,除國際新聞傳播項目外的其他項目面試,跨專業加試。
3.公布選拔結果( 7月中旬,我院網站公布夏令營優勝者名單。)
02 考核辦法
1. 國際新聞傳播項目
筆試和面試均分為英語和漢語兩部分(小語種專業考生同樣考核英語),重點考察學員的英語和漢語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性格特徵、溝通能力等,不需要進行突擊性記憶準備。
2.其他項目
(1)專業課筆試,滿分100分;考察新聞傳播學科基礎知識,測試考生綜合運用專業基本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檢測考生是否具備繼續學習深造的專業基礎和能力。
(2)綜合面試(包括專業課面試、英語聽力和口試、綜合素質面試),滿分100分。
(3)跨一級學科申請者,須加試一門專業課,滿分100分。
真題回憶
分為筆試和面試,各佔100分。筆試共有5道簡答題(10』×5=50』)和1道論述題(1×50』),簡答題分別考查新聞史、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和傳媒經濟學這五個方面的知識,論述題則是選做一道自己報考專業的作答。考查的範圍非常廣泛,但是不會出現非常刁鑽的題目,都會讓你有話可說,注重考查學生的思維和邏輯。
面試分為專業面試和英語面試,總共限定7分鐘。先是專業面試,抽一個信封,一個信封裡有兩道題,如果不會可以重新抽一次,老師也會儘量不扣分,但是重新抽了之後不能再換回去。英語面試是抽題號,念出題號後,口試老師會用英語提問兩個問題,這樣就測試了聽力和口語。
01 新聞傳播學學術型
筆試
簡答題:
1. 中國古代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特點
2. 主流媒體在社會建設中的引導撫慰功能
3. 比較民族志與網絡民族志的區別
4. 闡述電視新聞報導中主觀鏡頭的作用
5. 新媒體內容產品的定價策略
新聞學專業論述題:
我國網絡直播的現狀、困境和問題以及應對策略
面試
專業:
1. 新環境下的「新聞」定義發生了什麼變化?
2. 什麼是「有償新聞」?該如何應對「有償新聞」?
英語:
1. 除了學業成績之外,你認為找工作時還應看重什麼?
2. 你是否認為像「抖音」這樣的短視頻APP對人們有負面影響?
02新聞傳播學專業型
筆試
簡答題:
1. 談談媒介融合的實質
2. 議程設置理論及其發展
3. 涵化理論和評價
4. 人機協同新聞生產的基本特點
5. 算法推薦的新聞傳播倫理影響
論述題:
馬新觀的基本內涵
職業新聞工作者遵循新聞規律工作的基本原則
面試
中文和英文隨機抽取2道題,共限時10分鐘作答。
中文面(2道)
(1)如何看待社交媒體上的隱私洩露問題
(2)新聞學與政治學研究有重疊嗎?體現在什麼地方?
英文面:
(1)你認為川普會連任嗎?為什麼?
總結
整個專業筆試、面試都有很大的提點就是,老師會就你所回答的內容對相關問題進行追問。除了複習基礎知識,建議大家要多讀書,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精讀1-2本與選擇專業或學科相關的書籍,做到有見解有觀點,在面試時如果能和老師進行學術上的交流,那自然是最好不過的了。
推薦書目
1.《新聞理論十講》陳力丹
2.《新聞學概論第5版》李良榮
3.《傳播學引論》李彬
4.《全球新聞傳播史》李彬
5.《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裡程碑》洛厄裡
6.《傳播學教程》郭慶光
7.《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羅傑斯
8.《傳播理論: 起源.方法與應用》賽佛林
9.《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爭鳴與未來》戴維斯
10.《人類傳播理論》李特約翰
11.《網絡傳播概論》彭蘭
12.《新聞採訪學》,藍鴻文
13.《新聞寫作教程》,劉明華
14.《社會研究方法教程》袁方
15.《大眾傳播:範式與流派》劉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