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為謀的道教與佛教,為何能在吃素這件事上達成統一的意見?

2020-12-21 東漢讀書

出家人以慈悲為懷,從佛教建立之初就秉承著這個觀念。佛教內部有著很嚴格的戒律,嚴禁佛教弟子吃葷,踏入紅塵,行一些不法之事,所以說,出家人很多都是以吃齋素為主,在外面,看到有的和尚沒飯吃,他會去找施主化緣,也不會去強取豪奪,通過一些不法的行為來獲取糧食。

從佛教建立之初,內部就一直以吃齋素為最根本的原則,而在唐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也在中國掀起了一股素食主義的風潮,道教作為中國本土的教派。他的創立者,老子,在建立之初就提出了修身養性的原則。素食自然也就成了修身養性的第一道門檻,指引道家弟子吃素。

道教與佛教自古以來就存處於競爭關係,兩者信仰不同,遵守的信念不同,可是在素食主義這一方面,兩者卻不謀而合,統一達成了一致,在古代時期,統治者為了禁錮人們的思想,會大力的去推行教派的發展來束縛人們的思想。

在這種情況之下,佛教與道教的觀念就更加能深入人心,進入到人們的生活,為人們所熟知。素食主義,正如它字面所表達出來的意思,就是日常吃素,忌葷腥,飲食清淡。

在古代時期,人們對天氣現象的認知存在著很大的不足,一旦天生天上發生什麼異象,人們會認為是鬼神作祟,就連皇帝都會對此有忌憚之心。為了博得上天的好感,皇帝會連同全國人民在此懺悔自己的行為。忌葷腥,幾天之內全部吃素,吃齋來化解自己身上的罪行,去祈求天上神靈的原諒

古代社會常年處在兵荒馬亂之中,人們的生活水平並沒有顯著的提高。在戰亂之中有時候連吃飽飯都是一種奢侈的願望,更別提吃肉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素食主義也不得不成為人們當時的一種飲食選擇,伴隨著時間的發展,素食在人們的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也佔據著不可重要的地位,它的發展歷程也變得越來越廣,越來越多的素食,越來越多的做法讓人們愛上了素食。

在宋朝時期,文人眾多,也掀起了一股素食的熱潮,而道教創教之初就本著修身養性的原則,一直以來都有提倡素食,飲酒過多或者是食肉過多都會引起各種血液疾病,而素食則能加快全身血液的流通,讓身體處於一個更健康的狀態。這也就更能被人們所接受。

在宋朝時期,聰明的人們利用他們的才智,製造出了仿肉類食品,利用素食卻製造出了肉類的味道,在當時博得了更多人們的喜歡,一定程度上去取代了肉在市場上的流通性,而在食素的路上,也更能鍛鍊人的心性,改變人的脾氣。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因為讀了佛教的著作,內心極為感動,發誓以後再也不去殺生,開始食素忌葷。把他的這種思想與佛教的慈悲聯繫在了一起,從寺廟的和尚開始做起,吃齋忌葷。而梁武帝立佛教為國教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都推廣這種吃齋忌葷的行為,提倡素食的方式不僅僅,有利於身心健康。

也可以提倡人們勤儉節約的社會風格,更有利於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長久發展。所以說,道教與佛教雖然是兩種派別不同的教導,他們所傳授的理念也是不同,但是對於素食這方面,他們卻默認的達成了統一。

相關焦點

  • 不相為謀的道教與佛教,在吃素這件事上為何能達成統一的意見?
    眾所周知,佛教乃我國重要的宗教之一,其追隨的信仰者也不在少數,而固稱,出家人慈悲為懷。大善大惡,平淡為何。而對於佛教而言,管理佛教內部可是條條框框從不馬虎,佛教內有很嚴格的規章制度,信仰弟子不得葷食,不得觸得愛恨,即看破紅塵。在內,不得尋仇惡報為非作歹。
  • 《西遊記》是揚佛禁錮道教還是佛教,宣揚道教?
    還是因為佛教的能力高於道教?2、在西遊記中遇到的許多災難都是由道教神的騎士等造成的。當孫悟空發生時,大多數人最終只能從佛教得到解,比如真假美猴王,最終由如來解決。3、孫悟空大鬧天宮,天婷自己解決不了嗎?最後,我們需要找到佛祖祖才來制服這隻猴子。
  • 四大天王到底是佛教的還是道教的?為何法力一樣?主要是這個原因
    去過寺廟的人都會拜一拜四大天王,不少人則基本是見到菩薩就拜,秉著心誠則靈,希望菩薩能夠保佑自己,但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四大天王的來歷,而佛教裡的四大天王與道教四大天王的法力是一樣的,那四大天王到底是佛教的還是道教的?主要是這個原因。
  • 比丘說吃素是「外道法」,有沒有根據,佛教徒吃素一定要盡形壽嗎
    這是提婆達多第一次對佛產生憤怒的心態,於是後來便嘗試分裂僧團。他提出五條戒律,包括一天只能吃一餐、吃素、不可以吃鹽巴、穿衣服要穿長衣等等。很多反對吃素的人,尤其是原始佛教徒,或是不吃素的佛教徒,之所以會說吃素這個規定是外道法、是提婆達多的邪見,就是基於這個故事。難道吃素反而是違反佛教?
  • 同是修道中人,為何和尚吃素都是虎背熊腰,而道士卻都很清瘦
    那就是和尚大都虎背熊腰,而道士卻很清瘦,同為吃素的修行人,為何差別如此大呢? 公元前138年,西漢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前往西域,一直到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這段時間裡絲綢之路成功打通。這條連接了西域和中原的交通線為雙方帶來了無數的好處,同時帶來的也有從印度大月氏傳來的印度佛教。
  • 歷史上忽必烈主持的道教佛教爭辯大賽,兩個人滅了全真道教
    在蒙古建國號「大元」之前(1206—1271)及建國號的初期,佛教與以全真道為首的道教之間進行過激烈鬥爭,雙方曾在朝廷的直接幹預和主持下進行過辯論。在這個過程中,曹洞宗著名高僧萬松行秀的兩大弟子少林福裕、林泉從倫,都是佛教方面直接參與這一事件的重要人物。本文僅對少林福裕的生平及其積極參與的佛、道二教的論爭進行介紹。
  • 歷史上的佛道之爭,道教7負1平,為何道教總是輸?
    佛教和道教是我國的兩大宗教,它們從西漢時期起,就已經成為我國文化中的一部分,並在我國歷史上留下了屬於它們的印記。雖然我國歷史上,存在過儒、道、佛齊頭並進,共同發展的和諧局面,但大多時候佛教和道教並不太平,它們一直爭論不休,出現過十多次佛道之爭。道教是發源於我國本土的一個宗教,它的前身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的道家。
  • 同樣是吃素,為何和尚大多是胖子,道士卻大多是瘦子?原因很簡單
    在國內道教和佛教兩個宗教源遠流長,也是現今國內人數最多的兩個宗教流派。國內關於道教和佛教的名勝景點有很多,這些地方大多有莊嚴的建築或者是古老的傳說。道教起源於中國,在道教中張道陵被道教信徒風味祖天師。其孫張魯在東漢末年割據漢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後來張魯歸降於曹操,在曹操的宣傳下,道教快速普及全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在國內已經形成了相當可觀的規模。
  • 信佛必須要吃素嗎?給你來揭秘佛教吃素的原因
    如今,各國都興起了一陣素食熱,很多人都非常的熱衷於吃素,甚至出現了各種的素食團體,他們不僅自己做到了吃素,而且也不斷地對其他人進行宣揚,同時,也出現了很多素食自助餐廳,講各種吃素的好處,至於吃素好不好,畢竟現在營養界和養生界都沒有什麼定論,但是這讓很多人首先想起了和尚,好像提起吃素就跟和尚劃了等號一樣。
  • 閻羅王是佛教的還是道教的?
    鬼怪傳說(資料圖)首先,中國人傳統觀念中的鬼和佛家六道中的餓鬼根本不是一個概念。嚴格意義上的鬼,是指人陽壽未盡、因為急病或意外而提前過世的亡魂,其特點是過世以後仍然陽氣未盡,這樣的狀態稱之為鬼,和佛家的中陰身有相似之處。不同的是,自然死亡的人,經過49天的中陰狀態,就順利進入輪迴,但鬼由於陽氣未盡,即便49天之後,也無法步入輪迴,這是一種相對尷尬的狀態,即便是鬼仙也是如此。《鍾呂傳道集》中就談到:「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陰中超脫,神象不明,鬼關無姓,三山無名。
  • 永樂仁宣(增三)朱元璋立國時崇信佛教,為何朱棣大興武當山道教
    實際上在朱棣之前,明朝社會崇佛抑道,佛教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除了朱元璋身體力行的推崇佛教外,朝廷之中也為佛教的宣揚做出了很多政策上的傾斜。當時朝廷重臣中,大學時宋濂、禮部尚書趙瑁都非常推崇佛教。在他們的倡導下,明朝在洪武年間形成了對佛教的,具有官方性質的完整管理體系。這個體系的完備貫穿了整個明朝社會,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所有與佛教相關的事務都有朝廷對應的管理機構。
  • 吃素就是吃齋嗎?大錯特錯—素食文化與佛教關係
    很多隱逸的文人志士,崇尚自然,認為吃肉使人氣濁,吃素使人氣清,因而追求清氣,奉行素食原則。  原始佛教並沒有規定僧人吃素,而是隨緣隨化,因此律儀中並沒有禁止食魚肉的戒條,所以今天的南傳佛教、藏傳佛教的僧人以及北傳中的日本僧人都允許吃魚肉。
  • 會見中國佛教協會和中國道教協會新一屆理事會領導班子 汪洋提出...
    汪洋代表黨中央,對中國佛教協會、中國道教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會議成功召開表示祝賀,對兩個宗教團體第九次全國代表會議以來所做工作表示充分肯定,並對下一步工作提出殷切希望。他強調,新一屆中國佛教協會、中國道教協會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定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教育引導廣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牢固樹立國家意識、法律意識、公民意識。
  • 同樣都是吃素,為何和尚大多偏胖,道士卻普遍消瘦?
    雖然說當時的和尚是以吃素為主,但是大家都知道,在素食裡面都有大量的澱粉還有植物油,比如花生和土豆,再加上和尚大多是都是以打坐為修行,大多數和尚運動量太小,慢慢的也就長胖了。並且大多數和尚都會把頭髮剃光了,這樣就更加顯得肥頭大耳。
  • 中國人信仰佛教,為何古代還有那麼多次滅佛事件?
    之所以說佛教受到了本土化的改變,是因為不管從形象還是理念,中國佛教多少和"原汁原味"的有些區別。在東漢時期佛教傳入前,人們普遍信奉儒教、道教的理念,為了更符合民眾的價值取向和統治者的要求,佛教在一番變化後成功融入社會,成為了"儒釋道"三大主要信仰的一份子。
  • 佛教觀音菩薩和道教慈航真人是一回事嗎?
    一、神祇造像不同在大多數人看來,佛教的觀音菩薩造像和道教的慈航真人造像是差不多的。比如都手持楊柳枝和玉淨瓶,身邊都侍從童男童女。其實從宗教的教義來看,兩者在造像上還是有區別的。1、巾冠佛教的觀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補處佛,冠戴阿彌陀佛。道教的慈航真人,一般都帶有浩然巾。現在佛教寺院的觀音菩薩和道教的慈航真人的造像中都有佛教的佛龕供養阿彌陀佛的成分,也有佩戴道教浩然巾的成分。
  • 道不同不相為謀VS道不同也能相謀:如何與利益不同的人合作
    《論語》中有句話叫「道不同,不相為謀。」意思是,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不能在一起共事。縱觀歷史,我們能找到很多道不同不相為謀的事例。書中指出,只要方法得當,利益不同也能合作,哪怕對方是自己的敵人。這本書就是《如何與利益不同的人合作》,該書作者亞當·卡享是裡奧斯合伙人公司董事,他曾在戰爭、種族等領域,促成極端對立的雙方達成合作。亞當·卡享將自己近30年的經驗總結為新型合作方式——伸展合作,用這個合作方式,就可以實現「道不同也能相謀」的目的。
  • 兩晉南北朝之佛教大發展,以及道教大演變
    佛教宣揚「三世輪迴"、「因果報應」、「天堂地獄」、「靈魂不滅」等思想,所講的是人死後能不能成佛的問題。它虛構的「天國「雖然是假的,但被壓迫人民群眾要求擺脫現實苦難的願望卻是真的。 佛教把現實生活中的苦難、幸福講得無足輕重,要人們甘心忍受苦難以便到天國得到充分補償。這就是要勞動人民安貧守賤,放棄鬥爭。
  • 戊午之爭,道教輸得一敗塗地,靠什麼和佛教相爭2000年?
    道教與能與佛教抗爭2000餘年的原因在哪裡?一敗塗地的戊午之戰道教初創是在東漢末年,而那時,也正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只不過當時的佛教在中國的影響很小,是到了南北朝,佛教在中國才開始發展起來,到隋唐時期達到頂峰。
  • 您清楚道教上香的意義嗎?而佛教上香的含義呢?
    近日,有徒弟問貧道關於道教上香的含義及講究,貧道就此事編輯一些關於此類的文章及見解,略微描述一下。有不到之處,望各位道友,同修多提意見。黃庭堅作《香之十德》:「感格鬼神,清淨身心,能拂汙穢,能覺睡眠,靜中成友,塵裡偷閒,多而不厭,寡而為足,久藏不朽,常用無礙。」在道教,香作為神靈的信使,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道經有云:「一炷清香透蒼穹,萬道祥光照大千。」道教以三炷香代表三清,(三清為玉清、上清、太清。)亦代表天、地、人,三炷香敬三清,敬天、敬地、 敬聖賢。上香是道教修行,敬神禮神的基本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