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以慈悲為懷,從佛教建立之初就秉承著這個觀念。佛教內部有著很嚴格的戒律,嚴禁佛教弟子吃葷,踏入紅塵,行一些不法之事,所以說,出家人很多都是以吃齋素為主,在外面,看到有的和尚沒飯吃,他會去找施主化緣,也不會去強取豪奪,通過一些不法的行為來獲取糧食。
從佛教建立之初,內部就一直以吃齋素為最根本的原則,而在唐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也在中國掀起了一股素食主義的風潮,道教作為中國本土的教派。他的創立者,老子,在建立之初就提出了修身養性的原則。素食自然也就成了修身養性的第一道門檻,指引道家弟子吃素。
道教與佛教自古以來就存處於競爭關係,兩者信仰不同,遵守的信念不同,可是在素食主義這一方面,兩者卻不謀而合,統一達成了一致,在古代時期,統治者為了禁錮人們的思想,會大力的去推行教派的發展來束縛人們的思想。
在這種情況之下,佛教與道教的觀念就更加能深入人心,進入到人們的生活,為人們所熟知。素食主義,正如它字面所表達出來的意思,就是日常吃素,忌葷腥,飲食清淡。
在古代時期,人們對天氣現象的認知存在著很大的不足,一旦天生天上發生什麼異象,人們會認為是鬼神作祟,就連皇帝都會對此有忌憚之心。為了博得上天的好感,皇帝會連同全國人民在此懺悔自己的行為。忌葷腥,幾天之內全部吃素,吃齋來化解自己身上的罪行,去祈求天上神靈的原諒
古代社會常年處在兵荒馬亂之中,人們的生活水平並沒有顯著的提高。在戰亂之中有時候連吃飽飯都是一種奢侈的願望,更別提吃肉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素食主義也不得不成為人們當時的一種飲食選擇,伴隨著時間的發展,素食在人們的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也佔據著不可重要的地位,它的發展歷程也變得越來越廣,越來越多的素食,越來越多的做法讓人們愛上了素食。
在宋朝時期,文人眾多,也掀起了一股素食的熱潮,而道教創教之初就本著修身養性的原則,一直以來都有提倡素食,飲酒過多或者是食肉過多都會引起各種血液疾病,而素食則能加快全身血液的流通,讓身體處於一個更健康的狀態。這也就更能被人們所接受。
在宋朝時期,聰明的人們利用他們的才智,製造出了仿肉類食品,利用素食卻製造出了肉類的味道,在當時博得了更多人們的喜歡,一定程度上去取代了肉在市場上的流通性,而在食素的路上,也更能鍛鍊人的心性,改變人的脾氣。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因為讀了佛教的著作,內心極為感動,發誓以後再也不去殺生,開始食素忌葷。把他的這種思想與佛教的慈悲聯繫在了一起,從寺廟的和尚開始做起,吃齋忌葷。而梁武帝立佛教為國教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都推廣這種吃齋忌葷的行為,提倡素食的方式不僅僅,有利於身心健康。
也可以提倡人們勤儉節約的社會風格,更有利於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長久發展。所以說,道教與佛教雖然是兩種派別不同的教導,他們所傳授的理念也是不同,但是對於素食這方面,他們卻默認的達成了統一。